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137节;禅修的定相,身体、呼吸、眼睛都有变化

身体为粗相,心因为细相,从身体就会感受到呼吸,所以要调伏心身的柔软,其实学佛就是在调柔我们的身心,未学佛之前,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是自以为是,心就会变得非常刚强坚硬,这样就没办法相处随顺;学佛之后就是要放下自我,从有我而达到无我,越是无我的人,身心也是如柔和,因为因缘法是无有定法的。

一年就像水一样,水是没有形状可言的,用什么容器就变什么的形态,水从不会拒绝,菩萨的心就是像水一样,能调柔下来,适应不同类别的众生,众生需要什么菩萨就像什么样的相,观音菩萨是倒驾慈航,也就是成佛以后,他想用菩萨摩诃萨的方式,随处祈求随处现身,所以身心非常柔和。要适应众生,柔顺众生,调柔我们的身心是很重要的。调柔的根本是在智慧上,需要修定来做辅助,因为我们的心就像一匹烈马,不堪驾驭,佛陀就是在调理我们躁动不安的心,我们又有一个调顺降服的功夫,让我们的心能够服服帖帖。

调伏身心,要从粗相下手,当我们要禅修的时候先调身,这是大原则,让申平稳正直,舒适安和,就不会随便动要,也不能让身体有紧张激动的感觉,就是要放松;坐得端正,闭目闭口,舌舔上腭,气血才能够循环,但是也不能过于用力。身体调整后,在调息观呼吸,在禅坐的时候,除夕要细细长长,非常细微的,而且要调长,我们平常呼吸短促,是因为动荡不安,就会呼吸急促。心越静,呼吸愈长;为什么说天人寿命那么长?那是他们的呼吸非常长,是我们多少倍,甚至上万倍,他们的寿命也是我们的上万倍,这样才有机会调整心。

这样的心不散乱、不昏沉、不调举,新一集,心住一境,能够平正自然安定。身、息、心这三者相互影响,而且以心为主,关键的还是心,因为心不是单独存在的,他又依附在身体上,也要有呼吸的状态之下,才有存在的可能,所以在身体正常的安住当中,心息相依,就能够达到定境。怎样修行才能达到定境呢?定就是心一境性,因为我们的心很散乱,想东想西的,什么都想,妄念纷飞,而定境有心系一境,心一境性的意思是心只能守着一个境界,守什么境界呢?开始修行时,往往都是观呼吸,这就是一个境界。

如果是禅宗和净土双修的话,就会心系一句佛号,所以净土也很容易跟禅宗结合,心系佛号,也是心系一境。定也就是三摩地,等持平等的意思,不低沉,也不高举,定的境界,根据各人的因缘不同,而各不相通,大体是这样;从身体上说,达到定境,会感觉身体的不存在,当下观察,身体没有坐相或走相,身体化空只有一个心念;从呼吸上说,呼吸细长柔软。眼睛不动,眼珠不转动,其实我们眼珠时刻都在转动,眼珠不转,妄念也就不存在了,呼吸也柔顺了,这需要很长时间的修炼才能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