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化史钩沉

关于作者

罗伯特·达恩顿,美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美国历史协会主席,学术专长是十八世纪的法国文化史。

关于本书

《屠猫记》被奉为新文化史学的代表作之一,除了参照系统严谨的文献外,它大胆地选取了更加丰富的史料,包括散落在各处的民间故事、工人写的日记等。通过分析农民、工人、普通市民这些小人物来还原当时人们的文化和生活,从而勾勒出法国大革命前不同群体的思想概况,这种研究方法为我们如何阅读历史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

核心内容

法国大革命社会剧变的前夕,法国的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等群体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感到不满,在他们各自的文化系统中,反抗的情绪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

前言

你好,今天为你解读的是《屠猫记》,它的副标题是:法国文化史钩沉。这本书是近三十年来西方兴起的新文化史学的著名代表作。它的中文版有396页,我会花大概25分钟的时间向你解读这本书的精华:如何从普通人的视角更好地理解18世纪的法国社会与文化。

听到“屠猫”两个字,你可能会觉得很震惊。现在很多人家里都会养猫,每天兢兢业业地喂猫粮、逗猫玩,对猫好得就像是一家人。屠杀的人怎么就忍心下得了手呢?但其实在中世纪乃至近代的欧洲,屠猫的传统长期存在。当时的人们见到猫就像见了魔鬼一样,对猫的屠杀甚至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在广场上,一群猫被架在木头桩子上烤,围观者围成一圈又唱又跳。在大街上,一群人追着猫跑,手里拿着各种刀枪棍棒。当时的人们对猫不仅称不上喜欢,甚至可以说是恨之入骨。

我们要讲的这本《屠猫记》里,其中的一个章节就还原了18世纪法国一所印刷厂的屠猫事件。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书名叫《屠猫记》,其实这本书讲述的不只是屠猫事件。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18世纪的法国,也就是大革命的前夕,作者选取了这个时期6个典型的群体,包括农民、工人、资产阶级、政府官员、哲学家和知识分子,他们来自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身份,作者通过文化符号和仪式的解读,还原了这些人的文化和生活,从而勾勒出法国大革命前不同群体的思想概况。

作者选取的六个群体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感到不满,并且在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反抗。今天,我们将选取其中的三个最典型的群体——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通过这三个侧面来解读18世纪法国的文化史。刚刚提到的工人巧妙地运用了猫的象征意义,通过屠猫来反抗资产阶级;法国农民呢,他们不识字,于是就通过口耳相传、讲故事的方法来发出自己的声音;知识分子们则在思想领域掀起了重大的变革。这三个群体反抗的程度是逐渐加深的,农民在故事里实现了把坏人打倒的幻想;工人就要大胆一点,采取了实际行动,声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则是直接把矛头对准了当时的封建势力,并对启蒙运动做了反思,创造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作品。

正像我们开头所说的,《屠猫记》这本书,也被奉为新文化史学的代表作之一。新文化史学跟传统史学研究的不同在于,传统史学强调客观性、科学性,研究对象往往是具有丰功伟绩的重要人物,比如王侯将相、领袖人物,而在新文化史研究者看来,农民、工人、普通市民这些小人物都可能成为故事的主角。他们通过分析各种小人物来呈现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比如,这本书选取的史料既有系统严谨的文献,也有散落在各处的民间故事、工人写的日记等,这些文本不那么严谨,但却更加丰富生动,作者相信通过研究这些被传统史学家忽略的历史碎片,我们同样能还原和理解历史。

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达思顿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美国历史协会主席。他的学术专长是十八世纪的法国文化史,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文化史、18世纪法国史和书籍史。在这本书里,他会带着读者从农民和工人的世界开始,一路往上进入知识精英的精神世界。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的三个重点内容:

第一,工人的象征文化;

第二,农民的骗子文化;

第三,知识分子的浪漫主义文化。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看工人的象征文化。在18世纪的法国,工人和资产阶级的地位悬殊,他们对现状有不满,又不能直接表达出来,于是便借助“屠猫”的象征意义,隐晦地表达反抗。

屠猫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印刷厂的学徒,他们睡在一个又脏又冷的房间,天还没亮就起床,整天跑腿,却只能靠剩饭剩菜果腹。伙食差到什么程度呢?作者形象地写道——丢给猫吃,猫都调头不吃。可见当时学徒受到的待遇比动物还差。

在工业化开始之前,有历史学家说手工作坊是家庭的延伸,师父和学徒干一样的活,在一个桌上吃饭,甚至睡在同一个屋檐下,关系十分融洽。到了17世纪下半叶,大型印刷厂在政府的支持下淘汰了大多数的小印刷铺,印刷厂师父形成寡头团体,获得行业的控制权,师父和学徒的地位产生了变化,工人的处境开始恶化。这个时期的师父其实已经成了工人眼中的“资产阶级”。这就是屠猫记的故事背景,印刷厂工人正经历着他们最艰难的时代。

相比之下,资产阶级的生活就惬意多了。每天睡到自然醒,醒了之后也不需要像工人一样工作,还有闲功夫可以养猫,养猫是当时印刷行业上层人士的流行风气。养的人多了,猫便在印刷区大量繁殖,成群结队在学徒的卧室屋顶彻夜叫嚷,搅得学徒们整夜整夜地睡不着,但是他们第二天还得起大早去干活。

一天晚上,两个学徒决定打破这种局面。其中一人爬上屋顶,爬到靠近师父卧室的地方,开始学猫叫,越叫声音越大,吵得师父和师母无法入睡。第二天,他又大晚上不睡觉,继续学猫叫。一连几天下来,师父和师母忍受不了这种打扰,就命令学徒们赶走猫群,师母还特别交代不许惊吓到她最爱的猫小灰。

两个学徒诡计得逞,开始执行任务,并叫来其他学徒一起帮忙。他们找来扫帚柄、铁杆以及其他派得上用场的工具,看到猫就追,追到了就打。最先遭殃的就是师母叮嘱不许惊吓到的小灰。其他的猫在屋顶上拼命逃窜,也在劫难逃。工人们拿着刀枪棍棒在后面追赶,整条街道充斥着猫群的惨叫声。最后,工人把奄奄一息的猫装进袋子,堆在庭院。然后,在后院的空地集合,把猫架在火堆上,开始给它们判刑并且举行临终仪式。最后把它们绞死。工人们的哄笑惊动了师母,她来到现场,看到小灰的尸体,失声尖叫。紧接着,师父也出现了,不过他没意识到这场闹剧背后的含义,只是对工人的集体怠工感到不满。

后续的几天,印刷工人在干活的间隙想要打发时间,就模仿当时的情景,手舞足蹈,引得众人哈哈大笑,这成为印刷工人的一大娱乐,通过这种娱乐,工人们表达的是对资产阶级的恨意。

那么为什么是用猫作为牺牲品呢?因为工人的待遇比猫还差,猫可以坐在师父家的餐桌上,工人们却永远不可能和师父一起用餐,于是他们就把对资产阶级的恨意转移到猫身上——师父爱猫,于是工人恨猫。

除了这个直接的导火索以外,屠猫还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从上古开始,欧洲人把猫看作是神秘的物种,象征着巫术。猫的眼睛和叫声跟人类最为相似,因此被看成是具有人性的动物。而喜欢在夜间活动的特点让猫显得更加神秘和诡异,因此,在欧洲文化里,猫和超自然的力量经常被联系在一起。如果走夜路如果碰到猫,就说明有不好的事情即将发生,渔夫出海捕鱼的路上遇到猫,他就会觉得自己捕到的鱼的数量肯定会减少。当然,这种霉运是可以化解的,只要割掉猫的尾巴、烧了它的毛,就可以化解它的魔力。

在法国的民俗医学里,猫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民间盛传拿猫当药的土方子,比如摔伤了之后吸猫尾巴的血有助于痊愈;肚子疼的话,拿猫的排泄物拌酒喝可以好得更快。

猫的生理特征偏女性化,比其他动物更爱干净,喜欢安静的场所。西方人在用人称代词指代动物的时候会称猫为 she ,而称狗为 he 。基于这些特性,中世纪的人们把猫看作是女巫的化身。在中世纪文学中,女巫为了作法害人,往往变形为猫,猫也可能因为魔鬼附体变为女人。

养猫的人一般是女性,久而久之,人们相信女主人和猫其实是二合一,如果女主人去世,人们一般会在猫的脖子系上黑布条。如果猫死了,猫主人或他的家人就会遭遇不幸。因此,印刷厂的工人们棒打女主人最爱的小灰,其实也是在变相地攻击女主人。

另外,猫被认为具有性隐喻,在法国俚语中相当于英文的“pussy”,象征着女性的性欲和生殖,被当成不雅的措辞。在格言里,猫和女人被画等号,且通常带有性隐喻,如果一个男人不把老婆当回事,会被说“他还有别的猫要教训”。在中世纪法国狂欢节的庆典上,年轻人想挖苦某个男性戴了绿帽子时,就会抓起一只猫,轮流传递,扯猫的毛。印刷厂的工人们知道师父的老婆和另一个男人有染,也借着屠猫所带有的性隐喻,挖苦师父戴了绿帽子。

可见,工人们用仪式对猫进行处决,其实是借着猫的多种象征意义,暗地里判决师父一家,这样一来,愚弄师父的同时还不会被炒鱿鱼。

但这种恶作剧一样的反抗只是一种短暂的自由。工人们只能暂时性地挑战师父的权威,在现实的劳工体系面前仍然无能为力,吵过闹过之后还是得每天起早贪黑地在恶劣的环境下为资产阶级干活。

这是今天讲述的第一部分,作者带我们了解了那个年代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处于弱势一方的工人,只能以恶作剧的方式、用屠猫这种象征的方式来表达对资产阶级的反抗。

第二部分

这个时期和工人同为底层人民的农民,日子也不太好过。农民大多是文盲,他们不识字,只好通过口述的形式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这就是今天要为大家讲述的农民的骗子文化。这里的骗子并不是贬义,它指的是法国民间故事里那些机智的主人公,他们跟邪恶势力斗智斗勇,最终靠巧妙的骗术赢得胜利。

如果你小时候看过《格林童话》,应该知道里面有一则故事是《小红帽》,它最早的版本其实就来自于法国的民间传说,但我们听过的版本和法国民间原汁原味的版本有很大出入。

先来说说我们熟知的版本。小红帽给住在森林的外婆送食物,途中遇见了狼,狼用计拖住小红帽,自己先到林中小屋把外婆吃了,然后伪装成外婆,把小红帽也一起吃了。后来呢,有猎人路过,把小红帽和外婆从狼肚里救了出来,结局皆大欢喜。

这是我们现在常常听到的版本。然而,在几个世纪以前,法国农民口耳相传的故事中,小红帽的结局并不圆满——结局是,小红帽被狼吃了,并没有猎人赶来救她。

为什么结局相差这么大呢?因为我们最常看到的《格林童话》定位是教育读物,这就需要改编润色,删除一些不适合儿童阅读的内容。《格林童话》里是这么说的,小红帽被吃是因为轻信了狼的谎言,忘了母亲的嘱托。狼路遇小红帽后怂恿她:“小红帽,你看到了吗,路边的花好美,你怎么不四处逛逛呢?那些鸟的歌声好甜,你却只顾走路,像赶着上学一样。”小红帽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跑到森林里摘花。狼就趁这个机会提前赶到了外婆家里。而在小红帽出门之前,母亲一直叮嘱她赶快去外婆那里,不要东游西逛。

但小红帽这个故事在法国的民间传说里,没有“贪玩耽误了行程”这个情节。小红帽一直听从母亲的嘱托,按原计划行事,没有中途跑到森林摘花,只是最后在家里遇到了狼,没能认清它的真面目而不幸丧命。也就是说,小红帽并没有做错什么。18世纪的法国还有很多类似的悲剧故事流传,它们之所以感人,就是因为凸显了灾难的不可预测和现实的冷酷无情。也就是说,不是只要守规矩、做好事就能有圆满结局。比如还有一个故事叫《忠实的仆人》,主人公看到有人陷在泥坑里,心有不忍停下来帮助,最后被死神逮住。这样的故事不是告诉人们不要去做好事,而是在摧毁“拥有美德就一定能得到报偿”的幻想。

还有一个民间故事叫《穿长筒靴的猫》。一个工匠给三个儿子留下了自己微薄的遗产,小儿子最可怜,分到了谁都不想要的猫。没想到,这是一只有特殊能力的猫,它承诺一定会帮主人摆脱贫困。猫先用计谋骗到猎物,把猎物献给了国王,并称这是主人卡巴拉侯爵的心意,赢取国王的好感,当然,卡巴拉侯爵是它自己瞎编的头衔。后来,国王和公主一同出游,经过河边时,猫大喊道:卡巴拉侯爵的衣服被偷了!国王就命人给侯爵送上衣服。小儿子穿上贵族的衣服后,更显英俊,公主就对他产生了好感。猫又打听到,国王和公主将要经过一座城堡,城堡的主人是个妖精,擅长变成各种不同的动物,于是猫提前找到城堡的主人,装作很崇拜地问他:“听说你能变成最小的动物,比如老鼠之类的。我觉得这不可能。”妖精冷笑道:“让你见识见识!”说着摇身一变成了老鼠。猫立刻扑上去把老鼠吃了,这样一来,城堡就到手了。等国王到了,猫和小儿子在城堡招待了国王和公主。国王对这个年轻人的相貌和家世很满意,就成全了他跟公主的婚事。

故事里,猫看准了国王贪小便宜、城堡主人爱慕虚荣不经夸的心理,用一系列的骗术帮小儿子翻了身。相比傻白甜小红帽的悲剧收场,骗子反而结局更好。为什么故事中的主人公需要通过骗才能取胜呢?其实这跟法国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当时大多数农民的生活就是一场生存竞争。人们没日没夜地劳作,也只够维持基本生存。每天吃的都是面包和水掺杂在一起煮成的粥,除了重大节日,一年到头吃不到几次肉。大多数人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的状况。此外,农民还需要缴纳繁重的赋税,1789年大革命以前,法国君主制度下很重要的一个征税名目是平民税,顾名思义,这个税只针对平民征收,贵族免征。这种社会环境下,穷人越来越穷,而有钱人越来越富。

食物短缺加上过度劳作,18世纪出生的法国人,有45%在10岁以前死去。当时的婚姻平均只能维持15年,导致婚姻结束的不是感情问题,而是寿命问题。男人丧妻之后再婚的比例很高,是寡妇再婚比例的十倍,因此继母的数量不断增加,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也相当紧张。因为多一个人,就多一张嘴吃饭,而且在分祖产的时候,继承人多了,每个人能分到的土地就少了。这就是为什么,灰姑娘那么不受后母和姐姐们待见。

很多农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会只让家族里的长子继承遗产,防止祖产被过多的后代瓜分。与其大家一起受罪,不如保住长子,而幼子们就只能自求多福。

所以你会发现,来自法国的童话故事里,主人公常常是幼子、弃儿等弱势群体。比如刚刚提到的《穿长筒靴的猫》里的小儿子。面对现实生活的困境,“小人物”只有靠智慧求生,他们大多是滑头滑脑的形象,会耍点类似骗子的小聪明,因为傻白甜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根本没有办法生存。

好了,以上就是第二部分的内容,最初的法国民间故事是黑暗版的童话,推崇“骗子文化”,只有这样“小人物”才能获得一线生机。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无情与危险。这似乎有点悲观,严峻的社会现实让善良的人不得不选择抛弃善良,趋利避害。这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观其实也反映在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中,当时的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看到了理性主义的弊端,于是开创了浪漫主义,让人们意识到除了理智,还有感性和善良的存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述的知识分子的浪漫主义文化。

第三部分

如果说世界上有哪个国家跟浪漫这个词离的最近,那肯定是法国了。这种浪漫在18世纪末初显端倪,可以追溯到被称为“浪漫主义之父”的卢梭。

在谈浪漫主义之前,首先要说说理性主义。18世纪的启蒙运动最核心的主张就是“科学”和“理性”。这两个有力的武器对宗教神学和封建制度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启蒙思想家们主张人是有理智、有能动性的,每个人都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性,于是人们开始学会思考,一思考就发现那些传统的神学、教条都站不住脚,理性主义就这样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条条框框中解放了出来。但它同时也存在着弊端,比如人们越来越强调理智,精明算计着个人利益得失,资本主义的发展让不平等加剧,人情也变得很淡漠。

可以说,理性主义把人们从愚昧中唤醒,但却忽略了人们内在的情感。当时整个社会的氛围是冰冷而严肃的。就在这个时候,卢梭提出要关注人们的心灵感受,当时的思想家讨论的都是很宏大的话题,什么宇宙啊认识论啊,卢梭就比较特立独行,他关注的是人本身和人的主观感觉,并且十分推崇情感的作用。他觉得做事应该多凭感觉,少凭理智。生活中很多判断需要依赖直觉、情感和本能。

放在今天就是我们讨论的理性和感性的话题,有时候感性做出的选择会比理性要靠谱。比如在选择人生伴侣的时候,是你一眼凭感觉就看上的那个好呢?还是你经过缜密的分析,列出好几个清单分别写上优点缺点,最后一一比较,挑出来的那个好呢?每个人有自己的答案,但要是让卢梭选的话,他可能就选一眼看上的那个了。

在当时理智过头的文化氛围下,很多文学作品都在进行道德说教,内容上十分严肃、空洞,让人读了昏昏欲睡。而情感的力量让卢梭的作品鲜活生动,富有感染力,一发表就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当时,他写了一部爱情小说《新爱洛绮丝》,这本书后来被称作浪漫主义的开山之作。

小说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一个女孩爱上了自己的家庭教师,但是家里人不同意两人交往,最后女孩只好听父亲的话嫁给一个俄国贵族。家庭教师就去当了兵,几年后两人再次相见,却始终理性地克制对彼此的感情。后来,女孩不幸染病去世,临终前,她给家庭教师写了一封信,说自己还是爱他的,现在死了,反而可以没有罪恶地永远爱着他。

这样一个现在看来很普通的故事,在当时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在18世纪,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是有伤风化的,被看作是低级的文学。小说家很少把自己的名字印在封面上。写小说很不入流,写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更是罕见,因为宣扬爱情、用感性的手法来描写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这在当时的文人看来是很不体面的。

但是卢梭的这部小说出版之后一时间洛阳纸贵,有读者跟书商租书,费用是按每天甚至每小时来计费的。因为真的太热门了,后面还有很多人等着看。这样一部感性的作品激起了读者心中压抑许久的情感。很多人生命中也体验过这样的情感,只是从来没有意识到或者是被理性压抑,不敢表露出来。

作品出版后,卢梭收到了很多读者来信。一个神父说,自己会把书朗读给朋友听,有的段落至少读了十次,每一次所有人都放声痛哭。一个称自己一向严肃不苟的读者说,他之前是很反对小说的,但现在却读得欲罢不能,他阅读时不断地代入小说中的角色,对里面人物的遭遇感同身受。

其实,同时期的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也意识到了理性对人的压抑,开始重视起人的内心情感。他希望文学作品能够一改严肃说教的面孔,大胆地表达出人们内心的冲动和欲望。他在自己的小说《拉摩的侄儿》里就通过自己跟一个流浪汉的对话,展现了人性和理性之间强烈的冲突。虽然这部小说在狄德罗生前并没有出版,影响有限,但它依旧是当时的知识分子追求浪漫主义的经典之作。如果你感兴趣,一定要找来读一读。

说回我们的《屠猫记》,知识分子对浪漫主义的追求,是这本书中展现的第三个文化切面。在理性的热潮之下,追求浪漫主义的知识分子寥寥无几,卢梭和狄德罗的主张虽然没有在法国文坛引起太大的重视,但是他们当时发出的微弱的声音,使文学从空洞乏味的道德说教开始转向对人性情感的抒发,这对之后的法国文学乃至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

好了说到这儿,《屠猫记》中讲述的主要内容,就为你分享完了。这本书以普通人的视角作为切入点,讲述了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夕,各个阶层对自身处境感到不满,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反抗。我们一共讲到了3部分内容。

第一,工人们以恶作剧的方式,运用象征文化隐晦地表达对资产阶级的反抗。

第二,以法国农民为代表的社会底层处境十分艰难,他们通过自己的口述文化,通过民间故事里的“骗子英雄”实现改善处境的幻想。

第三, 卢梭和狄德罗等知识分子意识到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弊端,强调人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生物,借此批判封建社会和绝对理性主义对情感和人性的扼杀。

你可能会发现,作者达恩顿在这本书里选择的都是一些历史上的小人物作为入口,比如农民、工人,还有卢梭那些不知名的读者,这些小人物可能是以往的史学家所忽略的,但也正是这些小人物让我们得以从很平常的、普通人的角度来观察法国大革命的不同侧面,毕竟历史不只是大人物的舞台。正如我们在开头提到的,这正是新文化史学和传统史学研究对象的不同。作为新文化史学的代表作,这部著名的作品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比如作者选取的人物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在研究这些普通人记录下的历史时,我们到底是在以小见大还是以偏概全?这些问题暂无定论。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经典之作为历史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也为我们如何阅读历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撰稿:林恣伶

脑图:摩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