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强大的吐蕃,当真延续到了宋朝?鸠摩智是否确有其人?

妞爸_Shanghai


按照《新唐书》和其他一些史料的说法,吐蕃是古羌人西迁后和西藏原住民结合后而形成。

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有发羌、唐旄等,然 未始与中国通。居析支水西。祖曰鹘提勃悉野,健武多智,稍并诸羌,据其地。

还有一种说法是,吐蕃是秃发乌孤所建立的鲜卑族政权南凉的遗民,秃发即是拓跋的另一种翻译。因为发和蕃的发音相近,后世子孙便以吐蕃自称。

现在考古发现,至少4000年前当地就有先民的文化活动了,大概到中国战国时期,吐蕃开始逐渐从原始部落社会过渡到奴隶制政权,其君主被称为“赞普”,在当地语中赞是指雄强,普意思是丈夫。

但吐蕃真正统一西藏立国,是在其33任赞普,著名的松赞干布在位期间。当时中原正是贞观之治下的唐朝,而且那时全球气候温暖,史载西藏地区夏天的气温和中原春天相当,因此可以种植小麦等农作物,人口迅速上升。

吐蕃巅峰时期,光青藏高原就拥有数百万人口,再加上之后占据的西域和北印度地区,人口估计有上千万,《新唐书》载吐蕃巅峰时“胜兵数十万”。而且吐蕃民风彪悍,极其好战,对战死者极其尊重,几代都战死会被尊称为甲门,而战败或者怯懦的人头上会被绑上狐尾以示侮辱,对人行礼要爬地上学狗叫,并鞠躬两次。

另外吐蕃因为引进了尼泊尔的锻造技术,尤其是后来又向唐朝学习,铠甲兵器质量极其精良。《新唐书》载:

其铠胃精良,衣之周身,窍两目,劲弓利刃不能甚伤。

甚至有史料记载当时阿拉伯向吐蕃大量进口铠甲兵器。

另外吐蕃采取的是以战养战的方法,若军中无粮,就会用劫掠的方式补充。且军法严苛,只有前队死光了,后队才会前进。

这导致了唐时的吐蕃非常的强大。

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的文化,因此向唐太宗求亲,迎娶了文成公主,并得到了大量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人才。那时候唐朝和吐蕃处于一段蜜月期,两国关系交好。大量汉族人进入西藏与当地人杂居融合,而西藏大量贵族子弟也来到长安求学。

但是在迎娶文成公主九年后,松赞干布暴毙,年仅34岁。一说为得瘟疫而亡,二说是因为其引入佛教,引起当地苯教仇视被刺杀。

松赞干布去世,再加上当时吐蕃国力强盛正处于扩张期,便逐渐和唐朝产生了利益的冲突,尤其是对安西地区进行了激烈的争夺。由于唐朝的强盛,吐蕃开始与当时东进的阿拉伯帝国联合,所以有记载当时俘虏士兵中有阿拉伯人的存在。

但是在怛罗斯之战后不久,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势力开始退出西域,吐蕃趁机入住。这时候西域就变成了阿拉伯和吐蕃两强相争,盟友变成了敌人。

现在网上有很多关于吐蕃和阿拉伯三次大战的文章,不过没有找到相关的文献记载,很多相关的历史也只是一笔带过,怀疑有夸大虚构的可能。

但是安史之乱后,李泌曾提出利用阿拉伯和吐蕃的世仇夹击吐蕃,说明即使没有大战,双方一直在西域存在着冲突。

和阿拉伯的对抗,无疑大大的削弱了吐蕃的国力,加上唐朝逐渐缓过劲来,取得了多次对吐蕃的胜利,使吐蕃迅速走向衰弱。

到了唐朝末年,全球气温开始下降,对吐蕃更是致命的打击,终于在869年爆发大规模的奴隶起义,到了877年达到顶峰,吐蕃的王室、贵族、大小奴隶主,几乎被赶尽杀绝,吐蕃灭亡。而到了907年,唐朝也宣告了灭亡。

因为王室正统的灭绝,之后吐蕃地区和当时的中原一样进入了长期的混战当中,分裂成了无数的部落。

到了大概宋真宗时期,据说是吐蕃王朝末代赞普后裔的唃厮啰河湟地区重新建立吐蕃政权,因此历史上也称这个政权为唃厮啰。但实际上也只是青塘地区各部落势力名义上的领袖而已,远未统一整个西藏,更不能与唐朝时的吐蕃相比。

当时恰好是西夏崛起,对吐蕃形成致命的威胁,于是在宋仁宗时期,唃厮啰提出“联宋抗夏”的主战,开始亲近北宋,被封为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

而《天龙八部》中的时间线大概是在其养孙阿里骨在位期间,当中的吐蕃指的应该就是唃厮啰,而当时唃厮啰几乎是完全依附于北宋才得以生存。所以小小的吐蕃国师来到中原是不可能这么嚣张,而且不久后,在宋哲宗时期,北宋收复河湟地区,公元1103年唃厮啰灭亡。

至于鸠摩智,则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不过可以看出金庸可能借鉴了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佛学大师,翻译《金刚经》的鸠摩罗什,以及北宋吐蕃“九大译经师”之一的般若鸠摩罗,两人的名字。而鸠摩罗则是湿婆神的儿子,印度神话中的战神,在佛教中被称为韦驮天,是八部天龙中的天众之一,佛教护法。

金庸老先生,将其罗字改成智字,估计也正是暗喻其早年痴迷武学,追求世俗的虚名,却在武功尽失后,大彻大悟,最终成为一位具有大智慧的真正高僧吧。


潘不安讲究史


在这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吐蕃的历史,然后为我们就会知道答案!

吐蕃王朝的建立(629年至877年)

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河谷,在松赞干布赞普继位以前,据说已传承了20余世,但松赞干布之前吐蕃并无文字,故难以考证。在6世纪以前,青藏高原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分布的是许多说藏语的部族,青海一带则是羌人与鲜卑人的后代。后来山南地区雅隆河谷的一支部族逐渐强大并统一青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

附图,现今山南市

6世纪末,发羌后裔吐蕃部落渐渐崛起,自山南地区雅隆河谷向唐旄后期中心逻些推进。吐蕃赞普囊日论赞武力兼并其他部落,如森波、藏蕃、尼雅尼达布等国。囊日论赞被谋杀后,松赞干布继位并先后兼并今青海玉树一带的“松波”、西部的苏毗、谦多(今昌都)一带的“康国”、甘孜一带的“附国”、理塘一带的“蕃绿”、青海的吐谷浑等国,最后统一青藏高原。633年,松赞干布于逻些建都立国逻些(Luósuò)。

附图,扎叶巴寺的松赞干布打坐像

634年,松赞干布派使者访问唐朝,第一次与中原王朝正式接触。640年,唐朝派文成公主和亲吐蕃。642年,松赞干布亲自率兵攻灭了象雄,统一了青藏高原。松赞干布在位期间,吐蕃与唐朝关系比较好,松赞干布过世由大相禄东赞摄政。663年,吐蕃彻底征服吐谷浑,因此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开始恶化。在670年的大非川之战中,10万唐军被论钦陵率军击败,从此吐蕃牢固控制了青海地区,并进一步与大唐争夺陇右、河西走廊以及西域。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吐蕃帝国在8世纪末达到全盛,占有东至陇右、南到南诏、西连大食、北接回纥的大片疆域。不过在长时间的战争后吐蕃和唐朝均转向衰弱,因此821年及次年,吐蕃和唐朝双方分别在长安、逻娑(拉萨)会盟,达成“唐蕃甥舅和盟”,史称“长庆会盟”。会盟所签定的条约规定:今蕃汉两国,所守见管本界,界以东悉为大唐国境,以西尽是大蕃境土,彼此不为寇、不举兵、不相侵。

附图,吐蕃全盛时期疆域图

吐蕃王朝的崩溃(843年至877年)

佛教在松赞干布在位期间便传入吐蕃,但一直没有成为主流。赤松德赞在位期间,从印度传入的密教和从汉地传入的大乘佛教与西藏原有的“苯教”结合,形成藏传佛教。佛苯之争后,佛教由逐渐确立为吐番的国教,这是佛教传入西藏的第一波活动,被称为藏传佛教的“前弘期”。

吐蕃王朝时期的西藏一直处于本土的苯教与新传入的佛教两股势力的争斗之中。吐蕃王朝末期,苯教势力又占据上风。841年,吐蕃赞普可黎可足被反对佛教的大臣暗杀,反对佛教的朗达玛登上赞普之位,朗达玛一登上赞普之位,便立即下令禁止佛教,史称朗达玛灭佛。

843年,灭佛的朗达玛被敌视佛教僧人暗杀,他的的两个儿子俄松和云丹为争夺赞普之位爆发了被称为“伍约之战”的内战,掌握军权的将领也发生混战。内战导致民不聊生,导致吐蕃爆发了奴隶与平民的大起义,起义军于877年破坏了历代赞普的陵墓并且屠杀贵族,最终使得吐蕃王朝彻底崩溃,西藏二百多年的统一局面也到此告终并正式进入分裂割据的时代。这也是藏传佛教“前弘期”的结束。

附图,吐蕃分裂时期

吐蕃分裂时期(877年至1264年)

843年,吐蕃爆发“伍约之战”,不堪重负的农民起兵也造反,最后演变成为阴土牛年反上大叛变(吐蕃臣民大反叛)。起义军领袖掘赞普和贵族的坟墓并大肆屠杀贵族和王族。一个统一的吐蕃不复存在,青藏高原重新变为四分五裂的局面。

宋朝时期的青藏高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但是宋朝仍把西藏叫吐蕃,并把吐蕃做为一个国家来对待。朗达玛被僧人暗杀后,他的养子云丹与遗腹子俄松争夺王位导致内战,云丹以伍如(逻些小昭寺一带)为据点,而俄松以云如(雅隆昌珠寺一带)为据点。俄松的儿子贝考赞被杀后,其子吉德尼玛衮逃亡到阿里地区,最终形成了阿里王系(古格王朝);而云丹的后裔则占据拉萨一带形成了拉萨王系。

11世纪的吐蕃各地形成了许多军事割据势力,除古格和拉萨两个主要王系之外,俄松的后裔还分出了拉达克王系、雅隆觉阿王系、普兰王系、亚泽王朝等。在河湟、河西一带还有唃厮啰政权(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地方封建政权),它同宋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直到公元1116年时唃厮啰部地区被改为宋朝直辖的郡县。

附图,11世纪时形势图

吐蕃分裂时期却是文化欣盛的时代,各种学说、各种教派纷纷形成。佛教也再度复兴并彻底成为藏区主流宗教,藏传佛教的各教派在这段时期陆续形成,例如“噶当派”、白教(噶举派)、花教(萨迦派)、红教(宁玛派)等。

蒙古人在北方崛起后,为了包围南宋于1240年大将派阔端进入吐蕃,最具实力的萨迦派首领萨迦·班智达代表吐蕃各部与蒙古高层联系,1247年藏区归顺蒙古,西藏地区开始了教派统治时期。

附图,藏传佛教红教(宁玛派)的大本营——桑耶寺

因此可以给出答案:唐朝时强大的吐蕃,到宋朝时已完全分裂。至于鸠摩智其人,其虽出自密教宁玛派,但“吐蕃国师”身份并不符合天龙八部的时代背景。因为在书中此时已是宋朝哲宗时期,距吐蕃王朝崩溃已经有两百多年。

欢迎交流讨论,希望点赞加关注!!!!


我没忘记home


鸠摩智这个人,相信只要是看过《天龙八部》的朋友都很熟悉。他是吐蕃的国师,武功非常高强厉害。只是可惜,他得了一种病。如果他没有得这种病的话,相信乔峰都不一定是他的对手。

吐蕃是兴起与唐朝的我们都知道。但是天龙八部的时间背景,已经是北宋末期了。那么唐朝兴起的吐蕃,真的延续到了北宋末年吗?

其实并不一定,天龙八部毕竟只是金庸老先生所创作的小说,他的很多人物,故事情节都是自己所编写出来的。也许有原型,但是也是加了很多神话色彩,虚拟色彩夸大了人物的能力性格等。

所以说,天龙八部的这个鸠摩智,虽然也是生活在吐蕃,出现的时间背景是宋朝。但是并不能说明唐朝兴盛的吐蕃一直延续到了宋朝,而且鸠摩智的历史原型其实就是唐朝的般若鸠摩罗。

历史上并没有鸠摩智这个人,鸠摩智是金庸老先生按照般若鸠摩罗为原型,所虚拟出来的小说人物。


赵小多多丫


吐蕃人在今青海地区北部扎根后建立了青唐政权(都城青唐城就在今西宁),与当地汉人一道,逐步汉化,学习汉人生产方式。在西夏崛起并垄断河西走廊后,青唐吐蕃成了北宋打击西夏政权的盟友,且青唐吐蕃实际控制的青海道成了丝绸之路南路,宋人与西域的联系也就需要通过青唐吐蕃,后来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之后北宋发动了征服青唐吐蕃的熙河开边行动,青唐吐蕃灭亡,北宋在这一地域成立了陇右都护府。


淮东安抚使


唐王朝时期吐蕃也是崛起时代。当时,唐受少数民族威胁的几股势力中,吐蕃是其中之一,发源于现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南及藏族地区。唐与之关系基夲上是打打谈谈。唐中期后即北部突厥人的将领安禄山之变后,已无瑕西顾,但此时,吐蕃也因宗教教派之爭分离,对唐不构成太大威胁。宋建立时,吐蕃等西南少数民族已不是主要的危险,而主要是北部少数民族称金朝对中原构成威胁。


手机用户59480155998


宋朝时期,唐朝时期曾经无比强大的的吐蕃王朝已经崩溃,仅仅在青藏高原存在新的政权,仍被习惯地称为吐蕃,但领土疆域已经大大缩小。

鸠摩智是金庸先生在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虚构的人物。


沈阳杨艺


840年吐蕃农奴大起义,其国随之崩溃。因此才有张议潮挟河西陇右之归唐!


舜日堯天


唐灭时吐蕃己分裂了 鸠虚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