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有后代吗?后代是谁?为何选一个丫鬟延续香火?

yuuuu_萧萧


包拯是中国古代办案界最有名的人物,他办案神速,不畏权贵,清正廉洁,被世人尊称为廉洁奉公的“包青天”,成为了公平正义的象征。特别是通过“包青天斩杀陈世美”这件家喻户晓的事,更是让世人佩服得五体投地,铭记了这位高、大、上的好清官。 然而,这样一位受人们爱戴的好官,无论在正史还是野史中都很少记载他的家庭情况,人们都十分好奇,包拯有后代吗?后代是谁?为什么他会选一个丫鬟来延续香火呢?



在1058的时候,60岁的包拯向宋仁宗提出了立后的事情,宋仁宗就敏感地问包拯看上谁了,包拯回答道:“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半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也就是说,60岁的包拯还没有儿子,这也是他十分痛心的事。其实,包拯以前有过一个儿子,只是后来去世了,而此时又有一个次子出身,只是包拯不知道。 包拯是在65岁的时候去世的,他曾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他的长子是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去世的,唯一的孙子也夭折了,好像包拯没有后代了,只有一个过继的族孙。不过,包拯在60岁的时候,又老来得子,就是这个老来子,让包家开枝散叶的。

包拯的原配妻子李氏早就去世了,后来他又娶了董氏,董氏还带来了一个贴身丫鬟孙氏。包拯在三十五的时候,生了第一个儿子包繶,包繶娶了崔氏,生下了儿子鲍文辅,包繶早逝了,鲍文辅5岁的时候也夭折了,所以包繶这一支已经断后了。当时,包拯夫妻都劝二十五岁的崔氏再嫁,可她不肯,执意留在包家侍候包拯他们。 孙子鲍文辅夭折的时候,包拯已经60岁了,不可能再有孩子了,于是就将族孙包永年过继到崔氏名下,以免断了包家的香火。


让人惊喜的是,在包拯60岁的时候,却突然冒出了一个亲生儿子。因为包拯有一个滕妾孙氏,由于·犯了事,包拯就将其遣送回了娘家,不过孙氏回家时,是怀着身孕的。此事被崔氏知道了,就暗中接济孙氏,于是就有了包拯的次子包绶,包绶生下后,就由崔氏抱回自己房中抚养。 由于孙氏是被包拯遣送回家的,崔氏怕包拯生气,就隐瞒了这件事,等到包拯60大寿的时候,才抱出来。包拯老来得子,自然高兴,就接纳了这个儿子,孙氏是不可能接回来的。直到包绶娶妻生子时才将孙氏接回同住。



1062年,包拯去世的时候,包绶只有5岁,宋仁宗感念包拯的功绩,就将5岁的包绶封为太长寺太祝,三年后升为大理平事,他也是一位清官,一生几乎没有积蓄。他在47岁的时候,去潭州赴任时,病逝在路上,穷得连灵柩运回老家的钱都没有。包绶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其中有二子二女夭折了,最后只留下了两个儿子,他们长大有了钱,才将父亲的灵柩运回老家安葬。 所以,包家的香火,是由被包拯遣送回家的滕妾来延续的,她虽是个丫鬟,却为包拯完成了传宗接代的大业。


迷萌乐


包拯有后代,包拯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叫包绶,延续了包家的血脉。

包拯早年娶过一房妻子,但是妻子早早就去世了,也没有留下子嗣。后来他又娶了董氏,后来生下长子,可惜运气不好,后来死在了任上。

包拯也是一个正常的男人,他曾经有一个侍妾孙氏。在他五十多岁的时候,曾经和这个侍妾发生过关系,于是这个侍妾就怀孕了,当然,当时俩人谁都不知道。后来因为这个女子不合他的心意,他就把人家给休了。

但是孙氏怀孕的事情,后来被他的儿媳知道,就是他长子的媳妇崔氏。那崔氏知道自己的公公是个非常耿直的人,他认定这个侍妾不适合做夫人,那肯定是对她彻底没好感,如果此时将事情说出来,说不定他会做一些极端的事情。

崔氏也知道,自从公公的长子走后,他就面临着无后的局面,关键他此时年事已高,一旦错过了这个机会,估计以后也不会再有孩子了。于是她就背着公公,私底下经常去见孙氏,还送去钱财。后来孙氏果然没让人失望,居然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下好了,包拯终于有后了,不过大家依然没有告诉他。

在他60岁寿诞上,儿媳崔氏郑重地把这个孩子交给了包拯,他当时激动得要命,因为自己终于有后了,于是给这个儿子取名就叫包綖,后来又叫包绶。

《包青天》里的展昭剧照:

历史上包青天之名流传千古,原因是几千年来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下,吏治腐败,贪污受贿的官员太多,老百姓才会对这么一个清官念念不忘。

包拯剧照:

现实中的包拯:

北宋富翁:包拯出生的那一年是农历猪年,公元999年,这个数字看上去非常讨喜,封建的老百姓认为十猪九富,电视里他家不算富有。

但实际上,虽然宋朝明面上的俸禄不高,但福利非常丰厚,加上他地位高贵,在宋朝也算得上是个富翁了,但他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还严格要求自己的家人,如果子孙贪赃枉法,直接不让埋入祖坟,曾著家训:

“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层东壁,以诏后世。”

历任高官:历任监察御史,监察官员,上奏弹劾弄虚作假、为非作歹的官员。多次弹劾权贵,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刚正不阿。

还任过转运使,主要职责是把地方的赋税收入转运到中央,同时监察地方官员的贪污,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

后来调到谏院,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的谏官机构,主要任务是整顿吏治,同时谏议皇帝得失,他立朝刚毅,不附权贵,深得皇帝信任。

后来还任过枢密副使等职务;百姓熟知的却是“开封府的包青天”,开封府尹是天子脚下从三品大员。其实老包任职开封府尹的时间很短,也就一年左右,这一年,他整顿吏治,平反冤假错案,爱民如子,严厉惩治犯罪分子,使这里政治清明,治安良好。

民间有谚: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包拯能平步青云,除了他刚正不阿的性格之外,还有他为官技巧娴熟练达,宋朝同年政治比较流行,即同一年进士当官的在官场上相互帮助,包拯也不例外,他从来没有批判过同年。

但他也从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可见,包拯的性格是有些孤僻,并且对家人不讲情面,亲朋好友也难得找他寻私,政敌也难于找到他的短处。

妻妾后人:

包拯的结发妻子为李氏,没有留下子女,年纪轻轻就病卒。李氏去世后他娶了董氏姑娘为妻。董父也在朝廷为官,从小教女儿读书认字,董氏深明大义、外柔内刚。

宋朝时,宋明理学开始兴起。“三从四德”思想被强化,对妇女的束缚越来越多,文人更讲究气节。在这些理论的影响之下,所以虽位居高官,但他子嗣单薄。

他的妻子董氏能识文断字,并知书达礼。她秉承出嫁从夫的道德理念,事事包容支持包拯。陪伴老包辞官在家侍奉双亲长达11年之久,包拯和她恩爱有加。

包拯剧照:

包拯六十岁以前,和妻子生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子起名包繶。 包繶成年后娶了一个姓崔的女子为妻,结婚两年后,他的妻子才怀上孩子,可惜他未等孩子出世便染病去世。

老年丧子之痛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难以承受的,所幸他们的小孙子出生,给他们带来莫大的安慰,老包给小孙子取名包文辅,但更不幸的是,这个孙子也在5岁的时候夭折了,这个小孙子病死,使得包家更为凄凉。

中国封建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60多岁的时候,也许是他的妻子真的担心包家断后,对他再三劝说,也许是因为年岁已大甚为孤独。

最后在妻子的劝说下娶了妻子的陪嫁女婢孙氏为妾,一两年后这个小妾仍未怀孕,并和包拯产生了很深的矛盾,包拯固执已见,把小妾赶回了娘家,董氏放心不下,让儿媳悄悄去看望,后得知她已怀上老包的孩子,崔氏为了不使包家绝后,派人偷偷照顾孙氏母子。

董氏剧照:

等孙氏孩子出生后崔氏把孩子接到家中,取名包诞,但包诞出生没多久。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

当这个受人爱戴的青天大老爷去世时,朝野震惊,全城尽悼:

“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


石榴实力主管Q626928


包拯有后代,包拯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叫包绶,延续了包家的血脉。

包拯早年娶过一房妻子,但是妻子早早就去世了,也没有留下子嗣。后来他又娶了董氏,后来生下长子,可惜运气不好,后来死在了任上。

包拯也是一个正常的男人,他曾经有一个侍妾孙氏。在他五十多岁的时候,曾经和这个侍妾发生过关系,于是这个侍妾就怀孕了,当然,当时俩人谁都不知道。后来因为这个女子不合他的心意,他就把人家给休了。

但是孙氏怀孕的事情,后来被他的儿媳知道,就是他长子的媳妇崔氏。那崔氏知道自己的公公是个非常耿直的人,他认定这个侍妾不适合做夫人,那肯定是对她彻底没好感,如果此时将事情说出来,说不定他会做一些极端的事情。

崔氏也知道,自从公公的长子走后,他就面临着无后的局面,关键他此时年事已高,一旦错过了这个机会,估计以后也不会再有孩子了。于是她就背着公公,私底下经常去见孙氏,还送去钱财。后来孙氏果然没让人失望,居然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下好了,包拯终于有后了,不过大家依然没有告诉他。

在他60岁寿诞上,儿媳崔氏郑重地把这个孩子交给了包拯,他当时激动得要命,因为自己终于有后了,于是给这个儿子取名就叫包綖,后来又叫包绶。


虽然包拯很疼爱自己的这个儿子,可是却依然拒绝把那个侍妾接回来,而且才过了五年,他就病死了,留下的儿子就被妻子董氏和儿媳崔氏照料。后来董氏先死,崔氏便负责照顾他,虽然是自己的小叔,实际上和自己的儿子一样。后来崔氏年迈,还把他的生母孙氏接过来一起住,也算是全了这对母子之情。不过包绶因为早就跟着崔氏生活,所以对他才最是依恋,崔氏死后,他非常难过。

包绶虽然不像父亲一样,考试并不理想,但是他性格却和包拯一样,清廉、正直,所以受到举荐,也在朝中任职,但是后来在外地赴任的时候,却不料得病死去。因为太廉洁,所以他都没钱让自己回到故土安葬,一直又过了16年,后人才把他接回了老家,重新安葬。包拯为官清廉,儿子更加如此,甚至比他还牛,所以最终没有堕了父亲的英明。


所以包拯是有后的,只不过他的这个唯一的儿子,从来就对自己的父亲没有印象,但是在董氏、崔氏的教导下,却依然继承了父亲的品行,做了大宋有名的清官。不过包家到此就暂时没有什么后文了,保守的儿子不少,但是好几个都夭折了,最后只有两个儿子成家,而他的遗体也是由这二位筹钱运回去的,但是再往后,就没有什么消息了。

包拯的一共有两个儿子,长子在赴任潭州通判的时候死去,大孙子在五岁的时候夭折;二儿子五岁的时候他去世,而这个二儿子也是死在了去潭州上任的路上,这个潭州可以说让包拯差点绝了后。


小镇月明


1973年的春天,文物部门收到了来自民间的报告,说是发现了一处古墓。等到工作人员前去抢救性发掘的时候,最后才发现原来是包青天包大人的。


整个墓葬比较寒酸,就连稍微好点的墓志铭也碎成了几块。其中一块是《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另一块是《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铭》。

包公好理解,就是包拯。那么董氏又是谁?原来他是包拯的老婆,而且还是原配。最后他和包拯埋在一起就很好理解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骸骨。

包拯为何选择一个丫鬟延续香火。

终于在包拯35岁的时候,他和夫人生下了大儿子包繶。而他也顺利长到谈婚论嫁的年龄,可惜刚刚结婚一年,生下儿子没多久便去世了。包拯有了一个孙子,按理说不应该断后。

可惜的是在孙子还没5岁的时候,便夭折在了怀中。而包拯的儿媳妇也成为了寡妇,本来按照包拯的意思,劝她赶紧改嫁,毕竟年龄还小。

但是儿媳妇崔氏认为,既然已经嫁了过来,自己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改嫁的。最后包拯劝不过她,只能随她的意思。但是包家不能绝后,全家人都着急了起来。


还是董氏决定,干脆就给包拯重新纳个妾吧。古代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情况,只要是正房长时间没有孩子。可以主动提出来纳妾,但是地位不能变。

就是这样的情况下,包拯娶了家中的一名丫鬟。在当时这样的情况很常见,家里面老爷看中哪个丫环,很有可能就纳为小妾。而这名幸运的丫鬟就是藤孙氏,当时包拯已经58岁了。

没想到包拯的身体条件还这么好,竟然真的就让藤孙氏怀了孕。不过也是因为是小妾的原因,藤孙氏在包拯家里面一直受气。刚刚结婚没多久,便因为顶撞包拯,被包拯一纸休书送回娘家。

但是没想到的是,等到回到娘家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怀了身孕。随后这件事情被包拯的儿媳崔氏得知,心里面开始焦急起来。因为她和这个小婆婆年龄差距不大,虽然关系上是婆婆,但是更像是姐妹。

后来崔氏偷偷的去看望自己的这个小婆婆,从她那里得知,自己竟然多了一个小叔子。由于古代被休的女子,基本上是出不了门了。藤孙氏是有苦难言,不过最后还是决定把孩子生下来。


孩子生下来之后,崔氏就过来把孩子抱走。回去告诉包拯,这是自己在外面收养的。包拯听到挺高兴的,感觉也算是后继有人,于是就给他取了个名字包诞。

转眼之间5年过去了,包拯因为生病眼看就要不行了。崔氏感觉实在是瞒不下去了,于是就把这孩子的事情告诉了他。包拯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非常意外,但是也可以放心的走了,毕竟包家有了后人。

那么包拯的后人在哪?

文章开头的时候也讲过,包拯的墓穴发现在1973年。其实早在金兵入侵的时候,包拯的墓穴就被破坏过一次,迁移到距离原来地址30米的位置。

合肥文物保护局在1973年整理包拯墓穴的时候,在墓穴当中发现了他两个儿子、儿媳、夫人还有一个孙子的骸骨。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的墓志铭, 那么就来带大家看一下包拯的后人。

一、在安徽的舒城和桐城

在安徽的舒城和桐城两个地区,曾经发现两本《包氏族谱》。舒城的那一本编纂于民国年间,总共有将近15本。追根溯源是来自于明朝的包相,他们在明代的时候从合肥搬到了舒城。

虽然族谱是这样记载,但是并没有说包相是包拯的第几代,上面只不过是写了自己是包拯的后人,他们这一代是包拯一脉。

桐城的是编纂于光绪年间,总共有将近25本。他们的始祖则是包裕祯,在元朝的时候搬到了桐城。也没有标明自己是几代孙,只是说祖上是包拯。

二、浙江镇海衡河堰和甬东

在上世纪的80年代,号称是世界八大船王的包玉刚。在外稍微有点成就之后,于1964年的时候回到老家宁波。在这次回家的过程当中,参观了当时到天一阁。

天一阁是一处藏有非常多古书的地方,由于他本人姓包,所以来这里查看一下《包氏族谱》。当时就在偶然之间,他发现自己竟然是包拯的9代嫡孙,也是一个非常意外的收获了。

这本族谱编纂于明朝崇祯年间,也被认为是最靠谱的一本。他们这一脉清楚的记载,祖辈是一位名叫包世懋的人,在哪个朝代搬过来的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却是写了属于包拯的29世孙。

三、江西南城包坊村包氏

这一个支系一直以来都是存疑,首先不说他有关于包拯的记载。后面有关于包拯后人的记载,都和包拯墓穴当中出土的墓志铭有很大的不同。

尽管他们声称族谱编纂于南宋时期,但是攀龙附凤的嫌疑更大。如果有兴趣的可以去这里来看一下,或者去找一些历史资料去考证一下,这里就不再多加介绍。


史之策


宋朝的包拯一直都是我们清官的代表人物,而且他断案如神,明辨是非,民间也留下了很多他的传说,那么包拯有没有后代呢,肯定是有后代的。

现在的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大包村,有一位名叫包先良的老人,他是包拯的第35代后人,也是现在包公祠的守护者,据这位老人所说,包拯的后人现在已经发展到十多万人,但是几乎这些人都没有从政的,原因大约是因为包拯的一句家训:

翻译过来的意思大致就是,如果我的子孙有做官的,如果有贪污之后,就不能够回到本家,死了以后也不能够葬进祖坟,谁如果违背了这句话,就不是我包拯的后代子孙。

可能大多都是知道从政之后很难能够保证清廉,所以基本都没有当官的吧。

那么我们已经知道包拯的后人已经遍布全国多达十几万人,我们就来说一下包拯的儿女吧。

根据包拯墓出土的墓志我们得知,包拯一生有三位夫人,原配张夫人,二房董氏以及媵孙氏(媵ying四声,陪嫁的意思),这个媵孙氏也就是陪嫁过来的丫鬟。

包公一生有四个孩子,两男两女

大儿子包繶:他是包拯二夫人董氏生下的孩子,自幼十分懂事,而且因为是长子,所以包拯也对他十分关爱,教他读书,小的时候就被宋仁宗赵祯赐封为太长寺太祝,十九岁的时候娶了曾为三朝宰相的吕蒙正外孙女,之后生下了儿子包文辅,但是生下儿子不到一年,包繶还没有去上任,就死掉了,然后他的儿子包文辅也在五岁的时候夭折。

包拯夫妇见自己儿子和孙子都死了,而儿媳妇崔氏还不到二十五岁,正是好的时候,于是就劝崔氏改嫁,但是崔氏不同意,就想陪在包拯夫妇身边给二人养老,于是包拯的一个族孙就过继到了包繶和崔氏的名下,由崔氏来抚养,这个孩子名叫包永年。

包拯的两个女儿并没有什么介绍,大女儿嫁给了当时的陕西主薄王向,小女儿嫁给了一个文姓的人。

接下来就要说包拯的小儿子了,名叫包绶,幼名包綖。

生于生于北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死于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享年四十七岁,这个包绶的母亲乃是媵孙氏,但未出世,他的母亲就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被包拯送回了娘家,多亏大嫂崔氏知悉孙氏怀有身孕,便背着包公夫妇,私底下不断派人送钱财衣物等到媵孙氏家里,让媵孙氏生下这个孩子。

生下来后发现还是一个男孩,崔氏又偷偷将男孩抱养在自己房里,她没有马上就告诉包拯,因为毕竟是包拯把他的母亲送回娘家的,而且还不知道什么原因,直到包公六十岁大寿之际,崔氏将还在襁褓之中的孩子送到包公面前,包公夫妇大喜,遂将此子取名包綖。当然他的母亲媵孙氏是不能够被接回来的,毕竟是包公送走的吗。

包公逝世时,包绶年仅5岁,宋仁宗因包拯的功绩,就将五岁的包绶封为太长寺太祝,而且包绶还没有辜负所有人的期望,从小就严于律己勤奋好学,长大后更是不忘包拯的家训,为官清廉一生。包拯的后人可以说都是包绶这一支的后代,之后得以开枝散叶。

至于题目中所说为什么要靠着一个丫鬟来传宗接代的原因大家也清楚了吧,因为包拯唯一留有后代的儿子就是这位陪嫁丫鬟的儿子。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小太阳D


能简明扼要的绝不长篇大论。包拯包青天当然有后代了,包拯一生共有两妻一妾,生下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意外包青天居然不止一位妻子啊,其实男人多妻妾在古代并不奇怪,重点是包拯的情况还比较特殊呢。

包拯的第一任妻子是李氏,李氏婚后几年便病故了,没有给包拯生下子嗣。为了延续香火包拯又娶了继室董氏,董氏出生于官宦人家是一位性格与才艺双佳的女子,知书达理温柔体贴,董氏为包拯生过一个儿子,也就是包拯的长子包繶。

包繶以父荫成为朝廷的官员,后来又娶了北宋名相吕蒙正的外孙女崔氏,生下一子包文辅,这包文辅便是包拯的长孙了。

造化弄人,包繶在婚后第二年便病逝了,其子包文辅也在几年后早夭了,这样一来包拯当时已有的子孙就都先于他去世了。后来也是为了延续香火,包拯纳了董氏的陪嫁丫鬟孙氏为妾,孙氏也就成了包拯的媵妾,媵妾比起一般的妾室身份地位要高。孙氏后来为包拯生下一子包绶,当时的包拯已经是六十来岁的人了,包拯家的香火正是靠包绶这一脉延续下来的。


历史守望者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和清朝名臣李鸿章是老乡。他是北宋名相,曾任枢密副使、龙图大学士等职务,所以又称之为包龙图、包公。

包公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人称包青天。经他手的案子很多,没有一例是冤假错案。

民间传说他白天在府衙办公,夜晚在阴曹地府断案,包公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阎罗王。这一切无疑说明包公是个铁面无私和刚正不阿的人。



包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包繶,次子叫包绶。

包绶小名叫包诞。是包公晚年给儿子起得名字,意思是包家诞生了延续香火的孩子。说实话,这名字起得相当贴切,要不是这个二儿子,估计包拯就断香火了。

包绶的出生富有传奇色彩,他的母亲是藤孙氏,之前是包公的一个丫鬟),包公58岁时纳藤孙氏为小妾。

藤孙氏在怀上孩子不久,由于做错了事情,和包公发生了争执,被包公一气之下休回了娘家,当时包公并不知道藤孙氏怀上了自己的骨血。

这一年包公58岁,藤孙氏22岁。



此时包公的大儿媳崔氏很着急,原来她和小婆婆藤孙氏年龄差不多,二人虽是婆媳关系,但情同姐妹。

崔氏比婆婆藤孙氏只小两岁,他是北宋三朝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14岁嫁到包家,做了包繶(包公长子)的夫人,第二年生下了儿子包文辅。

有道是:“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包拯的小孙子包文辅5岁时夭折了,过了一年后,大儿子包繶在20岁时也因病去世了。这时等于包拯绝后了。

包拯伤心之余劝儿媳趁年轻改嫁他人,包拯不是封建家长,他不希望儿媳痛苦过一生。

但儿媳不愧为名门之女,说什么也不改嫁,表示替夫君孝敬二老,包公夫妇只好答应了。



包公在原配夫人劝导下,納丫鬟藤孙氏为侍妾,实指望老年得子以续香火。于是出现了开头一幕,包公在不知情下,休了身怀有甲的藤孙氏。

前面说了,大儿媳崔氏和小婆婆藤孙氏无话不说,情同姐妹,有一次,崔氏去看望“小婆婆”,藤孙氏就说出了身怀有孕这件事,当时崔氏很高兴,于是说:“生下孩子后我给你抚养”,藤孙氏就答应了。

藤孙氏生下儿子后,崔氏就把孩子抱走了,对公公婆婆称收养了一个儿子,包公很高兴,为孙子起名叫包诞。(当时包公不知道是他的儿子)。

转眼5年过去了,包诞在5岁时,包公大病了一场,崔氏觉得不能再瞒下去了,于是道出了实情,当时包公惊喜交加,在自己死前终于有了一个捧户口本的人了。



包公十分感激儿媳妇,感谢她为包家做出了巨大贡献,5岁的包诞很懂事,他这才知道,自己叫了五年的娘原来是自己的嫂子。

从此以后民间有了“老嫂比母”这一说法。

说实话,这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崔氏把藤孙氏接了过来,亲生母子和包公第一次相见了,包公微笑着闭上了双眼……

结语:原来上来从没亏待一个好人,包诞后改名为包绶,包公死后,5岁的他守在灵前,宋仁宗看到很可怜,环顾四周包公府上很寒酸,和包公的显赫身份极不相符,于是赐包绶为太常寺太祝并赏赐了一些财物。包绶共有四子三女,从此包家香火不断,包公泉下有知可瞑目矣!


秉烛读春秋


包拯当然有后代,他有两儿两女,长子包繶,次子包绶,长女嫁给王向,次女嫁给文效。不是他非选一个丫鬟延续香火,而是嫡妻所生嫡子包繶早亡,只有丫鬟的儿子包绶长大成人延续老包家的香火,这不是包拯能控制的好伐!

包拯最初迎娶张氏,没有生育就早卒了,又续娶董氏,是鄂州武昌令董浩的女儿。嫁给包拯后在明道二年(1033)年生嫡长子包繶。

包繶长大后迎娶崔氏为妻,婚后生育独子包文辅。包繶在婚后三年不幸早亡,崔氏十四守节,孝敬婆母,抚育幼儿,但不幸接踵而至,独子包文辅在五岁的时候也夭折,这时候包拯都五十多岁了,真称得上是断子绝孙。

在嘉祐初,包拯的一个通房丫鬟孙氏不合心意,被包拯遣送回娘家,这个丫头回到娘家后发现怀孕了,就给包家送信,当家的崔氏就派人去照顾孙氏,让她安心待产。

嘉祐二年(1057)年,生下儿子包绶,崔氏很高兴,亲自接回小弟弟,给他起名包綖,当儿子一样抚养,已经五十八岁的包拯还不知道呢,对仁宗皇帝说自己和皇帝一样是没有儿子的人。

得知有后的包拯很高兴,给小儿子取名包绶,在包绶六岁的时候,包拯就去世了,终年六十四岁。包绶还是被嫂娘崔氏养大成人,为了嘉奖崔氏,朝廷特封崔氏为永嘉郡君。

包绶对待嫂娘就像亲娘一样,为崔氏养老送终,很受当时人的称赞,嫂娘抚养兄弟的事就被戏曲演绎在包拯故事里,嫁接成包拯被嫂娘抚养,其实包拯是独子,被嫂娘抚养的是他的儿子包绶,而不是他。

至于那个丫鬟孙氏,包拯墓志说孙氏是媵妾,我觉得并不是,媵妾是地位比较高的陪嫁,一般都是同族姐妹或者同姓,包拯原配张氏,继室董氏,这个媵妾却姓孙,说明孙氏并不是真陪嫁的媵妾,就是一般的陪嫁丫头。

但是,问题又来了,就算孙氏董夫人的陪嫁丫头,董夫人比包拯小两岁,那孙氏的年龄就不会和董氏相差太大,就算是小十岁,也只比包拯小十二岁,倒推孙氏大概生于1012年,生包绶那一年她也四十五岁了。

在古代,不能说四十五岁的女人就不能生育了,但绝对不多,所以,包拯包大人有后真的跟中五百万的运气一样。

为什么墓志上说孙氏是媵妾呢?其实也很简单,是为了照顾包绶,毕竟媵妾的名头听起来比陪嫁丫头好听,堂堂嘉祐名臣包拯的独子包绶怎么能是从陪嫁丫头肚子里爬出来呢?当然写成媵妾,看着好看些。

就是这样。


猴格大人


包拯有后代。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他是北宋名臣,是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好官,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脸黑,为官清廉大家叫他“包青天”或“包黑子”,他的名字妇孺皆知。包拯一共有2子2女。

他一共娶了三个老婆,大老婆李氏无子,很早就过世了,史书上没有多少记载。二老婆董氏,官家千金,知书达礼,善良贤惠,给包拯生了个儿子叫包繶,英年早逝。包拯后来又娶了身边的侍女孙氏,孙是董氏的陪嫁丫鬟,在古代陪嫁丫鬟属于小妾。


包拯长子是包繶,

包繶年纪很小的时候,在父亲的光环下获得宋仁宗赵祯的赏识,被赐封为太常寺太祝。他19岁时娶淮阳崔氏为妻,可惜20岁便去世了。留下一个儿子叫包文辅,包繶英年早逝,崔氏悲痛异常,精心扶养儿子长大。不料几年后五岁的儿子夭折了,这对包拯一家的打击更大了,包拯连失长子长孙悲痛不已,他们夫妻二人可怜年轻的崔氏,劝其改嫁,崔氏对包繶感情深厚,又可怜公婆无贴心人照顾,坚决不答应另嫁,她说,公公受天下人仰慕,我要代丈夫照顾二老。她在包家守节二十年精心照顾公婆,对包家有很大的贡献。


包拯娶小妾的原因及包拯的次子包绶

为了让包家的香火延续,知书达礼的董氏让包拯和身旁侍女孙氏圆房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妾。后来不知她犯了什么错被包拯打发回了娘家,这时孙氏却发现自己怀孕了,当时包拯也不知道。包拯的儿媳崔氏却得到了这个消息,她经常去看望孙氏,并拿出家里的钱财、衣物等帮助孙氏,1057年,孙氏顺利诞下一名男婴交给崔氏扶养。崔氏名义上是这孩子的养母实际上是嫂子。


等到包拯过60大寿的时候,崔氏趁着老人家高兴,就把这个男孩抱到包拯夫妇面前,告诉他们真相。包拯夫妇老来得子喜极而泣,包拯给这个男孩儿起名字叫包綖。他上学时给他起了大名叫包绶。包绶五岁时包拯就去世了。

宋仁宗亲自参加包拯的葬礼,看到5岁的包绶很可怜,又看到包拯一世清廉,家徒四壁。忍不住落泪,封包绶为太长寺太祝,包绶8岁时正好逢朝廷的祭祀圣典,官升一级,位居八品,真让人羡慕。他的长相和性格都和包拯很像,非常好学上进,有志气,爱憎分明,对事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1066年包拯的妻子董氏病逝,崔氏把她和包拯合葬。


包绶长大后,娶了两个老婆生了4子3女。

崔氏2次操心包绶的婚事,先是娶了庐州知州张田的女儿张氏为妻。张氏早逝,包绶又娶了宰相文彦博的女儿文氏,崔氏还让包绶和孙氏母子团聚。

包绶在事业上突飞猛进,宋哲宗赐包绶做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团练判官,他处世严峻,奉公守法,为官清廉,后来调至开封,升为七品宣义郎,他一心为民,赢得老百姓和同事的赞许,屡次升迁,1105年在调任谭州(今湖南长沙市)通判任职的路上病逝,享年47岁。

包绶与张氏共有4个儿子,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另有2个女儿,但早早就夭折了,包康年和包彭年兄弟也在父亲包绶过世不久便相继离世。

包拯对子孙的要求做官一定清廉,特留有家训。正史里有记载,如果子孙做官,有人贪污的就不能回老家,死后也不能葬在祖坟上,谁要是违背家训,就不是我包拯的子孙!”包拯的后人现在多达十几万人,大多居住在安徽和浙江地区,商人、农民居多。


他的29代子孙包玉刚,浙江宁波人,世界富翁他是世人公推的华人世界船王。1976年被英国女王授予爵士,比利时国王、巴拿马总统及日本天皇授于勋章、奖章。

(邓小平会见包玉刚)


小姐姐讲史


这几天终于看完了《开封府》这个电视剧,对包拯这个脸谱化的历史人物更加感兴趣了。

1,包拯的历史形象和文学形象。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一定的历史作为,都有一定的历史形象。而这个历史形象,在民间的传说和小说家的加油添醋上,出现了偏移,形成了文学形象。包拯的文学形象就是一个满面乌黑、头悬明月、刚正不阿、不惧权贵、为民做主的大清官。

我们接触过很多包拯的影视形象,这些影视形象共同特点就是这个人很黑很黑,简直就是昆仑奴的后裔。可是,真实的历史中,包拯并不黑,也没有一弯月亮在额头上。其实包拯面黑弯月的形象,完全来自于民间戏说,就是因为包拯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不畏权贵的性格特点。

《宋史》中,曾用这样的语言讲包拯的性格特点:

包拯性格严峻正直,他厌恶官吏做事苛刻,为人敦厚,虽然十分痛恨坏人,但未尝不推重以忠恕待人。他不轻易与人相交,不会用伪装的甜言笑脸来讨别人喜欢,平时没有私人请托的书信,旧友、亲戚同乡都断绝往来。地位虽然显贵,可是衣服、器用、饮食同当平民时一样。

2,包拯的后人问题。

包拯担任谏议大夫、权且代理御史大夫时,曾经上奏宋仁宗早立太子。宋仁宗反问包拯,立谁好呢?包拯说“我已经是60岁的人了,有没有儿子,并不是为自己的后代邀宠的。”

包拯死于64岁,包拯和宋仁宗那段对话,发生与丧子丧孙之后,知道自己幼子的时候。其实当时包拯已经有了一个小儿子,就是被赶走的小妾生的。

原来,包拯35岁时才与夫人生下了包繶,儿子娶了崔氏,剩下一个孩子不多久就去世了。这个孙子也夭折了。包拯认为,崔氏还年轻,让儿媳妇改嫁,可是崔氏死活不愿意改嫁。反倒是包拯,因为要绝后的事情伤透了脑筋。

当时朱熹还没有出现,朱熹是绝对不会允许自己的儿媳改嫁的,一是礼教的道德要求,二是自己性苦闷的生理要求。

这时,包拯的妻子董氏做主,让包拯把家里的小丫鬟孙氏收了房。这个孙氏因为顶撞包拯被休了。

(一些人把孙氏写成滕孙氏,其实是错误的。孙氏被认为是董氏的陪嫁丫鬟,所以叫媵。)

包拯真的是一个直男,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不会对媳妇说一句软话。在包拯看来,他失去了最后一次免于绝后的机会。于是就有了与宋仁宗那几句令人伤心的对话。

没想到,孙氏回到娘家,居然发现怀孕了!孙氏在包家,就和崔氏关系好,两人名为婆媳,实际上情同姐妹。在崔氏的帮助下,孙氏生下了这个孩子,还给孩子取名包诞。包诞生下来不久,就以崔氏养子的身份养在了包家。

包拯眼里容不得啥子,崔氏始终没有把自己小叔子养着的事情告诉他。因为养小叔子的事情,实在说出去不好听!

保证临终前,崔氏告诉他,包诞是小丫鬟孙氏给他生的小儿子。包拯很高兴,留下了遗言:

我的后代子孙做了官,若有犯贪污罪的,就不得回老家,死了不许葬在祖坟中。不顺从我的心意,就不是我的子孙。

3,包拯的家庭状况。

从很多民间传说和小说中,我们知道包拯是嫂嫂抚养长大的。其实这是根据崔氏和包诞的故事演化而来的。真实历史中的包拯,其实是有父亲也有母亲的幸福小孩。包拯29岁考上进士,请求在合肥家乡附近任职,父母不想让他在外当官,他直接就辞官回乡伺候父母。父母相继去世,他就在父母墓地结庐而居,守孝三年。十年后,包拯才出仕当官。

就是说,包拯因为尽孝,耽误了十年做官的时间,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对包拯的评价中,最为贴切的就是欧阳修,他评价包拯:

拯性好刚,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但其学问不深,思虑不熟,而处之乖当,其人亦可惜也!

欧阳修认为,包拯有忠孝之名,但是学问不行,不会为人处世。的确,包拯在文人士大夫当权的北宋,是一个异类。包拯能容于北宋朝,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宋朝的确尊重士大夫。

4,包拯为IP的旅游景点。

包公为官地:河南开封的包公开封府大堂,包公湖、包公祠。

包公出生地:

合肥包公祠、包公墓。

包公为官地:

肇庆包公祠、砚洲包公楼

你还知道哪些包公的故事,快来说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