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宋朝的“宰執”中樞權力機構

《漢書》:“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

丞相,也稱為相,相邦,相國,乃是百官之長,封建王朝之中代表至高無上的君王的最得力助手,一人之下,萬人甚至萬萬人之上的重要角色。

丞相制度起源於春秋戰國,秦國秦惠王在公元前334年設置相邦,而到了秦始皇統一全國建立了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大帝國之後,繼續保留了這個職位,並且權力日隆。

大家應該都聽過“封將拜相”這句話,其實這體現的乃是封建王朝一文一武最巔峰兩個職位的榮耀。

所謂的封將,這裡面的“將”指的並非是普通將領,而是統領全國兵馬的大將軍,就算是君主要冊封都要進行極為莊重的儀式以示尊敬——“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

而“拜相”也是一個道理,早期的丞相和皇帝甚至有著平起平坐的地位,君王和丞相相見之後,丞相要向君王拱手施禮,然後君王也必須拱手回禮才行——此謂之拜相,絕不是大家影視作品裡面常見到的丞相進入金殿之後,遠遠的就對著高高在上的君王開始三跪九拜的情景。

由此我們可見宰相的地位之高和權力之大,許多“君弱臣強”的時代丞相甚至反客為主,帝王都要看丞相的臉色——比如大家印象非常深刻的董卓,曹操,甚至哪怕是古代士大夫們心目中神聖不可侵犯的偶像蜀相諸葛亮,當時的蜀國皇帝后主劉禪見到他也是敬畏有加,一口一個“相父”,絕對的言聽計從,不敢有絲毫忤逆。

那麼,什麼時候丞相開始走下權力神壇的呢?大家莫急,我們先來講一個小故事。

宋太祖撤椅子

大家都知道宋朝上承五代十國,然後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從後周皇室之中取得皇權之後,並陸續的征服了其餘的地方割據勢力,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北宋王朝”。

但是一方面宋太祖為人寬厚仁慈,另一方面也不願意大幅度的擾亂原有的官員體制,所以基本上把舊有的官員都保留了下來。

當時的宰相就是範質、魏仁浦、王溥幾位前朝文臣,按照那時候的規矩,丞相和皇帝都是“坐而論事”,幾乎是平起平坐的,但是趙匡胤是個雄才大略的君主,明白要加強皇權,將權力集中到中央的話,這個丞相是必須要動一動的,否則皇帝又如何讓百官敬畏?

因此乾德二年(964年)的一天,範質等幾位宰相又施施然上朝,按照慣例在太祖面前一坐,一邊喝茶一邊上奏摺,想要繼續和以前一樣大家“平等而友好的交流”。

但是趙匡胤突然說道,朕眼睛不太好,麻煩幾位愛卿把奏摺拿過來吧——“吾目昏,可自持文書來看”,範質等人不虞有他,真的就拿著奏摺上前遞給了太祖,可等他們回來一看傻眼了,自己的椅子呢?椅子怎麼沒了?

椅子當然不會自己跑,顯然是趙匡胤派人悄悄撤掉的,而且從此之後再也沒有拿回來,從此宰相就再也沒法和皇帝“坐而論道”了,只能老老實實的在臺階下站著,後面更是進一步變成要跪在下面——這也就是我們在影視劇裡面比較熟悉的畫面了。

從此,宰相的權力可以說大大的被削減了,但是趙匡胤還是不放心——雖然這宰相是比自己比下去了,但是畢竟還是遠遠凌駕於百官之上,而且他們的權力太大了,基本上什麼事情都要管,也都能管,這如何使得?因此他又開始了對宰相權力進一步的分割,這就是宰執的由來

宋朝的宰執制度

所謂的宰執,其實就是“宰相”和“執政”的統稱

,關於這個史書中也有著非常明確的記載。

《文獻通考.職官考四》:“太祖受命,改用士人,以宰相專主文事,參知政事佐之;樞密使專掌武事,副使佐之。”

從這裡我們可以非常清晰的瞭解到宋太祖改革之後的宋朝的中樞權力機構,比起前朝,它有三個重要的改變。

第一,全部都由“士人”擔任,這個士人是相對於五代以來的“武人”而言的,換言之,就是宋朝非常出名的“

重文抑武”政策,凡是重要職位——哪怕是武官的職位,也統統由文官來擔任。

第二,文官方面的事務,由宰相來負責——也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但是多了一個“參知政事”的副職來分權,類似於之前的副宰相。

第三,武將方面的事務,由樞密使來負責,副手的官職名稱是“樞密副使”。

經此分割之後,宰相這個“文武通吃的百官之首”,一下子變成只管文官了,而且還多了個“參知政事”來掣肘,再也沒有之前那般的自由自在,全無節制了

而這個宰執制度,指的就是宰相和執政(包括參知政事,樞密使甚至三司使)共同來掌管朝政中樞的制度,這些官職之間相互制約,權力分割,皇權自然而然就大大的加強了。

如果說之前在皇帝和百官之間還有一個相對獨立,位置超然的“宰相”的話,如今就變成了“宰執”等一群官員——當然了,這些宰執的權力依然很大,依然是官員階層的巔峰,但是和之前的宰相已然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宋朝著名的“宰執”大臣

自從建立了這個“宰執”中樞之後,宋朝的皇權無疑大大加強了,再也不是唐末乃至五代時期的強臣干政甚至動輒就“取君主而代之”的混亂局面,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而宋朝一向是以產“優秀的士大夫”而聞名的,我們就來看看都有哪些位“名臣”做過“宰執”的位置,當然了,這裡面有清官能吏,也有奸臣貪官。

宰相:範質(我們上面提到過的前朝老臣),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那位),呂蒙正(寫《寒窯賦》的那位),韓琦(敢逼太后退位的猛人),富弼(嘉佑四真之首),王安石(神宗期間變法的那位),司馬光(王安石的對頭,寫《資治通鑑》),蔡京(這個不用解釋了吧,六賊之首,《水滸傳》第一反派),秦檜(這個也不用解釋了吧,至今鐵像還在嶽王廟前跪著呢)

參知政事:這個職位相當於副宰相,這裡只列舉兩位最著名的好了,一個是范仲淹(范文正公,寫《岳陽樓記》),另一個是歐陽修(歐陽文忠公,唐宋八大家之一,《醉翁亭記》)

樞密使:這個乃是武將之首,不過大部分是文官擔任,著名的有薛居正(修《五代史》),潘美(潘仁美的原型),楊業(楊令公),石守信(宋太祖麾下頭號大將),寇準(力排眾議請真宗御駕親征,簽訂《檀淵之盟》),童貫(這個也不用解釋了吧,《水滸傳》二號反派)

樞密副使:包拯(這個更不用解釋了吧,包青天,雖然他最出名的位置是“知開封府”和“龍圖閣直學士”,也做過三司使和御史中丞,但地位最高的還是樞密副使

看到上面一長串閃亮的名字,不得不讓人歎服宋朝出名士,隨便拿出一個宰執都是“千古風流人物”,當然了,也有一些是“千古臭名昭著”,但就算是蔡京或是秦檜,其實才能也很優異,只能說是“德不配才”而已。

紅塵君說

我們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四方面的知識,這裡再來簡單總結一下。

第一,自古以來的“百官之首”丞相

第二,宋太祖趙匡胤對於相權的分割和打壓

第三,宋朝的“宰執”中樞權力機構

第四,宋朝曾經擔任過“宰執”的著名官員,其中大部分是正面,也有少數反面

而宋朝作為封建王朝中最成功的“中央集權”的朝代(

基本沒有外戚,宦官專權,也沒有族群區別對待),這個宰執制度可以說絕對是功不可沒,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其實滅亡原因更多是後期君主的放縱昏庸和外部強悍的少數民族的襲擊,並沒有太多內部權臣的壓制。

參考文獻:

《宋史》

《續資治通鑑》

《文獻通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