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矢量发动机是不是因引进苏35才取得成功的?

大点良小生


从时间节点上看,中国的矢量发动机跟苏35应该没有一毛钱关系。

这次珠海航展,装有国产矢量发动机的歼10风头甚至盖过了歼20。而空军方面能把这架飞机拿出来公开表演,那是对这台发动机有着200%的自信。这说明国产的矢量发动机已经非常成熟,非常可靠。考虑到航展的影响,以及军队的严谨,能把这款装着国产矢量发动机的歼10拿出来这么秀,说实话150%的自信都不行,必须是200%的自信。这款发动机的成熟肯定是绝对的。

能把发动机测试成熟,把参数都飞出来,咱们保守的算,最低最低得5年,从生产出成品,到测试成熟。而在前两天的采访中,有记者问杨伟总师:这款发动机未来是否会装到歼20上。杨总师的回答是:你怎么知道没装?给大家翻译一下:你怎么知道歼20现在没装这款矢量发动机?换成肯定句:歼20现在装的就是这款矢量发动机。大家不要被歼10的普加乔夫眼镜蛇和落叶飘把眼睛遮蔽,这款国产矢量发动机最骇人的地方在于:成熟。

歼20上已经装备,并且放在歼10上给大家看个够。而能做到这种程度,这款发动机的最成熟,最稳定版本最低已经诞生5年了。

而生产、测试,把图纸上的方案变成成品,再到产品的稳定,最低最低还是5年。设计,图纸,再加上5年。前期论证、方案,5年。

5年论证,5年设计,5年生产,5年装机,这是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这款发动机走到今天,至少20年。15年前,这款发动机已经开始出现在图纸上了。而引进苏35也不过是这2年的事情。所以在世间上看,国产发动机跟苏35肯定是没有什么联系。

发动机是极其精密的产品,各国只能走自己的路,你改一个螺丝,整个设计方案都得受牵连。所以,即便是在这期间我们了解到了苏35发动机的某些信息,其实对我们自己的发动机也没什么帮助。

最低20年前,我们的航空人已经开始开发自己的矢量发动机了。有意思的是国产发动机不行,在网上各种被喷,实际上也就是近6-7年的事情。也就是说在大家群情激奋嘲讽咱们国家发动机的时候,仅这一款矢量发动机,中国的航空发动机人就已经默默的奋斗了13年,最低。这些键盘侠们,看着歼10的表演,大家是否有那么一丝不好意思?

歼20面世开始,但凡有中国飞机的消息,就免不了一排鹦鹉出来喊:发动机、发动机......说实话,这些年,我一看发动机这三个字都恶心。

歼20服役,空军的将军宣布这是国产的战机,安装的是国产的发动机。有人捂着耳朵喊:我不信,你吹牛逼。空军明说了,歼20可以超音速巡航,依旧有人捂着耳朵喊:我不要听,这是假的,你吹牛逼。

现在,把国产的发动机拿来,摆在你眼前,还是全向矢量的......

留给某些人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没有经过实战检验,这是他们最后的稻草吧?这是万金油,能喷几乎全部的国产武器。按照这些人的逻辑,咱们国家开发个手枪都得找个国家干一仗。以现在的技术水平,通过数据、测试以及演戏对抗,最起码也能达到90%的实战效果。

歼10这次表演了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和落叶飘,有些人又心理不平衡了,吐酸水:人家苏27几十年前就能做。苏27能做普加乔夫眼镜蛇,苏35能做落叶飘,大家别忘啦,这两款都是安了两台发动机的重型战斗机。这次歼10,是以一台发动机就能做出这两个动作,说明这台国产发动机的性能是极其强悍的。性能应该强于苏35的发动机。大家也可以脑补一下,歼20上装2台是啥效果。

如果歼20上面装的是这款发动机,那么之前宣传的什么亚音速性能非常好、到了超音速就是他的天下以及可以超音速巡航,就都是说得通的。而有杨总师的回答,这个如果也是成立的。

大约是前年,歼20上曝光了一款导弹,像一根铅笔,没有弹翼,就是一根圆柱体。那款导弹就是通过矢量发动机来进行机动飞行。而现在中国已经有了矢量的航空发动机,其实大家也可以期待有一款新式战机,长得像导弹,机翼非常短,没有垂尾,没有鸭翼,飞的贼快,靠着调节发动机喷口转向来进行机动。


锐视觉何老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次珠海航展没有推出什么新武器,自然要把矢量发动机当做亮点推出来。

实际上,中国研究矢量发动机已经有20年时间。

目前有了成熟研究成果,也不算意外。

因为部分资料没有解密,部分资料又涉嫌泄密,萨沙也不好多说。

只能这么说,目前歼10B的矢量发动机和苏35没有关系。

设计理念有很大的区别,况且俄国人根本就不允许中国人对苏35发动机进行逆向仿制。

诚然,今天展示歼10B体现了中国在矢量发动机方面的突破,至少技术成熟了,可以安装上验证机。

但到实用化,也就是具体生产新一代战机,还需要时间,可能需要好几年。

还有,我们必须正视以下几点:


第一,现代空战中,矢量发动机并不太重要。

具体不想铺开说,只能说欧美无数次军演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在超视距完成的。

即便新一代隐形战斗机具有超机动能力,但实际上用到的可能性也不大。

即便是上一代战机,F16V,苏30之类,狗斗的可能性也非常低,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可能。

第二,美俄英都掌握这种技术

中国是第四个国家,看起来确实很牛。

但大家应该明白一点,这个世界上能够正儿八经生产航空发动机,尤其是战斗机发动机的,也就是这几个。

中国排在第四位,也不算高了。

只能说,我们起步晚,追赶航空强国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

第三,验证机的成功,不代表发动机可以用于实战

不好细说。

如果矢量发动机非常成功,尤其是故障率、寿命、性能达到实战需要,可以预计立即就会大量装备部队。

那么,大家只要看看未来几年是否出现大量的矢量发动机战斗机,就能够知道这款发动机的性能。

如果不是这样,就说明发动机还在验证中,距离实用还有距离。


有进步是要肯定,也要鼓励,更要赞扬。

但没有必要过于夸大,更没必要对于质疑发动机的人一律定义为喷子,破口大骂。

萨沙早就说了:如果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萨沙


能抄的话早就抄了,关键是抄不着啊。中国没少抄俄罗斯的技术。但是俄罗斯对矢量推力发动机看得很紧,防中国跟防贼一样,买几架苏35磨磨唧唧拖了这么多年,你以为中国真想要苏35吗?还不是想看看它的发动机怎么玩的。俄罗斯把发动机焊死在飞机上不让中国拆,这个当然是胡扯。任何飞机的发动机都是要定期拆下来维修的。



没抄的第一个原因就是苏35来的太晚,2014年珠海航展,苏35才第一次飞到中国。2016年第一批购买的才到货。仅仅两年的时间,别说俄罗斯各种防范,就算是不防范,敞开了让中国来抄,全套资料和全套工艺也都给我们,也抄不明白,时间太短。



没抄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抄来的始终是本糊涂账,没有自己弄明白。中国抄苏27抄了那么多年,俄罗斯可是把什么东西都给中国了,手把手的教着抄,但是抄好了吗?中国现在不得照样乖乖的回过头来买苏35。你可以山寨别人的壳子,但是你山寨不了别人的精髓,一到考试必然露馅。



歼10B矢量推力验证机,跟苏35的是两码事。中国的矢量推力发动机跟俄罗斯的矢量推力发动机,是两条平行的路线。最关键的技术倒不是发动机本身,而是可以360度转向的矢量喷管。中国可以在比较落后的发动机上就来试验矢量喷管。从理论上说,就算是歼七的发动机,也可以装矢量喷管。歼七也能变成矢量推力战斗机。关键就是这样做值不值得的问题。



从历史上讲,中国搞矢量喷管非常久了,大约有20年的时间了。那是苏俄自己都还没有完全搞定。在这儿跟大家介绍一位幕后英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他在这方面研究很深,而且带着团队做了很多贡献。前两任大老板也全力支持自行研发。在十年前就在老板面前已经演示过了可以摆动的喷管,但那时不能装在战斗机上,现在歼10B终于是成熟了。



从技术上原理上来讲。中国的矢量喷管设计得更为精巧,更为复杂。俄罗斯的设计比较简单粗暴。与其说中国抄俄罗斯的矢量推力发动机,不如说中国学习的是美国F-16。很少有人知道美国在F-16战斗机上已经做过全向轴对称矢量喷管。苏俄的设计方案比较保守,只是在燃烧室后边的喉道前做万向节旋转。中国的是平衡架式把可动机构一直做到喉道后边。所以重大的差异就是俄罗斯的矢量喷管比较中,至少要增重110公斤以上。而中国的方案只增重50公斤左右,而且喷管的旋转速度至少高一倍。


厉兵


推力矢量技术并不仅仅包括可偏转的发动机喷口,而是涉及到喷管偏转角设计与控制、机翼翼面的协同控制、发动机瞬时功率控制和电传操纵系统控制律的设计与迭代等诸多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哪一个都不是可以通过目测和测绘可以制造出来的,而是需要不断试验、动力学理论研究、控制理论研究等长期摸索、不断迭代循环才能实现一个可靠的实用系统。

任何型号的战机配备推力矢量都意味着工程设计的巨大创新

不同的飞机,气动布局不一样,控制律也不一样,很难依葫芦画瓢地照搬,甚至子系统都需要重新设计。如SU35是双发战斗机,两台推力矢量发动机可以通过差动控制,实现转向和翻滚机动,而J10只有一台发动机,无法通过两个喷口的反向差动实现上述机动,只能配合可动翼面实现快速转向与翻滚机动。显然,两者的差别是巨大的,J10不可能使用SU30的子系统,所谓模仿完全是无稽之谈。

俄罗斯全数字化电传飞控技术出现比中国晚的多,倒并不是说数字化的飞控系统就一定比模拟电传系统要先进,但是,至少说明,已经拥有完全自主技术的数字化电传飞控技术的J10家族要去模仿SU35的飞控系统

推力矢量技术的核心是电传操纵系统。J10的电传操纵技术是数字化的,而同时代出现的SU27是模拟电传操纵系统,SU30的电传操纵系统是半数字化的,SU35出现的时间很晚,自然俄罗斯人拥有完全数字化的电传操纵技术比中国晚的多,说J10B这套可以完美整合推力矢量的数字化飞控系统是模仿SU35的是出于一种无知和偏见。



不同战机在推力矢量技术实现上存在巨大工程技术上差异

诚然,世界应该感谢那位把推力矢量技术应用于飞机的启蒙者,让战斗机拥有飞鸟一样的自如飞行的能力。但是,实现这一技术的过程及其艰辛,需要在工程科学上的巨大的突破,用模仿来描述不同工程智慧的火花是肤浅的。


鶇飞天


歼-10BTVC以三个“眼镜蛇”、一个“落叶飘”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矢量发动机也借此机会进入更多人的视线。我们以前的发动机从未应用过矢量推进技术,“突然”就出来这么一款矢量发动机,显然是让很多人心理不舒服了。题主的这种问法,可是打算把我们的矢量发动机也找个“外国爹”?


现在就是有那么部分人,只要是我国的装备,无论是好、是坏,上去先是一通喷,如果是没什么可喷的地方,那就去找“外国爹”。这些人到底是什么目的?或者说是何居心?不清楚。但有一点很清楚:见不得别人说国家好,只要你说了,不管是否属实,喷了再说。我们引进的苏35S战斗机确实是应用了矢量技术,它的发动机就是117S矢量发动机。而且,我们在引进苏35S的时候,也确实要求“每架战机附带2台117S发动机”。


这就是那些人的喷点:既然从俄罗斯买了矢量发动机,那我们的矢量发动机肯定是抄袭俄罗斯的技术。这种说法的依据就是他们那“过人的智商”,劳驾这些大神自己去查查苏35S什么时候到的我国,我国的矢量发动机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空中飞行验证,在空中飞行验证之前,需要进行哪些地面试验。从造出发动机到空中飞行试验接近尾声需要的时间就比苏35S到我国的时间要长了,更不用说发动机制造、设计需要的时间……

从时间节点上来说,我们的矢量发动机与俄罗斯的苏35S没一毛钱关系。2016年12月25日,首批4架苏35S开始交付。想要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仿制出矢量发动机技术,这无疑于痴人说梦!我们的矢量推进技术,与美国、俄罗斯的矢量推进技术并不相同,虽然与俄罗斯同属三元矢量,但是在结构上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的偏转角度更大,使用寿命更长,推力损耗更小。同为360°旋转喷口,我们的控制结构位于发动机的尾喷口处,结构相对简单,重量更轻。

俄罗斯117S发动机矢量喷管的控制结构更靠前,这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设计。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就开始研究二元矢量推进技术。到了九十年代,我们开始研制三元矢量推进技术。直到2018年11月6日,装备矢量发动机的歼-10BTVC验证机才正式与公众见面。这是我们自己的矢量推进技术,虽然在研制过程中考虑、借鉴到了美、俄的矢量技术,但美俄的矢量技术只不过就是我们发展的一个路标——苏35S未到我国之前,既没相关的设计图纸,也没实体发动机,上哪去抄袭?

苏35S到我国后,我们自己的矢量发动机已经造了出来,还怎么抄袭?真当是考试作弊了吧,想改就改?最重要的就是矢量控制技术,这可不是照葫芦画瓢就行的,也不是短时间就能解决的。矢量控制系统要与战斗机的飞控系统融为一体。简单点说,不同的战斗机,它的飞控系统就不同,把苏35S那套东西搬到歼-10BTVC身上,“皇冠上的明珠”什么时候变成了玩具拼装?


儒道之主


这纯粹就是胡说八道

我承认

有些东西确实可以仿制

比如说:世界上最著名的AK47突击步枪

但是

有些东西你绝对仿制不了

而是技术基础和科技实力的奠基

就比如说发动机

这种技术的核心,我可以这么说,绝对不比两弹一星的技术含量低

特别是现在战斗机的发动机,如果没有绝对的技术积累和科技沉淀,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出发动机道理很简单

现代战斗机,已经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作战单位了,而是一作战单元,甚至是可以说,是一个作战中端,那么这个问题就来了,它并不是像我们的汽车一样,只要提供驱动动力就可以了

战机的发动机,除了提供强劲高效的动力以外,还承担了其他附加输出的来源

比如说:航电系统、电控系统、附加感知系统、甚至是火控系统,都会和发动机或多或少的产生直接关系

可以这么说

现在战斗机发动机,不仅仅是一个动力来源,更准确的说,更像一个集成终端,这样的一个集成终端,需要成熟的技术,和浑厚的科技才能保障它的输出

那么就单凭这一点儿

没个二三十年的技术,你想吃透它,都是天方夜谭

再有就是发动机的本质问题

现在战斗机都是在8000至12000m的高空作战,这样的环境中,高寒,缺氧,不克服这这两个困难现代战机发动机的概念根本无法成立

如何克服这些天然因素,则需要大量的论证和实验,那么这就涉及到了一个体系的问题,不说论证和实验所花费的周期有多长,就单凭组建这样一个有效的体系,需要的时间也不只一年两年,特别是对人才的培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最后说一说最重要的一个本质问题

军队的东西一般都是符合这么几个特征:高可靠性、低维护性、好操作性

那么这就涉及了一个关键因素,质量问题

战斗机的发动机工作环境恶劣,负载强度大,那么如果想要获得上述三点,制造材质是关键

众所周知,现代工业中,冶炼技术可以说一直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整体军工水平,那么想要一领域,做出一个质的飞跃,就单凭这一点儿,没有个三五十年的探索,和巨大的投入,根本就不可能会实现

凭上述几点,我记得苏—35应该是2016年,和毛熊立的项目,2017年年尾,交付了第一批,也就十几架吧。。。

迄今为止,也不过也就是一年的时间

一年的时间,对于一个技术核心来说

别说仿制,就连技术论证你都搞不完。。。。


手机用户52684858480


能不能自信点儿?非得给咱们国家的所有武器装备都找一个爹吗?

歼20战斗机气动外形够极端了吧,但是就找爹党都给找了一个mig1.44 歼十战斗机也是往以色列的幼狮战斗机上面靠。

咱能不能自信一点?至少在矢量推进方面,咱们国家走出了自己的路

歼十战斗机的实现矢量的方法是控制发动机收敛片,

(歼10BTVC娘镇楼)

不同于美国的二元矢量也不同于俄罗斯,就差整个发动机一块转的全向矢量。


咱们国家的方法是改变发动机收敛片角度,并且还有一个外延。

每个扩张片的末端都有一个可以独立旋转的外调节片。

整体很轻(二元矢量死重很大,俄罗斯都看看喷口也能看出来,咱们的发动机就长了一点),并且能够实现更大的矢量角度。

真的是字面意思上的屌屌的。

至于说是不是仿制的苏三五的发动机,想啥呢?

实现矢量推进的方法都不是一套。

并且苏三五才进口多少年?有两年没有两年时间够干嘛?


寻找丢失的方向盘


引进苏35是近两年的事,如果两年就能成功,那这个技术不是太简单了吗?

大约七八年前,就发布了中国矢推发动机试验平台图片。

矢推是中国早就进行实验的项目,与苏35无关!

想当年,卖印度带矢推军机,而不卖中国,可见俄对中印区别。

现在而今,如中国矢推有俄技术,无非两个因素:

一,中国矢推有无俄支持也必将突破,现在卖个乖;

二;美国对俄制裁,俄必须与中国抱团,那适当合作也是必须的。

如CR929,单靠俄决造不出来,而中国只是时间问题!


西湖侧傍有我家


很早就在研究,毛子怕我们仿制一直不卖,直到知道我们搞出了矢量才卖我们su35,35我们从几点来考虑,一是毛子有困难,我们必须帮,促进传统友谊。二是大量老款27退役,J20还没大量服役,这么多年过去,我们也可以通过35了解毛子的军工水平,需要引进35来过渡补充下,三是拿35的矢量和我们自研的矢量做下对比。结果我们的喷口体积比他精干,重量比他轻,响应速度比他快,偏转角度比他大,而且使用寿命更长。我们搞了几种矢量,这次只是拿出一个适合J10B机型的喷口做展示,未来J20的喷口可能是另外一种矢量喷口,更科幻一点


钓鱼台收费员


扯什么鸟淡?你以为矢量喷管是瞪一眼就会的技术?苏35去年才引进,今年就能突破了?

矢量喷管我们从歼八时代看到F22的二元喷管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着力研发了,二元的三元的我们都玩过,为什么到现在才拿出来飞行表演?因为以前没有可靠的基体发动机体现矢量喷管的性能,太行的可靠性问题解决以后我们的矢量喷管才可以说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所以才有了今年歼10的惊艳亮相。

航空发动机的任何一项技术都不是那么好突破的,更不是靠买就能解决的,拜托问问题的都过点脑子再问好吧?一句话把多少科研人员多年的默默付出都说没了,看着真是来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