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三鼎甲”之一的武汉京剧院,“十大头牌”的美闻经久不衰

武汉京剧院前身为中南京剧工作团、武汉市京剧团,成立于1950年1月18日,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国家剧团之一。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为首任团长,现任院长为国家一级演员、“二度梅”得主刘子微。

武汉京剧院

作为文化大省,湖北与京剧有着不可不说的渊源,湖北九省通衢,优越的地理条件促进了戏曲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汉剧的诞生之日便是皮黄之腔形成之时;湖北人谭鑫培和汪桂芬名列“老生后三杰”;1933年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梅、程、荀、尚等名家皆来汉献艺,使武汉在当时的中国南方,成为仅次于上海的京剧演出阵地。

那正是波澜壮阔的时代,小舞台变幻大社会,一个以京剧为标志的戏剧繁荣期在武汉降临,由此,中南京剧工作团应运而生。

建团传奇史

1950年1月,在新中国成立短短三个月之时,首个拥有国家编制的戏曲专业院团——中南京剧工作团正式成立。首任团长正是著名的京剧大师周信芳先生,常演场所也正是在汉口大码头赫赫有名的民众乐园;随着大中南行政区的撤销,中南京剧工作团划归武汉市文化局,于1952年改名为武汉市京剧团,麒派开山弟子高百岁为首任团长。剧团“十大头牌”通力合作,同台献艺,使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武汉市京剧团百花齐放、好戏连台,与北京、上海两地形成鼎足之势。京剧在武汉风风火火热热闹闹地爆场了,凡有名角出演的大戏,花上四块大洋,也一票难求。2004年9月,更名为武汉京剧院。

中南京剧工作团部分成员合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武汉市京剧团迎来最为辉煌的时期,被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赞誉为全国“三鼎甲”,与北京、上海并驾齐驱,并涌现出了高百岁、陈鹤峰、高盛麟、郭玉昆、杨菊萍、高维廉、贺玉钦、关正明、李蔷华、陈瑶华一批享誉梨园的“十大头牌”演员,为武汉京剧的辉煌作出了历史的功勋,其所演剧目“追(韩信)”、“跑(徐策跑城)”、“走(麦城)”、“闹(天宫)”蜚声四海。

武汉市京剧团:关正明 郭玉昆 陈鹤峰 高百岁 高盛麟(从左至右)

无论从哪方面讲,当年的武汉市京剧团都是个“流派纷呈、多彩多姿”的艺术群体。

名角荟萃 群星璀璨

武汉市京剧团当年的“十大头牌”指的是三个老生:高百岁,陈鹤峰,关正明;三大武生:高盛麟、郭玉昆、贺玉钦;三大花旦:杨菊萍、陈瑶华、李蔷华;还有一个唱小生的高维廉;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这十个人全部都是单打独斗挑梁唱戏的名角,当这些名角全部凑到一个剧团的时候,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生行方面

以生而论,高百岁、陈鹤峰同是麒门高足,同擅《追韩信》、《观画跑城》、《四进士》、《打严嵩》等麒派名剧。区别与一般麒派的是,两人各有一条好嗓子,早年同以“三斩一碰”起家;高百岁的嗓间嘹亮,陈鹤峰的嗓间宽甜,同用麒腔而又各具韵味。关正明是上海戏剧学校高材生,初学谭余,常演《托兆碰碑》、《战太平》等剧,后又自创新腔,别树一帜。董少英以马派戏见长,常演《十道本》、《三家店》等剧。

高百岁剧照

陈鹤峰剧照

关正明剧照

武生方面

三鼎甲之一的大武生高盛麟在富连成坐科时就以杨(小楼)派戏崭露头角,后在上海红后又吸取盖叫天,周信芳的表演艺术,自成特色,其《挑滑车》、《走麦城》、《铁笼山》、《一箭仇》、《连环套》、《长坂坡》、《拿高登》等剧,都脍炙人口,被观众誉为活关公;而南猴王郭玉昆则善于表现猴王的灵敏诙谐,兼擅锤、剑、鞭、刀等惊险出手,常演戏有《水帘洞》、《闹天宫》、《乾元山》、《金刀阵》等等。贺玉钦则以开打勇猛著称,擅演《金钱豹》、《伐子都》、《界牌关》等戏。

高盛麟剧照

周信芳《徐策跑城》剧照

南猴王郭玉昆剧照

贺玉钦剧照

小生方面

高维廉从师金仲仁,书卷气浓尤其擅演陈大官、莫稽、吕蒙正等穷生。杨玉华也以表情身段见长,舞台作风细腻。

高维廉剧照

旦行方面

杨菊萍是小杨月楼之女,承受家学,兼学梅派的妩媚和荀派的活泼,表演各种不同身份的女性,如《三上轿》的李十娘,《奇双会》的桂枝,《雁门关》的萧太后,《人面桃花》的杜宜春,《红娘》的红娘,俱都性格鲜明。李蔷华专工程派,常演《荒山泪》、《锁麟囊》、《春闺梦》等程派名剧,唱腔身段都能再现程砚秋的神韵。陈瑶华曾受王瑶卿、路三宝等名师传授,唱法宗王,擅长饰演善良娇柔的女性如《绣襦记》的李亚仙、《评雪辩踪》的刘翠屏、《秋江》的陈妙常、《拾玉镯》的孙玉姣等。

杨菊萍剧照

李蔷华剧照

陈瑶华剧照

净行方面

张宏奎擅长架子花,牛皋、张飞、李逵都很传神。叶盛茂的特长是铜锤唱工。此外还有净角名宿董俊峰。

丑行方面

高世太、李正福、张啸庄等,文丑、武丑、彩旦都各有特色。

以上主要演员阵容,生、旦、净、丑齐全,文、武、唱、做俱备,并且还有不少二路、三路的“硬里子”演员,以及数地名翻打出众的武行。每个主要演员,特别是老生、武生、旦角,各有若干个经常上演的如《龙凤呈祥》、《群借华》、《四郎探母》……等等大型传统剧目,即所谓“拿手好戏”。

新戏频出 爆款不断

当时的武汉市京剧团群星璀璨,名角荟萃,五六十年代民众乐园价值一块二的昂贵票价,也挡不住京剧场的门庭若市,好角儿留住了观众,而不断推出的新鲜剧目为整个剧团注入了灵魂。

所谓新戏大致可分三类

一类是传统剧目整理改编而成的本头戏。1953年春节上演的《秦香莲》,是高百岁根据滇剧《闯宫》、晋剧《杀庙》和京剧《铡美案》编导的。他亲自演包拯,杨菊萍饰秦香莲。后来各地演《秦香莲》大都沿用这个剧本或其结构。

1959年国庆十周年献礼节目《关羽走麦城》由于宗昆执删并了冗碎场子,突出了关羽刚愎而又忠勇的性格,使主演高盛麟的武功和表演技巧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挥。其他如《西厢记》、《宝莲灯》、《浔阳楼》、《反徐州》、《火焰山》、《雁门关》、《梅玉配》、《杨家将》、《两狼山》以及集中老戏精华编排的一至六集《水浒传》、一至五集《封神榜》等,都是情节完整、演唱生动、受到欢迎的剧目。

《关羽走麦城》高盛麟饰关羽

老戏精华编排的一至五集《封神榜》 高百岁剧照

老戏精华编排的一至五集《封神榜》 陈鹤峰剧照

再一类是根据元曲、明清传奇、小说、话剧、电影剧本等编写的历史和现实剧目。历史或传说故事题材的剧目有《淝水之战》、《屈原》、《杨继盛》、《崖山烈》、《小忽雷》、《鸦片战争》、《郑成功》、《蔡文姬》、《关汉卿》、《闯潼关》、《二子乘舟》、《亡蜀恨》等。

《闯潼关》高百岁、李蔷华剧照

现代题材的剧目有《红军远征》、《奇袭虎娘窝》、《党的女儿》、《柯山红日》、《红色娘子军》、《搪龙桥》、《年青的一代》、《豹子湾战斗》等。

还有一类是从外剧团搬来排演的剧目,有《猎虎记》、《十五贯》、《杨门女将》、《满江红》、《望江亭》、《白毛女》、《革命自有后来人》、《节振国》等。

通过演员们和本团编剧、导演、音乐、舞台美术人员的努力,排出的新戏一般都有一定的艺术水平和叫座能力。传统老戏和新剧目交替上演,不但满足着观众的哲学要求,而且使武汉市京剧团从原中南京剧工作团建立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都能保持经济上的自给自足。

“走马换将”成佳话

当时的武汉市京剧团群星璀璨,众多外地的名家常来汉开展艺术交流,名家的切磋火花四溅,也正应了戏迷的心愿。国内演出团体如上海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中国京剧院都曾来武汉数次,其余还有梅兰芳剧团、荀慧生剧团、尚小云剧团、辽宁京剧院、江苏京剧团、宁夏京剧团、内蒙古京剧团等。登台的表演艺术家有梅兰芳、周信芳、盖叫天、荀慧生、尚小云、马连良、裘盛戎、张君秋、赵燕侠、杜近芳、袁世海、言慧珠、俞振飞、童芷苓、李玉茹、李和曾、李万春、纪玉良等等。

武汉京剧团赴京演出小组与北京京剧团进行交流

1962年3月,由中央文化部主持,北京京剧团头牌旦角演员张君秋和武汉京剧团武生台柱高盛麟两人各带一个演出小组在北京、武汉进行了一次难得的交流演出,当时《人民日报》在报道中将这种演出形式称之为“走马换将”。

“走马换将”期间

其中张君秋来汉和武汉京剧团高百岁、关正明、王婉华等合作演出《望江亭》《状元媒》《玉堂春》《四郎探母》《红鬃烈马》等剧,当时戏票紧俏到戏迷个人限购2张。高盛麟北上赴京,和裘盛戎、谭元寿、马长礼、张洪祥、李世济、李毓芳等合作演出《连环套》《长坂坡》《走麦城》等剧,一个多月来场场爆满,在北京掀起了热议杨派武生艺术的热潮。演出之外,张君秋还在武汉收陈瑶华、王婉华为徒,高盛麟在北京收杨少春、李可、茹元俊、俞大陆等弟子,在梨园传为佳话。

《长坂坡》高盛麟饰赵云(右) 裘盛戎饰曹操(左)(“走马换将”期间)

出国演出 蜚声海外

语言和国界从来不是艺术的桎梏,戏曲亦如此。早在民国时期,京剧已走出国门,而武汉市京剧团也在其鼎盛时期闻名海内外。

1957年,由武汉京剧团和武汉歌舞剧院组成中国文化艺术团赴柬埔寨等国访问,团长丁西林。该团以京剧演出为主,以高盛麟、郭玉昆为主,高盛麟带去了《雁荡山》、《三岔口》,郭玉昆带去了《水帘洞》、《闹天宫》,顺利完成了与柬建交前的传播友谊的友好访问任务。

出国演出

其后,剧团也多次出国慰问演出,并多次受到当地观众的一致叫好,例如:80年代赴北欧四国访问演出;90年代赴日本、韩国等地演出;2006年应澳门特别行政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邀请赴两地演出。

80年代赴北欧四国访问演出

90年代赴日本等地演出

忆往昔,在这曾被誉为“三鼎甲”之一的武汉京剧场上,“十大头牌”的美闻经久不衰,看今朝,剧院里优秀的中青年演员也正在上演着另一个属于武汉京剧院的传奇,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