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向唐朝求婚,李世民直接拒绝,为何又把文成公主嫁过去了?

裴红义


李世民在平定周边的敌人之后,很多国家都前来进贡,其中就有吐蕃。但是吐蕃来进贡不是风平浪静的,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联姻。众所周知,联姻是弱国向强国示好的一种方式,李世民如果答应了吐蕃使者的求婚,那不是说明自己在向吐蕃示好吗?作为盛唐的统治者,李世民自然是拒绝了吐蕃的请求。



那为什么李世民到了后面,又把文成公主给嫁过去了呢?


松赞干布在继位之后西藏北部和青海大部的叛乱,并且还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政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松赞干布就是西藏历史上的始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在当上皇帝之后,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也是一定安定,在历史上被称为“贞观之治”。当时唐朝的国际地位非常高,长安城里的留学生络绎不绝。



因此,松赞干布非常向往唐朝的文化,希望通过联姻这种方式来加强双方的交流。


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遭到拒绝之后,吐谷浑的使者却成功了,松赞干布就以为是吐谷浑的使者从中作梗,于是松赞干布就发兵灭了吐谷浑并且还占领了唐朝的西域地区。李世民知道之后,立刻派大军前往镇压,松赞干布则立即退出西域地区,并且再次向李世民求婚。此时的唐朝也才刚刚稳定,并不合适和吐蕃进行持久战,于是在无奈之下就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的外嫁主要是因为唐朝的实力不济,刚刚稳定下来的唐朝没有办法去攻打具有相同实力的吐蕃王朝,为了唐朝能够持续性的发展,所以李世民不得不把文成公主下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为了唐朝的繁荣,也只好牺牲掉自己一生的幸福。


奔跑的佑子


和亲是隋唐时期中原政权羁縻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一贯政策,但不会轻易把公主嫁过去的,双方要经过几轮的讨价还价,各方面条件具备了才会答应。

考虑这个问题不要想后来唐王朝和吐蕃的200年战争,而是要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双方实力。李世民时期,双方虽然有摩擦,但总的来说是历史上关系最好的时期,文成公主入藏为双方带来了三十年的和平。

在文成公主入藏前后,唐王朝和吐蕃之间发生了这些事情:

贞观八年,吐蕃第一次派遣使者来到了长安,在双方还互不了解的情况下,吐蕃看到突厥和吐谷浑都试图与唐王朝和亲,也提出了求娶公主的要求,理所当然的被李世民拒绝。

这方面吐谷浑给吐蕃带了一个不好的开头,贞观初年,吐谷浑对唐王朝并不友善,吐谷浑王派遣使者为自己的儿子求婚,李世民虽然同意这个位于青海的传统势力的和亲要求,但要求吐谷浑王亲自到长安迎接,吐谷浑王却说自己身体不好来不了,李世民就下诏书取消了婚约。

之后,吐谷浑王纵兵入侵中原,被李世民派遣段志玄击败撵回了青海,在多次派遣使者交涉都未得到吐谷浑王明确的认错表示后,贞观九年李世民派遣李靖灭了吐谷浑,吐谷浑王死,举国投降成为大唐羁縻势力,李世民重新任命吐谷浑王,并继续镇守青海。

吐蕃当时刚刚统一,势力正处在上升势头,既垂涎于吐谷浑的土地,又想借机向唐王朝展示实力。于是在贞观十二年,吐蕃攻击吐谷浑,在青海一带大肆劫掠,并率二十万大军在松州(现四川松潘)边境驻军,再次派遣使者来求娶唐朝公主,放出话来,不嫁公主就要入侵大唐。

之后吐蕃进攻松州,当地唐朝守军迎战战败,唐王朝吃了一点小亏。李世民于是以侯君集为帅,整军五万来迎战。在侯君集大军尚未就位之前,先锋牛进达就已经与吐蕃接战,在松州城下夜袭吐蕃营寨,斩首千余级。松赞干布大为惊惧唐军的战斗力,于是从松州和青海退兵并派遣使者请罪,三方恢复了之前的态势。

之后吐蕃再次派遣使者求婚,这次李世民同意了吐蕃的要求,吐蕃也提高了双方往来的规格,派遣吐蕃大相禄东赞来到长安,献金五千两、大批珠宝作为聘礼。

贞观十五年,李世民才把文成公主嫁到了吐蕃,送亲使是文成公主的亲生父亲李道宗,吐蕃方面除了禄东赞一路陪同,松赞干布也到柏海(青海玛多)迎接,对李道宗行子婿之礼甚是恭敬,对中原文化也非常仰慕,吐蕃开始算是大唐的藩属国。

文成公主入藏之后的吐蕃和唐王朝进入了蜜月期,文成公主带来了大批的工匠、书籍、作物种子等,为中原先进文化在吐蕃传播做出重要贡献,大批吐蕃子弟也得以入长安留学。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四十年,一直享有最高地位,布达拉宫就是松赞干布专门为文成公主修建的。

双方的蜜月期一直维持了近三十年,李世民和松赞干布相继去世,禄东赞成为吐蕃实际掌权者。在统一青藏高原之后,禄东赞把注意力再次转向了吐谷浑,并把自己的余生几乎都放在了与唐王朝争夺这块土地上,而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无能丢掉了吐谷浑,这才是唐王朝与吐蕃不和的开始,以及唐王朝对吐蕃战略优势丧失的开始。

如果李治和武则天能够保住吐谷浑,后面大唐和吐蕃的二百年战争几乎没有可能发生。

李世民是因为畏惧吐蕃才把文成公主嫁到吐蕃的么?

这段时间发生了这些事情,唐王朝并未占到什么大便宜,后世网文就有说李世民是因为被吐蕃打怕了才答应和亲的要求。对于这种观点,我认为这就是无知小人的胡言乱语,思维方式和正常人明显有差别。

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和亲是隋唐时期的一贯国策。从汉朝开始,以和亲名义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关系是经常的事情,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古代,能在对方的心脏安插一批自己人,对了解异族政权是有一定帮助的。在女性地位不高的古代,一个女子远嫁异域的命运并非当时关注的重点。

中原政权不会因为双方有姻亲关系而放弃对周边的扩张,同样少数民族政权也不会因此而停止对中原的入侵。有了这层关系,只是双方多了一条联系的通道,就如美苏、中美之间设立元首热线一样,并非谁怕了谁,与谁的实力更强、谁更占主动无关。和亲公主既非人质、也非外交官,只是在国与国之间赤裸裸的丛林法则表面上加了一层姻亲关系的轻纱,对双方政治关系的影响微乎其微。

有了这种姻亲关系,中原政权在所谓的道义上更占主动,并且能以朝贡的方式开展商品贸易。和亲之后,异族政权往往会表示名义上的臣服,接受中原政权的官职任命,这就属于中原政权的藩属国,进入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当中。双方可以以朝贡为名进行商品贸易,用丝绸之类的奢侈品换取中原缺少的畜牧制品和马匹,这对于生产力发达的中原政权是有利的。另外,以后再有入侵或者不服管束的情况发生,中原政权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予以反击,至少在实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这样做。

总之,文成公主入藏,吐蕃付出了成为唐王朝藩属国、对唐王朝开放贸易、接受中原技术和文化在吐蕃传播,以及双方停止军事对抗的多方面代价。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唐王朝尚未把吐蕃当做要灭亡的首要敌人,这个结果对唐王朝是非常值得的。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理工男读历史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