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的“特供”迷局

中国消费者对特供车是真爱吗?有些还真是。最早的“特供”梗应该是奥迪A4、A6的加长,每次这两种车型海外换代,引入国内必定加“L”,销售一片火爆,屡试不爽。随着国内市场不断扩大,大众决定在海外原型车基础上单独为中国市场增加一个新车型,而由此见证了奇迹的发生,上汽大众朗逸横空出世,销量排行榜中出现了那个车型换代冠军不变,创下了A级细分市场单一车型的空前记录。再看看一汽大众的捷达,从第三代开始就已经彻底成为纯本土车型,销量虽不及表亲朗逸,但也是车坛常青树。

中国汽车市场的“特供”迷局

中国汽车市场的“特供”迷局


中国汽车市场的“特供”迷局

受到朗逸、捷达励志故事的启发,各大合资车企纷纷上马针对中国市场的专有车型,一时间本就已经车型富集度非常高的国内汽车市场,又冒出来众多找不到海外关系的合资车型。

中国汽车市场的“特供”迷局

中国汽车市场的“特供”迷局

1、基于MFA2打造而来的奔驰A级三厢版。较海外两厢版的A级轴距加长了60mm,定位是一款豪华品牌的紧凑型轿车,直面的竞争对手将会是国产的宝马1系和奥迪A3。

上市原因:估计是为了照顾国人对传统两厢车的嫌弃感。

中国汽车市场的“特供”迷局

2、华晨宝马的国产1系三厢版。虽然是为中国市场全新打造的车型,但外观上依旧保留着宝马很多的设计元素。

上市原因:参考奔驰A级。

中国汽车市场的“特供”迷局

3、凌渡是上汽大众基于MQB模块化平台打造的全新紧凑级车型,同样它的定位会偏向运动一些,整体造型则延续着大众的家族风格。


上市原因:由于朗逸在A级车的成功,顺藤摸瓜把成功经验推广到A+级。

中国汽车市场的“特供”迷局

4、北京现代2013年带来了这款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全新中级车型—名图,外观上沿用着家族设计风格。

上市原因:北京现代历来有多代同堂的传统,就当索纳塔小改款吧。

中国汽车市场的“特供”迷局

5、同样在2013年,广汽本田也带来了首款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紧凑型家轿凌派,车身尺寸整体与9代思域看齐,但定位略低于思域。

上市原因:广本双枪战略的产物。

中国汽车市场的“特供”迷局

7、福睿斯是长安福特在2014年带来的一款全新车型,这款车基于福特的C1 MCA打造而来,以朗逸、宝来等车型作为其竞争对手。

上市原因:福特战略全新车型跟不上,凑数的。

中国汽车市场的“特供”迷局

8、东风日产也带来了一款名字大家相当熟悉的车型——蓝鸟,不过此蓝鸟和最早引入国内的那款车型并无关联。

上市原因:日产蓝鸟其实从第10代就演变成为轩逸了,移花接木

此外还有雪佛兰科沃兹、大众辉昂、通用别克昂科威、马自达CX4、广本冠道和URV等。

中国汽车市场的“特供”迷局

中国汽车市场的“特供”迷局

中国汽车市场的“特供”迷局

这些外资汽车巨头本来都是着眼于全球市场进行新产品开发,得益于车型平台化的普及和丰富的造车经验,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攒出一款看似全新的车型,为了各地区市场的不同需要,迎合各类消费者的偏好,而且隔三差五还要中期改款和换代,导致旗下车型多如牛毛。大众、丰田等每一款重量级的车型换代都会推出针对不同地区的专门车型,外观、内饰甚至动力、悬架都互不相同,完全就是两款车,这些美版、欧版车在我看来也都是所谓特供车。考虑到这些因素,车企推出在中国市场根据需要推出新车型严格意义上不算什么“特供车”。

中国汽车市场的“特供”迷局

做了那么多铺垫,下面重头戏来了!“特供车”三个字是什么时候变成过街老鼠的?这都要从C-IASI(中保研)说起,这家由各家保险机构出资成立的第三方机构的主要业务就是“玩碰碰车”,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碰出来的动静可不小。早些年,知名汽车被动安全测试机构在国内有C-NCAP(中汽研),欧洲有E-NCAP,美国有IIHS,而中汽研本身是一家盈利性机构,其测试公信力难免受到质疑。有第三方背景的中保研出现后,其测试结果更容易在公众中产生公信力。由该机构在2019年进行的多批次碰撞测试中,爆出了不少猛料:上汽帕萨特、一汽迈腾、广本思域、现代菲斯塔成绩令人大跌眼镜,这些车型可是全球款(至少车企是这样说的),不合格的碰撞测试成绩显然并不符合其知名品牌的身份,更严重的是很快就被查出在欧洲E-NCAP和美国有IIHS同年款车型的碰撞成绩都合格甚至为优的证据!这下捅了马蜂窝,中国消费者就是二等公民?车企偷工减料?一时间舆情滔天。随后,更多其他品牌车型与海外同款的零部件细节差异也被扒出,如后悬架结构形式由多连杆变成扭力梁,机舱盖、车门材料由铝变成钢等等不一而足。由此,“特供车”成为“减配车”甚至“诈骗车”的同义词。

中国汽车市场的“特供”迷局

中国汽车市场的“特供”迷局

中国汽车市场的“特供”迷局

中国汽车市场的“特供”迷局

由于碰撞测试结果并非车型上市销售的强制性要求,除非车企主动上门“求撞”,可想而知市场中有多少未经过碰撞测试的车型在售,这其中又有多少针对中国市场的“特供车”。中国市场经过十多年的高速扩张发展,已经开始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信息透明化程度和消费者的维权意识都已不可同日而语,无法通过类似碰撞测试的方式来证明自身品质的车型今后很难再有生存空间,而合资品牌面对中国自主品牌的强力竞争,还妄想依赖品牌力通过产品减配这样的手段获取黑心利益的做法就是自毁前程。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即将迎来新一轮复苏,有购车意愿的消费者需要擦亮眼睛,借助发达的信息平台多掌握一些候选车型的相关信息,购车前耐心比较,做好充分准备再出手。

请关注@行之御风 第一时间带来海内外汽车行业最新资讯,感谢点赞+转发+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