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血糖的五大食招 「糖尿病飲食」

飲食治療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石,如何吃一直是咱們糖友的一大痛點,下面幾種飲食的方法供大家參考借鑑。

從“控制主食”向“控制總熱量”轉變

美國學者提出:糖尿病的惡化不是血糖超標而是血脂過高,因為糖和脂肪都是碳氫化合物,在體內可以互相轉化。血糖高時,血糖可以轉化為脂肪,而當進食減少或體力消耗過大時,體脂又可分解為血糖。

飲食療法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礎,糖尿病患者不僅要控制主食量,也要控制總熱量(糖尿病人熱量食譜請返回糖友圈平臺輸入關鍵詞:熱量)。

以一位體重60 kg、輕體力勞動的糖尿病患者為例:每天需要的總熱量約7 524千焦(1 800千卡),主食(大米、白麵)以300 g計,熱量為5 016千焦(1 200千卡),佔總熱量的66.6 %;蛋白質按每1 000 g體重1 g計,熱量為1 004千焦(240千卡),佔總熱量的13.4 %;尚缺1 504千焦(360千卡),用40 g脂肪補足,佔總熱量的20%,這是最簡單的糖尿病飲食熱量分配法。

進餐不定時”向“定時進餐”轉變

糖尿病患者對血糖的調節功能下降,必須要控制飲食,加強運動,口服降糖藥物或注射胰島素來幫助調節。對糖尿病患者而言,早、午兩餐間隔時間過短,午、晚兩餐間隔時間太長,進餐不定時等問題,是導致血糖控制不住的重要原因。

科學的方法應是:兩餐間隔5~6小時,如早餐6時30分,中餐12時30分,晚餐18時30分。(如感覺飢餓的話可以選擇加餐,如何加餐請返回糖友圈平臺輸入關鍵詞:加餐)

由“先幹後稀”向“先稀後幹”轉變

中國人習慣先吃乾飯,然後喝湯。這種進餐順序對正常人無妨,但對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由於其多表現為餐後高血糖,且飢餓感明顯,用“先幹後稀”的吃法,不但會使血糖明顯升高,且飢餓感緩解不明顯。

如果採取“先稀後幹”的吃法,先有湯墊底 , 再吃乾飯,不但可減輕飢餓感,而且餐後血糖升高速度也會減緩。

糖尿病患者可以牢記以下口訣: 先菜後飯,血糖減半,先飯後菜,血糖翻番; 飯前喝湯,苗條健康,飯後喝湯,越喝越胖。

“隨意選主食”向“按升血糖程度選主食”轉變

研究發現: 吃等量的大米飯和饅頭,饅頭比大米飯升高血糖明顯;吃等量的乾飯及稀飯,稀飯比干飯升高血糖明顯。

按升高血糖程度排序:糯米飯>大米稀飯>饅頭>大米乾飯>麵條>餃子>菜包子。糖尿病患者可以參照上述順序安排自己的主食。

從“炒、炸、煎”向“蒸、煮、拌”轉變

由於90 %的糖尿病患者合併有高血脂,因此在烹調食物時,應儘量選用耗油少、口味好的烹調方法,如蒸、煮、拌等。

----------本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