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传统葬俗——大殓入棺

老北京人称大殓为“入木”,既把死者安置在棺中。大殓时死者的孙男弟女等亲属都要在场,当地人称之为“亲视含殓”。

大殓前要搭好灵棚,有的因时间来不及,就先搭个布帐篷。总之停尸、停棺都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说是避免日月精华。

入殓的形式也不一样,有的把棺材搁在灵棚内入殓,有的在堂屋正中入殓。入殓有“高殓”、“低殓”之分,高殓既把棺木放在“交木”(从棺材铺租来的长凳)上,多是富有的人家,而且还要有佛、道信仰的,谓之“离地三尺既成神”之说。平常人家多用低殓,即把棺材直接放在地上。

入殓钱,丧家首先用大烧纸包锯末子,死者多少岁数就包多少包,垫在棺底。然后上头铺一层水红色的布,再摆上七枚小铜钱,做北斗七星状(据传南斗主生、北斗主死),当地人称“垫背钱”。

入殓时,要先把死者的脚丝扯下来,然后由长子或承重孙抱头,其他子孙们在两边把衾单垫辱一兜,口喊“爸(妈),请您迁居啦!”平平稳稳地放入棺内。这时可以从死者身下摸出几枚铜钱。据说这铜钱给小孩儿藏在身上可以辟邪,没灾没病好养活。

棺材内可以放随葬品,多为死者生前喜爱的东西,如烟袋、烟壶儿、核桃、手杖之类。然后把棺内所有空当都填满棉花和锯末子纸包,并把“打狗饼”放入死者的袖口里。如果没有殉葬物,至少要在死者手里放一小元宝、或一块银元之类,也有放一块手绢的,说是不能让死者空手走。

嘴里要含一颗穿红线的珠子,穷人家则含个茶叶包,这对孝子来说,叫作“亲视含殓”。女人头上不梳大头,绾个发髻,戴个“观音兜”,插个九连环(通常由已出嫁的女儿给打)。死者躺在莲花枕上,讲究的还要有放脚的脚蹬子,也是莲花形的。

遗体放好后,要举行开光仪式,由长子用筷子夹着湿棉球,擦拭死者的眼圈,口里念叨“睁睁眼,眼观六路”;再擦拭死者的耳朵,又念叨:“净净耳,耳听八方”;再擦拭死者的嘴,又念道:“净净口,越吃越有”。最后从衾单上撕下一小块布为之擦脸,随后用小镜子一照,转身为之摔碎。全体孝属一一向棺内探视,瞻谒遗容,转身大哭,谓之“举哀”,表示做最后的诀别。

“举哀”完毕,杠房的人把“子盖”插上,再将大盖盖上,大盖上有三个木楔(不能用双数),先钉上一个,留着两个,等出殡扫灵时再全部钉死,怕是有尚未赶回的亲属,要求瞻谒遗容。在钉木楔时,长子即跪在地上大喊着“亲人躲钉!”至此,大殓仪式结束。(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