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人追求的“慎终追远”,浅谈泸州潮河非遗文化葬俗的意义

《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培育出忠厚老实的百姓。”更深一层意思则是,如果凡人都能在做事前想想此事的动机,和初衷,并且能想到这样做的后果。那么民风就能厚淳,就能少做错事。这也算对葬俗的一种比较中肯的解释。

葬俗出现在西周初年,直到西周末年。出现这种葬俗的原因有多种:驱鬼辟邪、显示战功、显示富有、礼制等。本题从“西周早期高等级墓葬群中”可知应该是葬俗遵循周礼。周公旦推崇到底周礼,这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朝代的更迭,从皇族到王公大臣,再到商贾富户以及普通百姓,丧葬一直是人们最重视一种仪式。

尽管古往今来,看破生死的人并不算多,但是经历生死却是所有人都要接受的过程。虽然我们社会发展,文明不断进步,提倡移风易俗,但是我们也尊重一些保留下来的传统习俗。今天要为大家讲到的潮河葬俗,就是地方民俗文化的一种,并且于2008年6月16日,潮河葬俗被列入泸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河葬俗属人生礼俗文化,为设堂开坛、通经拜忏、超度亡魂的传统民俗礼仪活动形式。潮河葬俗源于清朝康熙年间泸州泸县潮河镇未边村施姓人家。宗师施慧远入佛习艺于峨眉山,回乡后先设佛堂于寺庙,供丧事家人到庙里做道场超度亡人,后逐步发展到进入丧家现场开坛做斋、通经拜忏,以示后辈人对亡者的怀念追悼,虔心尽孝。让死者有归宿,生者有悼念,是人类特有的感情表达习俗。

潮河葬俗依据佛法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基本教义,信奉“苦、乐、天、道”四谛,推崇“去邪、伪、小、偏,取真、正、大、圆”的义理,宣扬“善恶昭彰、因果报应”的观点,在理论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内容。

潮河葬俗共分为生日道场、慈悲道场、水陆道场和灌顶道场,统称净土道场。目前四种道场的经忏、法事、程序保留完整,并长于慈悲、水陆道场。

在人生礼俗文化中,为亡者超度,助升西方净土,均使用水陆道场。在开坛设道场时,共有“成服”至“升天府”38个法事程序。自请水、殿灶、启白请佛、拔苦提(以为菩提讹读)荐到开灵召请、召赦焰口、出柩圆满,场场法事都是经忏齐全,通经拜忏。既有具体的佛法、道义,又有翔实的安排程序。

在法事中,讲求净身、净堂、净心。斋堂布置典雅整洁,供奉释迦牟尼或观世音菩萨画像,亡人灵牌。香烟萦绕,红烛通明,给人感觉庄重肃穆。法师们着黄衫、披袈裟、戴佛帽,极有施法传道、普度众生、净化心灵的感觉。在每场法事中,法师们执各种经文谶语说唱念打,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个斋堂内鼓乐齐鸣,赞唱婉转,给人们造就了耳目一新的环境。在斋堂外的法事中,有请水、殿灶、开五方、破地狱、召请、放焰口、烧天、飘灯等,还穿插汉族民间舞蹈的步伐、形体、队列队形的变化,营造一种热烈的氛围,以之寄托哀思,解除丧家孝子的悲痛。

潮河葬俗使用民间吹打乐伴奏,借用川剧的《小开门》《迎送》等乐曲。也有自身的曲牌,如《三元赞》《满庭芳》《献羹大调》等。使用的打击乐器为鼓、锣、钹、镲、马锣五种,另有专门供法事所用的打击乐器饶体、二心当锣、包锣、木鱼等。

打击乐器根据道场时间长短,法事的内容,分别使用大、中小号不同规格的乐器。吹奏乐器主要是竹笛、唢呐和海螺。唢呐伴奏场面热烈、气氛活跃的法事,一般为2到7支唢呐联合伴奏,演奏指法大都为筒音作“5”和筒音作“2”。竹笛伴奏舒缓、幽静的法事,营造宁静淡雅的气氛,如《献羹大调》等,都为二支竹笛合奏。演奏指法也为筒音作“5”和筒音作“2”。海螺为驱鬼避邪的法事中吹奏,为单音吹奏。

潮河葬俗的传承极为严密,要求很高。学徒进师要有“保奏师”和“传艺师”两个,并要举办专门的拜师宴,一般要做三年杂工,三发引,成为“掌坛师”。并按潮河葬俗的师承谱系更取法名。其师承谱系的字辈为:慧善承玄道、法胜显万灵、真常如寂静、圆顿字昌明,共二十代,至今已传至十二代。

道场使用的经文忏书多为清朝中期的刻本,主要的有《大乘经》《报恩经》《明圣真经》《弥陀经》《普门品经》《大方便佛报恩忏》等。

潮河葬俗的特征

潮河葬俗是随着人民生产和生活需要产生,在长期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它既有佛教的色彩、道教的内容,又有社会教育劝化思想的功能,其主要特征为佛法广博、内容精华、程序严谨、富于艺术性的特征。

潮河葬俗所通的经文多是中国唐朝以前的版本。贯穿了佛教思想体系。多从人的性情本质的净化、行为道德的规范、理想信念的确定上进行循循善诱地劝化。以超度亡人灵魂升天,消灾减罪为手法着眼,实以劝化人们行善积德、修身养性落脚,所以其佛理教义甚为广博。

在葬俗仪式活动中,38个法事涉及西方极乐世界、地狱冥界、诸佛众神,形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展示在人们面前的虚幻世界。使人们在感受中得到体验,在体验中得到启迪和教育,充分运用了情感教育的手段。

潮河葬俗从开头到结尾,都有不同样的法事,以保证道场的完整性。在每场法事中,首尾衔接,有序有章,有高潮起伏,整过铺排精当、布局合理。完全按照人间的诸事在另一个世界的写实和再现。

潮河葬俗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工艺美术为一体,充分发挥民间艺术的感染力和功能。它的吹打乐曲极具特色,唱腔和弦合律,合撤押韵,朗朗上口。其法事中有民间舞蹈的踢踏、对拱、反背、穿花、跑跳等,具有极其浓郁的生活气息。斋堂、环境布置的各类旗幡、图像、绘画等,通过法师们的巧手,精当的剪裁写画,图案精美别致,人物栩栩如生,具有极强的地方文化特色的艺术特点。

潮河葬俗的价值

艺术价值

潮河葬俗是汉族民间人生礼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文化的宝贵遗产。无论是表现形式、包含内容,还是法事过程,社会反响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斋堂布置,环境营造,佛品制作,法事进行中都涵盖了很高的工艺美术、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成分,这对于研究民间艺术在生活领域综合运用的渗透界面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历史价值

潮河葬俗是在人们生产过程和生活情态中产生发展的,适合人生礼裕文化发展的艺术规律。在几百年的延续中,对人生思想心理、生活情趣、志向选择、道德行为的建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记录了社会发展历史进步和文明进程,由此是研究潮河乃至泸县历史发展重要内容。人文价值:潮河葬俗是“超度亡魂,普度众生”,实是劝化人,教育人,能够很轻松地让人们接受。而且道场的法事经典,演奏动听,唱腔优美,人们观听中极具美感,甚至能够形成烙印,所以具有很强的人文价值。

潮河葬俗的演变

潮河葬俗属人生礼俗文化,为设堂开坛、诵经拜忏、超度亡魂的传统佛教活动。据《泸县志》记载:泸县丧葬沿袭“重殓厚葬”习俗,凡父母死后多延僧请道、开灵引路。官绅富豪之家礼仪尤重,丧事须经“成服”“开路”“谢土复山”“念七”“除灵撤位”等烦琐仪式。潮河葬俗即是专门从事这一礼仪的活动形式。

潮河葬俗发源于清朝康煕年间潮河镇未边村,主要为死者开坛做斋、超度亡魂、通经拜忏、奉劝生人。潮河葬俗最初的形式为先设佛堂于寺庙,由丧事家人到庙里做道场超度亡人。后逐步发展到进入丧家现场开坛做斋、通经拜忏,以示后辈人对亡者的怀念追悼,虔心尽孝。

由于潮河葬俗道场法事线条清晰,从“成服”到“除灵撤位”,都有具体的经文忏书,每个法事都有具体的内容,所请的佛、消斋减孽障的程度都有翔实的缘由。使用的三大藏经为《大乘经》《弥陀经》《普门品经》均为清朝中期版本,悬挂的部分佛像也是清末作品。道场的法事齐全、内容精深,做斋时间可以从1天做到16天,而且形式不重复,内容不迭合。做斋法事除必需的通经于外,另有个法事程序每场法事中,数乐齐吗、念用音韵和谐。既有热烈奔放的场面,以解除丧家人员的悲痛;又有催人泪下的氛围,以劝化世人尊老敬老,修行树德。因此得以广泛流传开来。

关于潮河葬俗的保护和传承情况

目前专门设立潮河葬俗工作队,负责潮河葬俗的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发展保护和传承工作。

第十一代传承人杨平宇,男,1958年出生于泸县潮河镇回龙村。自幼耳需目染父亲之德泽,深受其熏陶,对葬俗礼仪深感兴趣。杨平宇1975年初中毕业后,随父学艺,跑遍方圆百里之遥,吸取本地的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经过演变和发展,剔除封建迷信糟粕,保留传统文化精华,汇成一套为孝家报丧成服、葬俗策划、礼仪执事、超度亡人,让丧家节哀顺变,劝化生人行善积德的一种地方“葬俗”。

杨平宇并把传统的读、念、唱、写加入打、剪画和民间舞蹈,重新整理成一套原汁原味的吹、打、念、唱、剪、画、写七艺技能,又专程邀请了富顺川剧团专业人员辅导教习吹、打。数十年来,父子同心,将祖传的葬俗礼仪组合成一套比较庄重和规范的地方传统葬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