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戏曲文化”王小东、“金牌匠人”段志勇……这样的人大代表就在你身边

1

传承戏曲文化的“匠人”

——记太原市人大代表王小东

日前,记者在山西省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稚嫩的小男孩因演出多部戏曲剧目夺得大奖,成为一个“戏曲小明星”,而之前这个小男孩仅仅是与父亲一起靠做苦力活维持生计的外地人。让这个小男孩“变身”的是一位钟爱戏曲、一生为传承戏曲而奋斗的“匠人”。他就是太原市、迎泽区两级人大代表,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党支部书记王小东。

一路走来,王小东在戏曲道路上收获了很多,他的故事记录着来路,感染着我们。

2004年,禽流感肆虐,人心恐慌,王小东下乡采风时亲眼目睹了突发事件下的人间百态。惊恐的村民在大肆屠杀、掩埋家禽,唯利是图者在借机疯狂捕杀珍禽动物,尤其看到省鸟“褐马鸡”惨遭捕猎时,他很伤心,也很震撼。他想规劝人们尊重科学但言之无力,他想阻止捕杀珍禽暴行但势单力薄,他觉得很无奈,但又不服气,于是他只身钻进了庞泉沟,一呆就是五个昼夜,在庞泉沟的鸟语花香中,在褐马鸡自由快活的环境中,他静静地思考人与自然这个永恒的话题。他决心要为省鸟褐马鸡“代言”。他奋笔疾书,连续 3昼夜一气呵成写就了儿童剧《褐马鸡与少年》。剧本写出来了,如果没有王小东的坚持,这个剧本也只能束之高阁。王小东天生有一个倔强的性格,只要他认定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没有资金就自己筹集,没有专业队伍就挨个儿说服艺校的老师和学生自己组团,没有导演就自己当,为了让政府和社会认可他就四处游说。在他的努力下,《褐》剧终于排成了,想不到首场演出就一鸣惊人,赢得了广泛好评,并应国家林业局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邀请参加全国“爱鸟周”进京演出。王小东带着自己艺校的师生,怀着忐忑的心情第一次登上了首都中国木偶剧院的舞台,连续四场的演出,赢得了首都观众和专家学者的一致赞誉。

《褐马鸡》带给王小东的社会赞誉让他始料不及,他的初衷仅仅是想用自己的力量为保护褐马鸡尽一份力。《褐马鸡》的成功坚定了王小东的公益剧创作之路,他利用工作之余连续创作了多部反映现实题材的戏曲、小品,用自己的方式传播社会正能量。

作为一名“老”代表,王小东在工作中不忘履职,他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推动关注社会问题。一次偶然机会,他在电视中看到太原市精神病医院老年科主任李丽珠无私照料失忆老人的报道后,深受感动,第二天便去拜访李丽珠。此后,他成了精神病院的常客,也对老年人事业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此后,一部以老龄化问题为艺术焦点、倾诉老年人渴望、充满人性情怀的现代晋剧《守护夕阳》应运而生。《守护夕阳》的上演同样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且得到中国戏剧专家的高度赞赏。

“现在艺校面临着教师招考难的问题”。在推动中国戏曲传承发展中,王小东有着自己的烦恼。以自己的学校为例,王小东向记者诉说:“我们去年要了 4个指标,一般是从三个报名的人中选一个,可结果是总共才报了 6个人,我们只能招进两个人,后来我向市里请示,免了考生的文化课。”王小东说,对于戏曲专业的教师招聘,必须要有特殊的政策,让老师们有机会进得来。作为人大代表,王小东还提出《关于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建议》,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民族的魅力。

“练戏特别难、招生也特别难,但我们会一如既往地为传承中国戏曲文化而努力,这也是我的中国梦。”当被问及未来要走的路,王小东的回答铿锵有力。

(本报记者 李艳龙)

2

时刻牵挂居民冷暖的“家长”

——记太原市人大代表侯丽琳

前几日,记者走进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平阳路街道亲贤社区办公楼一楼大厅,宽敞明亮、干净整洁的办公氛围使记者很快融入其中。互联网 +五色行动、公益缝补房、梦想学堂……从办公墙上展示的各类项目不难看出,这个社区是个“有故事”的社区。

讲好这个故事的人就是该社区的“当家人”——侯丽琳。侯丽琳是亲贤社区党委书记,还是太原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2001年,侯丽琳辞去深圳的高薪工作,回到亲贤村。在家人的反对声中,侯丽琳成为“大队”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她说:“当时,长风大街要穿村而过,这意味着乡亲们不能再耕种土地,这也是我回报家乡的机会。”自 2002年正式踏入村委会的那一刻起,十余年间,侯丽琳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发扬敢于负责、敢于担当、敢于破难、敢于创新的精神,打造出一个全新的亲贤村。2006年,亲贤村被授予“中国十佳小康村”的称号。

2013年,侯丽琳被选为亲贤社区党委书记。她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群众需求的工作新方法,不断提升党委工作能力和服务群众水平。2015年,亲贤社区被定为太原市整村拆除重点村,涉及 396个宅基地院落、500多户村民。因地理优势,村民的房租收入十分可观,都不愿意拆迁,社区“两委”成员日夜走家入户做工作。作为社区党委书记,侯丽琳主动要求拆除自己母亲的院落,“两委”班子成员也紧随其后,主动拆除自家院落。

担任社区党委书记后,侯丽琳在小区、楼宇、企业等建立党组织,积极打造“有色彩、有温暖、有活力”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进一步深化“蓝马甲”志愿服务,打造了“快车、医疗、管家、摄影、宣传、巡查、便民、爱心、维修、助学”十支党员先锋队,对居民开展“一对一”品牌化服务;搭建线上服务平台“亲贤社区家园”微信平台、“亲贤我家”微博、“智慧社区”手机 APP等,依托“互联网 +”,探索建立社区治理和服务“O2O”模式,形成社区事务多方参与、协商共治的新格局。

“现在的问题是拆迁力度大,回迁建设力度小。”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侯丽琳积极建言献策,先后提出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代表建议。“我提出的建议基本都得到了落实。”侯丽琳满意地说。

(本报记者 李艳龙)

3

民之所盼 医之所向

——记太原市人大代表张丽

“小时候在老家矿区,心地善良的奶奶时常为整个矿区抽风的孩子扎针治病。她总是不顾自身的劳累,一心只想治好生病的孩子,小时候的我觉得奶奶很伟大。受奶奶的影响,再加上父母都从事医疗行业,我对医生这个职业天生就有一种亲切之感,毕业后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当一名医生。“说到为何从事医生这个职业时,张丽如是说。

张丽是山西省太原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太原市中心医院消化科主任。“以人民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做有温度的医疗关怀”是她的从医理念。在日常工作中,拿着肠镜迎着恶臭的粪便而上的场景常常上演。从医多年来,她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张丽带领科室人员攻坚克难,开展了超声内镜、放大内镜、早癌切除等消化内镜下的先进诊疗项目。随着新技术的开展,危重病人的救治率大大提高,张丽也获得“山西省百千万卫生高端领军人才”称号。

自 2017年当选市人大代表以来,张丽通过认真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宪法、积极参加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培训及调研视察活动等,从理论和实践两方提高了自身的履职能力,做到了积极联系身边群众尤其是患者群众。作为医生,她立足本职提出代表建议。面对近年来出现的医患矛盾,张丽提出《关于加强对扰乱医疗秩序行为执法力度的建议》,希望能有效提升患者的就医质量及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她还多次深入清徐、娄烦、介休等医联体单位调研,并提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医联体工作的建议》,希望进一步提升县、乡、村的医疗服务水平。

“张主任把她从死亡的边缘抢救回来好几回了,张主任对患者非常尽心,总是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非常辛苦,我们真是非常感谢张主任。”在谈及张主任时,患者家属感激地说。

在医院,张丽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消化科专家;在家里,她却并不称职。曾经,上中学的儿子突发阑尾炎,张丽和同是医生的丈夫都忙于工作,等回到家时,孩子的阑尾已经化脓坏死,不得不急诊手术。父亲得病之后,为了不打扰整天忙碌的女儿,从来都是独自一人去医院看病……张丽常常自责,作为人母和女儿,她缺席了太多太多。

张丽说,作为医生和人大代表,她要做好联系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时刻不忘双重身份,经常深入基层,把优质医疗带到田间地头。

(本报记者 赵琴)

4

金牌工人的“匠心”故事

——记太原市人大代表段志勇

前不久,山西沁源“3·29”森林火灾引发全省关注。在火灾扑救期间,“119超远程森林灭火炮”立下汗马功劳。说到这种森林灭火炮的诞生,不得不提到一位“匠人”。这位“匠人”就是山西北方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精密机械分公司工段长、车间主任段志勇。

1986年,18岁的段志勇参加工作,从事钳工工作。凭借精湛的钳工技艺,他解决了很多生产和工艺难题,成效显著。这其中就包括在山西沁源“3·29”森林火灾扑救期间参与灭火的“119超远程森林灭火炮”。据段志勇介绍,这套灭火系统射程达 8公里,用火炮发射灭火弹药,通过爆炸喷洒干粉灭火剂,每发炮弹作业面积约 20平方米。他说,沁源森林火灾是这套灭火炮系统在全世界范围内首次投入实战,具有开创性意义。

经过三十余年的磨砺,如今的段志勇已斩获多项荣誉:被山西省政府授予“三晋技术能手”称号,被评为山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十大金牌工人”,入选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骨干人才等。

2017年 2月,他作为企业一线技术工人,被选为太原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当选人大代表以后,段志勇加强自我学习,工作之余认真学习宪法、选举法、代表法等法律法规,掌握了人大的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为依法履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履职期间,段志勇坚持深入车间,积极听取职工的意愿和呼声,并结合企业实际和经济社会民生调研情况,提出了《关于实施工匠型高技能人才培训计划的建议》《落实中央〈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快太原旅游发展的建议》等代表建议。绝大多数建议都得到落实,为段志勇在新时代履职为民倾注了无限动能。

(本报记者 李艳龙)

审核:郭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