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在日本快战败的时候,自己是作何感想?

豪哥杂谈


话说汪精卫作为一个曾经的热血青年,1910年,他正当27岁时,曾与黄复生等暗中策划刺杀摄政王载沣,事后被捕,判处终生监禁。

在狱中决心以死报国,赋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一时为人传诵。谁曾想这样一个不顾生死、一心革命的美男子竟会蜕变成一个亲日派的大汉奸呢。

那么,1944年,身在日本治病,并闻得日本快要战败的他,心中作何感想呢?

当然,有书君也不能穿越时空,去汪精卫的病榻前一问究竟,但我们可以从汪精卫的性格上简要分析一下他会作出的反应。

先来看下汪精卫的性格。

汪精卫出生在一个家风较为拘束的书香门第。

在这种拘束的家庭环境中,欢乐的气氛极少。这种境遇非一日两日,而是年长月远,对汪精卫的性格起着铸造的作用。

虽然读书人的性情让他也曾忧国忧民,但汪精卫从幼年起养成的懦弱自卑、优柔寡断的个性特点更为突出。

这种性格在他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也多有体现。

1926年5月,汪因蒋介石无视其地位,自觉威信受损。居然以“迁地就医”为名秘密离穗。后来他自嘲是“责己不责人,所以引咎辞职”。但实则是一次政治上无能妥协的表现。

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后,汪手下周佛海等策划与日勾结。

汪虽属事后得知,但也顺水推舟,心安理得地认为,与其抗战而亡,不如求和苟存。

由此可见,汪精卫的优柔寡断的性格,被容易被别人所左右。其懦弱自卑的心理,也很容易妥协。

因此,有书君推断,当病榻上的汪精卫得知日本快要战败的时候,心里更多的应该是惊惧。为什么呢?

因为此时的他,早已磨光年青时的勇敢与热血,若日本主子战败,等待他的是什么?无非是主子的厌弃,国人的唾弃,他将面临生存的尊严。

当然,他这时还不知道自己即将病死在日本。

可能,还有一些悔恨,悔恨自己当初没有坚持最初的梦想。

但肯定他又会安慰自己:这都是为了和平,为了少些牺牲,没错,他就是这么一个优柔反复的人。

当然,他可能会有一些欣喜,毕竟身为炎黄子孙,看到自己的祖国胜利希望,内心多少还是有些高兴吧。

也可能,他还会有点期盼,当年他就是惧怕日本的战力才走投降路线的,也许,日本不会就这么败下去呢?

鉴于汪精卫是一个怯懦自卑、优柔寡断的人。

有书君推定,此时的汪精卫必是惊惧、悔恨、欣喜、妄想杂陈,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汪精卫有遗书留下,记录其死前所想。

1964年,一篇名为《最后之心情》的文章在香港发表,据说是汪精卫口述于1944年10月,即其死前一个月。这篇文章的真伪不好说,但如汪精卫女婿何文杰所言,《最后的心情》“引起国人以至日本各方面的注视,也惹起了真伪的论争,聚讼纷纭,始终没有定论。最低限度,作为史料的参考,也有一定的价值。”在这里,给题主做一简单介绍(本回答假设这篇遗嘱为真)。

汪精卫在《最后之心情》里首先说,当时的情况同他1938年投敌时已大不一样,“我由孤立无援而与英美结为同一阵线,中国前途,忽有一线曙光。此兆铭数年来所切望而虑其不能实现者。”意思是,他也期望中国能和英美结盟。

随后,汪精卫说自己投敌乃是“为沦陷区中人民获得若干生存条件之保障”,将来“战事敉平,兆铭等负责将陷区交还政府,亦当胜于日人直接卵翼之组织或维持会之伦”,说自己出任伪职,是为了暂时保护沦陷区百姓,等日本战败,自然就要解散伪政府,把沦陷区还给在重庆的中国政府。

在他看来,中国必定不会被日本灭亡,“清末不亡,袁氏时亦不亡,今日亦必不亡,兆铭即死,亦何所憾!”说自己同日本签订的卖国条约,并不会产生太多恶果,“且战争结束,日军议和撤退,此项条约,终成废纸,固无碍于国家之复兴”。

最后汪精卫说,“今铭在宁六年,明知日方将败,而仍继续以之为对象磋商者,则以国事虽有转机,尚在逆水行舟”,知道日本失败是必然的,自己还在和日方交涉,是因为中国还没有最终战胜日本,局势尚未根本好转。

值得注意的是,署名汪精卫的这篇《最后之心情》无论真假,都不能为汪洗刷什么。有关汪的史料,我看过很多,能理解,但不能原谅。汪之个性懦弱,说其有烈士情结云云,实在高估了他。


启风说史


汪精卫躺在冰冷的东京医院地下室的特制石膏固定全身的病床上,耳朵里听着美军轰炸东京的炸弹轰鸣声,仿佛是为他卖身求荣,贪恋权位,沽名钓誉,如丧家犬般死无葬身之地响起的丧钟,自庐山会议被剌留下的脊柱伤旧疾复发后,日本人从开始的认真治疗到发现回天无术索性拿他作起人体试验,试验各种治疗脊柱伤的新药新疗法,其苦不堪言,在日本人彬彬有礼的强硬蛮横不容置疑中无从改变,身体的痛苦被禁锢不能让他的思想停止思考和反省,从追随国父孙中山革命起到抗战伊始叛国投敌,可谓光辉的前半生和鬼迷心窍的后半生,他一定非常不能释怀于蒋介石地位的后来者居上,而他又绝望的发现资历名望风度在面对掌握枪杆子的武夫面前显得多么无足轻重,日寇侵华战争吓破了自认了解日本实力的他的胆,他受够了过气政客的待遇,又认为中国必亡,那他完全可以依附日本一圆国家元首的心愿,曲线救国纯粹是他无耻追逐自己权欲的一块遮羞布,他书生之见藐视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意志、力量,等发现自己成众矢之点,欺骗花招完全被揭露,黔驴技穷之下更显出他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统治力、组织力、号召力,汪精卫三个字己成为中国人民嗤之以鼻、亿兆百姓唾骂的人人皆曰可杀的卖国贼代名词,日本人见其己无利用价值,正好他惶惶不可终日之下旧疾复发,移至东京医病从此再没有涉足中国,躺在地下室的他再也不能靠巧舌如簧欺世盗名了,黑暗中他一定睁大眼睛、口不能言、身不能动的不甘心的咽下最后一囗气。


我是蛋疼哥


汪精卫这个人,人缘一直不错。在国民党内,声誉就更好。记得他离开重庆,进入沦陷区之后,听到这个消息的国民党元老,发出的都是惋惜之声,大家说,卿本佳人,奈何做贼?长相标致的汪精卫,无论相貌还是为人,在当年就是佳人一枚。

国民党败溃大陆之后,关在南京老虎庙监狱的汪精卫夫人陈碧君被国民党丢给了共产党。老朋友何香凝等人,替陈碧君求情,想要共产党人放了她。共产党答应了,但需要陈碧君签一个认罪书,陈碧君坚持不签,她说,南京汪政权的每一寸土地,都不是汪先生出卖的,他们不是卖国贼。

这话当然也不错,的确汪伪政权的辖境,没有那块土地是汪精卫他们卖给日本人的,都是抗战中沦陷的。但是,没有出卖国土,不等于汪精卫他们就没有罪过。在侵略自己国土的侵略者没有放弃侵略之前,跟侵略者合作,作为执政的国民党副总裁,这本身就是投敌行为。无论有怎样的理由,都无法为其开脱。汪精卫是国民党领袖级的大人物,不是沦陷区的乡绅,乡绅为了让乡里少受一点祸害,跟日本人合作,其实是可以理解的。而沦陷区秩序恢复之后,那里的民众,包括一些商人,一般公务人员,依旧做自己的买卖,上自己的班,其实也无可厚非,总得让这些普通人吃饭吧。但是,汪精卫作为国家的领袖级人物,这样做是绝对不行的。在民族国家体系没有崩解之前,跟侵略者合作的行为,就是投敌卖国,行为跟法国的贝当,没有本质的区别。

当然,汪精卫这样做,倒未必是从一开始就安了投敌的心。他这样做,跟他对形势的判断有关。他在抗战爆发前,就是低调俱乐部的领袖。他认为按实力对比,中国绝对打不过日本,这也没大错。但是,中国幅员辽阔,回旋余地大,战争爆发,可以利用空间换时间,与日本周旋。等待国际形势的变化,只要日本跟英美发生冲突,中国就可以搭便车了。汪精卫只看到前面,却不相信后面的事儿有可能变成事实。这样的形势判断,使得汪精卫倾向于接受只能跟日本妥协,才能避免中国彻底毁灭的看法。

然而,全面对华开战之后,其实日本政府包括一部分的军方人士也很纠结。占领了大片的中国土地,但是,日本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两种战略物质,石油和富铁矿石中国却没有。跟中国打仗,越是投入多,资源消耗越多,却无法补充。由此引发的日美关系的紧张,直接危及这两种战略物质的供给。那个年头的战争,就是打钢铁,打石油,再在中国的泥潭中陷下去,对日本是相当危险的。所以,日本政府一直在寻求跟中国讲和,也好抽身。其实,在汪精卫开始他的“和平行动”之前,蒋介石也在通过德国大使日本人接触。但日本人跟蒋介石谈不拢,转而找到汪精卫。日本政府方面,给汪精卫开出的条件相当诱人,只要承认满洲国,他们可以退出山海关之外,也就是说,抗战以来的沦陷区都退还了。当汪精卫的人拿这事儿问深谙日本的周作人时,周作人认为,日本政府的承诺不可靠。但是陈碧君却认为靠谱,而陈碧君对汪精卫的影响力,是人所周知的,于是,汪精卫就一步步上了贼船。

对于蒋介石来说,自始至终,他都不能说不了解汪精卫的行动,但是,他却没做什么阻止这个老搭档。在国民党内,蒋介石的实际声望,始终逊汪精卫一头,辛亥革命的时候,汪精卫因刺杀摄政王而名满天下,蒋介石才是陈其美的一个马仔。汪精卫的离开,也许正中蒋介石的下怀。汪精卫出走河内时,军统派人去暗杀,却犯了非常低级的错误,像是在在赶他们走,越早去上海越好。

而到了上海的汪精卫,却发现日本人变卦了。侵略中国,原本就是陆军少壮派军人鼓捣出来的。而日本的文官政府,根本管束不了军人,陆军少壮派军人,当然不肯把吃进嘴里的鸭子吐出来。于是,原来的承诺,就变成了一张废纸。原来跟着汪精卫的陶希圣和高崇武,就此退了出来。到了这个地步,如果汪精卫从此罢手,虽说生命会有危险,但名声肯定是可以保住的。然而,人犯大错,每每是小错积累起来的。没有了后路的汪精卫,决定毅然决然地走下去,把自己的投敌坐实。由此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一点也不冤枉。原本,在汪精卫出走之前,跟龙云等地方实力派是有联系的,如果日本真能兑现原来的承诺,龙云的跟进,也是可以期待的。但是,日本人一旦变了卦,龙云也就别指望了


猴子军师


我感觉他根本没法想,在日本战败11个月之前他就已经死了。

死因是旧伤复发,无力救治。

这个旧伤,是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一次汪精卫参加会议,本该去的蒋没有去,会议结束的时候众人合影,远东暗杀之王王亚樵派人暗杀蒋,看蒋没来就给了汪三枪就跑了……

汪精卫在鬼门关走了一遭,更怕死了,问题是子弹还没取出来,折磨了汪精卫许多年,最后没救过来。

日本战败前11个月他死了,战败前12个月他基本神志不清了。

当然他在日本要战败的时候肯定联系过重庆,估计也想过流亡,但是估计日本阻止了。

一开始上了贼船,能那么容易下来?


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

笑话而已。


历史区总柴


日本快败的时候,汪精卫病的就快不行了,那时候他早就后悔绝望了,还没等到日本投降就客死在日本他乡啦。传说是在日本治疗的时候被日本人毒死的。他的坟墓被老蒋刨了,尸体挖出来的时候浑身发黑,被火化后用吹风机把骨灰吹向了天空,也许那是他最好的归宿啊!

兆铭兄为啥要当汉奸卖国贼呢?


是因为他人生扭曲的双重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十四岁的时候汪精卫(汪兆铭)跟从兄长汪兆镛来到乐昌,因为过往两年内母亲和父亲相继离世,而兄长要去乐昌赴任师爷,于是随往。 两年间接踵而来的丧亲之痛对少年汪精卫是不小的打击与伤痛,偏偏在此时要寄居兄长篱下,兄长比他大22岁,如长辈一样拘谨严苛,而此时汪精卫内心青少年的敏感自卑,外间动荡而拘谨的环境,构成其情绪的反复与压抑,让他在乐昌四年成为性格育成的关键时点。 这种复杂的情感与性格,对于文人而言是大幸,但从政的话则徒增险恶。


其后,汪精卫的走向喜剑走偏锋,国共合作时,汪精卫比谁都更亲共,一度被国民党党内右派责难,但到了国民党清党之时,汪精卫则表现得比谁都反共,镇压也更加血腥;日军侵华后,蒋政府与日本保持边打边谈的态势,而汪精卫作为《总理遗嘱》执笔,曾以为是孙文当然接班人,但面对蒋连同江浙财团步步紧逼打压而节节败退,始终欲争龙头而不得,与蒋的私怨,过分的自重,与对形势的误判,让汪精卫选择了一条“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投日不归路,但汪精卫优柔寡断的性格缺陷,不仅败在关键时候采用霹雳手段的蒋介石手下,也被不断膨胀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出尔反尔继而牢牢操控,被蒋逼走的苍凉感,被日本人欺骗的挫败感,做傀儡的无力感,深重阴郁的情绪,其实自政权成立起开始弥漫,李安导演的《色戒》恰恰就是真实反映了当时南京伪政权治下的心理实况。


南湖烧窑匠


汪精卫死的时候是1944年11月,那个时候中国战场日本还是占据绝对优势的,中国军队处于完全的守势,而且国土沦陷到只剩西部几个省份,那时候他不会认为日本已经到了快战败的时候。

再看全球战场,欧洲西部英美盟军诺曼底已经登陆,苏联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也已经打完进入反攻,德国开始显露败绩。但日本呢?在东半球,1944年9月美国开始试图收复菲律宾,次年2月麦克阿瑟才重返菲律宾,这个时候日本才算是快败了,但这时候汪精卫早已经死了。

汪精卫很有意思的一点是,他在《最后之心情》(是不是汪精卫自己所写,我很怀疑)里,说自己坚信日本会失败,中国不会灭亡,自己之所以与日本人合作,成立南京政府,是为了保全人民。

我猜测,如果汪精卫活到了45年,肯定是会后悔的,就像韩国电影《暗杀》里,投靠日本的廉硕晋被全智贤追杀的时候,他说:谁能想到日本会失败呢?


渔樵侃史


我曾经回答过一个有关汪精卫的问题,万万没想到,被很多人称之为“汉奸”。我在之前那个问题说过,我不想为汪精卫洗白,更没有必要为他洗白。我只是想还原一个真实的汪精卫。可笑的是,有人问我,“还原真实的汪精卫有什么用?他是汉奸就是汉奸”。这个回答实在好笑,那我大可以问,那你看去看历史有什么用?还不如去看抗日神剧,里面的一个个汉奸全部都是没有人性,出生就是汉奸的人,那看着八路军一枪突突好几个岂不是更过瘾?胡适说“历史不是认人打扮的小姑娘”,看历史的目的,是看历史中真实的人性以及人类走过的那些弯路。

好了,言归正传,来说说汪精卫晚年的心境。我不得不再次强调,不管汪精卫成立“汪伪政权”有什么高尚的打算,但历史事实证明,他的确是被盯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汪精卫作为中华民族的罪人本无可非议。但是我们仍旧要了解汪精卫在成立“汪伪政权”之后的所思所想,给后人以借鉴。

汪精卫是死于1944年11月10日下午4点,现在网上很多人说他是被日本人杀害,只是因为他最后死在日本,所以很多人都有此猜测。汪精卫的死因完全是因为1935年被人刺杀,伤口感染所致。当然,间接原因是因为汪精卫晚年郁闷悲苦的心境。

汪精卫之所以投降日本,完全是他天真的幻想,他觉得可以以此来与日本讨价还价,最后达成保存国家实力的目的。汪精卫其实早就料到自己会被骂成卖国贼,他曾经说,我“要经常不断的被骂为卖国贼,汉奸。但我已经做了挨骂的思想准备。我所盼望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日本的政策能按与我们约定的那样,在中国广泛宣传……我们在那个时候,才能与抗日的青年们见面,互相笑着说明以前各自所走的不同的道路,一切都是为了落后的亚洲的繁荣”。

可是,令汪精卫万万没想到的是,日本人并没有按照他的意愿与自己谈判,汪精卫所希望的,自己成立的政府要绝对自由,保持“青天白日旗”不分裂政府的主张,遭到了日本的拒绝。因此,汪精卫心中异常悲苦。他曾经说,我已经喝了毒酒,即使现在不喝,我也将必死(大意)。

因为汪精卫是1944年去世的,那个时候,日本还没有投降。不过当战争到持久战阶段的时候,汪精卫及其周佛海等人,就已经预料到了日本必将失败。因为汪精卫晚年留下的资料比较少,我们只有从周佛海的日记中揣测一二。周佛海曾在日记里感慨,他和汪精卫都感到前途渺茫。他们错误估计了日本强大的军事实力,也把中国的战斗力估计得过低。当然,更没有想到美国会介入战争。“一念之差,百劫不回!”汪精卫在去世前,曾做过一首词叫《金缕曲》,颇能反应他的心境,里面有“我亦疮痍今满体,忍须臾,一见欃枪扫。逢地下,两含笑。”这里既说的是他的身体状况,更是他痛苦后悔的心境。


兮兮说事儿


汪精卫身上有不成熟文人的影子!情绪激昂的时候可以“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当情绪低沉的时候,面对失败各种逃避,各种沉沦!

汪精卫很帅,民国大帅哥之一!汪精卫很有才华,作为总理遗嘱的撰写人,其名望之大,风头之盛!几乎就是钦定的总理接班人!但是一切错误的根子是当他从北京回到广州的时候注定的,因为他遇到了另一个人蒋中正!而这个以总理追随者自居的人,对他是毕恭毕敬!让汪精卫错误地认为这个人将是自己最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一文一武,双剑合璧!所以他们通过廖仲恺被刺事件用了阴谋的手段,扫清了胡汉名和许崇智这两块拦路石!当蒋中正把自己的兰谱递给汪精卫,想与汪精卫结拜的时候,汪精卫的夫人那个南洋富商千金,毒辣地眼光证明了其正确性,坚决反对!当所有拦路虎都扫清后,汪精卫还做着自己是党的领袖的美梦。而“中山舰事件”爆发后,蒋介石成为最大赢家的时候!汪精卫选择了逃跑,躲避!那一刻开始汪精卫沉沦了!

汪精卫再出山的时候,就只能选择被动与蒋中正合作!但是这口气是 永远出不去的。接下来的几乎所有时光,汪精卫都在和蒋中正斗法!选择投靠日本人的时候,是因为日本人承诺可以让他当元首。而这是卖国,自己可能成为卖国贼,他却丝毫没有引起重视!先是逃到云南,后来又逃到缅甸,蒋中正的劝归信不可以说没有民族大义,不可以说没有真心实意!但每一封劝归信在汪精卫的眼里都是讽刺!都是把汪精卫推向日本人更近一步的石头!最后汪精卫还是投入了日本人的怀抱!


或许可以理解汪精卫,因为之前在华北的时候,宋哲元、张自忠也曾经不顾中央的一封封劝阻信,还和日本人谈判,梦想着让渡一点点权力,避免战争。但是当日本人的真实意图暴露的时候,张自忠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证明了他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决心,证明了自己不是汉奸!那么汪精卫或许算是被日本人骗去的 。但是软弱的他还是逃避现实,做了一个大汉奸!

汪精卫的出逃影响大于他出逃的实际意义。因为作为党和国家名义上的二把手,在抗战最为艰苦的时候,在人心丧乱的时候,你的出逃,影响了一大批中国人,严重削弱了中国抗日的决心!所以这个损失是汪精卫在伪统区,无论做多少努力都无法挽回的!和蒋中正比权谋玩权术,你技不如人,要么认命,要么离开政界!可是汪精卫却要拿国家命运去对赌,这种案认谁都翻不了!

当日本侵华失败的二十多年后,香港报纸登了一篇《最后之心情》,传说是1944年汪精卫的口述。真假难辨!“今铭在宁六年,明知日方将败,而仍继续以之为对象磋商者,则以国事虽有转机,尚在逆水行舟”有人说这是汪精卫后悔了。个人认为其实不然,“此恨绵绵无绝期!”在他的潜台词里,“今兆铭冒此天下之大不韪,投敌与介石一博,无奈仍胜利无望,将要败北!此大恨也,不瞑目也!”


炒米视角


尝试站在汪精卫的立场上,日本快要战败时,他大约一是为国家庆幸,二是为自己悲哀吧。

汪精卫的身份是叛国的汉奸,这个无可洗白。不过,个人觉得汪精卫身为国民党副总裁,他之所以投靠日本,除了为个人的地位权势外,大约也确实有“按我的方法才能救中国”的想法吧。

年轻时的汪精卫,也曾是谋刺满清王爷,不畏死亡的热血青年。此后他作为孙中山的助手,一直是国民党高层。在七七事变前后,他还是很积极地呼号抗日。他投靠日本的时间,是在1938年,正值抗战防御阶段向相持阶段转换,当时日军气势如虹,一年时间已经吞下了中国半壁江山已经打下了武汉,可以说气焰嚣张。而汪精卫本身文人气息太重,历次和蒋介石的斗争都是沉不住气,不敢直面困难,所以才被蒋介石排挤边缘化。现在,他老毛病又犯了,觉得日本这么厉害,我们打不过嘛,还是投降可以保全民族血脉。

也别光怪他了,就现在头条上,还有不少人叫嚣,认为西安事变逼蒋抗日错了,因为当时敌强我弱,打不赢,打起来一年丢了半个中国,还不如跟以前一样慢慢一个省一个省送。你看,在日本鬼子已经被打败70多年的今天,还有人这么说,当时汪精卫又没开穿越眼,他害怕求和也不是啥怪事吧。

闲话少说,汪精卫唯一没想到,过去他对蒋介石退让、躲避、妥协是党内斗争,如今他对日本人妥协、求和、投降却是民族大节。总而言之,他心甘情愿趟进了这粪坑,就得做好这方面觉悟——当然,也有人说,这是蒋汪二人的合作。一个留在同盟国阵营,一个去轴心国阵营,这样不管那个阵营胜利,中国都可以当战胜国。

总而言之,到1944年,盟军胜利可以说大局已定。中国已经和英美结盟,那么未来可以以胜利者的身份走进战后世界。这一点,我觉得汪精卫甚至可能还有些高兴,但另一方面,他也明白自己的路走到了头,必将遭到民族的审判,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对一个政治人物而言,这也是可悲可怕的命运吧,可能比死还可怕。这样一想,他在日本投降前死于日本医生之手,对他到算是比较好的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