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为何要杀了自己的亲舅舅薄昭?


汉文帝刘恒是汉朝中兴之主,在周勃和陈平等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被迎立为帝的。汉文帝登基后,提倡生活俭朴,修改律法,减少田租,鼓励农耕,使汉朝进入了强盛安定时期。汉文帝在位时广施仁政,对待诸侯及臣子采用以德服人的方式,甚至对叛军都非常的宽容,比如,当时南越王赵佗想独立,与汉朝分庭抗礼,吕后多次派兵也未能平定。而汉文帝却派人将赵佗在内地的亲人墓地重新修葺,派人守卫,按时奉祀,还召来他的亲属子弟封官。这种行为感动了赵佗,甘愿归顺了汉朝。汉文帝未用一兵一卒就收复了南越。汉文帝不仅对待臣子礼让有加,对待母亲薄太后也十分孝顺。有一次薄太后病了,他亲自为薄太后尝药,此事还被记录到了《二十四孝》之中。



就是这样一个仁厚的君主却逼死了自己的舅舅薄昭。为什么呢?这就要从他母亲和舅舅说起。

1.薄太后

薄太后是汉文帝的生母,高祖的薄姬,她是吴(今江苏)人。秦朝末年,诸侯反叛,魏豹自立为王,薄姬的父亲魏媪(ǎo)把她许配给魏豹为妾。秦末汉初有一个女相士许负给薄姬看相,说薄姬能生天子。魏豹听了女相士的话后很高兴,于是决定背叛刘邦,与项羽联合。刘邦派曹参攻打魏豹,魏豹战败被俘,薄姬就送到刘邦宫中的织布房。有一次刘邦去织布房见到了薄姬,很喜欢,就把她纳入了后宫。公元前203年,薄姬生下了刘恒,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公元前180年,在周勃和陈平的拥立下,刘恒登基即位,薄姬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太后,而薄太后的弟弟薄昭就被封为了轵(zhǐ)侯。

2.薄昭

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吕后遣送薄姬去了其子刘恒的封地代国,薄昭也跟着一起去了。汉文帝登基不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把周勃的丞相职位给罢免了,后来有人告发周勃造反,汉文帝又把周勃逮捕下了狱。周勃就通过薄昭向汉文帝讲明实情,汉文帝经过调查后,没有发现周勃造反的证据,就释放了周勃。公元前170年,汉文帝推行新政,但以薄昭为首的皇亲国戚却反对新政。不久,使者钟毓在平定太原叛乱时杀了薄昭的侄子薄贵。薄昭十分气愤逼钟毓上书认罪,为薄贵戴孝,钟毓觉得自己没错,寸步不让,薄昭一气之下杀了钟毓。而钟毓的夫人知道后,丢下了几个月的儿子,自杀了。

汉文帝此时为了推行新政,不能偏袒徇私,于是下旨杀薄昭。由于大臣们也替薄昭求情,汉文帝就派了丞相张仓和将军周兴去薄昭家要他自杀。薄太后知道此事后,怒斥汉文帝无情无义,母子两争执不下。而皇亲国戚们集体上奏,要求赦免薄昭。张仓看到这情形,就戴孝抱着婴儿上殿为钟毓申冤,周兴也上殿辞官。汉文帝二话不说,就召薄昭进宫。汉文帝在宫中为薄昭设灵堂,自己穿上素服在灵位前捧酒献祭。薄昭进宫后看见汉文帝的举动,明白了汉文帝的意思,就拔刀自刎了。



历史上有名的仁君,却对自己的舅舅如此薄情。是什么原因使他能够一改以前的风格,痛下决心,逼死舅舅呢?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1. 薄昭的为人

薄昭年轻时跟着自己的姐姐薄姬吃了很多苦,后来自己的外甥刘恒做了皇帝,他迎来了自己的人生高峰。他在刘恒登上帝位这件事上是没有什么功劳的,但由于薄姬的裙带关系,他被封为轵侯、骠骑大将军。可他依仗自己的皇亲国戚的地位,乱杀有功大臣钟毓,而且还带头阻止汉文帝实行新政。过上好日子的薄昭好了伤疤忘了痛,得意忘形,骄横无礼,最后招来杀身之祸。

2. 薄太后的为人

薄太后从小就颠沛流离,后来儿子做了皇帝,她才出人头地。但她却忘记了吕后之乱给吕家带来的祸害。她在做了太后之后,没有以吕家为鉴,去教导自己的弟弟谨慎行事,还纵容薄昭我行我素。汉文帝要赐死薄昭,她却说汉文帝没有情义。这就说明薄太后不是一个理智的人,她不问是非袒护自己的亲人,缺乏任人唯贤的气度,算不上贤德。

3.汉文帝杀薄昭根据当时的情形,汉文帝是不得不杀薄昭的。

第一,汉文帝要实行新政,薄昭却带着皇亲国戚反对,这使的汉文帝的大志难展。

第二,钟毓杀了薄昭的侄子薄贵,薄昭明明可以去向汉文帝申诉,而薄昭却私自杀了钟毓,这就是枉顾国法。枉顾国法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藐视朝廷和皇帝,汉文帝没判他谋反罪,已经很客气了。汉文帝不杀薄昭不能服众,也无法让新政顺利实施。为了自己的皇权,汉文帝只能杀了薄昭。



苦尽甘来的薄昭,没能把握好自己在富贵后的人生。他以为外甥是皇帝,还有太后做后盾,他就可以为所欲为。这就说明薄昭对自己和对皇帝的认识不够,也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作为外戚他只是一个臣子,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君主之上。而且他的功名,不是靠自己的实力争取的,而是靠姐姐的裙带关系,正所谓“德不配位必有余殃”。薄昭是被自己意外得来的幸福冲昏了头脑,忘乎所以,最终招来杀身之祸,也是咎由自取。


肖邦老师的课堂


汉文帝是一个高手,无论治国还是杀人,他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办法。中国历史上的文景之治之所以出现在汉文帝时期,跟汉文帝的个人魅力是分不开的。

下面我们说说汉文帝是如何机智的逼死自己的舅舅的,通过这件事,你肯定会为汉文帝的机智点赞的。

薄昭是汉文帝的舅舅,而且是唯一的一个。

他这个舅舅对他是很忠诚的,在汉文帝当代王的时候,他就跟随了汉文帝,并且他是汉文帝最信任的人,没有之一。

话说,吕雉死后,吕家被灭族。大臣们选了汉文帝来当皇帝,当时的汉文帝也就是代王刘恒,他不敢相信这样的好事会落到他的头上,所以他不敢前去。

毕竟之前关于鸿门宴的事情发生的太多了,很多人都是有去无回的。但是,不去他又不甘心,毕竟要是这件事是真的,他就可能会错过继承皇位了。

汉文帝派了自己的心腹去朝中看了一趟,联系到当时朝中的宰相陈平,说确定无疑,就是让代王刘恒来继承大统。

汉文帝的心腹会来后,听说是真的。但是,他还是不敢相信,最终他又派了他的舅舅薄昭去确定,薄昭回来后说是真的,他才敢去的。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汉文帝对自己的舅舅薄昭是相信的。

到了汉文帝当上皇帝后,他的舅舅薄昭就被封为了侯,有了自己的封地。

薄昭之所以死就是和自己的封地有关,原因是他的侄子在当地,仗着家里人在朝中做官,无法无天,欺男霸女。

薄昭的侄子就被人告到了当地的父母官那里,父母官肯定是要管这件事的,在加上这个父母官爱民如子,他才不怕权贵呢。

当他把这个泼皮无赖薄昭的侄子抓来,确定事情的真相后,他就把薄昭的侄子给砍了头。

地方的官员杀了人,也是要向皇帝去报告的。

期间薄昭和这个地方官通过信,让他放侄子一马。薄昭以为就自己的地位,这个地方官肯定会给他一些颜面的。

在薄昭得知地方官要去皇帝那里报告的时候,他就提前在半路上把地方官给接到了自己府上去了。

结果一问,他的侄子竟然被杀了。薄昭怒不可遏,拔出刀来就把这个正义的地方官给杀了。

这件事闹到了汉文帝那里去,他也很为难,在加上这时候汉文帝正在改革,不能是自己的舅舅犯了法就要包庇。

汉文帝让薄昭自杀,薄昭才不会自杀呢,不就是杀了一个人吗?至于要我的命吗,我可是你的亲舅舅呀。薄昭就是不肯自杀。

那边地方官的家人是不依不饶。汉文帝告诉他们一定要给他们一个说法。

于是,汉文帝就召集了朝中的文武大臣,穿上丧服去薄昭家吊葬。

要知道当时的薄昭还没有死,当薄昭一看,这么多同僚都来哭自己了。看来皇帝是真想杀自己了,于是,他才选择了自杀。

你看汉文帝杀舅舅是不是很机智呀。薄昭就是这样被他给逼死的。


史学达人


薄昭是汉文帝刘恒的舅舅,也是薄太后唯一的弟弟,刘恒登基后,被封轵候,但是后来在汉文帝施行新政的时候,薄昭不仅没有支持,反而阻挠,并且私下杀死朝廷大臣,最后汉文帝大拜活人祭,薄昭无奈自杀!


先入代地,后先进京打探消息!

刘邦驾崩后吕后专权,薄夫人就请求吕雉,让他去儿子刘恒的代国。吕后觉的薄夫人对自己够不成威胁,所以就让她去了代国做王太后。她的弟弟薄昭也一起去了代国!像戚夫人就没有薄夫人这样幸运!

后来吕太后死了,陈平和周勃除去诸吕之乱。于是就开始选立新的皇帝。

大汉刚经历吕氏之乱,深知外戚专权的危害,而刘恒的母亲薄夫人,性格温厚和吕后不同,最主要的是薄夫人只有一个弟弟,没有强大的外戚,所以最后陈平和周勃立刘恒为帝!

开始的时候,刘恒不相信,担心是陷阱,于是派他的舅舅薄昭先进京打探。薄昭打探完后,请刘恒入京!

刘恒登基为帝,是为汉文帝!薄昭也被封候!


汉文帝大拜活人祭,薄昭无奈自杀!

后来薄昭因为是汉文帝的舅舅,所以行事开始张扬,同时汉文帝又在施行新政,薄昭不仅没有支持,反而阻拦新政!

并且薄昭最后杀死大臣,而死者的夫人也自杀而死。汉文帝为了维护法纪,要把薄昭杀了,但是薄太后却骂汉文帝。

最后汉文帝终于以朝廷大义说服薄太后,同时答应给薄昭一个好的死法!


于是把薄昭叫进皇宫。等薄昭到皇宫的时候,看见的却是灵堂,灵堂的牌位写的正是薄昭的名子,同时汉文帝全身素服,在灵前献祭,薄昭知道了汉文帝的用意,于是自杀而死。这就是著名的大祭活人!

就这样,薄昭自杀而死,于私是汉文帝逼死自己的舅舅,于公却是薄昭违法乱纪的结果!


中孚鉴


汉文帝并没有杀了他的舅舅薄昭,薄昭是自杀身亡,不过是汉文帝逼死的。


汉文帝我们都知道,文景之治,很出名。历史上的汉文帝是非常勤俭朴素的,他常常穿着草鞋,龙袍都是补丁,没有盖过宫廷,也没有修过园林,曾经想要修建一个大型的露台,询问匠人需要多少钱,匠人说要100斤黄金,汉文帝听了摇头说到:“这等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太奢侈了,不建了。”

汉文帝当了23年皇帝,皇宫没有修建过一处,皇后穿的都相当朴素,他把省下来的钱都用在了老百姓的身上,他颁布律法,由国家来供养8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发粮食,肉类和酒,90岁的老人会给发布匹,丝绸和麻布。春耕的时候,他亲自带着皇后和宫女太监们下地耕种,12年没收过地租。



这样一个皇帝,那可谓是爱民如子,可是他的舅舅薄昭在他当了皇帝了以后就开始为所欲为,其儿子甚至比他爹还嚣张跋扈,在薄昭的封地里为非作歹,欺男霸女。本来以为“天老大,我老二”的薄昭,没成想竟然遇见个直性子,将自己的儿子抓起来审判了不说,还给杀了,一气之下的薄昭竟然将这个县官也给咔嚓了。


县官的家里面这可不干了,逮到机会去地里向正在种地的汉文帝反应情况,同时组织了一些人游行示威,汉文帝一看这事是彻底闹大了,于是就将舅舅薄昭叫了过来。

“你杀了人,在什么朝代都是死刑,我给你个面子…你自杀吧~”

薄昭一听,好家伙,你个侄子竟然让舅舅自杀?我不理你,越过你直接找你妈谈~

要说汉文帝厉害呢,他想到了薄昭肯定不会答应自杀,于是就组织了一帮朝廷的大臣,身披麻袋,穿着丧服,一路上大哭并叫着薄昭的名字,薄昭一看这情况,好家伙,这次是不死不行了,已经这样了,在不死封地收回了更可怜,于是就抹脖子自杀了。
喜欢请关注我。每天推送有意思的文章给您。


历史叨叨团


这其实又是一个外戚专权,祸乱朝政的故事,薄昭是汉文帝唯一的亲舅舅。当年薄太后带着刘恒到封地代国,薄昭是跟着去帮忙的。汉文帝能够回到长安继承汉朝的衣钵,舅舅薄昭也是立了很大的功劳。刘恒继承皇位后,薄太后成为一言九鼎的太后,舅舅也是鸡犬升天,位高权重。人一旦得了权势,能够清醒的人并不多,大部分是乐得分不清东南西北,薄昭也是如此,他和宗族里的薄姓人士们因为发达了所以头脑就发热了,仗着汉文帝和薄太后的权力,做了很多无法无天的事情。


汉文帝时代的汉朝其实立国不久,国家实力还不是很强大,老百姓生活比较贫苦,汉文帝就推行了新政,要减少老百姓的赋税,还开放了属于国家的山林矿产,允许个人使用和开采。



这个新政的执行,汉文帝交给了一个能干的大臣叫做钟毓。但是新政受阻,最大的干扰者就是薄昭的侄子薄贵,因为新政损害了权贵的利益,当时的汉朝刘姓宗族大部分已经被吕后灭杀,小部分也是战战兢兢过日子,而吕后家族是被彻底灭族的,所以新来的权贵就是薄氏一族。钟毓为了推行新政斩了这个恃宠而骄的纨绔子弟。但是这个薄昭为了家族的利益简直就是不讲道理,失去了侄子的他一心要报仇,居然挥刀斩了钟毓。


此时的汉文帝为了国家的利益,面对自杀的钟毓妻子和失去双亲的孤儿,下定决心要处置舅舅薄昭,但是薄昭毕竟有很强大的靠山,那就是姐姐薄太后,她过来竭力为自己家族和弟弟求情。但是汉文帝还是一代明君,没有听从母亲的要求。而是用了一出活出丧的办法逼着自己的亲舅舅自杀,为新政的推行扫清了障碍,也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科坛春秋精选


这个问题的主人公——汉文帝刘恒的舅舅薄昭。

薄昭(公元前?年——公元前170年),西汉文帝之母薄太后唯一的亲弟弟,即文帝的娘舅,出任车骑将军,封轵侯。于西汉文帝十年(公元前170年)冬,薄昭被逼自杀。

当初吕后让她家去代国的时候,只有薄姬、薄昭、刘恒,可谓人丁稀少。吕后过世,全家被灭除,陈平等众臣想立刘恒为帝,吃够了外戚专权苦头的大臣们恐怕也是看上了刘恒家人丁单薄吧,想避免再发生这类事。

刘恒犹豫之间就派薄昭去探听虚实,带回的消息是-靠谱,这可是冒着性命去的,刘恒对这个舅舅还是很感激的。 

薄昭是怎么死的

在汉文帝十年冬,薄昭脑子一抽杀死了汉文帝的使者。史料上也没有记载他当时是出于什么原因而这么做的。但肯定和平时跋扈惯了有关。

汉文帝自己也不大忍心杀死舅舅,还要顾及母亲的感受,还要平悠悠众口。绞尽脑汁才相处了一个让薄昭自己认罪、伏罪,自杀的方法。

他派公卿大臣去薄昭家“吊孝”,这些大臣们穿着丧服、戴着孝,打着幡,一路浩浩荡荡来到薄昭家,一齐嚎啕大哭,边哭边喊:“薄国舅你死的好惨啊.....”薄昭眼看外甥决心已下,没有办法,只好自杀了。

这样一来,执法公正的面皮是保住了,但是后人的评价可不是太好,薄昭的跋扈也有刘恒的纵容的原因,如果平时能多敲打敲打,薄昭应该能够及时收敛一些,平时不管,被“将军”了就出手要命,逼死舅舅。

魏文帝曹丕对这件事的评论是:“对待国舅,只应当用恩泽赡养而不应当把权力交付给他,他犯了法以后,根据法律又不得不处罚他。”讥讽汉文帝开始不防备薄昭,魏文帝的话说得很对。然而要取乐母亲,一开始就要谨慎安排薄昭的位置。


古今通史


文景之治在中国历史上相当耀眼,备受称道,被当作中国传统政治的典范。文,指的是汉文帝刘恒;景,指的是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刘启,这两个皇帝先后统治汉朝整整四十年。

刘恒就是文景之治的开创者。他的政治智慧主要就是善于自省,严于自律。他是一位守成之君,综合素质比较高,在他身上既没有其父高祖那么多故事,也没有其孙武帝那么狂野。


一开始,刘恒在刘邦的一堆孩子中根本不引人注目,并不在权力中心,他的母亲薄姬本是魏王豹的妻子,后来被刘邦纳进后宫,也很不起眼。

吕氏之乱被平定后,二十五岁的代王刘恒被群臣拥立为帝,大臣们认为刘恒待人宽厚,为人仁慈,其母薄氏也是善良之人,不会出现拥尊自立的情况。

其实,这也与刘恒在偏僻的代国十多年的生活有关。彼时,吕后先后把三任赵国的封王给干掉了,而恰恰是由于代国比赵国贫穷且远离权力中枢,使得刘恒和薄姬这种不突出的个性,在强势的吕后和其他强大的封王斗争中让自己保存下来,养成了谨慎的个性。

本来被拥立为帝,刘恒也是不敢去的,怕其中有诈,又是召见代国群臣商议,又是占卜的。最后派了自己的舅舅薄昭前去太尉周勃那里了解清楚了情况,才决定带着代国群臣前去长安。


在群臣拜谒,几番推辞以后,刘恒才住进了未央宫,任命了自己的亲信宋昌、张武等人,担任自己的贴身敬卫部队负责人,掌控了宫廷的军事力量。此后,对大封周勃、陈平、灌婴等人、对刘姓宗族也是分封各处,笼络人心。国家大事上继续坚持"无为而治"(并非无所作为)。

此后,在皇帝位置上找到感觉的他,也并没有张狂起来,处处施以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节俭纯朴的系列仁政,赢得了全社会的一致赞赏。当然文帝的执政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成长,自我学习的过程,面对朝内是平定吕氏之乱军功的重臣,朝外是各地大大小小势力的刘姓诸侯,从陈平、周勃等功臣集团陆续离开权力中枢就能看出刘恒削权军阀、诸侯的良苦用心。

这一系列的事件中"文帝诛国舅",是一件大义灭亲的大事了,这件事的原因也有诸多可疑之处。


刘恒的舅舅薄昭是车骑将军,在其进长安称帝之前,可以说是起到了关键作用,作为长者的他受命帮外甥进长安见周勃,又帮助他手握了京城兵马,赢得了太尉周勃的支持。薄昭也是薄氏家族中唯一被封侯之人。而后来周勃被诬告谋反,从中为周勃求情之人恰恰就是薄昭。而后来史书对他的记载变成了妄杀汉使者的外戚,文帝对其没有任何容忍,决意诛之。文帝十年(公元前170年),薄昭被逼自杀。

有研究资料认为文帝的发展为其他军功势力和诸侯所忌惮,而薄昭所处的特殊地位成了众矢之的,在当时的政治风云下,文帝或许是牺牲薄昭保全大局。但也很难说文帝没有怀疑过二人之间的关系,是否结盟。

对于薄昭的死,无论是《史记》还是《资治通鉴》,都很简略。《资治通鉴》中描述说,文帝为什么要逼舅舅自杀,薄昭不同意,文帝为什么又让群臣穿丧服去薄昭家逼迫其自杀?这一过程十分诡异。而且,在薄昭被逼杀时,薄太后也没有出面,这也显得不合情理,唯一有可能的就是文帝对其产生了担忧,防止薄昭势力做大。


史说新传


历史上的汉文帝崇尚以孝治天下,对自己的母亲特别孝顺,曾经“亲尝汤药”。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孝顺皇帝,却为自己活着的舅舅办丧事,逼死国舅薄昭。

防止外戚专权

在文帝登基的过程中,薄昭冒死进京打探消息,有拥戴之功,被封为轵侯,任车骑将军。国舅身份高贵,又大权在握。

文帝亲身经历过吕氏家族的专权,对外戚专权的危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周勃曾经被诬陷下狱,为了自保,把原来的封赏都送给薄昭。于是薄昭从中斡旋,周勃无罪释放。周勃本就已经上了文帝“黑名单”,却被薄昭救出,容易被文帝怀疑两人是盟友,有利息勾兑。

薄昭阻挠新政

汉文帝推行新政,受到薄昭等皇族的抵制,于是派钟毓到薄昭的封地视察新政的执行情况。薄昭却把钟毓绑回府中,两人争论不休,薄昭恼羞成怒斩杀钟毓。按照当时的法律,薄昭当斩。

汉文帝为了推行新政,准备大义灭亲。皇亲国戚联名上表赦免薄昭,太后也为国舅求情,文帝只好巧妙安排一出先哭丧、后死人的戏,劝舅舅自裁。

薄昭看皇帝大臣在为自己披麻戴孝,觉得自己已无力回天,只好自杀。


叶奇鑫



流星68421911


汉文帝杀自己的舅舅,薄昭主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想,杀一儆百,杀鸡给猴看。


汉文帝继位的时候是处于吕后,乱政的之后,当时的国家处在一个非常敏感的一个时期,因为虽然说汉朝建立之后采用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但是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大家对于朝廷的这种统一的,政权,还是有了一丝不太稳定的,洞晓,大家都在看朝廷有什么风吹草动,而汗出的那些年,确实,朝廷也并不稳定,无论是吕后干政,还是到了后期汉文帝即位,当时的周亚夫,陈平等一干老臣的存在,都让曹政比较敏感,而在汉文帝面前的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能够施行新政,保全自己的政权能够坚实有力的走下去。


但凡是实行新政,就必然有阻挠者而,这次跳出来的主导者,就恰恰是汉文帝的亲舅舅薄昭。伯钊当时是属于比较顽固,所以他不接受新政的实施,还跳出来阻挠,各种给汉文帝难堪,觉得自己是你的亲舅舅,你能把我怎样?


薄昭忘了一点,自己虽然是汉文帝的亲舅舅,但是他们的关系更是君臣关系,所以在这一点上自己,虽然,在亲情方面占理,但是,在皇权至上的时候,你出了黄泉,汉文帝就正好需要一个能够杀鸡儆猴的人。薄昭这个时候传上来,确实不值得,所以,从各方面的原因考虑,汉文帝最终痛下杀手,杀死了薄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