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上有与夏朝有关的记载吗?

军统60


现在网上相信大家都看过一个观点,那就是外国是不承认中国的夏朝存在的,因为夏朝是没有任何的文字记载和考古发现的,外国讲究的是需要实事的证据才能相信,一开始他们也是不相信商的存在的,但是直到甲骨文的发现,让怀疑商朝的人闭嘴了,但是到目前为止有关夏朝的记载和文物确实是没有的。

可以肯定的说在甲骨文里面是没有任何关于夏朝的记载的,因为在这个时候夏这个字都还没有出现。所以不存在记录夏朝的事,而且甲骨文的出现只是验证了商的存在,甲骨文主要流行就是在商周时期,但是对于他的研究发现,甲骨文记载的大部分都是祭祀占卜之类的,对于商朝王室和军事,经济,社会等等方面的记载是非常少的。

但是在司马迁的《史记》却是记载了夏朝的,有专门的《史记·夏本纪》里面详细记载了夏朝世袭,这个和商朝的《殷本纪》记录是差不多的,所以说在司马迁认为夏朝肯定是存在的。在中国也一直都是认为夏朝存在的。1996年的时候,国家在“九五”科技重点攻关项目中,组织历史、考古、古文字、历史地理甚至天文学等多个领域的一百余名科学家,启动了一项“夏商周断代工程”,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和排定夏商周时期的确切年代,研究夏朝是否真实存在。

虽然说没有考古发现和文字记载,但是这些学者也是取得了一些成果的,比如从陶土,陶俑等等推算出夏朝的存在。

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终有一天一定会证实夏朝是存在的,让那些质疑的人闭上嘴的。


小伍讲历史


甲骨文的发现,给中国的史学家出了个难题。



在甲骨文发现之前,中国的远古历史不仅不被国外史学界认可,甚至中国自己人都在否认,疑古派代表人物有顾颉刚和胡适。胡适:“东周以前无一字可信”。顾颉刚:“夏商周是全不可信的,中华五千年是胡说八道”。而司马迁的《史记》,更被说的一文不值。


甲骨文的横空出世,不仅让商朝得到了国内外史学界的认可,而且让质疑《史记》的学者闭上了嘴。



但令史学家哭笑不得的是:证明了商朝存在的甲骨文,却也同样证明了夏朝的不存在。

因为在甲骨文里,不仅是没找到夏朝,连夏这个字都没有。

1:首先就是甲骨文里面根本连夏这个字都还没发明,夏这个字是一直到周初才发明出现,怎么可能有人拿根本还没发明的字来替自己朝代命名的。

2:那会不会是夏人商人对夏朝的称呼不是夏而是其他?比如冬,春等,很不幸的是,甲骨文里面根本找不出能和夏朝类比的朝代。



3:甲骨文里面既然连夏字都没有,当然没有任何夏朝的纪载,出现了只有周人知道夏朝,而推翻夏朝的商人却不知道夏朝的怪事。

4:商最早的先主也找不到任何说他们在夏朝当官的事迹,相反的,他们都早已称王,比方说比较出名的王亥,史记里说王亥是夏臣,但在甲骨文里面,王亥就是个王,而且是最伟大的王之一,根本就不是任何人的臣子。



二里头考古队长许弘曾经主张考古要从史书中独立出来,给良渚文化敲锣打鼓的西方权威伦福儒也表示:考古不应该成为验证史书的工具。既然甲骨文连个夏字都没有,非要从中找出夏朝来可能是缘木求鱼了。

中华大地,史前的文化遗址是遍地开花,但奇怪的是,发现的商以前遗址和中国史书记载的根本就是两回事。挖出来的都是史书上没写的,史书上写的反而挖不到,二里头本身就是最好的例子。其他不管龙山文化,仰韶文化, 三星文化,良渚文化,中国史书上根本没记载,反而有写的尧舜禹夏根本挖不到。


逸禅文化


商周甲骨文没有夏字,但有与夏朝有关的记载。

一、土方。《诗经》说:“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过去一般认为这是大禹用土治水的意思。不过在甲骨文中发现了“土方”这一部落。据卜辞,土方、鬼方是和殷商战争罪频繁的两个部族,郭沫若先生认为土方大概在今天山西北部,即夏朝被灭亡后的夏民族。有不少学者支持这种说法,但主流还是认为禹敷下土方是用土治水的意思,土方族是否和夏有关还存在疑问。

二、杞国。周代的杞国被认为是夏后,《史记·陈杞世家》说:“杞东楼公者,夏后禹之后苗裔也。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祀。”这就说明杞国在商朝就存在了。而甲骨文有“杞侯”的记载。杞国和商国还有联姻,甲骨文有女子名叫“妇杞”。不过,在周代杞国似乎没有宋国享有宾礼的规格,被称“侯”甚至“子”,而不是像宋国固定称“公”。

综上,甲骨文确实有与夏朝有关的记载,一为土方、一为杞国,但这两个部族,是否就是夏朝后裔,仍然还存在一定疑问,所以并没有达成共识,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考古成果能够证明。


林屋公子


从字源上来看,夏字最早只可查到秦公簋、阫伯罍、伯夏父鼎、仲夏父鬲等青铜器上出现。只有金文字,在甲骨文上是没有夏字出现。

《说文解字》解释:“夏,中国之人也。从夂从页从臼。臼,两手;夂,两足也。”

那么,甲骨文有没有有关夏民族的相关值得追踪的记录迹象?

回答是有的。

首先,甲骨文是有关方国的记录有很多,其中,对“土方”的记录非常多。按甲骨文相关记录,土方在殷商西北,从方位判断,土方就属于夏民族。且土与夏在古音发音同部,同属鱼部。


(一种关于商朝土方位置的标记地图)

土方之名也见于《诗经》和《楚辞》《尚书》。《尚书序》有“帝釐下土方”之句。《诗经》里的《商颂》之《长发》有“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的记载。禹与土方的关系及与夏的关系,非常明了。

到了殷商武丁时期,在土方唐地筑了大邑,加强了对这一带的监视和镇压,这在甲骨文上也有记录。有此记录后,甲骨文有关土方的记录才少了。


未卜先知了webscheer


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成熟文字,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被认为是世界上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以刻在或书写于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骨文。

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上面记载了盘庚迁殷至纣王时期之间的卜辞,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的占卜记录。从殷墟的甲骨文来看,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为完整的文字体系了,既有大量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指事字和形声字。

众所周知,汉字是一种特殊的能表情达意的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国人对自然美法则的认识,体现了古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特点。因为汉字有与生俱来的象形性,使汉字也拥有了独特的美学价值,所以中国古代经常有一句话就是“书画同源”,这就是汉字的形体美。

甲骨文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汉字,很多时候都是用象形字来表达意思。在古人眼里,天是具有人格的,自然界的天地山川、风雨雷电都被先人赋予了人格,加以崇拜和祭祀。甲骨文中的象形特征就是汉字结构的基本特征。

甲骨文上主要是记载的盘庚迁殷之纣王时期的卜辞,也就是祭祀文字,并不常用语记事。甲骨文中并没有跟夏朝相关的记载,甚至连“夏”这个字都没提到过。

商朝是建立在夏朝的基础上的,甲骨文又是商朝时期出现的文字,如果夏朝存在,那么甲骨文中为什么没有关于夏朝的记载呢?就连成汤灭商这等开国大事件在甲骨文中也没有只言片语,那是不是可以说明夏朝是不存在的?

其实不然,我上文说到了甲骨文中的内容主要是祭祀文字,主体部分是盘庚迁殷到纣王时期,并不是像史书一样对前朝的历史进行记载的,中国出现史书是在西周末年的诸侯国,商朝没有编史的习惯。甲骨文中没有夏朝的记载很正常,但这并不代表夏朝不存在。

在19世纪末甲骨文首次被发现之前,很多人还质疑商朝的历史,提出了“周前无古史”的观点。1899年,甲骨文被首次发现后,王国维用“二重证据法”,即古代典籍和出土的殷墟甲骨文来证明商朝的存在,使这些学者不得不退而提出“商前无古史”的观点。

所以,夏朝的历史并非不存在,只是甲骨文中确实没有记载夏朝的片段。目前甲骨文共出土了15万多片的甲骨,上面刻有4500个左右的单字,其中只有2000多个单字被释读了出来。古文字学家和学者认为未释读出来的甲骨文字中可能有夏字。

李元星老先生的《夏字考》草稿中记载,甲骨文中果然有作为国名族名的夏字。之后李元星老先生又从甲骨文的不此种找到了夏王朝存在的铁证。其中主要有夏朝开国君主启,亡国之君桀,公天下贬为家天下,商汤联合各族灭夏,商汤多桀的处置。全都言之凿凿,铁证如山。

在中国考古学界的不懈努力下,正确的解读了“夏桀”等甲骨文字,证实了夏朝是确实存在的,是一个有文字可靠的世袭朝代。加上甲骨文之前却有关于大禹的记载,所以几乎可以确定夏朝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

现存的关于夏朝的史料和文物确实十分匮乏,而且很多都极其不明确。但是随着中国学者不断研究出甲骨文的秘密,关于夏朝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模糊不清了。还有一个证明夏朝存在的就是《夏小正》,《夏小正》是对以前历法的一个总结,也是夏历的来源。

现今中国史学界对夏代史迹的认定已经比过去清楚多了,国内大多学者对夏王朝的存在基本上不表示怀疑了。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外国学者对夏朝存在根本否定的态度。

他们有的不熟悉中国的历史,有的不了解中国学者研究夏朝历史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学者发掘的新材料和提出的新论点持否定态度。当然还有部分学者受某些政治行为或道德观念的影响,根本不愿意承认中国学者的研究,这就另当别论了。


历史风云阁阁主


客观的讲,虽然,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上进化讲,在已经被明确证实存在的商朝之前,肯定有夏朝,甚至虞朝,之前是三皇五帝时代,再往前,是神话传说不可考的时代,这是一种必然和最合理的解释。

否则,中华文明,就是外来文明(比如,从地球其他地方过来,甚至,从其他星球过来)。现在看来,外来文明的可能性,不大。

可是,商朝发现的甲骨文,包括记载甲骨文的甲骨,却没有任何关于商朝之前朝代的记载和说明。这也是让人质疑商朝之前历史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甚至有历史学家说,这是夏朝及之前朝代不存在的客观证据。

但更大的可能是,商朝的文字书写体系,只发展到了记录当前生活的状态,而要记录历史上的生活,对他们来讲,很艰难。所以,商朝之前的历史,就只能停留在了口头上了。

而到周朝,记录历史生活没问题了,但却只能记下了较为可信的商朝,而再往前的,已经过去了上千年,就实在模糊不清了。

我想,这应该是甲骨文没有记录夏朝的最大原因。


董江波


首先回答

甲骨文中没有夏朝的记载。或者即使有,但人们还不能认识那些文字。

有关甲骨文,学问很多,有兴趣者可分享我的三点业务认识。

一,甲骨文是商人记载自己家事的文字集成档案,它是记实的,这不同于当事人记录他看不见的历史典籍《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它不会有前朝(夏)的描述。就是商人本身,也没有自诩他们是一个朝代。“商朝”,也是后来的史学家命名的。


现在世界留存有13万片甲骨文,发现刻有4500个文字,目前只有1/3能够被辨认。人们还无法完整了解它蕴藏的丰富历史信息。

二,甲骨文记载的内容主要是商王室的占卜活动。它反映了商王迷信鬼神,星象、天气、收成、出行、伤病、婚嫁、生子、打猎、作战、祭祀等等,都要通过占卜问问鬼神为什么?宜不宜?再做出某种决定。这些内容以文字形式被刻在甲骨上,称为“卜辞”。

后人对甲骨文的研究,有两项公认重大成果。

①,甲骨片上出现商王的名字,与千年以后《史记》记载的相符,验证了《史记》的伟大和真实。

②,甲骨文记载了商王武丁的一位妻子妇好,是古中国杰出的政治和军事家,享有崇高地位。


3000多年后,人们明白无误地发现了她的墓穴,出土了代表她尊贵身份的大量青铜文物,果然了得,让人对商朝肃然起敬!

三,今天对甲骨文的更多研究,更多在甲骨文造字本身,它是中国古汉语的雏形,体现了“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特点,是古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作为当今世界仍在最多人口中使用的文字,当然值得继承和发扬。


谌人


可以推想。推崇夏,估计夏开农耕先河给民众安定自足的生活,夏不见得有多大但代表一种先进生活态势也是我们的祖先,农耕可很快繁衍人口,要比游牧先进多了。而农耕在中国大地要比古埃及古巴比伦晚得多,我大胆推想我们的祖先的故土在中东在两河流域或古埃及,我们祖先是从哪里迁移到中国的,古埃及人和黄种人非常像。他们为什么要迁移这个好解,古埃及古巴比伦有发达农耕但经不起游牧民族的掠夺,也无险可守,他们不停向东退,向东退时分两路一路到印度一路经瓦罕走廊到新疆甘肃陕西,上古史书说我们是古羌人后人比如姜子牙就是,而古羌人就在中国西部,现在的藏人也是古羌人的后人,这个古羌人从哪里来,另到西汉为什么亲近大月氏估计也是同宗,另在新疆应有大量上古农耕遗址,但没发展起来一是环境越来越恶劣另无险可守,起源于古埃及古巴比伦的农耕最终在中国大发展首要是有有险可守和易于防守,守的方向主要是河套走廊,历来王朝都要占据新疆,西方向防守有时有白种人入侵,公元前3000年陆陆续续的古中东人向东迁移向南到印度向北经阿富汗到中国,他们到中国留住了相貌,创造了中国文明,向南的创立了古印度文明,古印度的命运和古埃及古巴比伦的结果一样。上古农耕是一家人,按这个思路考古,夏朝不在中原很可能在甘肃新疆,夏人的源头在中东。


爱无止境不忘初心


不可能有。

甲骨文是商王室贵族契刻在占卜工具龟甲和牛胛骨上用以记录占卜祭祀的因由结果的文字,不是史册。

你能想象,一个家庭清明祭扫,嘴里念念有词的无非是祝先人在另一个世界生活愉快,或祈求先人保佑在世的家人等等,决不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地在坟前大发感慨,岂非头脑有毛病!


五棵松人


甲骨文多数只是占卜时的记录,别看成是史书。古人相信迷信,把占卜看得很圣神。再说,只认识一千来字,尚有三分之二的文字还不认识。说不定有许多甲骨文就是夏朝人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