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高房价造成了“一业兴,百业衰”的现象,你认为正确吗?

点墨国学


不认可这种说法,某些人对经济治理无能把责任推给高房价。房价是这几年才高的吗?我2009年浙江宁波买的商品房就要18000一平米,现在我这地段房价也就20000左右,比十年前涨了没多少。但是现在的经济和十年前相比怎么样?告诉你差多了。

十年前普通人工资有三四千,现在也是三四千,但是物价却比十年前涨了一倍。十年前也就是改革开放前三十年,老百姓收入直线上升。就最近这十年收入还是停留在十年前,谁的责任?

再告诉你,十年前的经济就是你现在的收入,物价降一半(不包括房价),才过去十年难道大家都忘了?

说百业衰(其实指的是实体经济)罪魁祸首是高房租,无非就是马云之流的水军为自己的互联网企业推脱责任,就像滴滴说出租车不赚钱是因为份子钱一样。没马云时房租不高吗?难道要房东白送你店铺做生意?


火烫乱珠


我不说大道理大数据大国情了,就拿自己家说事儿吧。

我跟我哥是80后,农村人。我爸在八几年就开始出去当民工,搞建筑。在随后的十几年里,我家的收入第一是我爸挣得工钱,还有就是粮食钱。除了一家的基本用度外,最大的花销就是我和我哥的教育投入,和家里翻盖了一次房子。我跟我哥没赶上两免一补,全是家里花钱,一直持续到大学,家里实在供不上我们开始助学贷款。毕业后,基本是10年后的事儿了。马上要开始花大钱,娶媳妇。家里准备的是一人5万彩礼,别的什么都没有,拿不出来了,就那5万彩礼也是借了一大半。可实际情况同村同龄的彩礼已经8万起步,外加一辆车,家里必须翻盖一新或者县城有买的新房。我跟我哥要不是大学毕业,我们这样的家庭在农村一般是很慢娶到媳妇的。然后我跟我哥陆续工作中,还了助学贷款,然后有了各自的打算。我一直没想过买房子,想着外出打工或者创业租房子挣够了钱先翻盖家里然后再有钱了全款买房子,庆幸的是我老丈人在我结婚时,答应给我媳妇一套房子,在外人看来我肯定是那种少奋斗几十年的人对吧,可是我没这么想过,得失我命,自己努力就好。我哥就没那么顺利了,结婚前丈母娘家逼着买房子才能结婚,我家里情况一分钱出不了,我哥贷款在省会买了房子,而且是首付都是借的和贷款的,房价80万左右好像。这几年,我辞职后自主创业,做了花卉大棚,前期投资都是借款和贷款,我很努力,很辛苦,坚持着,一年花销10万左右,刚见效益,前期的债务目前还没还完,也没有存款,我老丈人答应的房子也没着落。我哥这几年上班,和我嫂子俩人努力还房贷,我能看出,他俩心态的变化,跟之前大不相同,急躁无奈,易怒暴躁,好像变了个人,生活质量说实话不如我过得潇洒,他俩简直能说抠门,省吃俭用的。但是说起房价,我哥就自豪了,说他的房子已经翻了一倍,值 150万了。我说不出羡慕还是可怜。就一套房子拿来住的涨跌跟你关系真的不大。

我家里呢,我爸刚打电话说,家里钱太难挣了,今年开春到现在。他就挣了几百块钱,没活儿干。

我现在,所有的亲戚朋友知道我在做生意,都直接问我,一年挣多少钱,买房了没,我很无奈,他们不会看重我的辛苦和努力,他们不大关心我在做什么,他们只关心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对于他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听了之后好去跟自己的孩子或者身边的人做比较。大家都往钱看了。

我现在而立之年,刚刚生了二胎,当初意外怀孕跟媳妇吵架一个多月,媳妇非不要,我坚持要,老天爷成全我一儿一女。我压力又大了。

我爸一辈子挣得钱都花在了孩子教育和翻盖房子上,我跟我哥,最近几年的收入,我投在了生意上但是见效确实满。我哥给了房贷,确实显得比我要强。

我苦恼过,也矛盾过,依然坚持做自己的事业,希望有个好的结果吧。


花园里老高153


曾经80年代的时候,一天的工资也就4、50块钱,全家人的收入也就8、90块钱,刚够吃饭的,那个时代,只想着挣钱让生活变得温饱,吃饱喝足就够了,那时候一家人也多,这个吃了上顿没下顿,那个吃了上顿没下顿,好几个人睡在一张床上,衣服换着穿,完全在为生活和柴米油盐精打细算。等到日子过的好一点了,开始添置家具,买家电,买家具。到了90年代后期,开始了住房体制,家里人多,不得不买房子,但是房价增长的厉害,一些工薪阶层,把工资都消费在了房子上面,住房消费成了人们的主要消费内容。

高房价使人们负担加重,且易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经济水平降低,人们生活水平降低。同时使许多创业者企业家不得不从高房价城市转到其他城市。

高房价是爱情变得脆弱,只要是关于房子的问题,尤其是刚结婚的新人,便会吵得不可开交,它让爱情变得鸡肋。

高房价让儿女变成你啃老族,让亲人反目成仇。

甚至90%的成年人就定义了未来的人生就要为高房价奋斗。

高房价又会让有钱人变成炒房者,闲着钱就手到擒来,不用做任何的努力。

房价之高不仅危及到整个社会民生,还会威胁到普通民众的物质生存。

高房价是造成贫富差距过大的最大凶手!

坚决批判反对“一业兴百业衰”的现象。

关注【共享人才APP】,更多精彩有趣的内容与您分享!!


共享人才APP


过高房价的负作用很大,这点绝大多数人和政府政策都是一至的,所以三年前就有严控房价过涨。一业兴就必须是高房价吗?房地产业,房屋建造业和房价有必然的连系,,我们退六年讲,房价当时也是高,百业衰了吗?GDP和人均工资大幅提高,也有衰的但主体是兴旺的。钢铁丶水泥丶电缆厂丶桥架厂、母线厂、高低压设备丶暖通设备、消防设备丶弱电设备丶铝合金砖厂丶水泥厂、沙石供应丶银行系统,、、大量农民工上岗,不但未衰兴的不得了。

例如,我经历过上海从九零年到零八年近二十年的城市建设翻天覆地变化和各行各业的大犮展,但房价更突出的增长,还没看出一业兴百业衰。很多城市多方面得到提高。

电商推广我看到了大量个体户失业,但我们也不能说电商一业兴百万人下岗,因为带动了其它行业。

房价过高不只是房地产商建筑业和抄房户能主宰的,原因很多,也有土地问题,但这个历史过程犮生了问题而全盘否定,更不单从一业兴百业衰来总结。首先商品房的推行使大多数原城市居民有了住房,从人均不足十平米增到四十多平民,一些还买了二套房,他们多数是六年前买的,房价高了也不是他们的错,。

现政府提出稳房价,稳哪年的房价没说,三年前也是高价,政府会认为百业衰而幸灾乐祸吗?不会,但至少住房不抄严控不放松避兔泡沫加大。


康工3


房地产“一业兴,百业衰”是真实情况,一点不假。分开说:

A. 一业兴:2018上半年恒大净利530亿,碧桂园、万科、保利、绿地的净利润分别为163.2亿、135.2亿、93.1亿、82.96亿。一个恒大顶530个“科大讯飞”的利润,它是不是有530个“科大讯飞”的价值呢?

B. 百业衰——不用我说,商铺关门,工人失业,机器停摆,厂房出租。看看上市公司报表,有几家做主业赢利的?反倒是都涉足房地产了。

截止2018年一季度,投资房地产的上市公司高达1655家(约占上市公司半数),总共持有投资性房地产市值高达9904.17亿元,接近一万亿,这还不包括自用房地产、以及作为存货可销售的房地产。

上半年,上市公司净亏损的高达363家,亏损过亿的有88家。

这不是“一业兴,百业衰”是什么?不是“一业兴”为什么有那么多上市公司投资房地产?不是“百业衰”为什么有那么多上市公司亏损?这还是上市圈了钱的企业,那些没有上市的企业,倒闭或将要倒闭的没法统计了。

C. 房地产暴利4大危害

1.吞噬社会和公众财富,不少人重为穷人,沦为房奴

2.吸走实体经济血液,各类金融资本向房地产开绿灯,造成实体虚弱

3.抑制社会创新活力,年青人头上压着房子,身上背着房债

4.造就一批投机倒把、不劳而获的懒惰群体。

D. 调控房价不会影响经济运行,房价回归正常有利促进大消费。

我只说与房子关系最直接的两种物质:钢筋水泥。20年前我盖楼,钢材2600/t,现在这十年一直在3000+,高标号水泥350/ t,现在500/t左右。这些年,房价涨了几十倍,钢筋水泥涨了不到一倍,钢筋水泥有几年是全行业亏损,武钢就是在房价疯涨中倒掉的。我的意思是,房价暴涨没带动相关行业暴涨,那么房价下跌,钢筋水泥依旧是这个价,因为它就在成本线附近波动。

总之,房地产一业兴百业衰,不太正常,一业衰百业兴回归合理!


无语石1


高房价造成“一业兴,百业衰”是没错的,不过也有人认为,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也带动了相关几十个行业的发展,比如水泥、钢材、装潢、装修、小家电等,如果没有了房地产业旺繁荣,这几十个行业也会萧条的。

但是,我认为,批判高房价“一业兴,百业衰”是对的,我们需要的是房地产与其他行业一起百花齐放,而非是高房价的“一枝独秀”。高房价只能带来百业衰败,经济结构单一,资产泡沫膨胀,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第一,在高房价的情况下,房奴们每个月赚来的工资都要还房贷,这样是富了开发商和银行,剩下为数不多的钱才能用于消费。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手中就剩不了几个钱去消费了,而一旦消费启动不起来,中国经济结构就会发生失衡的问题。

第二,钱都跑到了房地产领域,现在谁还愿意做实业呢?一个人只要有个几千万,一年炒房下来也能赚上几百万,而搞实体经济起早摸黑,赚来的钱只够温饱。而且还要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现在不管是服务性行业,还是生产制造业,都觉得生存艰难,没人愿意去投资。只有房地产降温了,百业都复苏了,投资和消费才能真正的起动。

第三,高房价还会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日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发生了房地产危机,而一旦发生泡沫被挤破,经济就会有很多年持续低迷。而上世纪90年代末,海南省发生的房地产崩盘,当地经济也要等五年之后才能重新走上正轨。所以,房地产过热,泡沫过大,对于国内经济和金融也会带来巨大的隐患。


不执著财经


这个观点完全是错误的。

房地产是目前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一根支柱。

实际上是:

一业兴,百业兴。

一业衰,百业衰。

大家不妨捋一捋历年经济数据。

房地产兴旺,钢筋,水泥,家具,汽车,服装,家电,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都跟着兴旺。

房地产衰落,钢筋掉价,水泥掉价,家具,家电,全面下滑。

我是做超市零售的,房价涨,超市销量明显向好,房价跌,顾客一个个愁眉苦脸,销量迅速下滑。

还有股票,股票涨,顾客舍得消费。股票跌,顾客勒紧裤腰带。

我不是鼓吹高房价。

也不是鼓吹泡沫经济。

事实上,

房价上涨,有房贷的人都喜笑颜开。

吃好喝好睡好

房价下跌,有房贷的人都愁眉苦脸。

茶饭不思,彻夜难眠。

所以,房价跌,经济就跌。

要保经济增速,就要保房价。

最后的结果,可能是物价上涨,追房价去了。

图片是这些房子,坐标上海青浦,惠南,房价4万。

如果房价跌一半,2万,多少人要被银行追缴首付,被逼的生不如死。甚至破产。

如果房价不动,保持4万,购房者继续上班,缴纳月供。

如果房价上涨,到5万,购房者不仅继续上班,缴纳月供,还可以扬眉吐气,还可以抵押贷款。

其实,无论你信不信,房地产都已经牢牢绑住了国民经济。








飞天麻子李小刀


最近一篇报道称,我国居民已经一半家庭没有存款了,一半家庭有负债了。这种现象的出现,谁都知道是房价快速上涨的“功劳”,也是房价快速上涨的直接后果。

而另一种现象是,由于房价的快速上涨和对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其他产业,尤其是实体产业的发展,也面临了非常大的压力,资金、资本撤离实体经济的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实体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影响。不仅如此,对仍坚守在实体经济领域的企业家心理,也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所以,“一业兴,百业废”的话,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够全面。原因是,房地产业与其他产业并不是对立得,不是不可共存的。关键在于,没有处理好房地产业与其他产业、尤其是实体产业的关系。过度依赖房地产业,导致其他产业发展受到影响,客观上形成了房地产业对其他产业的伤害。所以,必须调整发展战略,淡化房地产业的重要性,大力发展实体产业。


谭浩俊


“一业兴,百业衰”,这话虽然说的过于绝对,但也不无道理,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高房价掏空了老百姓的积蓄,透支了未来的收入,让他们花不起不敢花,终其一生都在为房子做奋斗,甚至还要拼上下一代。

我们看一看老百姓的收入,其实这些年的涨幅也还行,如果房价能够平衡理性的话,老百姓生活虽然会有些压力,但还不至于太严重。可现实并非如此,在快速高涨的房价面前,工资的涨幅可谓杯水车薪。

以我所在的城市为例,我记着15年前在企业里当中层时的工资在2000元左右,普通的工人工资也就是1200元左右,但房价还没有超过工资,地角好一点的大概在2000左右,基本和工资持平,普通房子也就在1500左右,期房的话还要低很多。总体而言,干一个月能买一个平方的房子。可现在呢?一个企业中层年薪大概在10万元左右,普通员工5000-6000元的样子,而房价已经到了20000元的均价,需要干四个月才能买一平方。以前的全款连现在的30%的首付都不够。

地产业红火,自然是热钱争相抢夺的领域,那么对其它领域产业也就不会用心,以前靠实业起家的老板们,现在也不愿意搞实业了,一个大工厂一年辛辛苦苦下来,可能还不如炒上几套房子来钱快,还不用操心费力。软乎饭吃多了,谁还愿意嚼硬饭呢?


元芳有看法


完全不认同这种说法,房地产如果真的造就了“一业兴,百业衰”,那早就被国家、社会和我们的大集体抛弃了。过去二三十年,房地产经历了最辉煌的增长,中国经济也经历了辉煌,房地产无疑是经济支柱之一。

但我们的工业也在发展,我们的农业也在发展,与房地产相关的几十种行业也在发展。

当然我们也能理解这种声音背后的含义,就是国人的财富多数是不动产,多数都被套在房地产上了。我们之前都有不少储蓄,现在凑钱买房,不但没有什么钱,甚至还要还月供,是欠着银行的钱,帮银行打工呢。只是房子之前,其他真的没有得到太多。

但各种产业的发展是实实在在的,就说家电、汽车,是多么兴荣。就说现在的互联网,电商那么方便,我们的资讯交流,网络社交等,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变化。

房地产发展到今天,它依旧占据国民经济的重要一块,如果放任房价继续疯涨的话,估计多数行业赚的钱,都支撑不起住房的消费,这是事实。房地产捆绑了普通居民的生活,这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还有,以前深耕于房地产及相关产业的人,未来将如何转型,这也是一个大问题,不仅是房地产行业的问题,银行在其中没少赚钱钱,银行也会有问题。

另一个角度看,现在很多行业都不好做,为什么不好做,不能说都跟房地产相关,很多行业是和房地产一样,提前掏空消费能力,或者产能过剩,或者受到新技术的冲击,还有国际贸易的影响。我们不能把所有不好的账都算在房地产身上呢。

但我们要担心,房地产一个行业衰败,从金融层面上,从对未来经济信心层面上,对更多产业造成彻底的打击和伤害,会有房地产一业衰百业衰现象发生的可能。我认为,房地产过度下跌,是未来最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