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之后各个朝代就不再定都长安?

蓝颜刺骨


长安在唐朝时期真正发展成了一个世界大都市,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中心,极盛时期可容纳百万人口,其繁华程度可想而知。但是也正是在唐朝,长安这座城数次遭到毁坏,已经再也无法承载一个朝代的命运。

早在隋朝建立的时候,汉长安城就已经被毁的差不多了,经过几百年战争的洗礼,长安城面目全非,连水质也不再适合饮用。因此隋文帝建国后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建立都城,这就是大兴城,修建在汉长安城的东南方向上。而唐代隋之后,李渊命人将大兴城扩建,并改名为长安城,做为大唐的统治中心。

但实际上,当时的经济中心早已想东南方向转移,而且长安的气候也并不是很好,虽说有八水绕长安的说法,但是疏通进长安城供水还是比较复杂的。另一个就是粮食问题,长安城中百姓众多,需要的粮食更多,我们知道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就是用来沟通南北水渠,运送粮食是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的。江南一带和蜀地粮食储备丰富,而长安的交通和运输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因此,在隋唐时期,洛阳在很长时间内是以陪都的形式存在的,有时候直接迁都到洛阳,做为长安的补充。

而还有一个原因则和戎狄有关系,长安地靠西北,像突厥、吐蕃等国很容易就兵临城下,威胁长安的安全。李渊在位的时候一度为了躲避突厥想迁都湖北地区,只是在李世民等人的劝阻下打消了这个念头。实际上,突厥大军确实曾达到了渭水便桥,距离长安城很近很近,而吐蕃大军则曾直接攻进了长安城。

当然对于长安城的破坏,四夷的力量还并不是很强的,倒是帝国内部的各种叛乱更强悍些。长安城之所以无法做首都,与长安城的被毁坏也有很大关系。这里,四姑娘就来说说终唐一代,长安城遭到的毁坏。

安史之乱是唐长安城遭受到的第一次毁坏。756年,潼关失守之后,唐玄宗就放弃了长安,带着杨贵妃等灰溜溜的逃往蜀地,第二天,长安城中的百姓和大部分官员才知道唐玄宗跑了,于是大家争相逃跑,而胆子大的人以及盗匪等则在长安城中该抢的抢、该偷的偷、该毁的毁,几天之后安禄山就进了长安城。

叛军将随唐玄宗出逃的官员的家属全部杀死,又逼着其他的官员、宫女、宦官等到洛阳听凭发落。长安城一时间人心惶惶,一年多以后才被郭子仪收复。唐玄宗开了大唐皇帝逃亡的先例,自此,长安城数次落入他人之手,自然都没有得到善待。

第二次就是763年,当时安史之乱刚刚被压下去,长安城中兵力空虚,吐蕃大军长驱直入,唐代宗狼狈的逃到了陕州。长安城落在了吐蕃的手中,他们扶立金城公主的兄弟李承宏为帝,然后开始对长安城进行洗劫。

《资治通鉴》记载:吐蕃剽掠府库市里,焚闾舍,长安中萧然一空。

吐蕃大军能带走的就都带走,带不走的就烧掉,这次对长安城的毁坏是很严重的,百姓没办法都跑到了山林中躲避起来。好在吐蕃军在长安待的时间并不长,半个月就被郭子仪赶出了长安城,唐代宗和百姓们得以继续回到长安城。

第三次就是泾原兵变。唐德宗继位之后,试图解决藩镇问题,却引发了四镇叛乱,李希烈兵围襄城,唐德宗调泾原诸道兵马救援襄城,但是当泾原的五千兵马长途跋涉到达长安的时候,迎接他们的只有粗茶淡饭,更没有任何奖赏,本就又累又饿的泾原兵哗变,抢掠长安城,并拥护朱泚为帝,唐德宗则逃到了奉天。

另一次对长安城毁坏很严重的事件就是黄巢起义。880年的冬天,黄巢军进入长安城,值得注意的是,在黄巢进入长安城的最初,对百姓还是不错的,因为他宣称的就是为了百姓才起义的,甚至他还给贫农分发财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黄巢军开始在长安城中制造流血事件,四品以上的官员基本被杀了个干净,而富户的财产则被抢了个干净,随后黄巢军就开始杀百姓。黄巢并没有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所以很多时候他也无法阻止这种杀戮,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

后来,远在四川的唐僖宗开始组织反抗,各道节度使领兵围攻长安,黄巢带兵到了灞上,而唐军进了长安城,得知黄巢军撤离,并没有急着攻打黄巢,而是在长安城中劫掠,结果被黄巢又赶了出去。针对长安城中有百姓协助唐军的行为,黄巢下令血洗长安城,黄巢军在长安城中杀死了八万之众。

长安城落在黄巢手中三年,可以说是遭受了非人的折磨。黄巢起义被平定之后,藩镇割据成为天下大势,唐昭宗成了军阀们争抢的对象,军阀们更是数次攻进了长安,对长安城进行毁坏。而在最后,唐昭宗完全被朱温控制。904年,朱温逼着唐昭宗迁都洛阳,这一次,长安城再次被毁。

《资治通鉴》记载: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河而下,长安自此遂丘墟矣。

这样一座曾经辉煌无比的大都市终于被毁的面目全非,再也看不见曾经的荣光。


萧晓四姑娘


第一、经济重心南移

在秦汉时期关中地区风气汇聚,它被张良成为“天府之国”,本身就有着丰富的资源以及广阔的腹地,而当时的南方却有大片区域待开发,经济环境相对恶劣。但是从晋朝衣冠南渡之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相对的,北方则常年处于战乱之中,经济急剧下滑。而唐朝灭亡之后,没有政治中心的依托之后,长安的经济更是每况日下。

第二、战乱带来的破坏

大家都知道唐朝有着“天子九逃,国都六失”的历史,安史之乱、吐蕃和党项联军入京、黄巢之乱都曾经对长安城进行大肆破坏和洗劫,朱温迫使唐朝皇帝迁都之时更是将整个长安车几乎彻底摧毁。后面的朝代如果想着迁都长安,就必须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对长安进行重建。

第三、长安城环境恶化

隋朝建国之时定都大兴城而不是长安,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安经过数百年的开发,已经不再适合居住了——长安周边森林消失,土壤沙化,土地肥力下降,地下水不再适合饮用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证明长安已经太累了,它已经被透支了。

第四、后世面临的威胁不同

汉朝、唐朝等定都长安的朝代所面临的边患都是主要来自于西北方向,比如匈奴、突厥、回纥等等,但是后来形势渐渐发生了变化,比如五代以及两宋所面临的主要威胁都来自中原地区的北方或者东北方,这些地区超过了长安的辐射范围。


国史通论


因为关中地区养不活几十万完全脱产的人口,定都长安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而且由于长期大量人口定居长安,给长安地区环境造成重大污染,在唐朝以后长安已经不再适合成为首都。


中国古代选择首都,一般要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地区农业/经济水平可以养活几十万脱产人口


第二、靠近最优质兵源地。


第三、交通便利。


西汉为什么定都长安?


这是因为关中地区农业发达,完全可以养活几十万脱产人口,而且当时关中地区水道畅通,物质运输消耗小。更重要的是定都关中地区可以控制当时中国最好的兵源地陇右地区。


西汉我们经常可以在史书上看到汉朝动不动就征发“六郡良家子”参军,其中佼佼者就是飞将军李广。


六郡在哪儿呢?


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


为什么东汉不继续定都长安?


很重要原因就是关中地区农业和水道经过西汉末年战争遭受了巨大破坏,而且凉州地区羌族崛起,严重威胁到了关中地区。


所以无论从经济还是军事考量,东汉都没有选择定都长安。唐朝之所以选择定都长安,完全是因为唐朝建立者李渊以及勋贵都出身关陇贵族,定都长安有一种“富贵归乡”的意味在里面。


事实上唐朝时关中地区农业已经没办法养活长安上百万脱产人口,到了唐高宗时期,朝廷经常有一半时间待在洛阳。为什么会这样?不是因为皇家有多喜欢洛阳,完全是因为关中地区养不活那么多人,皇帝带着大臣们去洛阳“就食”。


而且由于中国古代城市排污做的很差,长安又长期有上百万人生活,生活垃圾和粪尿渗透到地下水脉,对长安地区地下水源是严重的污染,到了中唐,长安地下水已经是“水皆咸卤,不甚宜人”。


而且从军事上说,由于陇右地区长期出于与吐蕃等少数民族势力拉锯地,到了晚唐,当地人口比例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汉朝主要兵源地变成少数民族聚居区,这种情况下长安就变得非常不适合作为首都。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一度想过定都长安,但是他派人考察的结果是关中地区农业凋敝,水道交通早已经荡然无存,河道变成耕地,根本无法养活大量脱产人口,只能放弃定都长安的计划。


综上所述,唐朝以后长安不在作为首都的首选地,主要还是因为关中地区无法支撑和养活大量脱产人口。


兰台


这注重有四方面原因:

第一,气候变化导致的经济原因。

唐朝以后,中国的气候变暖,关中地区降水减少,再加上水土流失,土地越来越贫瘠,不再是沃野千里,农耕产出越来越少,不足以养活大量的人口,自唐朝末年,关中地区的吃饭问题就难以自给,需要从江淮一带运粮接济,这是不再在长安定都的很大一原因。




第二,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游牧民族的壮大,使大的威胁来源于北方和西北,内部威胁降低。

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内地的威胁降低,关中平原的淆涵之险关要隘不再有大作用,而西北和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政权的壮大,日益成为最主要的威胁,关中临近少数民族政权,原来安全的地方已经不再安全,也就没有必要在长安建都了。



第三,多次摧毁重建,已破败不堪。

长安作为秦、汉、魏晋、隋唐等朝代的都城,每次更朝换代长安都会遭到劫难,几经摧毁重建,周围的树木植被破坏严重,造成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发,再加上每个朝代的皇陵用地,关中平原的风水宝地所剩不多,不如去更加繁荣便利的地方建都。



第四,经济中心南移。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稳定,大量人口南移,长江以南地区的开发,使经济重心不断南移,这样在南方和河洛一带或者北京地区建立都城,更适合对全国的控制。


津城沐雨


原因并不复杂,归结起来就是两点,一是中国重心和经济的南移;二是长安和关中固有的弱点,即本身体量有限,已经无力负担一个人口急剧增加的都城所需要的物质、资源等。

关中之所以能够成为都城,原因有二,一是所谓的四塞之地,四面关城,易于防守,安全;二则是关中平原富恕,沃野千里,在秦汉时期是能够负担得起一个都城所需要的粮食、物资等,不至于被敌人困死,也就是传说中的进可攻退可守。

娄敬当年在劝说刘邦定都关中的时候是这么说的:“”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

娄敬这段话给他换了个官位,还得到了刘邦的赐姓,从此和皇帝连了宗,姓刘。所谓的一言兴邦也不过就是如此罢了。

其中说的很明白,“四塞以为固”,安全,西边萧关、大散关一封,陇西、巴蜀不足惧;东边潼关、函谷关锁住崤涵通道,东南武关锁钥,另外加上黄河天险,谁想打进来都不那么容易。外边再乱,长安自身不乱,整个帝国局面就不至于糜烂。再加上膏腴之地,号称天府,这可不是后来成都平原那个天府,最早的天府之国是陕西的关中平原。

既安全,又富恕,选之作为都城,是不是再合适不过?而且这中间还有另一层原因。即当时中国经济的重心在中原之地,也就是黄河两岸,今天的河南河北。扼关中以自保,取中原财富以富国强兵,整个国家就是所谓铁桶般的江山,无人可以撼动。

但整个局势在慢慢的变化。其实不止隋唐之后无人建都西安,隋唐本身就已经有所变化了。

比如隋炀帝就开始把重心移向洛阳,他在东都洛阳呆的时间其实比长安多,大力营造大运河。隋炀帝真的仅仅是为了扬州的琼花么?显然不是。

三国时期吴国开始,江东之地已经得到开发。

而最主要的原因是西晋八王之乱以及随后的五胡乱华,中原混战,大批中原士族、百姓大规模南迁,即史上有名的“永嘉南渡”,大量的中原百姓南迁的结果就是南方长江流域开始得到大规模开发,原来草木横生蚊虫瘴气遍布的江南开始变成粮仓和富恕之地,现在的江浙和江西,已经从帝国的边缘蛮荒险远的边疆变成了“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形胜之地。

这么一来,整个国家的经济中心就由中原移到了江南,粮食、财富都在江南,隋炀帝大修运河的举动就不是那么不可理喻了。

事实上,随后唐安史之乱、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混战,中原百姓避乱南下;靖康之耻,宋室南迁,一次次南迁的结果就是长江流域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是江南,也就是今天的江浙还有当年的江西,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一天比一天重要。

在这个时候,定都就越来越需要仔细权衡了。财富来自于江南,而农耕时代,对农耕民族威胁最大的始终是来自大漠和东北的游牧渔猎民族,两者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都非常重要,是要财富呢,还是要安全?要财富,建都江南就是最好的选择,那就是建康,南京。可定都南京的通常都是偏安一隅的割据政权,为了华夏正统,还是必须兼顾中原。结果宋就做了一个后世看来不明智的选择,定都开封。

开封相比长安洛阳差在哪里呢?它周边太空旷了,无险可守。虽然通过运河,能够享受江南的财富,但亡国也就更加容易。靖康之耻虽然有靠神棍开城跳大神的神操作,但就开封的地势,其实也守不了多久的。

但要重新回到长安,也不可能了。关键的原因除了自身已经不能供养一个大国首都以外,还在于黄河本身。黄河的航运价值很低,而长安想利用黄河,还有一个天然的障碍,三门峡。

这个三门峡,神门、鬼门、人门,三门,乱石穿空,横亘在黄河中央,使得这一段的黄河根本无法得到有效利用,更不用说用来运输了。这就极大的限制了长安利用东南财富的能力。

如此局面下,长安、洛阳都有其局限性,开封已经证明不堪大用;建康、杭州(临安)都偏居一隅,有财富之力而无控漠北安全之功,最终元修通京杭大运河,算是解决了这一难题,大运河运输江南财富,幽云十六州维护京师的安全。这样一来,看来看去,还就是曾经的边陲之地幽燕后来居上,算是兼顾了南北。

但没想到的是,后来的威胁来自海上。这也算是历史开的一个玩笑,堂堂京师竟然被人烧了两次。

看来,这世上永远没有所谓的真正的两全之法的


江上一峰青


长安,长治久安的城市。大汉帝国的首都,也是大唐帝国的首都,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两个王朝都定都再次足见长安的是多么的重要,当然历史上也远远不止这两个王朝把都城建在长安,比如说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大隋等等。,

但是我们发现在唐朝之后基本上就没有朝代在长安定都了,好像唯一的一个就是李自成的大顺,但是大顺也算不上一个朝代,只是明朝末年的一次农民起义。所以也不算。那么为什么在唐朝之后就没有朝代在长安定都了呢?

首先来说局势的变化,这个也是最主要的,在隋唐之前,中原的最大的威胁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而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中原之地,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想要南下,而中原王朝就必须要守住他们去往中原的地方。毫无疑问长安就是扼守北方和中原的好地方。长安不管南下,北上还是东出,西进都有非常大的优势。这里既扼守了关中,又控制了中原。

但是隋唐之后的局势就发生了变法,首先来说宋朝根本就无力守住西北,北方了所以在长安定都就已经不现实了。明朝基本上也是一样的,我们看明朝各个时期的地图就已经知道明朝对于西北的控制还是比较缺乏的,而且明朝的主要威胁也是集中在东北方了,在长安建都就已经没有必要了。

当然长安,洛阳的这一块中原地区来说,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从西周就开始经营了,都知道得中原者得天下,这里一直也是各个民族王朝争夺的地区,所以长期遭到战乱的影响,人口的增加也是导致中原地区的环境急剧恶化,已经发展不起来了,特别是经过两宋的发展,南方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原地区。


中国历史研究所


说实在的,如果国家实力不强,很容易遭到北方的游牧民族暴揍。所以,国家弱了根本不敢定都长安。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的游牧民族就开始大量南迁,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尚能应付一下北方的威胁。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晋朝发生“八万之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北方的游牧民族趁机迁入内地,导致“五胡乱华”,中原进入百年动荡时期。公元311年,,匈奴大军第三次围攻洛阳,7月,洛阳失守,晋怀帝被俘,不久被杀。晋愍帝司马邺,在长安称帝。公元316年,长安又被匈奴攻陷,西晋自此灭亡。当时,匈奴几乎控制了整个中原,历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已经控制了中原地区,洛阳和长安都在游牧民族的手里。西晋灭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从子司马睿南迁在长江以南的南京建立了东晋。此时的东晋,其实和南宋差不多,和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划江而治。但是,东晋内部不稳,存在104年就被权臣篡位而亡。此后,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与北方政权并列。南北朝后期,隋朝再次统一中国。由于隋炀帝大兴土木,多次征讨高丽消耗了国力。导致天下大乱,进入唐朝中国再次恢复到汉朝时期的疆域,并深入西域建立了“西域都护府”。

唐朝定都长安,且国力达到了中国古代史上最鼎盛的时期。可以说,威震四海,出现了四海来朝的局面。包括日本在唐太宗贞观年间还派人来学习唐朝文化,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作“大化改新”。唐朝的强大,对北方的游牧民族拥有强大的威慑力,即便是唐玄宗天宝年间出现“安史之乱”唐朝依旧,保持对北方在军事上的压倒性优势。不过,唐朝灭亡以后,中国再也没有出现大唐盛世这种景象。唐朝一灭,中国又陷入大分裂时代。并出现五代十国,这个和五胡乱华差不多。在“五代”时期,中原王朝,甚至要依靠北方游牧民族过活。

比如后晋皇帝石敬瑭,甚至向契丹称臣,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进贡大批财物,以儿国自称。可见当时的中原王朝的实力不足以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后来北宋虽然再次统一中国。但是,北方依旧存在强大的竞争对手,且受到威胁。比如辽、西夏、金这些国家的军事实力几乎和宋朝不分上下。北宋甚至要向这些国家缴纳岁币,以确保边境的安宁。所以,北方竞争对手太强,长安靠近北方,已经不适合北宋建都。所以,北宋选择河南开封建都,无非是减少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威胁。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比如天气、经济、交通等等,但是最大的问题,还是北方的竞争对手太强。所以,北宋后期,金兵攻下开封,俘虏了北宋皇帝,北宋灭亡。北宋灭亡以后,皇室成员只好逃到江南一隅,占据半壁江山与金人对抗。直到,蒙元入侵,南宋都占据半个江山。

所以说,唐朝以后,中原王朝的实力越来越弱,而北方的游牧民族越来越强。如果,国力不行,根本不敢定都长安,我们可以看看,定都长安的那些国家,都是中国历史上最牛逼的。比如汉朝和唐朝,这样强大的国家,才不会畏惧北方游牧民族。唐朝以后,为了减少威胁,根本不敢将长安作为首都。当然,元朝灭亡以后,朱元璋曾考虑过长安,但是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已经没有心思迁都了。靖难之役以后,朱棣将南京的首都,迁往了自己的根据地北京,从此中国古代史接近尾声。


谋士说



唐朝之后所以不再定都长安,原因很多,长安那时已失去了战略位置的意义,由于西北威胁渐大,中原王朝将国都渐渐向东迁移,而长安则演变成了西北重镇,它的辉煌也正是在唐末不复存在。


长安曾经经历了周秦汉唐辉煌,历经的时间长达1000年之久,断断续续的使中华文明不断的向世界输出,使世界各国全新的认识到一个真正的中国。


长安在中华最朦胧的时期已经肩负重任,它继承了夏商基因,首次将中华文明转移到西部,离开了河南这个久远文明腹地。周朝是个独特王朝,它奠定了中原王朝制度基础,确定了君权神授思想和等级制度的开始,以周天子为首,诸侯为辅的天下观。西周短暂的四百年,打破了常规,首先以蛮夷之地的岐地为龙兴之地,也正是后来国都为什么要定都在长安附近的原因,也从而证实了孔子的华夷之辨,它照样将中华文明发展的淋漓尽致,促进青铜文明和奴隶制社会长足的发展,经过漫长的过渡期,渐渐的走向封建制度,西周是功不可没,它的国都丰镐两京和岐山被深深的印上了周文化的烙印。



秦汉时代是长安的拓展期,它使得世界上各国都知道有一个城市叫长安,就连当时的罗马也望尘莫及,长安成了丝绸之路的起点,一直延伸到欧亚非大陆各地,这条路以后不止是丝绸贸易这么简单,还是通往中西的财富之路,写进了人类文明重要的一笔。由于帝国的扩展对外的不断可求和认识,长安成了那些汉朝使节和商人的起点,至今在西安西北地区保留着古丝路遗迹,还有一些破败的汉朝长安遗迹,早已化为废墟和土质化,曾经巍峨的宫殿不复存在,只留下断断续续的护城河。


隋唐时代是长安的爆发期,它让世界真正认识到中华文明的重要性,伴随着唐朝向西域极度开拓,丝绸之路的顶峰,唐文化也不断向西方输出,像造纸术就是个例子,陆上文明已不再有间隙,它也同样影响着周围各国纷纷模拜,心服口服。西北的突厥和回纥代表的草原帝国奉唐朝皇帝为天可汗,东北各部也不在话下,先后臣服于大唐,东面日本和朝鲜半岛一度想复制唐朝,可复制不了它的辉煌。隋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鼎峰,也同样是汉文化的伟大的输出,汉文明伴随着王朝盛世也至此而一蹶不振,全面性已经渐失,随着帝国的疆域缩小,丝绸之路的衰落,长安自然而然退出了历史舞台,渐渐的由游牧民族扮演了主角。


长安的衰落归根结底是由唐朝的藩镇弊端造成的,唐朝灭亡也是如此。曾经被封为朱全忠的朱温在黄巢起义军背后插了一刀,成了叛徒,帮助僖宗剿灭黄巢,不久又将唐朝带入坟墓,就是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因此才终结了长安帝都命运的。他灭唐朝之前认识到必须灭其国都,于是以强权为依托,将名存实亡的大唐长安全部拆迁,迁移到离自己很近的洛阳,想学曹操挟天子之名号令藩镇,可他本性和曹操不一样,相反却是个叛徒做惯了的人物,长安除皇上宫城拆迁完了不够还将居民区尽数拆完,只留下和当时皇城一样大的城市,等于缩小了10倍。等把唐朝迁到他的老窝后有对唐哀帝动手,唐朝自此灭亡,黄巢也好顺利成章的自立为帝,这样的人物最终也没有得到好下场,被自己儿子害死,进而拉开了五代十国的开始 ,中原进入了分裂的局面。


长安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哪个王朝建都的可能,它为什么会失去呢?而河南洛阳,开封却仍在,朱温之举只是一个原因,肯定还有其他历史原因,主要是来自西北的威胁,唐朝之所以走到这样的结果,归根结底是自身原因造成的。西北地区吐蕃兴起切断了唐朝与西域的联系,唐朝在反复争夺的结果还是将河西走廊让了出去,这也正是自西汉开拓以来,从未出现这样的劣势,唐朝失去了西北屏障后,西北连连告急,长安受到了威胁,为了稳固局势不得不隐忍,因为他东面已无迁都可能,原因是藩镇在河南地区势力很大,只有委屈留在长安,直到唐末才终于爆发。


在唐朝以后数百年的时间里,河西走廊一直处在塞外,先后被吐蕃,回纥,党项,蒙古侵占过,而中原宋朝已无翻转可能 ,渐渐将重心向西南迁移,原因是那里经济发达,水路便利,河南成了南北运河必经之路,开封正好处在要冲上,北宋以此为依托在文化和经济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还达不到唐朝那样的水准。这时候的宋朝恰恰比任何时期要复杂的多,外部局势可以说风云突变,时常威胁的宋朝安危,长安正好是防御西北的重要地区,它由此从长安一下变成了奉元,长安之名不复存在。

由于北方政权崛起,燕云一带成了他们的核心,帝都越来越偏北,而且适应于向西北和东北地区辐射,少数民族政权渐渐的占主导地位。而这时的长安早已失去他的价值,原因是他的位置越来越不合时宜,曾经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侵袭的政权,现在变成了他们主宰天下,长安的封闭式地理位置相对北京而言已无任何价值。北京就等于取代了长安的辉煌,所以之后的元明清已没有必要将帝都迁至陕西这块贫瘠的地方,长安的衰落也验证了陆上丝绸之路的没落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龙文说史


为什么唐朝之后,各个朝代再没有定都长安!因为唐朝之后,中原又是一个小分裂时期!这个时期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太祖朱温杀了唐帝,灭了唐朝!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后来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中华,建立大宋,建都河南开封!南宋赵构建都临安!这些都是皇帝喜欢的地方,所以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建都!元世祖忽必烈喜欢北京,建都北京!虽然明朝朱元璋喜欢南京,定都南京!但是后来明成祖朱棣还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北京迁都!后来大清的多尔衮也喜欢北京的紫禁城,在明紫禁城的基础下,又重修了紫禁城作为都城!直到清朝灭亡!希望我的回答,大家能够喜欢,谢谢!


翠楼看天下


长安是中国古代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号称“十三朝古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那为什么唐之后各王朝不愿建都长安了呢。原因有几点:1唐“安史之乱”战火连天,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一把火烧了太极宫;之后,吐蕃20万大军趁虚而入攻破长安,烧杀抢掠,半城民居尽毀。接着泾原镇士卒发起兵变,再次攻陷长安;最要命的是880年,黄巢农民军又一次攻陷长安,一把火烧了所有宫殿(包括大明宫在内)。每一次失陷敌手,对于长安来说就是遭受一次浩劫。晚唐诗人韦庄,曾经在诗歌中描绘过长安城破败不堪的样子:“满目墙匡春草深,伤时伤事更伤心。车轮马迹今何在,十二玉楼无处寻。”其二关中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已无力承担人口猛增的首都。其三西北之敌越发强大,进入防御策略。长安已不合适做为国都了。渐渐由西向北发展,北京成为了最理想的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