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企业为何热衷于投资金融机构,其目的是什么?

周湘杰888


我来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是时候。最近金融领域一直不停地在爆出“黑天鹅”事件。去年以及今年上半年的安信信托、包商银行事件爆出后,让市场为之一惊!如此背景、如此体量的金融机构其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大的金融风险。现在又来了两个金融“黑天鹅”:其一是港股上市公司51信用卡突遭警方调查,后续进展称主要涉及外包暴力催收;其二是,保险公司百年人寿遭监管进场调查,或涉及股权、违规资金运用等问题。

这一连串的事件,不禁让诸多看客产生了疑问,这种黑天鹅事件会不会意味着随后真正的“灰犀牛”要来了?的确,经济下行,地产低迷就是最大“灰犀牛”,这种背景下,一连串的怪事就相继发生了。

金融机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

言归正传,我们回到问题上来。正如问题所言,近期暴露风险的多家金融机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均有地产公司的背景。就拿百年人寿来讲,百年人寿是一家保险公司,其股权变动一直很频繁,其中均有房地产背景浮现。其第二大股东,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新光控股持有百年人寿8亿股股权,占比10.26%,目前已全数冻结。百年的第一大股东则是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其实,地产行业在金融领域的耕耘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应该说十年前已经开始涉足金融行业了。

房地产企业热衷于投资金融机构目的何在?

笔者认为,有两方面原因:

(1)扩大收入来源,参与金融从而获得金融行业的投资收益。

像恒大、万达、绿地这样的大型地产都拥有齐全的金融牌照。通过持照的方式这些房企顺理成章的可以控股或参股银行、保险、P2P、小贷公司等金融企业。这样地产公司作为金融机构的幕后老板,也赚着金融领域的钱。

(2)通过金融机构融资来满足自身的资金需求。

众所周知,房地产企业不断地扩张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自身对资金需求越来越大。钱从哪里来,就成了房企最想解决的问题。当然创新的方法往往是在最困难处实现的。我们看看地产企业是怎么做的:很多房企通过所控制的金融机构发行产品,穿透来看最终流向了自己的项目。也就是所这些地产控制的金融机构,说白了就是地产公司的“资金池”。地产企业没钱了,通过金融机构发理财产品、债券类产品便可以融到资金.....当然方式很有很多种,但通过金融机构对地产企业进行资金补给的本质是不变的。


以上是笔者的一些认识,感谢大家的阅读和关注,更多机会,欢迎大家留言交流,谢谢!


沪深两市


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目前国家对于土地、房地产商品房的限制越来越多,土地的获取越来越难,价格越来越高,而国家陆续在出台对于商品房的购买限制,其实变相的就是控制销售的价格升高,在越来越高的成本与越来越封顶的价格之间,房地产企业辗转腾挪的空间越来越小,难度越来越大,而房地产企业也由原先暴力企业,已经过渡过了微利企业,马上将要进入,高投入、高压力、低产出的高风险行业。加上金融机构对于纯房地产企业的诸多限制,故此在土地、市场、金融等方面,房地产不得不寻求另外的突破点。

那么房地产企业一般基于原有的经验,肯定会顺势发展,而不是贸然选择转行,所以更多是基于已有土地资源,基于土地做一些文章,那么进入眼帘的,首先是商贸园区、产城融合、城市综合体这类,由单一纯正房地产,逐步过渡到商业地产运营、商业商贸环境或园区搭建、产业园区综合发展方面逐渐过渡。但这种过渡,相对房地产企业而言,时间太过漫长,而且期间有房地产企业最不擅长的持续性招商以及更高层次,更宏观的企业定向问题。

其二,特色小镇项目,研究透了,可以说是产城人文的有机整合,也可以说是产业园区的再提升,也可以说是去城市化,帮城市降温,帮大都市降血压,它不是简单的单一功能,小镇的功效也不是几年就能体现出来,也不是单一小镇就能缓释什么,这是一个大战略,极大的战略,换言之,当前的雄安新区,就是国家筹划的一个较大的特色小镇,再往远大了看,一带一路各个国家的产业园、贸易园,其实是国家在全球布置的各种“小镇”,这些东西有机的联合在一起,才更有文章可作,当然,这点说着说着就跑偏了,我们回过头来,说房地产企业为何这么青睐小镇。

很简单,一旦获批,则在土地政策上会收到直接的支持,房地产企业或大或小,有一点大家都十分赞同,那么就是土地资源今后会越来越稀缺,有土地资源在手,将来升值空间多大,无可限量,但无论如何计算,都是旱涝保收,绝对不会赔钱的,所以靠上小镇这个名称,房地产企业的最关心的土地资源就有了。然后,还有金融政策支持,政府、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会根据实际的情况,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和支持。利息也会放低,所以房地产企业一旦靠上小镇,就能得到梦寐以求的最迫切的两个事:土地+资金。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财经领域创作者


互补又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