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小伙突胸痛,伴大汗、胸闷、颈背部放射痛!医生:急性心梗!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个致死性的疾病。近年来,AMI的发生率在中国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至少50万人,而且其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

一名年仅28岁的小伙子就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在我们科室进行急诊冠脉支架植入手术并顺利康复出院。

那是一个下午,我们突然接到急救中心的电话:一名28岁的男性患者1小时前从事体力劳动时突发胸痛,伴大汗、胸闷、颈背部放射痛,疑诊急性心肌梗死。

我们很快安排患者入院,并立即急查化验和做心电图检查。结合患者的症状和心电图检查结果,判断其正是得了要命的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很高,尤其是年轻患者,早一分钟开通血管就能多挽救一分的心肌。

此时,最紧要的治疗措施是立即做急诊介入手术,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我们立即请示开通急性心梗的绿色救治通道,紧急联系心内介入手术室拟行急诊冠脉造影术。冠脉造影显示令人揪心的结果:前降支血管完全闭塞!血流中断!

我们立即告知患者及家属造影结果,征得同意后,开始血栓抽吸、支架植入手术,约10分钟后,再次造影显示:血流恢复通畅!

这时,患者明显感觉到胸部不再那么疼痛,脸上的痛苦和惊恐消失了。安全返回病房,给予药物继续治疗,一周后患者出院,他自觉身体和心脏已恢复活力。

年轻冠心病患者的诱因及发病情况与老年人相比,有其特殊性。此类患者以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多见,多无心绞痛病史,所以平时都很“健康”。大部分有明确的诱因(如大量吸烟、强体力劳动、情绪刺激、大量饮酒等)。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为冠状动脉出现了完全闭塞,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临床表现多为胸闷、胸痛、背痛,偶伴大汗、牙痛等不适。最初很重要的诊断证据为心电图表现。

一旦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治疗就是尽快开通闭塞血管,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血管开通得越早、越快,获益越大。

开通血管有两种方法。第一种,也是最有效的,就是做急诊介入治疗(我们称为PCI,即常说的放支架)。

有些医院不具备做急诊介入手术的设备或技术,可以选择第二种方法:药物溶栓。

溶栓的血管开通率比较低,做完溶栓后应在严格监护下尽快护送患者到有条件的医院,做冠脉造影以明确冠脉血管是否已开通,并给予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前面说的这名患者在发病后及时赶到医院,而且是有条件有能力做急诊介入手术的医院,并最终配合我们的治疗方案,得以康复。但是,也有一些患者在发病后,没有来得及到医院就失去了生命。

在此,提醒广大年轻朋友: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关注自己的健康,才能拥有美好的生活!

专家简介

李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二级教授,主任医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心导管室主任,国家心血管病专业质控中心冠心病工作组专家,卫生部介入培训基地主任,内科医学部副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康复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河南省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心血管疾病防治控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专家理事。担任《实用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学》主编,《诊断学》及《临床新药精汇》副主编。1984年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掌握国内外先进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理论,熟练进行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抢救和治疗,如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肺栓塞、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先后获得“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优秀科主任”、“河南省优秀医师奖”等荣誉。2012年荣获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原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的“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15年被评为“全国医德标兵”、 “优秀红十字医疗专家志愿者”、“中原健康好卫士”称号。2017年荣获中国首届“白求恩式好医生”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