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供”一定是坑货?200年前的“大清特供”就已经在打脸了

相比国产品牌专供特殊用户的“特供”,外国品牌专门在国内推出的“中国特供”名声要差得多。

这些产品天生就带着忽悠国人的嫌疑,很多人也对它们避之唯恐不及——因为很多时候,老外搞的中国特供的确和品牌应有的水准相去甚远。

比如在汽车领域,“特供车”就是个经久不息的争议点

但如果要较个真,“特供中国市场”就一定是坑货吗?答案是否定的。这里能说得这么确定,是因为钟表领域里,有人不经意间一直在打这种偏见的脸,已经打了快200年了!

手表界的“皇城PK”

手表领域每年都有一场评奖盛会——日内瓦钟表大赏(Grand Prix d'Horlogerie de Genève,GPHG). 这个年度评选可以说是行业中分量最重的奖项,大部分世界一流品牌都会拿出自己最新最好的产品参评。其中既有从江诗丹顿到精工的各路老牌制表厂牌,也有爱马仕、香奈儿等跨领域的奢侈品牌,说是风云际会完全不过分

因为参赛产品定位差别太大,评奖分为16个组别,其中15个是评表的,而这背后光是获得提名的就有70多款。

在这15个单项奖之上,评委会单独设立一个总冠军,以此表示日内瓦指标行业眼中,谁是这一年中手表行业的万王之王

而去年的总冠军Récital 22 Grand Récital,它的娘家是一个很多人都没听过的低调品牌——播威(Bovet).

这个牌子对于国人来说实在是太低调了,以至于无良仿冒商只会做出“劳诗丹顿”,从没听那些人山寨过播威。更神奇的是,这样一个拳打江诗丹顿、脚踢格拉苏蒂的厂牌,是做中国(那时还是大清)特供起家的

老外手里200年历史的中文商标

1822年,年轻的瑞士表匠爱德华·播威(Édouard Bovet)在伦敦注册了播威这个公司,而在此之前,他已经花了几年专程去广东实地考察——因为这个牌子的建立就是为了向清朝出口手表的。也正因为如此,播威的中文商标和品牌同时诞生,算是最早的欧美品牌中文商标之一

这张图上有故宫的水印……因为这块怀表就是故宫藏品。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的清朝,播威一直是举足轻重的钟表品牌,在当时流行的特供中国市场的“大八件”结构品牌里,播威稳居前三。根据一些非正式的记载,道光皇帝乃至后来李鸿章都是播威的忠实用户

在科技产品上,李中堂是个唯恐自己不够洋气的人

而播威也不是简单出口,还做了很多本地化努力。比如当时中国市场流行的“大八件”结构,以及包括时辰、仕女、广州口岸等中国主题的表面绘制。

“大八件”是指机芯由8个主要部件组成,这是当年欧洲品牌在大清混的流行设计

不过因为中国的积贫积弱和社会动荡,播威最终没有坚持专做特供买卖,而是像大部分成功的制表厂牌一样走了国际化路线,也就有了得奖那个当代播威。

“釜底抽薪”之后,还能越烧越旺?!

照理说,一个品牌失去了市场的基本盘,也就基本被判了死刑。但对播威来说,事实证明他们离开了特供中国的市场后依然越做越好。梳理了一番之后,笔者发现这并不是偶然。

首先,播威一直非常独立。和加入奢侈品托拉斯的豪雅等品牌不同,播威虽然已经不是播威家族直属,但它仍是个家族企业。这样做对营销和创新来讲有些弊端,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独立性是风格化设计和严格品控的基石。当站上GPHG领奖台的是企业的所有人和首席表匠,而非某路资本的代言人时,绝大多数旁观者都愿意相信他是凭内心的理解掌舵的。

播威的现任老板Pascal Raffy

然后是技术的与时俱进。播威是最早在随身钟表里用上秒针的厂家之一,现在他们的技术实力也保持在一流水准,比较擅长的是三用转换和万年历等技术。

“三用转换”即通过简单调整就可以当做手表、座表、怀表

万年历则是高端机械表的经典题材

不过相比独立性和工艺,笔者最欣赏播威的,还是他们的审美和设计水准。比如前文提到的三用转换,同一块表的每种形态都十分耐看——不论它是作为手表、座表、男用怀表甚至女士挂表。而三用的设计只是他们这方面能力的冰山一角。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那款冠军作品,Récital 22 Grand Récital.

这个设计第一个很聪明的地方是把万年历的主体放在了背面,正面只显示日期。这样既能在正面看到今天是几号,又没有让万年历的主体把表盘正面搞乱。而背面的万年历主体,摘下表欣赏时也非常养眼。

然后就是这个表盘。说实话这个表盘完全可以单出一篇文章来夸,因为实在是太震撼了。

表盘的主体是中间24小时制的时“针”和下方的陀飞轮。中间的图案是北半球视角下的全球各大陆。表在运行时可以看到云在这个地球上空飘的效果。周边的一圈则是月相,其中代表月亮的小球的“月背”总会背向代表太阳的陀飞轮,相应月面则总朝向这个“太阳”

其实所有这些技术在几个顶级制表厂牌中都不是播威独家的。但这种设计给人的体验,即使是钢壳版也同样令人震撼。如此繁复的结构、这么多不同功能乃至不同风格的部件,组合到一起能重点突出,而且居然完全不显得杂乱,让人深深体会到设计的力量。在这样的设计面前,宝珀春宫三问就像网络小黄文对上巅峰期的《花花公子》专访。

“要看买的是什么,而不是看他卖给谁”

现在翻回来再看特供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人那么在意一个产品的“特供”血统?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看不明白产品本身。只有当不懂一件东西时,才需要这些旁敲侧击的视角。对于评价一个消费品牌,重要的永远是他们做了什么东西,而不是卖给谁。

播威还在特供清朝的市场混时,靠的就是入时的技术、考究的工艺,以及良好的审美与设计。近年来重新证明自己也是靠这些。这里不是要说营销做得多的品牌就不好,但当你真正理解了一个品类,凭着这种理解发现了小众但却出众的设计——

特供?广告?关我什么事,我买的是这个东西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