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鲁迅身份曝光,天才作家竟然是设计大师!

说起民国时期,大家一下子想到的,想必是文学圈的风流才子和几位芳华绝代,才情横溢的佳人。


却不知,除了作家之外,他们还有另一重身份。

张爱玲

服装设计师 / 插画师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张爱玲,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传奇的女子,她用文字惊艳了整个民国,用人生证明了女人的傲骨。关于她的一切故事,如今依然经久不息,为人津津乐道。但你是否知道,她还是一位有着服装设计梦的艺术发烧友。

“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是袖珍戏剧。”张爱玲认为,衣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性格甚至本质,她习惯从服饰观察人性冷暖、世态炎凉,因此几乎在她的每一篇小说中都有着鲜明而细腻的服饰描写。有人说,在张爱玲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了一场民国时装秀:

张爱玲有句名言:“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她认为衣服不仅仅是物质的享受,更是一种个性、一种思想、一种精神。



她的时尚品味在当时,过于超前了。不过放到现在来看,却是可圈可点。


张爱玲会画画其实不奇怪,她从小受母亲影响,接受西式教育,学过一段时间绘画,颇有天赋。寥寥几笔,女性的姿态神色都到位了。


谁想到一代文学传奇张爱玲,人生第一笔稿费不是靠小说,而是靠投到《大美晚报》上的一张漫画。

中学时代,张爱玲发表了她的处女作《某同学之甜梦》,梦中那姑娘有了钱,理了时髦的发型,买了新皮鞋和好看的旗袍,宣誓着自己对美的追求。

她总爱给自己的小说配插图,线条简单而又眉目传神,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各怀心事的型色男女都刻画纸上。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正是那《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王娇蕊和孟烟鹂。


“你要我在旁人面前做一个好女人,在你面前做一个坏女人。”一个冰清玉洁而又富于挑逗性的女人,正是那《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



“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也劈杀了她自己。”

眉清目秀,心高气傲,而后性格扭曲乖戾,正是那《金锁记》的曹七巧。



1950 年 1 月,张爱玲参加上海第一次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进入会场后,她蓦然发现:“不论男男女女,都着灰蓝中山装,只有自己穿了一身旗袍,外面还罩了一件网眼白绒线衫。”

当她看到满座都是中山装后,很是担心:“我害怕失去自己。”


其实,张爱玲对衣着的研究已经到了学术层面,她的散文名作《更衣记》是最好的例证。




这本书用简练的文字描述了 20 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时装流变,其中不乏对所谓时尚的讥讽。



因为特立独行的审美风格,张爱玲被外人称作 “奇装炫人”。那么张爱玲的服装设计理念和风格到底是怎样的呢?

颜色

:参差的对照,是可喜的刺激。孔雀蓝、艳红、柠檬黄,张爱玲就像一个调色盘,几乎可以容纳世间的一切色彩,因为她“永远对颜色感到饥渴”。同时,她喜欢将色彩进行强烈的对比,愈炽烈愈着迷。


儿时的张爱玲

面料

:上至绸缎、下至土布,只要是张爱玲想穿的,都可以被做成衣服。张爱玲从小就喜欢去虹口买日本布料,因为日本花布一件就是一幅图画,一卷卷都像古画儿似的卷起。


张爱玲遗物

张爱玲遗物

图案:张爱玲偏爱惹眼的图案,比如“一朵一朵蓝的白的大花”或是“最刺目的玫瑰红印着粉红花朵,嫩黄绿的叶子,印在深紫或碧绿地上”,她就喜欢穿着 “博物院的名画到处走,遍体森森然飘飘欲仙,完全不管别人的观感。”


款式:张爱玲出身中国传统贵族,自然偏爱旗袍这样的中国古典服饰,但同时她也受着西方教育的深远影响,因此我们常常看到她穿着“中西结合”的改良款出街,仿佛在看《花样年华》和《穿普拉达的女王》的结合版电影,张扬而大胆。张爱玲自己的解释为:我既不是美女,也没有什么特点,不用这些来招摇,怎么引得起别人的注意?


鲁迅

平面设计师/字体设计师


学医救不了中国人,学设计可以?


对于书籍封面,鲁迅最擅长的就是把各种字体玩出新花样,每一种在今天都足以让各大字库膜拜。



书名用双线描字体,嵌入抽象几何图案的缺口,对应着本书“从艺术规律中”的用意。



文学和思想的萌芽,是不是看起来也萌萌的?

《热风》出版时,鲁迅对当时社会现状感到“寒冽”,特以“热风”命名。手写两字“热风”,愤慨有力。

《华盖集》,由《热风》的手写字转为印刷体美术字。

2年之后的《而已集》,由印刷体美术字再次突破,转变为自由美术体,更加灵动且古雅。


为报刊设计刊头,力求朴素大方,简洁实用



古线书装帧,手写字体,古雅韵味自现


02、除了玩字体上的freestyle,迅哥儿的画面设计也是溜到飞起。





细看会发现,这只活泼灵动的猫头鹰的双眼被画成了一对男女的头。



这只小猫头鹰还出现在了更多地方,看它是不是在对你眨眼卖萌?


《心的探险》,鲁迅用了大量古墓门画像来做飞腾在云中的群魔,围绕书名围攻、试探,感染力顿生。




《壁下译丛》是文艺论文集,鲁迅用了一幅抽象画,用来象征书中内容的现代性。




《歌谣纪念增刊》,儿歌及研究论文集。




童话《小约翰》,类似剪纸画般朦胧又有诗意的剪影,对应童话主题内容。


而在整体的封面装帧之外,需要动画笔的时候,鲁迅也不甘示弱。


鲁迅手绘




鲁迅为某报刊绘制


“死有分,活无常!”

鲁迅为自己的《朝花夕拾》所绘插画



鲁迅描摹的北邙出土明器(随葬器物)图


03

看了这么多鲁迅的作品,你会发现他的设计,会给人一种非常硬朗的“复古”。无论是变形的字体还是图案,好像都有一种刻印般的用力感。

像他给北大设计的校徽,整体设计就像古代的篆刻印章。


有人这样分析,鲁迅将“北”字与“大”字的篆书进行了一些变化,让“北大”两字的结构就像一个人背着另一个人,两个字又组成了一个整体的“人”,这就构成了“三人成众”,传递出“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理想。




底色选用暗红,犹如腐败的血液。黑色方块中是书名和作者名的阴文,仿佛是刻印上去一般。加上刻印字体带来的用力感,只看这一页封面,仿佛就能听到书本身在万马齐喑的中国响起的惊雷。

梁思成 林徽因

建筑设计师/手绘大神



1920 年代左右,林徽因与梁思成第一次见面。当时的她梳着两条俏丽的小辫子,穿着过膝的短裙和七分袖的上衣,清新脱俗。梁思成眼前一亮,爱上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女子。


梁思成绘制的宋式大木构架示意图


梁思成是中国近代建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

而林徽因是中国的第一位女建筑师,也是诗人、作家。


梁思成手绘佛光寺东大殿正面图



他们有着同样的理想。是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开拓者。夫妇二人合力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书稿。


除了才子配佳人的故事,“燕京八绝”之一的景泰蓝,如果不是被林徽因跟梁思成成立的美术小组抢救,估计就要失传了!


为了能让这项古老精美的工艺传承下去,林徽因还引进了许多新的构思、图案,甚至自己也参与了设计。


夔龙纹对罐,由林徽因设计


设计圈还有谁

那时的设计师,大多属于身兼多职的杂家,有文学圈的,有音乐家和画家。

而他们接受新的思潮,且多有出国留学背景,带回了西方的工艺美术。所以早期的中国设计,受到日本视觉文化与西方艺术风格双重影响。

张仃设计的鸡年生肖邮票·1981年,第一个将民间剪纸图案和土布印染图案搬上邮票:



江小鹣设计《自剖》封面:



钱君匋的书籍装帧设计,把书法、绘画、篆刻都融入其中,对构成学也颇有研究:




2-3-16 《浊流》,钱君陶设计,1931

丰子恺先生为《东方杂志》《宇宙风》绘制的封面:

萧红为自己的作品《生死场》所做封面:


民国设计杂谈

那时印刷工艺所限,民国时期还使用着复杂的纸型铅版印刷术、照相铜锌版印刷术等技术,就是拍照或投影方法制版,需要手艺高超的印刷工。

在排版、字体上也不能太跳跃,整体色彩也导致饱和度和明度粉暗。现在看来,这种独有的色彩和对中文字体的强调,颇有韵味,让人着迷。


民国时文化混杂,工艺品已由手工业进而为机器工业。但印刷工艺不成熟,色彩饱和度和明度会相对较暗,反而这种时代印记,也成就了民国风格。




广生行海报,烟味好,价钱巧:


迷倒万千人的“双姝”:


民国时期,西方饮料、酒水、食品大量进入中国,洋货成为摩登生活方式的代表。


民国时期的招贴广告开始用女电影明星做广告主角。比如胡蝶、阮玲玉、王人美等等。


民国时期,物质上是匮乏的,大面积的是穷苦。封建和外来文化碰撞,旧和新产生奇妙的反应,形成独特的设计风格。

文人先锋们留洋归国,引入了“design”的概念。他们大胆实践、是中国平面设计的发端,影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