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上海地铁最早一批司机二十多年后在同一个地方合影

嗨,老司机!

2019年夏天的一个早晨,上海的天气一如往常的闷热。梅陇基地列车车库,却并排停着两辆列车,一辆是“上海地铁NO.1”1号线101号,另一辆是1号线最新型的01A07。

“长远不见,侬哪能一点也没变……”几位穿着白衬衫的大叔欢乐地聊着。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1995年拍摄,从左至右:戴祺、(离职)、 张俊、沈世昉、翟仁元、陈怡

2019年拍摄,从左至右:戴祺、林宏、 张俊、沈世昉、翟仁元、陈怡

拿起这张1995年拍的照片,那时还都是一群“小司机”,意气风发地驾驶着上海地铁的第一辆列车。这张经典的照片也让他们被称作上海地铁的“小虎队”。

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司机”已经被大家叫成了“老司机”,上海地铁也已经从那一小段1号线变成了现在规模世界第一的16条线。

回望来时的路,又看看这最新型的地铁列车、最年轻的列车驾驶员,大概老司机们自己也没想到,伴着上海地铁已经走了那么久,还有未来要继续一起走……

嗨,老司机!上海地铁一直都在,我们也一直都在!

历史上仅有的四名上海地铁由德国柏林地铁教官带教的地铁司机(左起:沈世昉、戴褀、陈怡、翟仁元)

第一代列车驾驶员与最新一代的列车驾驶员合影

老司机们在两辆列车前的合影

今天,也邀请几位老司机讲讲他们的故事……

翟仁元(现为运二公司乘务部经理):我是1992年参加工作的,当时记得是地铁指挥部委托上海卢湾区第三职业中学面向全市招的定向委托班,招50人。说实话那个时候我连上海也没有出去过,更不可能知道地铁是个什么样了。只不过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个中学毕业的推荐会上听当时卢湾区教育局的老师推荐,才知道有这么一个新兴职业的。然后就从1988年到1992年一直接受地铁专业的培训,因为那个时候只有北京有地铁运营,所以还在北京学习了2年半。

职业生涯里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情是1号线引进的列车上线运营后,估计对本土环境有点“水土不服”,遇到潮湿小雨的环境,特别在地面站,列车的防滑功能就会异常。记得最厉害的一次,列车在锦江乐园站冲出停车牌近30多米。为解决这一问题,我方和德方成立联合工作组,我也有幸参与其中。整个一个周期为时近一个月,天天晚上8点干到第二天早上5点。虽然很累,但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学到了外方工作的严谨和我们地铁技术人员(第一代接车管家)的刻苦钻研的精神,这些都深深影响了我。最后终于解决了这一难题。

大家都爱叫我们“老司机”,我们也是地铁人,经历了从一线一车到网络化的运营,经历了停站被围观到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经历了降价促销吸引客流到应对大客流成家常便饭,经历了上海地铁司机队伍从50到5000的历程,见证了上海地铁的发展。衷心希望每一位地铁司机都能牢记安全这一使命,为演奏出城市脉动这一交响曲而努力吧!

沈世昉(现为运四公司总经理助理):1985年春我即将初中毕业,一个休息天的下午与几个小伙伴相约去卢湾区一所中学参加市教育局主办的“三校生”招生咨询。那里汇集了当时许多上海知名的国有企业,包括船舶制造、通讯电子、医药卫生等专业,令人目不暇接。

走上二楼拐角,“上海地铁司机班”红色的宣传标语突然映入我的眼帘。“地铁”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交通形式只在国外影视剧中偶尔看到,对地铁只不过停留在“地下跑的火车”这样一个概念。难道上海要造地铁了?一连串的问号将我吸引过去,久久站在宣传栏处仔细阅读起来。

“上海地铁1号线,锦江乐园至上海火车站将于1995年建成通车,需要定向培养首批50名列车司机……”这一段话再一次激起了我儿时的梦想。记得小时候我常去铁路西站附近的外婆家,舅舅有空便会带我去车站看火车,久而久之便对那钢铁巨龙着了迷。喜欢那伴着汽笛呼啸而过的身影,更喜欢机车起动时透过弥漫的蒸汽聆听那巨大的红色动轮活塞发出的咔嚓声。曾经多少回梦,见自己驾驶列车飞奔在广袤的大地上。

正当我看得入神的时候,一位中年老师走到我身边拍了拍我肩膀,“是不是对这工作有兴趣,我们可以坐下聊一聊”。通过与老师的详细沟通和了解,我坚定了报考地铁班的想法,拿了些资料高兴地回到家里向父母征询意见。起初,父母是不同意的,希望我能考取高中将来圆了他们的大学梦想。经过一番辩论,他们对我的选择表示理解。

后来的发展一切顺利,填报志愿、通过中考,如愿进入上海地铁驾驶班。三年之后经过专业培训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上海地铁第一批列车司机。

地铁之缘源于偶然,更源于儿时的梦想和初心,我定当珍惜。

张俊(现为维保公司工务分公司党委书记):夜色正浓,圆月高悬。已近子夜,跟随大修钱晓犇工作室来到一号线新闸路站。之所以要选择在今夜,我还是有我的小思念。

在二十三年前,1号线全线通车。当年的我是驾驶着地铁列车,意气风发地奔驰在这条线上。我熟悉这里的隧道区间,至今还能背出线路的百米标;我熟悉这里的曲线道岔,手指呼唤、一眼撇过就能判断进路走向;我熟悉列车过弯道碾过钢轨发出的金属嘶鸣,一把闸对停车标的“技术”承载着对列车性能的烂熟于胸……如今,我脚下的这段钢轨即将退役,而且随着这段六百米钢轨的退役,将意味着耗时经年的地铁1号线全长钢轨大修更换项目也要胜利完工。别了,“老铁”!

随着火花四溅,一段百米长轨退役了,我目送它的离去,或许永不再见。别了,“老铁”!感谢你一路默默地陪伴,让我拥有好故事可以讲……

感谢上海地铁!我与地铁同成长!

林宏(现为上海轨道交通培训中心运营培训部经理):我是1991年8月正式成为上海地铁员工的。当时上海地铁还在建设过程中,我和其他49名上海地铁第一批列车司机被派往北京,在北京地铁1号线学习列车驾驶技术。2018年10月,我光荣当选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赴北京参加大会,而上海代表团驻地正位于北京地铁1号线旁。

在参会间隙,我特意又去乘坐了一次北京地铁1号线,先进的地铁列车和人性化服务的车站为乘客们提供着良好出行体验。穿梭在27年前工作学习的地方,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还有一股浓浓的亲切感。这二十七年间,中国大陆地区从只有北京和天津两座城市拥有地铁,到全国三十多座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上海更是以超过700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跃居世界第一。今夕对比,如此巨大的发展和变化,是我们几代地铁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不畏险阻,披荆斩棘,一步一个脚印建设而成的,可谓来之不易。作为一名上海地铁人,我更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开创轨道交通新局面做贡献。

这些年,上海地铁随着这座城市、随着我们的祖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作为一位参与者、见证者也真真切切地感受着,顺应着,推动着他的变化。随着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乘客们享受着更优质的服务体验。与此同时,运营一线技术员工的日常操作强度也逐步降低,设备可靠性不断提升,但这些变化也对员工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专多能、岗位复合、跨专业深度融合也已成为今后发展方向。作为一名培训师,我也将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迎接智能地铁时代培育新时代人才。

信源:集团党建工作部

照片:李政尉、袁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