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包拯究竟是多大的官职?

1298728392


包拯做到的最大官职是三司使和枢密副使,就相当于副宰相,朝中重臣。

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

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今属安徽)知县。

庆历元年(1041年),包拯调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

庆历三年(1043年),入京任殿中丞。后经御史中丞王拱辰举荐,于十一月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

庆历五年(1045年)八月,包拯担任契丹正旦使,出使辽朝

此后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于庆历六年(1046年)六月左右出京任京东路(治今河南商丘)转运使。

庆历七年(1047年)四月,改任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陕西转运使。

庆历八年(1048年)五月二日,包拯调任河北路(治今河北大名)转运使,六月二十二日,入朝任三司户部副使

皇祐二年(1050年),包拯受任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皇祐四年(1052年)十月,除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数月后,转任高阳关(今河北高阳东)路安抚使。因丧子请求任政务清简的州郡任职,遂改知扬州,又转知庐州,并加刑部郎中。

至和二年(1055年)十二月,包拯因担保推荐官员失误获罪,贬官兵部员外郎、知池州(今安徽池州)。

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复职刑部郎中、知江宁府。

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升为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七月,以权御史中丞职领转运使、提点刑狱考课院。

嘉祐六年(1061年)三月,升任给事中,正式担任三司使。数日后,拜枢密副使。


时拾史事


问:历史上的包拯究竟是多大的官职?

包拯(999)字希仁,庐州(安徽)合肥人,仁宗天圣五年(1027)进士,时年29岁。

初被任命建昌酒税,辞官回乡奉养父母,十年后父母相继去世,守孝完毕,于景占4年(1037)任天长知县。

任满回京,任监察御史。在宋朝称为言事官,对于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进行弹劾。

包拯对贪官污吏嫉恶如仇,曾七次上疏弹奏贪官江西转运史王逵贪脏不法,王逵被仁宗罢免。

皇佑二年(1050)任右谏议大夫、后任三司副史,曾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触怒仁宗,被调离京城去任河北督转运使,有一个龙图阁直学士的虚衔,就是后人所称的"包龙图"。

嘉祐元年,被调回京任枢密副使,权知开封府。

为了表示对皇帝面南背北的尊重,包拯每升堂办公就向北而坐,所以戏文里就有"包龙图倒坐南衙开封府"之词。

包拯在官斋墙壁上写了这样一首诗: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斡终成栋,精钢不作钓。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悲。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表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远大抱负。

包拯坐到最高的官职是枢密副使,是主管军事事物的副职,相当副宰相。





金苹果老楊


历史的包拯最大的官职是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也称他为“包龙图”。逝世后追赠礼部尚书就不算了,因为也没有实际意义。

龙图阁是北宋时期,在河南开封宫城中所建的一座馆阁叫龙图阁,其主要的用途是存放皇上的作品、御书画及国家的重要文献,而里面的人员配置有官级大小,主要有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等人员,其实这只是单纯的表示皇帝给予的恩宠而已。

包拯实任是开封知府且加官龙图阁直学士,相当于从三品,在现在来说相当于副部级的官员,如国家某部的副部长,某省的省委副书记、副省长之类的官阶。


东语东愿


知天长县→监察御史里行→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判官→京东转运使→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陕西转运使→河北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刑部郎中→左授兵部员外郎、知池州→复官→江宁府知府→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迁给事中、三司使→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