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蒙古“撤驿之变”前后

“撤驿之变”,从字面上讲,就是撤掉驿站的事变。

提到撤驿之变,就离不开青衮杂布这个人。青衮杂布出身于外蒙古大贵族家庭,是札萨克图汗和托辉特首领硕垒乌巴什洪台吉的后裔、喀尔喀将军博贝的孙子。乾隆元年(1735年)青衮杂布承袭他的爷爷博贝札萨克多罗贝勒的爵位,兼任扎萨克图部副将军。也就是说,他是外蒙古西部说了算的人物。

外蒙古发行的青衮杂布首日封

乾隆十五年(1750年),桀骜不驯的青衮杂布不顾乾隆皇帝不准与准噶尔贸易的规定,派人与之进行贸易,遭到革职削爵的处分。

但到了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皇帝又封青衮杂布为郡王,恢复了他的爵位和职务。

同年,青衮杂布被乾隆皇帝任命为北路进剿大军的参赞大臣,随定边将军班第,由阿尔泰一路进剿反叛的准噶尔达瓦齐。在这次进剿过程中,青衮杂布与漠西蒙古厄鲁特首领——双亲王、定边左副将军阿睦尔撒纳,相处多日,深受阿睦尔撒纳的影响。而这时,外蒙古地区遭受雪灾,损失严重。因为进剿厄鲁特蒙古,清政府在外蒙古所设立了一系列的驿站。这些驿站不仅负责提供传递情报所用的马匹,还承担了来回路过的大军的部分费用。这些费用压的漠北的蒙古人几乎抬不起头来。

乾隆十九年(1754年)五月,定边将军班第向乾隆皇帝密奏阿睦尔撒纳有叛逆的迹象。青衮杂布知道后,告诉了阿睦尔撒纳,致使阿睦尔撒纳有了警惕。

十一月,阿睦尔撒纳准备叛乱。乾隆皇帝洞察其野心,命其与土谢图部亲王额林沁多尔济(二世哲布尊丹巴之弟、康熙帝公主恪靖之庶子)一同到热河朝觐。实质上是要额林沁多尔济暗中监视阿睦尔撒纳,让其抵达热河,进而监禁之。但额林沁多尔济一时大意,使阿睦尔撒纳途中以“暂归置装”为由乘机逃脱。阿睦尔撒纳回到属地之后立即发动叛乱,清政府不得不派出重兵平叛。

乾隆皇帝对于额林沁多尔济之疏忽极为愤慨,令其自尽。

乾隆武功像

二世哲布尊丹巴请求赦免他的弟弟额林沁多尔济被乾隆皇帝拒绝。乾隆皇帝处死额林沁多尔济之后,整个外蒙古人心浮动。二世哲布尊丹巴内心极为不满。对外蒙古的局势出现放纵态度。驻扎在多伦诺尔的三世章嘉呼图克图立即去信至二世哲布尊丹巴处相劝,致使二世哲布尊丹巴有了转变。事后,乾隆皇帝曾称赞三世章嘉“一纸书信,自平其乱”。实际上,二世哲布尊丹巴的态度转变,是青衮杂布日后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此,乾隆皇帝在二世哲布尊丹巴原有封号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敷教安众”四个字,并赏赐给了他大量的锦缎。

青衮杂布派人与阿睦尔撒纳暗中联络。阿睦尔撒纳也遣人与青衮杂布取得联系,通报新疆伊犁和博尔塔拉前线的情况。在青衮杂布的配合和支持下,有数千人自阿尔泰前往博尔塔拉,参加了阿睦尔撒纳的反清队伍。青衮杂布还利用自己外蒙古的影响及威望,向阿睦尔撒纳提供人力与物力上的支援。

清政府命青衮杂布同哈达哈军征剿阿睦尔撒纳时,他反而提出要求,向清政府提出派兵五万,并且于明年进剿,公然抗拒乾隆皇帝谕旨。没过多久,青衮杂布与阿睦尔撒纳密谋之事泄露。乾隆皇帝下令擒解青衮杂布。但后来,为了尽快解决阿睦尔撒纳叛乱问题,乾隆皇帝暂时收回擒解青衮杂布之命,在训斥了他一通之后,命其继续效力。

西北两路清军主力,开往哈萨克一带追剿阿睦尔撒纳,外蒙古地区没了清军主力。青衮杂布抓住这个机会,四处联络外蒙古各部的札萨克王爷们,策动反清。青衮杂布的活动博得了继任的土谢图汗延丕勒多尔吉、旺沁多尔济、贝勒车不登、车登扎布、贝子朋楚克、公丹拜、达玛琳等有影响的王爷们的同情和支持。

时机已经成熟。青衮杂布发布撤驿文告,下令撤回了北路阿尔泰地区的所有卡伦(即哨所),把尔库尔至伊勒伯尔和硕的台站以及阿尔泰通往伊犁的十六至二十九驿的所有外蒙古兵丁撤回。造成了清军联络中断、后勤补给断绝。青衮杂布不仅影响到了征剿阿睦尔撒纳叛乱,还使得乾隆皇帝无法了解阿尔泰防务及伊犁一带的情况。

当时形势是,外蒙古境内自“十六驿(至)二十九驿一时尽撤,羽书尽断”。

青衮杂布像

青衮杂布还利用外蒙古各部反清的情绪,分路攻打了乌里雅苏台、大库伦和恰克图等外蒙古重要城市。

草原上不明真相的牧民在青衮杂布的鼓动下,迅速响应。乾隆二十年(1755年)九月,在外蒙古达尔汗五旗境内,有百余人袭击来自多伦诺尔的商队,抢夺了他们的财物、牲畜。

由于青衮杂布并没有对反抗活动进行统一的组织和领导。最后,在清军的打压下,虎头蛇尾的“撤驿之变”仅以撤驿弃哨和零星的反抗而告终。没有形成规模。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十二月,青衮杂布被擒获。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在外蒙古的“撤驿之变”中,在外蒙古达尔汗五旗、达里冈爱等地抢夺多伦诺尔商人财物之贼人被擒获。

喀尔喀蒙古扎萨克部亲王索诺木喇布坦、满籍库伦办事大臣永兴、蒙籍库伦办事大臣桑寨多尔济等上奏要求对抢劫多伦诺尔商人财物之贼人不分首从,俱行正法。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六月,乾隆帝下旨曰:“谕索诺木喇布坦等。拏获抢夺达里刚爱多伦诺尔等处商民(之)贼人九十余名。俱着照所奏,即行正法。所有各部落王公扎萨克等失察之咎,本应交部议处。但既会同索诺木喇布坦等擒拏贼人,不致漏网,俱着从宽免议。索诺木喇布坦、永兴办理妥协。着交部议叙。”

撤驿之变之后,乾隆皇帝极为严厉地处置了“撤驿之变”的参与人员。处死了青滚杂布及其两个儿子,他的追随者被严厉处罚,有的被发放成为奴仆,有的被处以极刑,而参与这次事件的喇嘛则被强制还俗,对参与这次事变的所有王公贵族进行处罚,有的被革职,有的被降级,有的则被削爵,对于参与抢劫汉商的牧民,则采取屠杀的政策,妻子及后代则被发配为奴仆。

撤驿之变的结果并没有让那些外蒙古王公贵族摆脱乾隆皇帝的控制。相反,乾隆皇帝采取了更高压的政策,加重了当地牧民生活的负担。在这次的事变中,清政府的高压政策是这场叛乱的主要原因。另外,准噶尔的叛乱是这次撤驿之变的主要诱因。当然,也给乾隆皇帝创造了重新“洗牌”的机会——他处置了一些具有反抗意识的王公贵族们之后,又扶持起一大批听命于大清朝廷的蒙古王公贵族们。

撤驿之变失败之后,外蒙古地区的经济大幅度下滑,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清政府则加强了对外蒙古地区的控制。使外蒙古地区在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朝,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叛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