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包青天包大人是怎么死的?

用户81945142766


包拯是寿终正寝,享年64岁。从各种史料上看,这样的说法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他死的时候,或者死之前,也没有什么其他诡异古怪的事情。而他死时的年龄,在古人里,也算是高寿了。

所以,诸多资料表明,包拯在去世之前,身体还很好,得到朝廷重用,而且没有受到排挤。然后,就病死了,对于这么一个有很大名气的人,如果真有什么奇怪的事情,史料上不可能不体现一些蛛丝马迹,所以包拯应该算是寿终正寝。

包拯,也叫包青天,那是因为他不畏权贵,为民请命,而且十分清廉,所以,老百姓就把他叫做包青天,这是一个十分正面的评价。

而包龙图,也是包拯的一个称谓,其来源是他当过龙图阁的学士,所以,后世把他的姓冠以官名,就这么传了下来。包公,则是演戏小说以及民间对他的尊称,其实我也很习惯称他为包公。

对待演义中的历史人物,我习惯性的存了五分不信,毕竟,演义和小说基本一样,有的真实性高一些,大概就是三分虚,七分实,还有很多演义故事,则虚构的成分实在是太多了,更主要的是,这些虚构的故事往往还有一些原型,甚至能够在历史书上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因此,几乎有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演义中的包青天,断案破案第一,不畏权贵第二,为民请命第三,博学多才第四,这个排名,是根据民间对包公第一印象排名的,毕竟,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塑造包公的形象,都逃不出这四个方面,而尤以破案,最为引人注意。

而历史上的包青天,我看过一些正史上对他的记载,虽然也有一大段笔墨来记载了一件割牛舌案件,这个案件的侦破过程很详细。但我读完之后,总有点钓鱼执法的感觉。

原因在于,包拯为了找到案犯,故意让原告(姑且这么说)把牛杀了卖肉,接着就发布了一条命令,说严禁宰杀耕牛,结果那人的仇家在举报时,包青天就把人家拿下,一审讯,还真是割牛舌的人。包拯给的解释是,这人敢割牛舌,一定和那人有仇,我这才将计就计,破了这个案子。

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包公的断案水平,但从现代观点来看,这种手段,实在称不上高明。但惜墨如金的史书中,能够记载这么一个案例,很能说明,在当时,包公断案水平是很高的。

继续翻看史料,以及后世对包拯的评价,我们就会得出另一个排名,在历史中,包公犯颜直谏第一,不畏强贵第二,为民请命第三,断案破案第四。从一些人,比如他的同事欧阳修评价,包公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

如果是别人评论的,我可能会不信,但欧阳修是出了名的大学问家,而且可以慧眼识才,录取苏轼兄弟俩,还有曾巩这样的有才之人,这样的人 眼光必然不会太差。所以说,演义中的博学多才,是要打折扣的。

而包青天的犯颜直谏,在历史上,可以和另一个魏征相提并论,魏征犯颜直谏到兴头上,李世民就别想回宫休息。而包拯犯颜直谏到了兴头上,唾沫星子都能喷到赵桢脸上。若说是犯颜直谏,包公还要胜过魏征半分。

而李世民和赵桢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开明,最能虚心纳谏的皇帝,所以,包拯和魏征,都没有因为犯颜直谏受到惩罚。

包青天敢犯颜直谏,怼皇帝,自然敢怼大臣,怼皇亲国戚,他当御史的时候,弹劾人简直成了家常便饭,而且,包青天的弹劾,是一种持久战,也就是说,只要包青天认定这个人有问题,要弹劾你,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

史料记载中,有一个叫王逵的倒霉蛋犯了法,被包公一连弹劾了七次,宋仁宗实在没办法,这才把王逵给贬官。因为包公这种精神,老百姓给包公一个铁面无私的称号,戏剧里为了体现这种特性,给包公画了个大黑脸。而历史上,包公不丑,也不黑。

老百姓给包拯抹黑,但心里却十分敬重他,重要比很多人拼命给自己搽粉,老百姓在心里骂娘的好。

至于包青天在正史中的其他特点,比如为民请命,比如断案破案,历史上他没少做过这样的事情,在各类演义小说民间故事中,也没少说明,自然也不必赘述。

说了这么多,还得回到问题上,从上面看,包青天正如老百姓给他的称号,是一个刚正不阿的好官,也是一个也是一个有政绩有能力的清官。他赶上了北宋王朝,甚至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风气最开明的时代。不能不说,包拯真的很幸运。这样一个好人,在这么一个好时候,寿终正寝也是很合理的一件事情。


小小嬴政


包拯在民间一般都称之为“包青天”,又因为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也称“包待制”、“包龙图”等等,是北宋的大清官,断案能手,他刚正不阿,深受百姓的爱戴,传说包拯甚至还可以日审阳间、夜审阴间,为了维护正义,谁都不怕,这么一个深受百姓敬佩的人物,体的最后结局是如何呢?


包拯之所以铁面无私,执法如山,这和他所处的那个年代有很大的关系,有一位英明的君主,他一生嫉恶如仇,不畏权贵,并最终能得以善终,都离不开宋仁宗的爱护和鼎力支持,正所谓忠臣遇明君。


历史上的包拯为老百姓办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姑且不谈,今天只谈谈他最后的结局。

包拯一生娶了两个妻子和一个小妾,第一任妻子姓张,婚后没几年就去世了;第二任妻子是董氏,史书上称董氏是包拯的贤内助,但她们都没有为包拯留下儿子,只有包拯的小妾滕孙氏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才得以延续香火。


包拯于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病逝,享年六十四岁,宋仁宗追赠包拯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故后世称其为“包孝肃”。

历史上对包拯的死因有多种说法,有人说他生前得罪了太多的权贵,被政敌恶意报复的可能性较大,所以他可能是非正常死亡,据史料记载,包拯是突发疾病而死,从发病到去世不到两个星期,在这期间,皇上专门派人给他送来了药物,所以不存在被权贵以及贪官污吏陷害的可能,何况宋仁宗也没有必要在包拯行将就木的时候去害他,因此包拯死因成谜。


1973年有关部门对位于合肥市大兴集的包拯家族墓园进行抢救性发掘,根据墓志铭确定了包拯墓,里面有一具楠木棺材,内有少量头骨和四肢骨,结果安徽省博物馆和有关权威机构,对包拯的遗骨进行了检测,发现包拯遗骨中钙、铁、汞比现代人骨中的含量高,而砷和铅的含量均比现代人骨中的含量低或者相当。

古代的毒物主要有砒霜(砷)、朱砂(汞)等,经检测包拯遗骨中砷含量低,,可以排除包拯服用过含砒霜成分药物的可能性。

至于铅含量高,一般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古人为保存尸体,在棺木中放入朱砂,由于朱砂对骨头的侵蚀和污染而引起汞含量增高;另一种可能是包拯生前曾服用小剂量含汞的药物或者食品。


专家们经过缜密的检测后排除了汞中毒的可能性,确定了这些汞和秦始皇一样是用来保存尸体,防腐用的,至于包拯为何这么快就去世了,大家一致认为包拯可能是突发心脏病或脑溢血等急性病而引起的。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他实现了所有官员的终极梦想,那就是名垂青史,人们都对他交口称赞,皆因他心忧百姓,替群众当家做主。






遗产君


说到历史上的清官,包拯、海瑞的名字一下就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人称“包青天”的包拯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包拯因为曾经做过天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又被后人称作“包待制”与“包龙图”。

在小说演义之中,包拯皮肤黝黑,为人正直,刚正不阿,善于断案,一头虎头铡斩尽贪官污吏,每每戏剧演到此处,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赞扬包大人的秉公廉明。

而小说演义基本都是七分真,三分虚,但包青天的人物设定也基本复合了包拯的历史原型。

包拯乃现在安徽合肥人,仁宗年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转运使,他多次主张朝廷更新吏治,解决冗兵冗官的痹症。后来权知开封府,在天子脚下,遍地权贵,而包拯则秉公执法,按国法办事,从不偏袒放纵,权贵们也知道包拯是铁板一块,在他治下的开封,几乎很难碰到权贵仗势欺人的情景。

包拯能够如此办事,自然少不了宋仁宗的支持,宋仁宗对包拯的能力极为欣赏,又敬佩他刚正不阿的品格,终其一生,包拯都是宋仁宗极为信任之人,包拯在64岁时死在了枢密院副使的任上,宋仁宗为他辍朝三日,以示哀悼,并且追谥他为“孝肃”。

而从包拯病发到离世,仅仅经历了十几天,这让一些人开始猜测包拯的死因,毕竟如此离奇的逝世,不免不让人产生怀疑。

有人说,包拯因为得罪了权贵而被人在药中下毒,这种猜测一直持续了千百年,直到1973年考古的发现才粉碎了这一说法。

在合肥大兴集的一处古墓之中,发现了关于包拯的墓志铭,经过专家的鉴定,此就是宋代“包青天”的墓葬,后来对棺材内尸骨的监测,包拯的尸体并没有出现砷含量过高的现象(砷含量是砒霜中毒的重要指标)。

尸骨只是比平常人的汞、铅含量高一点,专家怀疑这有可能是包拯下葬时使用了朱砂以防止尸骨腐化而导致的。因此经过专家的猜测,包拯基本属于寿终正寝,有可能是患有心脑血管的突发疾病而溘然长逝,毕竟在古代,64岁的年龄也算得上是高寿了。

包拯为官清廉,不阿谀奉承,至今人们还在传说他的故事,包公祠至今香火不断,是历代为官者的终生楷模。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亮仔学史


包青天生于公元999年,卒于1062年,包大人属宋朝庐州人士,一生嫉恶如仇,秉公执法,深得百姓赞誉和爱戴。包公患病到死亡,仅仅13天,据现代科学考证得出结论:包大人属于正常病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