九九重阳,敬老爱老|海沧青年祝所有老人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重阳节习俗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赏秋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一些地区还保留了“晒秋”特色。“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在现代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重阳节外

农历九月九日

还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中国老年节

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简称《老年法》)中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实际上,1988年我国就将农历的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年节”。

是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

“百善孝为先”,一个“孝”字,涵浸了我们五千年的悠悠历史。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尊敬长辈,孝顺父母,一直是中华民族薪火相继的传统美德。

不知何时开始

我们越跑越快

父母却已渐渐上了年纪

岁月的痕迹偷偷爬上了他们的脸庞

像歌里唱的那样:“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青们

这个重阳,请放下匆忙

好好陪一陪父母

即使身在城市

即使生活忙碌

也别忘记敬老、爱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