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简史

概述:

公元前第 1千纪上半叶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一个奴隶占有制城邦,到公元 1世纪前后扩张而成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

西罗马帝国亡于476年,西欧奴隶占有制社会历史的终结;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逐渐演化为封建制国家,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

罗马的起源

近世考古成就揭示,罗马起源于意大利拉提乌姆平原台伯河左岸距海约20公里处。此地多丘陵,间有谷地,宜于农牧,又得地利交通之便。公元前1000年左右,属印欧语系的拉丁人进入拉提乌姆平原,罗马传说拉丁人为特洛伊人后裔,特洛伊沦陷后特洛伊英雄伊吕阿带领族人沿爱琴海到达拉提乌姆海岸,病故当地人建立第一座拉丁城 拉维尼亚。其中一支约于公元前 800年移至后来罗马城所在地,相传为“孪生子”兄弟以及其族人,居于帕拉提乌姆等山丘。到此不久后两兄弟为竞争首领位置采用飞鸟占卜,最后“六鹰”罗慕路斯杀死了“十二飞鸟”勒莫斯。他们在丘顶建村落,务农牧,用铁器,居茅舍,行火葬。与此同时或稍后,萨宾人居于邻近山丘,亦居茅舍,但行土葬。公元前 7世纪,部落间联系增多,遂以帕拉提乌姆为中心开始部落联合过程,由单一的拉丁人部落联合为包括萨宾人和伊特拉斯坎人等 3个部落的罗马人公社,并开始向城市国家和阶级社会过渡。公元前7世纪末至前6世纪末,罗马人公社处于伊特拉斯坎人的统治之下。此时,完成了由氏族部落公社到城市国家的过渡。

王政时代

史称公元前8~前6世纪为“王政时代”。当时氏族部落组织尚完整存在,并具有军事民主制各机构:库里亚(胞族)会议、元老院和王(“王政”因以得名)。但内部阶级分化、家长奴隶制和保护制关系业已发生,后来又出现了贵族与平民之分。

传说王政时代共有7王,前 4王是罗马人公社的军事首领,分别是“六鹰”“罗马人民神”罗慕路斯,努马,“好战者”图鲁斯,安库斯。

后3王是伊特拉斯坎人塔克文王朝的君主,老塔文克,“奴隶”塞尔维乌斯,“高傲者”小塔文克。

塔克文王朝治下的罗马人公社可能保持某种自由,文化先进的外族统治加速了其向阶级社会的转变。公元前6世纪中叶的第6王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产生。王政时代末王高傲者塔克文暴虐无道,罗马人愤而逐之,传说于公元前 509年建立起由罗马贵族掌权的共和国。史学传统以公元前 509年为共和之始,但考古资料证明,古罗马的伊特鲁里亚文化传统直到公元前 474年以后才明显中断,罗马人推翻塔克文王朝的斗争可能历数十年之久。塔西佗也在著作中佐证了这一点。

罗马共和时代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和征服意大利构成早期共和时代历史的主要线索,阶级斗争与社会演变:

当时,贵族把持政权,广占公有地;平民则无权而且苦于赋税和兵役,甚至陷于债务奴役的罗网。为争取政权、土地和取消债务奴役,平民与贵族进行了两个世纪之久的斗争(常见的做法是威胁退出罗马城),终于取得设置保民官和平民会议、担任高级官职、颁行十二铜表法、废止债务奴役、占用公有地等一系列权益。

这一斗争使罗马公民公社得到巩固和发展,使公社内部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上层平民与原有的氏族贵族融合而成豪门贵族,共同把持政权;广大普通公民的要求也部分得到满足。从而调整了公民集体内部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扩大了罗马城邦的社会基础,为城邦的昌盛和奴隶占有制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意大利的统一:

罗马立国之初,地促势微,四面受敌,屡陷危亡之境。但它依靠加强公民集体内部团结,充分利用四邻因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而不可能有效地联合起来这一有利环境,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的策略,以武力和外交手段使自己摆脱了困境,进而在扩张中节节胜利。但是也不是没有挫折,公元前391年,高卢洗劫罗马。

至公元前 3世纪上半叶,整个意大利除北部波河流域外,尽为罗马属地。罗马在被征服地区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除在被征服地区设置具有军事据点性质的殖民地外,还把屈从于罗马的意大利人公社划分为有投票权的自治公社、无投票权的自治公社、同盟者、臣属地等不同类型进行统治。统一意大利之后,罗马进而向海外扩张。

首先与西部地中海强国迦太基发生激烈冲突。第一次布匿战争长达十余年,以罗马夺取西西里,撒丁,科西嘉,并获得大量赔偿结束;第二次布匿战争,罗马先败后胜,被不世名将汉尼拔偷袭本土,丧失十余万军队,但是最终坚持了下来,等到“阿非利加”西庇阿横空出世后,一举击败迦太基和汉尼拔,彻底终结了迦太基的强国地位,解除了迦太基的武装,使其成为罗马的附属国;第三次布匿战争,罗马寻衅开战,西庇阿的养孙小西庇阿带领大军攻破了迦太基城,迦太基遭到彻底毁灭(公元前146),罗马势力扩及整个西部地中海。与此同时,罗马也不断向东部地中海扩张。经3次马其顿战争征服马其顿并控制了整个希腊(见古代马其顿),又通过叙利亚战争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亚的部分地区。被征服民族曾进行英勇的反抗,均遭残酷镇压。至公元前 2世纪下半叶,罗马已经扩张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然大国。在意大利以外的广大被征服地区,罗马相继设置行省进行统治。 随着领土的迅速扩张,大批掠夺来的奴隶和财富源源流入,促进了罗马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公元前3和前2世纪,意大利工商业日趋繁荣,大批元老利用被保护人和被释奴追逐商贾之利。随着行省的增加而势力日盛的骑士,逐渐形成新的富有奴隶主阶层,他们经商、放债、包税,大发其财,并与元老争夺政治权力。贵族和富人依恃财势侵吞、租占、购买公有地,兼并小农土地。组织奴隶占有制庄园,经营商品化、专业化的园艺业以及谷物种植业和牧场。古代罗马大地产制的发展,导致小农失地破产,部分破产农民流入城市,成为无业游民。同时,奴隶制空前繁荣。奴隶来源广泛,数量激增,有手工业奴、农业奴、家奴,角斗奴等多种。奴隶主阶级生活日益奢靡。

公元前2世纪30年代至前1世纪30年代,史称内战时代。在此期间,,在继续对外扩张的同时,境内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罗马城邦陷于危机。

这表现在社会改革与起义之中。

奴隶起义:

公元前137年(一说前138)爆发的第一次西西里奴隶起义,揭开了内战时代的序幕。

公元前104~前101年(一说前99),西西里奴隶再度起义。

公元前73~前71年,斯巴达克领导的奴隶大起义(见斯巴达克起义) 震撼了整个意大利,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加速了共和制的灭亡

同盟者战争:

为了争取罗马公民权,意大利人于公元前90年举行起义,史称“同盟者战争”。罗马虽然最终获得军事上的胜利,但不得不授予意大利人罗马公民权。大规模地授予非罗马自由民罗马公民权,这是城邦趋于瓦解的又一重要征兆。

社会改革及政治斗争:

格拉古兄弟改革:由于长期战争的影响,罗马的传统小农经济崩溃,出现了严重的土地兼并,前133年,当选保民官的提比略·格拉古发起了旨在改善无地者境遇的土地改革,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严厉反对,提比略更因此身死。然而土地改革得到了部分的实行。10年后,其胞弟盖约发起了更为全面的社会改革,然而最终,盖约同样因改革身死。

值得注意的是,盖约曾提议赋予所有拉丁公民,如果这一改革得以实施,同盟者战争极有可能不会发生。罗马公民内部的斗争并未因格拉古兄弟改革的失败而趋于沉寂,反而愈演愈烈。以元老院保守集团为首的豪门贵族形成贵族派,与之对立的是得到骑士阶层和城乡平民支持的民主派。前者维护以元老院为核心的共和体制和既得利益;后者则力求通过改革分配土地、减免债务和打破豪门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共和国的崩溃:

苏拉的崛起当同盟者战争正酣之际,潘托斯(一译“本都”)王国国王米特拉达梯六世(公元前 120~前63在位)乘机进军亚细亚行省和希腊,掀起民族解放战争。为派军与米特拉达梯六世作战,罗马发生了马略与贵族派支持的L.C.苏拉之间争、夺军事统帅权的激烈斗争。这一斗争,与罗马平民争取减轻债务负担、意大利人争取平等权利、老兵争取参战机会等性质不同的斗争交织在一起,结果分别倾向苏拉和马略的军队几度交替占领罗马,而每次都伴随着对政敌的血腥屠杀。

苏拉战胜米特拉达梯六世后回师意大利,经过血战于公元前82年占领罗马。次年,迫使公民大会选举他为无任期限制的独裁官,开创了罗马历史上军事独裁的先例。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贵族派的势力,但也被迫以立法形式确认了同盟者战争的后果。反苏拉体制的斗争与前三头同盟:苏拉建立的主要代表贵族派奴隶主阶层利益的政治体制不得人心。公元前 78年他死后,在罗马就开始了反对这一体制的斗争。伊比利亚半岛统治者Q.塞多留进行了多年反对苏拉体制的武装斗争。这一斗争与当地居民反对罗马统治的起义结合在一起,一度对罗马当局构成巨大威胁。。公元前 1世纪60年代,因反对苏拉体制而享有名声的西塞罗和凯撒,与原苏拉部将、因镇压斯巴达克起义和肃清海盗而权势日甚的庞培与克拉苏共同活跃于罗马政坛。

公元前60年,庞培、克拉苏·迪弗斯、凯撒处于互相利用的需要(庞培在元老院争取安置他的退伍老兵的土地,却遭到失败;已经成为罗马最富有者的克拉苏,也正在为获得对抗帕提亚所需的军队控制权而犯愁;而执政官恺撒也正好需要庞培的声望和克拉苏的金钱)秘密结盟,共同控制罗马政局,史称“前三头政治”。罗马的权利落入了三人集团的手中。

凯撒时代:

由于有了前三头同盟的支持,凯撒首先驱逐了元老院派来身为执政官的他进行牵制的比布鲁斯,从而在任期内独揽执政官大权。

前58年,凯撒出任总督,管理山南高卢(今法国南部)和伊利里亚。然而野心勃勃的凯撒开始了扩张,高卢战争(公元前58~前49)因此爆发。

虽然在其间或有蹉跌,但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凯撒最终征服了整个高卢地区,这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声望。

克拉苏急于事功,以取得平衡,于公元前53年出征帕提亚,却因此而死。

感到不安的庞培与元老院勾结反对凯撒。双方于前49 年发生了冲突。

元老院要求召回凯撒,凯撒的任期延长请求遭到反对,元老院更威逼:如果不返回罗马,凯撒将成为公敌。

在这种情势下,凯撒毅然率军跨过卢比孔河 直趋罗马。军团在外的庞培带着支持他的元老远遁马其顿。

凯撒被剩下的元老选举为独裁官。

翌年,凯撒率七个军团(约两万人)远征希腊,与庞培部队作战。法萨卢一役,凯撒以23,000人大败庞培67,000大军,庞培全军覆没远逃埃及,后被埃及人杀死。凯撒被宣布为终身独裁官,并兼任一系列其他要职,集大权于一身。他厉行改革,但因独裁统治而招致政敌仇视,结果于公元前44年3月15日遭贵族派阴谋分子刺杀。

凯撒死后,罗马内战又起。公元前43年,3个凯撒派人物M.安东尼、M.A.李必达(?~公元前13/前12)、G.屋大维(见奥古斯都)公开结盟,获得统治国家5年的合法权力,史称“后三头政治”。后三头肃清政敌之后,屋大维于公元前36年剥夺李必达兵权,与安东尼形成争雄之势。公元前31年,双方战于阿克提乌姆海角,安东尼与克丽奥佩特拉临阵脱逃,闻讯后的十数万大军随即投降。次年屋大维军队攻入埃及,安东尼与埃及女王自杀。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与屋大维“奥古斯都”的尊号,于是屋大维确立了个人的专制统治,共和国宣告覆亡。罗马从此进入奴隶制帝国时代。

5.罗马帝国时代

奥古斯都在阿克提乌姆的胜利也导致安东尼的支持者克丽奥佩特拉和她的托勒密埃及王国的毁灭,地中海最终成为了罗马的内海。无论共和国的倾覆或希腊化世界丧失独立引起了多大的不满,但长期的战争已经带来了普遍的疲倦,罗马城因为从苏拉开始的公敌名单丧失了气力,意大利因为同盟战争而精疲力竭,希腊化世界也再也无力抵抗罗马的统治,奥古斯都终究为地中海带来了普遍的和平,这也是所有罗马统治下地区长期以来所需要的。

正因为如此,奥古斯都的统治也充满妥协的色彩,他所建立的元首制度就是这种妥协的产物,尽管皇权已经处于主导地位,但元老院仍旧维持着其权威性,甚至也曾一直拥有不小的实权,元老阶层仍旧在经济和政治上发挥巨大影响,甚至还曾有过恢复共和制度的机会,无论如何共和制的外衣终究也是保存了下来。在行省方面也是如此,奥古斯都统治下,尽管意大利在罗马世界中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方面仍旧居于统治地位,但各行省也已摆脱了贪婪不受节制的元老院任命的总督以及残酷压榨行省的包税人,从而能够恢复活力。甚至奴隶的境遇也大有好转,奥古斯都时代罗马官方曾大规模释放奴隶,而奴隶的法律地位也受到了改善。

虽然维持和平是奥古斯都时代的主旋律,但这和平是建立在顽强积极的军事活动基础上的,在稳定了西班牙高卢阿尔卑斯山的形势后,为了维持莱茵河与多瑙河的安全,奥古斯都曾试图推进带易北河,但最终以瓦卢斯的失败告终,至此罗马的大规模扩张行动告于段落,

在奥古斯都的漫长统治中,他最为器重的继承人阿格里帕,以及奥古斯都的侄子马儿凯路斯乃至他的两个孙子,都死在了奥古斯都的前面,最终接替奥古斯都,被元老院半推半就的选为元首的是他颇不喜欢的继子提比略(公元前42~公元37),这种颇不成熟的继承方式也为罗马留下了后患。或许是由于家庭生活不幸,提比略在历史学家的笔下呈现出一种阴暗怪癖的形象,但总好过其继承者“疯子”卡里古拉(公元12~41),在卡里古拉被近卫军刺杀后,卡里古拉的叔叔克劳狄乌斯(公元前10~公元54)继承王位,克劳狄乌斯死于其侄女兼妻子阿格里披娜的暗杀,而阿格里披娜也死在自己的儿子,在她帮助下接替克劳狄乌斯即位著名的暴君尼禄(公元37~68)之手,最终罗马再也无法忍受尤利乌斯克劳狄家族的残暴与荒唐,经过短暂的内战推翻了尼禄的统治,朱理亚王朝覆灭。在奥古斯都去世后的尤利乌斯克劳狄王朝统治时期,罗马确立了其在不列颠的统治地位,完善了隶属于皇室的官僚机构,公民权逐渐在行省普及,行省与意大利在经济上的差距也逐渐缩小。

在尼禄被推翻后,罗马的几个军事势力(近卫军以及几个大军团)展开了争夺皇位的内战,由于罗马军团仍旧以意大利人和有产者为主,在很短的时间内内战便平息了,最终成为罗马主人的是弗拉维乌斯家族的维斯帕西亚努斯(又译作韦斯帕芗)(公元9~79),他即位时已经六十岁了,是一名非常有经验的军事统帅以及官僚,在位期间维斯帕西亚努斯重组了元老院,使元老院更能代表行省利益,军队方面意大利人的地位也有所下降。他还有效改善了罗马的财政,使罗马政府扭亏为盈,接替维斯帕西亚努斯的是他的儿子提图斯(公元41~81),虽然提图斯在位仅两年就死于疾病,但他的统治却颇受欢迎,尤其是在与他的兄弟和继任者多米提安(公元~96)对比的时候,多米提安是一位有尼禄之风的皇帝,最终死于谋杀,弗拉维乌斯王朝到此结束。在弗拉维乌斯王朝时期,比较著名的战争是维斯帕西亚努斯和提图斯指挥的犹太战争,他们最终成功将耶路撒冷改造成一座希腊城市,多米提安在莱茵河和达西亚也有过几次不很成功的战争。

多米提安被谋杀后,政权是在和平中交接的,代表元老院的年长的元老涅尔瓦(公元35~98)成为了新的皇帝,涅尔瓦又很明智的认出生在西班牙的上日耳曼军团长官图拉真(公元53~117)为继子,安东尼王朝的“五贤帝”时代开始了,图拉真在位期间进行了耗费巨大但同时战果辉煌的达西亚战争和帕提亚战争,进行了奥古斯都以来罗马最大规模的扩张,图拉真病死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前线,他的养子哈德良随之即位(公元76~138),哈德良即位后,很快便退出了难以持久控制的美索不达米亚南方,利用图拉真用战争早就得良好外交形式,哈德良皇帝致力于帝国的城市化,他巡游各个行省以期了解自己的帝国,同时也建立和资助了大量城市,直到他宠爱的安提诺斯死于埃及,在促使安提诺斯成为东方大量城市所崇拜的神灵后,哈德良回到了意大利在自己的别墅中树立了大量安提诺斯的雕像,他的余生大多是在这些雕像的陪伴下度过的,哈德良去世后他的养子安东尼庇乌斯(公元86~161)即位,那是一个平静而缺乏个性的时代,安东尼庇乌斯比哈德良更加的节约(死后结余27亿塞斯退斯),谨慎而缓慢的继续着城市化运动,在不列颠进行了规模不大持续时间也不长的推进,比较值得一提的是传说中到大中国的那位罗马使者,正是安东尼庇乌斯统治时期的,安东尼庇乌斯去世后接替他的是著名的哲学家皇帝、五贤帝的最后一位,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公元121~180)以及他的兄弟共治皇帝维鲁斯(公元130~169),维鲁斯对帕提亚进行了成功的战争,攻陷了泰西封和塞琉西亚,不过同时他也带回了瘟疫,赛维鲁自己也死于瘟疫,而这瘟疫更可能导致罗马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瘟疫过后毛里塔尼亚人,日耳曼人开始趁虚而入入侵罗马,并数次穿透罗马的边防体系,马可奥勒留皇帝勉力支撑才算稳住局面,接替马可奥勒留的是他的儿子康茂德(公元161~192),不恰当的停战,荒唐的行为以及对军队关注的不够,导致康茂德被刺杀,安东尼王朝至此结束,随即开始了军阀混战的五帝之年。

在安东尼王朝中罗马帝国的版图达到了最大,西起赫克利斯之柱,北抵不列颠,东达波斯湾,南至努比亚,而罗马人的足迹更是在北方到达了斯堪的纳维亚,在西方到达了尼日尔河流域,在南方越过了赤道,在东方到达了中国和苏门答腊岛,早在大普林尼时代,罗马与东方的贸易额就已经达到一亿塞斯特尔提乌斯,而这贸易规模在五贤帝时代又进一步增加了。在安东尼王朝期间,意大利在经济上逐渐失去领导地位,行省则日益兴盛,从皇帝到元老行省出身者也日益增加,奴隶的地位在这时期也大为改善,历任罗马皇帝都致力于改善奴隶的生活状况,元老院在安东尼王朝时期地位有所提高,但帝国已经完全适应了罗马皇帝的开明专制,希望恢复共和制度的呼声已经很小了。在军队方面,尽管罗马军团仍旧是由罗马公民组成的,但这支军队已经日益无产化乡村化了,意大利人也被排除于除禁卫军以外的其余军队之内,这些为之后的军人政府和三世纪危机奠定了基础。

五帝之年中,经过较尼禄死后的内战远为残酷的内战后,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公元115~211)成为了罗马皇帝,在他统治时期,他指挥了成功的对抗帕提亚的战争和平定不列颠的战争,最终死于不列颠,为了获取军队的支持,塞维鲁不断提高军队待遇,这开了恶劣的先河,接替塞维鲁的是他的儿子卡拉卡拉(公元186~217),卡拉卡拉因其安东尼敕令而闻名于世,该法令将罗马公民权授予所有罗马的自由人,这使得公民权大为贬值,卡拉卡拉在军队问题上继续维持他父亲的政策,最终在准备与帕提亚开战时死于暗杀,马可里努斯(165~218)接替他即位,但随后便在内战中被塞维鲁家族的支持者击败,有赛维鲁家族血统的埃拉伽巴路斯(公元203~222)随之即位,但由于其行为过于怪诞在宫廷的默许下被禁卫军杀死,他的表弟受人欢迎的亚历山大塞维鲁(公元208~235)即位,但亚历山大塞维鲁既无法应对日益恶化的罗马财政,也难以应对新兴的萨珊波斯,最后因为其个性软弱,在军中被杀,塞维鲁王朝随之结束,在这期间军队的素质被极大地败坏了,禁卫军和行省军队暗杀并拥立皇帝日益成为惯例,三世纪危机也随之爆发。

亚历山大塞维鲁死后,接替他的是蛮族农民出身、基层士兵出身的马克西米努斯(173~238),他代表了无产者和农民出身的军队的意志,开始了针对对城市和有产者的大规模屠杀,尽管他在与日耳曼人的战争中获得了不少胜利,但他对罗马造成的伤害更大,最终马克西米努斯在向罗马进军的途中,在阿奎莱亚失败了,但罗马元老院选出的皇帝很快也被军队所杀死,接替他们的阿拉伯的菲利普也被派去镇压叛乱的将军所推翻,此后数十年间罗马皇帝的更迭有如走马灯一般,萨珊波斯和日耳曼蛮族屡次入侵罗马,在其间更有高卢帝国和帕尔米拉的独立,最终奥勒良皇帝重新统一了罗马,但永久放弃了达西亚,奥勒良很快也死于刺杀,直到戴克里先(公元250~312)时代帝国重新恢复稳定。

当戴克里先统一罗马后,帝国的有产阶级几乎已被摧毁,罗马已经高度蛮族化和东方化了,边防体系早已崩溃,在这种形势之下戴克里先选择了让东方化更为彻底,改元首制为“多米那特制”(即君主制),引进东方的宫廷礼节,

193年塞维鲁王朝(193~235)建立后,进入后期帝国时期。始于安东尼王朝后期的社会、经济和军事危机,在公元3世纪达到空前规模,以致一些史家又划出一个“三世纪危机”时期(193~284)。在这一时期,外患四起,内乱不已,经济凋蔽,民不聊生;皇帝更迭频繁,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奴隶和隶农的起义遍及各地,行省分裂活动盛行。3世纪60年代在高卢开始的巴高达运动,对奴隶主阶级的统治造成很大的威胁。

近卫军长官G.A.V.戴克里先于 284年取得帝国政权,改元首制为“多米那特制”(即君主制),正式采用东方君主的统治形式和礼仪。为了更有效地镇压人民群众的起义和抵御外患,他实行“四帝共治制”,整编军队,改革税制。其后继者君士坦丁一世废除四帝共治制,于324年成为唯一君主,330年迁都拜占庭,又名君士坦丁堡。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专职统治,并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他死后,战乱又起。狄奥多西一世(379~395在位)曾一度实现帝国的统一。395年狄奥多西一世死后,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在西罗马帝国,奴隶占有制生产关系的危急表现得尤为严重:人口减少,田地荒芜,城乡萧条。大进犯汇成洪流,不断冲击帝国的腐败统治。西哥特人由巴尔干半岛转至意大利,410年兵临罗马城下,得城内奴隶策应占领罗马。452年,匈奴王阿提拉进兵意大利。455年汪达尔人再陷罗马城。476年9月,日耳曼雇佣兵首领奥多亚克废除末帝罗慕卢斯·奥古斯图卢斯,西罗马宣告灭亡。

如诸位喜欢的话,还请多多点赞与关注,小生拜谢。

您的每一份支持,小生都铭记在心,由衷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