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容4000年:一部《天彭牡丹简史》




天府金彭

一城

因一物而美丽

牡丹倾城

彭彭带你走进历史

回望天彭牡丹的胜景

领悟之中渗透着的人文力量





牡丹原产中国,先秦大多文献都称之为木芍药。秦代以前,草本、木本芍药统称芍药。秦末汉初,木本芍药因其根上长苗称为“牡”,其色为红称为“丹”,从此以牡丹为名。

南北朝以前多作为药用,南北朝以后开始人工种植牡丹供人观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牡丹的重视,中国逐步形成了多个以地名命名的牡丹。古代最著名的有四个,即:洛阳牡丹、天彭牡丹、亳州牡丹、曹州(菏泽)牡丹。




成都地区的天彭牡丹因生在彭州市天彭山而得名。不同的历史阶段,体现着不同的牡丹特色。




商周 源起


牡丹的历史,从文献考证来看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朝。




《古琴疏》载:“帝相元年,条谷贡桐、芍药,帝令羿植桐于云和,令武罗伯植芍药于后苑。”其中,“相”是夏朝的国君,“木芍药” (牡丹)作为贡品。可见,牡丹最早是一种稀奇物种作为贡品献给国君的。




而诗经《国风·郑风·溱洧》有一段关于周朝民俗的记载:“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郑国青年男女互赠木芍药(牡丹)的浪漫情景则见那时牡丹已具有吉祥、爱情的象征意义了。



丹皮


秦汉到南北朝,牡丹的观赏并没有形成一定规模,主要价值还是药用,以根入药,称作丹皮。



洛神赋图(部分)


牡丹作为美的象征,东晋时期已进入绘画。顾恺之根据曹植表达人神恋主题的《洛神赋》画成了洛神赋图,背景就有牡丹图案,这也是牡丹形象最早出现在画作中。

牡丹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准确的记载始于南北朝。据《太平御览》谢康乐说:“南朝宋时,永嘉(今温州一带)水际竹间多牡丹”。



彭祖画像


天彭牡丹的历史最早是和彭人始祖彭祖联系在一起的。商周时期,彭祖在彭州丹景山一带发现了牡丹养生的神秘功能,并炼制成长生不老“神丹”。



今丹景山


学者海洋《中华丹文化的发源地——丹景山》一文里表述,古彭人及彭祖在古彭州丹景山一带生存,这里每年盛开的一种鲜花,因其有特殊功效,又加花色如丹,故称其为“牡丹”。后世人称此山“丹景第一”,故名为“丹景山”。

唐代 初绽芳华




图中题诗为刘禹锡《赏牡丹》


唐朝,以其前所未有的辉煌与繁荣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人文艺术发展迅速。牡丹的栽培、观赏、买卖也成为一种潮流和时尚。许多著名的诗人为牡丹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

牡丹与唐诗并行


唐诗,作为唐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诗咏牡丹的佳作让牡丹的风姿增添了更多的诗韵,在牡丹文化史上独树一帜。



李白和杜甫


杜甫《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仙诗圣都写出了大唐的富丽堂皇景象。

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说:“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



“人中牡丹”杨贵妃画像


诗仙李白《清平调•牡丹》三首中,皇帝李隆基为“人中牡丹”杨贵妃在国都长安举办了牡丹音乐舞蹈盛会,名传古今。




天彭牡丹作为中国牡丹文化的重要部分,以“野逸之美”更具观赏价值和审美情趣,受到众多诗人的青睐。诗人杜甫、薛涛与天彭牡丹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花底

杜甫


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

勿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

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

深如颜色好,莫作委泥沙。


牡丹经过唐代,已沉淀为中华民族审美意象,并升华为民族文化的符号之一,天彭牡丹,也成为彭人诗意生活的一个缩影。

彭门花开丹景山





成都花会是成都历史上的一张名片,丹景山的天彭牡丹自然是花会中的重要内容。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在此生活,诗赞成都为花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唐朝提倡佛教,寺院经济十分发达。天彭牡丹的种植便发端于彭州的庙宇。陆游在《天彭牡丹谱》中说:“土人云,曩时,永宁院有僧种花最盛,俗谓之牡丹院,春时,赏花者多集于此。”



金华寺


丹景山的庙宇每到开花时节,游人愈多,香火愈盛,闹热异常,显示了大唐气象。彭州人每年清明时节到丹景山看牡丹的习俗发端于此。

后蜀 渐入佳境



五代 徐熙 玉堂富贵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十国时期,蜀地相对安定,文化方面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这一时期,天彭牡丹有了较大发展,为繁荣的初盛期,以丹景山为中心形成栽培观赏的盛大气象。

满城牡丹尽春色


公元907年,王建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这一时期,北方牡丹开始传入成都,并逐渐繁盛起来。王公贵族好牡丹之风,直接推动民间的牡丹种植。




前蜀的一位四川籍诗人孙光宪的一首词《生查子》最能表现前蜀时成都牡丹的繁盛形态:

清晓牡丹芳,红艳凝金蕊。

乍占锦江春,永认笙歌地。

感人心,为物瑞,烂熳烟花里。

戴上玉钗时,迥与凡花异。


前蜀灭后,蜀王王衍将河南的王氏族人从河南迁移至彭州王村,今称“皇村坝”,在彭州通济境内。各种牡丹品种则随之进入彭州的庙宇、园林,丹景山牡丹在这时期也获得了充分的发展。至此,天彭牡丹与山崖相伴,从皇家林苑走入寻常百姓的视野,成为大自然的瑰宝。

蜀王孟昶爱牡丹


公元925年,后蜀孟氏代替前蜀王氏。天彭牡丹在后蜀时期,出现了彭州牡丹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天彭牡丹品种群基本形成。国泰民安,牡丹花成了这个时代的象征。



“花蕊夫人”费贵妃画像


后蜀皇帝孟昶最宠爱的“花蕊夫人”费贵妃最爱牡丹花和芙蓉花。

孟昶要求官民人家大量种植牡丹,并说:“洛阳牡丹甲天下,今后必使成都牡丹甲洛阳。”不但下令在牡丹苑中大量培植收集新品种,孟氏还诏令所属少数民族地区贡献当地牡丹。花蕊夫人《宫词》云:“牡丹移向苑中栽,尽是藩方进入来。未到末春缘地暖,数般颜色一时开。”

上行下效,牡丹很快在蜀地传播开来。

彭州雅号“小西京”

当时,彭州相当于成都的陪都,这时期的天彭牡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彭州民间种植牡丹蔚然成风与彭州官员多是孟氏的亲戚或家乡人有密切关系,形成彭州处处种牡丹,家家种牡丹,争相培植新品种的繁盛景象。宫中需要,便在彭州调取或买进,因此彭州也称“花州”。全国除洛阳之外,此处最盛。故彭州因此有“小洛阳”之称。

《广群芳谱》引《成都古今记》:彭城牡丹在蜀为第一,故有小洛阳之称。天彭谓之花州,牛心山下谓之花村。




这些记载,充分体现了当时天彭牡丹的种植气象和地位。可以说,彭州是当时皇宫的牡丹品种繁殖基地。彭州处处都有以牡丹花命名的地方。花州、花村、花桥、花沟、花碑、花棚、花街、花巷、花龙门、花园、牡丹坪、花牌坊、牡丹台……有的地名至今犹存。

赵匡胤灭蜀,孟蜀宫苑之花“散落民间”。宫中名品几乎都流落到彭州,天彭牡丹锦上添花。

宋代 黄金时代




宋 徐崇嗣 牡丹蝴蝶图


宋代为彭州的牡丹黄金时代,尤其是在南宋时期,彭州已成为中国牡丹的栽培观赏中心,独领风骚。这个时期天彭牡丹品种群已形成,发达的牡丹商品经济,已成为推动天彭牡丹发展的动力,天彭牡丹文化也空前繁荣。

烛光夜宴赏花王





南宋孝宗淳熙丁酉(公元1177年)春,在成都举办了一次高规格的牡丹观赏活动——牡丹烛光夜宴。这种高规格的牡丹烛光夜宴,是中国牡丹史上的一大盛事。

夜宴参与者陆游在《天彭牡丹谱》中提到:淳熙丁酉岁,成都帅以善价私售于花户,得数百苞,驰骑取之,至成都露犹未晞,其大径尺,夜晏西楼下,烛焰与花相映,影摇酒中,繁丽动人……这种官民同乐观花的场景,在中国牡丹史上是罕见的,它表明当时政通人和,洋溢着人们对美的追求热情。

天彭牡丹品自高



《天彭牡丹谱》配图


天彭牡丹品种群已经发展到品类五十余种,品种近百个,著名的四十多个,而且彭州的花户们还在“岁益培接”。陆游为其撰谱,并评价了天彭牡丹与洛阳牡丹并驾齐驱的崇高历史地位:“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

花冠神州传美名





天彭牡丹的经济价值在宋代商业发达的社会中得到了极大的体现,天彭牡丹已成为与农业并驾齐驱的一种经济产业或行业。在陆游撰谱时,彭州花户们还在不断地培育新品种,新奇特异的品种还在不断地暗中出现, “花户岁益培接,新特间出,将不特此而已,好事者尚屡书之。”

红杏尚书写专集




宋 赵佶《牡丹诗帖》纸本 楷书 瘦金体 34.8cm×53.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牡丹文化是宋代一个极具特色的文化。据《天上人间富贵花——中国历代牡丹诗词选注》统计:“从唐迄清历代牡丹诗词共有3000余首,其中唐代300余首,宋代1400余首。”

中国牡丹文化史上的第一部牡丹诗词集,是名满天下的“红杏尚书”宋祁所著的天彭牡丹诗词集,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文化意义。

元明 中国第一牡丹乡




元代 王渊 《牡丹图》


元明时期天彭牡丹已没有宋朝时的气势和辉煌,平原发展高峰已过,丹景山再次成为牡丹的观赏中心。从元代汪元量之后至清代李调元这个历史时期,有关记载天彭牡丹的历史文献资料因受战乱影响最为空缺。

汪元量的《彭州歌》





汪元量(1241-1317年),我国著名南宋宫廷琴师、诗人。第二次入蜀来彭期间,为彭州撰写了著名诗歌《彭州歌》。在《彭州歌》中,他直呼彭州为“牡丹乡”,诗云:

彭州昔号小成都,城市繁华锦不如。

尚有遗儒头雪白,见人犹自问诗书。

彭州又曰牡丹乡,花月人称小洛阳。

自笑我来逢八月,手攀枯干举清觞。


明代:牡丹坪上眺丹霞




杨升庵


杨升庵(1488-1559年),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进士,著名的大才子大学者,著作极富,为明代第一,曾两次游览丹景山,醉卧牡丹坪。在《两游丹景山》中,描绘了丹景山的绮丽风光与名胜。诗云:

丹景楼台隐翠微,钟声杳杳出林扇。

四时谷响通僧梵,万里天风吹客衣。




明 陈淳

清代 今人犹自记花州




清代 恽冰 《牡丹图》


清代自李调元之后,关于天彭牡丹的文章诗歌日益多了起来,明清以来,丹景山已成为天彭牡丹观赏中心和古代中国最著名的牡丹观赏胜地之一。

李调元诗赞天彭花





清朝大才子大学者李调元(1734-1802)为彭州留下了许多辉煌诗篇。在著名的《纪天彭诗》十六首中,赞叹彭州自古以来牡丹最盛:牡丹旧数古彭稠,京洛遗风俗尚留。孟氏繁华能几日,今人犹自说花州。

黄云鹄欣作《别花神》





清末著名诗人、书法家、教育家黄云鹄,在蜀期间,数度来彭,创作了大量诗歌及对联,表达对牡丹的喜爱之情,在《别花神》诗中,就流露得更为明显:

岷峩胜迹浪游频,丹景今来已过春。

留语花神莫惆怅,明年还作看花人。


近现代的天彭牡丹





近现代天彭牡丹,是指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这个阶段的天彭牡丹。在这个近七十年的历史时期,丹景山镇仍为天彭牡丹观赏重镇。这期间,张大千、陈子庄、冯灌父、朱佩君等艺术大师以及各方名流接踵而至彭州,前往丹景山,对天彭牡丹以诗以画进行赞咏,为后世留下绚丽多彩的墨宝。

民国县长赞天香


民国九年至十年(1920-1921)、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1936-1937)两任彭县县长罗远猷多次前往丹景山观赏牡丹。他特别钟爱新奇品种玉面观音,每次登临必赏此花。他写有《题玉面观音》诗:

银盘径尺晕朝霞,玉立亭亭佛面夸。

硕果仅存应共惜,名山难得有名花。


大千天彭故乡情




张大千 白牡丹


艺术大师张大千对天彭牡丹情有独钟,以他的艺术慧眼和博学,对天彭牡丹给予了历史的最高评价。曾诗云:绚如铺锦灿如霞,粉本徐黄浪自夸。好共诗人订花谱,天彭花是故山花。而且他还在这首诗后写下“宋以前牡丹,以天彭为第一,彭属蜀郡”的惊世之语,这是陆游之后天彭牡丹再次获得最高评价。

1961年,他在巴西八德园作牡丹画时,就已把成都天彭牡丹作为“故乡花”了,在画作上题诗《故乡牡丹》,寄托着他对彭州和天彭牡丹的一往情深。

子庄观花叹野逸




陈子庄 《丹景牡丹》


被誉为“中国的梵高”的陈子庄是二十世纪天彭牡丹文化的一个里程碑。以他所创造的丹景野牡丹改变了中国画家以牡丹为富贵花一统天下的局面。陈子庄对天彭牡丹情有独钟,为之泼墨作画一百多幅,而且每作一画几有题款。如“蜀中彭州丹景山产牡丹,唐宋以来即与洛阳齐名。”陈子庄的天彭牡丹画,为中国开创了一个新的画牡丹时代。

当代天彭牡丹


当代天彭牡丹是指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至今的天彭牡丹发展历史。这个时期成都天彭牡丹开启了的第二个繁荣黄金时代的发展。




当今天彭牡丹又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85年天彭牡丹被定为彭州市市花,丹景山景区是全国风景名胜区中唯一把牡丹作为景区特色的风景区。1999年,丹景山送展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天彭牡丹获得了国际奖项之后,更是名声大震,现丹景山已发展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牡丹观赏中心。


首届牡丹花会


彭州从1985年以来已连举办了三十五届彭州牡丹花会,彭州牡丹花会已成为全国最大、最有影响的三家牡丹花会(洛阳牡丹花会、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彭州牡丹花会)之一。每年春日会期,彭州尤其是丹景山牡丹遍山漫野,千姿百态,野趣昂然,为中外游人所赞美,国际树木协会副主席G·L·奥斯蒂博士上山考察天彭牡丹,欣然题词赞誉这里为“人间天堂”。



第三十五届成都(彭州)牡丹文化旅游节 舞蹈《九天花神最牡丹》


天彭牡丹在当代正灿烂开放!





彭州与牡丹

经过久远时光的淬砺

已经难分难舍,互为一体了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彭州牡丹

承载着浓重的人文情结

在时势的沉浮之中

见证着历史的兴衰

也以它的命运起伏

阐释着“国运昌则花事兴”的至理

禅语道:一花一世界

智慧之人

大概可从天彭牡丹的身影后

领悟滚滚红尘

文字:《天彭牡丹史话》 刘代萱

图片:陈历良 廖品杰 张经亚 李军 尹大德 夏正华 雷田文 李晨曦 乔刚 韩学梅 李兰英 罗国阳 王茂娇 李勍 网络 品鉴彭州

转自: 品鉴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