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福林:明确非公资本可控股领域是国企改革的关键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7月28日电(记者 吴婷婷)“民营资本一方面希望进入原来由国企主导的领域,但同时又担心被吃掉。所以国企改革下一步的关键是明确非公资本可控股的具体行业和公司。”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慧眼中国环球论坛2014年会”期间接受新华网新加坡频道采访时表示,未来的五年是国企改革最关键的时期。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根据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未来由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关键在于消费拉动有效投资需求,如何理解这一模式?另外如何实现消费和投资的动态平衡?

迟福林:中国经济过去几年采用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下一阶段,为了达到消费和投资的动态平衡,只能依靠消费驱动模式。这一模式的实质是通过消费有效拉动投资需求。

就消费驱动本身而言,它抓住了中国市场最大、最有潜力的一块空间。以服务业为例,其未来的发展需要大量投资,但是这个投资从哪里来呢?从市场的需求来。总体上看,我认为按照1:1的比例,50万亿的消费需求相应可以带动50万亿的投资。未来10年到20年内,经济增长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内需,其中消费占最大比重,消费结构升级也是大趋势。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针对消费驱动论,目前国内、国际上都存在很大争议,有经济学家认为,这一模式不符合经济学原理,您如何看待?

迟福林:我认为,解释中国的问题,除了把握一般的经济学原理以外,最重要的还是要从具体问题切入。我们现在面对经济转型,是因为中国以往过度依赖的投资、出口拉动型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下一阶段需要解释的关键问题是,投资的动力是什么?投资的目的何在?如何进行有效的投资?我认为很大程度上,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来解决。消费主导的投资要求生产者适应消费需求变化不断开发新的市场和新的产品或服务,这将提高资本要素的使用效率。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下一阶段刺激消费、拉动服务业增长的关键是什么?

迟福林:首先是服务业的市场开放,从现阶段来看,我们在这个方面仍有一定的差距。以文化产业为例,从需求量来看,应该占到GDP的5%-8%之间,但目前只占3%左右,这意味着仍有几万亿的投资需求没有释放出来。

具体来看,在开放的过程中,一能够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服务水平、促进服务业升级;二能够加快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使得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今年上半年46.6% 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预计到2020年至少占到55%以上。这一过程也为民营资本和外资提供了很大的施展空间。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 国资委近日宣布启动四项改革试点,拉开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序幕,其中混合所有制试点受到最多关注,如何看待试点的意义和前景?

迟福林:采取多种形式来激活社会资本,是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重中之重。这也是我们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采用PPP(公私合作)等措施的根本原因。当然,社会资本、外来资本要进入垄断行业,可能并不是一个短的过程。万事开头难,本轮国企改革国资委刚刚开了个头,这四项试点的出台,是一个积极信号。

混合所有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关键在于持股比例。对于一些民营资本来说,希望进入原来由国企主导的领域,但同时又担心进入后就出不去,被吃掉。所以我认为下一步改革的关键是确定哪些具体行业、公司可以由非公资本控股,这样这些资本才能放心大胆地进入。我认为,未来的五年是国企改革最关键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