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府尹包拯和王丞相差多少级别?

9527天空之城

包拯准确的来说应该是权知开封知府,要知道中国古代凡是带“尹”字的官职,那都是首都或者陪都的最高级别的官员,例如西汉的京兆尹、东汉的河南尹、唐朝的京兆尹、河南尹、太原尹以及宋朝的开封府尹。

其实包拯在开封府只是个临时工,要真是开封府尹还得了,要知道包拯又不姓赵,开封府尹这个官职很大程度上是储君才能担任的。太宗和真宗都曾经任职过开封府尹,下面我们就包拯和王丞相的官职进行一番比较,挺有趣的。

包拯在这之前是江宁府尹(从三品),后升任到开封府尹,但是只是代理,也就是临时委派的官员(就叫权知开封府事),这时官职为正三品,地点是宋朝的都城开封,所以当时也就是相当于今天北京市的市长。如果是开封府尹的话那应该就相当于北京市的市委书记了。

我们再来看看王丞相的官职,题主说的王丞相应该是王延龄,按照现在我们所了解的来看,唐朝的丞相是正三品,宋朝的一般都是正二品,清朝的就牛了是正一品,所以我们印象当中丞相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但是宋朝的官制比较复杂,中央集权比较集中,连宰相都分好几种,不过大体的都相当于现如今的国务院总理。

结论:如果按照当时宋朝的官制来看,包拯和王丞相相差的应该就是一级。

但是行使的权力却比王丞相的小很多,我们受影视剧印象,总觉得包拯什么都可以做,在一定程度上王丞相是可以罢免包拯的官职的,王丞相主要负责国家政事,而包拯应该只是处理一些京师的治理,中国现在都有很多官员身兼数职的,古代也一样。


羽评历史

你既然问到开封府包拯和王丞相,那么我们就按照演义,小说里说。结合演义及电视剧。包拯任开封府任职的时候是三品。官职是开封府尹,龙图阁待制(七侠五义里面有介绍),展昭是御前四品带刀护卫(陷空岛五鼠招安以后,除白玉堂,其他都是官居六品,白玉堂是四品)。等到后来立功以后(破了襄阳王造反案),包拯由龙图阁待制升级到龙图阁大学士,官居二品,展昭升为御前三品带刀护卫。白玉堂由于装逼死在冲霄楼,所以最后就没他什么事。这些都是小说明确记载的(也有说白玉堂也参与破襄阳王造反案成功,不愿受封,辞官离去)。



至于王丞相,你应该说的是王延龄,都是历史并无此人。在剧中,王丞相往往扮演包拯和庞太师之间的调停战火的角色。

而93版包青天里面,也不止一次提到王丞相是一品大员。记得哪一版里面王丞相和庞太师互相客气。王丞相说庞太师位居一品,又有个贵妃女儿。庞太师回敬一句,我这个太师虚有其名,比不上你这个一品丞相。因此可见,王延龄这个丞相是一品无疑。

如此一来,便可以比较了。至于那些扯历史什么的,都是闲着蛋疼。历史上北宋那个王丞相死的时候包拯还在种地呢……连人都没有,你怎么比?!


西索的苹果

如果真的是“开封府尹”,那是比“丞相”要大的官。在北宋只有储君才能担任开封府尹,“京王尹京”就是储君的标志。但包的拯不是开封府尹,而是权知开封府。

宋代的官制分为官、职、差遣,包拯的权知开封府是个差遣,本身没有工资。此时他的官是正六品的尚书省右司朗中,他按这个级别领工资。此时他的职是龙图阅直学士,不是传说中的龙图阅大学士,这两者之间还差了好几级。职的作用有点类似于皇帝给了他一个大V的标签,认可他是“文学高选之士”了,以后选拔任用的时候优先会考虑他了。

至于王丞相是个虚构的人物,北宋并无丞相头衔。这个时候宰相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祖为了消弱宰相权利,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管行政,枢密使管军事,两个衙门合称两府,共同行使宰相的权利。互相之间互不统属,不相上下。

在文学作品中,包青天的王丞相叫王延龄 ,但这是个虚构的人物,据《宋史》记载,包拯同时期的确有王姓宰执,名为王旦。公元1006年,王旦任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拜相了,次年又加集贤殿大学士,排名又提前了。如果以工部尚书论为从二品,以平章论为从一品,无论哪一个都比包拯的正六品右司郎中大太多了。

从包拯权知开封府后,他又历任了以下职务:

嘉佑元年(1056年):刑部郎中(官),尚书右司郎中(官),知江宁府(差,后权知开封府)。

嘉佑三年(1058年):右谏议大夫(官),权御史中丞兼理检使(差),领转运使、提点刑狱、考课院(差)。

嘉佑四年(1059年):枢密直学士(职),权三司使(差)。

嘉佑六年(1061年):给事中(官),礼部郎中(官,后礼部侍郎,辞不受),三司使(差),枢密副使(差)。

嘉佑七年(1062年):礼部尚书(官,五月卒赠)。

在北宋元丰八年改制以前,官制中只有官才有品级,职是地位,差是事权,二者都是没有品级,这点是很清楚的。枢密副使在北宋元丰八年改制以前和三司使一样都是差,是没有品级的,直到元丰八年改制后才定为正二品。 六部侍郎,在元丰八年改制以前品级一直是正四品下,且包拯推辞不受。 由此可见,包拯生前最高官不过是正五品上给事中和右谏议大夫,死后才追赠为正三品礼部尚书。

由此可以看出,包拯和王丞相之间的级别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沙场秋点兵

这个问题本身有好几处错误:

1、严格来说,包拯并不是开封府尹,而是权知开封府。这两个官职有区别吗?有。按宋朝编制,开封府可置牧、尹,是开封府名义上的最高长官,但牧、尹不常置,且例由皇太子与亲王兼任,通常不亲庶政。开封府实际上的行政长官叫做“权知开封府事”,即俗称的知府。到北宋末的徽宗朝,才罢权知开封府事一职,改置开封府牧、开封府尹各一人,牧由皇太子兼任,尹由文官担任。

包括生活在宋仁宗朝,又并亲王、皇子,不可能担任开封府尹,他的职务是权知开封府事,而且主政开封府的时间非常短,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当然,宋朝坊间也有人将开封府的知府尊称为“府尹”。

2、“王丞相”只是包公戏虚构出来的一个文学性人物,历史上并没有这么一个人。而且,北宋时候,不管是元丰改制前还是元丰改制后,宰相都不叫丞相。要到南宋时,宋朝的宰相才改称丞相。

3、在宋代,开封府知府只是差遣,它本身是没有品秩的。一位官员的品秩,取决于他的本官,或者贴职,跟差遣却没有关系。这就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宋朝官制了,不细说。总而言之,我们很难从知府这一差遣来判断包拯(或其他开封府知府)的品秩与品级是多大,还得看这位知府的职与本官。所以,我们也很难判断“府尹包拯和王丞相差多少级别”。

最后,为了便于你理解,你也可以将丞相想象成总理,而开封府尹则相当于首都市长。但是你要注意,这一类比并不符合宋朝的官制。


吴钩的钩沉

如果你问的是电视剧中的包拯和王丞相的话,还有的一比。

在七侠五义和包青天中,包拯的职务是开封府尹,官拜二品。王丞相自然是一品官。

如果从小说中间来看,两个人的品级相差并不多,只是差了一级而已。

我们还是打个比方吧,包拯的开封府尹,相当于北京市市长,王丞相的职务则相当于国务院总理。

如果说论职务的话,仅仅差了一级。但权力就不可同日而语。

开封府尹只是帮皇帝维持京城治安和日常事务。而丞相则总揽天下政务,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

当然,上边说的仅仅存在于小说和电视中,在历史上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开封府尹一般都由皇族的亲信来接管,比如太子和其他皇位接班人,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就担任过开封府尹。

在历史上包拯仅担任过权知开封府,也就是暂时代理开封府尹的意思,并没有正式担任过开封府尹。这个职务非常重要,绝对不是一般人就可以坐上去的。

包拯长期担任的职务,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市长级别。因为宋朝皇帝对大臣们的权力限制非常多,地方官的权力分别有几个职位来分担。实际上包拯的市长职务权力就非常有限,远远不像电视和小说中描写的那么大。

丞相职务就不一样了。

有不少丞相,会外加一个太师的称号。顾名思义,太师就是太子的师傅。

太子是未来的皇帝,太师差不多也就相当于帝师了。这是中国历代读书人的最高梦想。

朝廷的日常事务和重要官员任免,基本都由丞相负责,当然,皇帝拥有最终决定权。

象包拯这一级别的官员任免,丞相的权力是很大的,也是可以决定的。

也就是说,在真实的历史上,包拯的级别应该和王丞相会差出2到3个级别。


新知传习阁

开封知府包拯更合适。自汉以来,“尹”是首都或陪都的最高行政长官,如西汉的京兆尹,东汉、曹魏、西晋的河南尹,东晋、宋、齐、梁、陈的“丹阳尹”,唐朝在长安、洛阳、太原分别设立京兆尹、河南尹、太原尹。宋代开封府尹不常设,一般由亲王充任,像太宗、真宗称帝前都当过开封尹,除此之外其他人担任开封最高行政长官称开封知府或权开封知府。

包拯是在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十二月自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知府出任尚书右司郎中、权开封知府。其中开封知府本身无官阶,要想任此职一般要求待制(从四品)以上,而龙图阁直学士为从三品,包拯的任命是符合惯例的。任职开封一年半,包拯于嘉祐三年六月改任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成为御史台最高长官。

那么,开封知府和丞相相差多远呢?一般来说,如果仕途顺利的话,要想成为宰相,先得当上六部尚书或者翰林学士(承旨),然后升参知政事一级,接着才能有机会成为宰相,但这每一步都要淘汰许多人,像范仲淹不都是止步于参知政事么?

再来看下包拯前面和后面几任开封知府的仕途。

包拯的前任是曾公亮,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及第,嘉祐元年八月以翰林学士兼侍读、中书舍人、集英殿修撰出任权开封知府。十二月,升参知政事、给事中,包拯接任。嘉祐五年十一月升枢密使,六年闰八月拜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荣升次相(当时首相是韩琦),并在仁宗、英宗、神宗三朝连任宰相,晚年支持王安石变法,遭旧党抨击。这是成功的例子,从开封知府到宰相的位置曾公亮用了五年。

再往前一任是王素,真宗朝宰相王旦子,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及第,至和二年(1055年)三月以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权开封知府,至嘉祐元年八月改任龙图阁学士、定州知州,神宗朝官至工部尚书退休。

包拯的下一任就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天圣七年(1029年)进士及第,嘉祐三年(1058年)6月由翰林学士转龙图阁学士、权开封知府。不久再次担任翰林学士,嘉祐五年(1060年)9月兼侍读,11月升枢密副使,六年闰八月改参知政事,神宗朝反对变法外任地方。

包拯,天圣五年进士及第,与王素同榜,担任御史中丞后,于嘉祐四年三月改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主管国家财政。六年四月,升给事中,正任三司使,19天后升枢密副使。七年五月病逝,追封礼部尚书。

综上,开封知府一般可以在仕途上更进一步,但离宰相还有相当的差距。


闲语

很多戏剧演义中,铁面无私的包拯是开封府尹,由于影视剧里面包拯总是判案断案,有的人就认为开封府尹就是最高法院院长。其实,包拯并没有当过所谓的“开封府尹”,而是“权知开封府事”。开封府尹有特殊的政治地位,这是因为北宋的第二任皇帝赵匡义就曾经担任过开封府尹这一个职位,所以,后来的开封府尹都是由嫡系皇族担任。比如,皇帝的兄弟亲王,皇帝的儿子,才有资格担任开封府尹。一旦你担任了开封府尹,就代表了你获得了很高的政治荣誉。而包拯不是北宋的皇族,没有皇族的身份,包拯是没有资格担任开封府尹这一个职位的。包拯担任的是“权知开封府事”。权知就是代理的意思,包拯的职位相当于做了开封的市长。影视剧里面,秦香莲为了状告负心汉状元陈世美,千里迢迢的向包拯告状。实际上,包拯做的这个开封府的代理是没有权限管秦香莲的案子的。第一,秦香莲是外乡人,不是开封人,包拯没有管辖权。第二,陈世美是驸马,已经具有皇族身份,包拯一个市长,一个五品的官员,是没有权利去过问的。当然,陈世美案是虚构的。王丞相这个人也是虚构的,历史上没有这个人,而且南宋才有丞相的说法。如果真的是丞相这个级别,那就是一品大员,包拯虽然做过龙图阁直学士,但品级并不高,根本无法与丞相这种级别对抗。打个比喻,包拯是校官,王丞相是将军,校官可以去和将管一较高低吗?至于一些演义里面讲包拯是“八府巡按”,其实这种官员管辖的区域和权限都非常小,根本就不入流。


怀疑探索者

一个是副国级,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另一个理论上是正部级,但实际上也是副国级,


身兼数职,相当于现在的国务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市长、市政法委书记(公安局、检察院、人民法院一把手)、卫戌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还常常出任中央巡视组组长一职O(∩_∩)O……够明确了吧╭(╯ε╰)╮



账号尚未生效


包拯任开封府尹的时候,是正三品官。包拯在任开封府尹前是江宁府尹(从三品)后于嘉佑二年升任开封府尹(正三品)。 开封是首都,所以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

开封府尹可不比丞相小,甚至比丞相还大,那是太子爷的位子,包拯从没当过开封府尹,只权知开封府。

开封府尹大体上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北京市市委书记,宰相则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国务院总理。两者相差最少一个级别。

实际上担任开封府尹的亲王只是挂名,并不管事,管事的是少尹或是临时委派的官员(称“权知开封府事”)。寇准、范仲淹、蔡襄、欧阳修、包拯、苏轼、司马光、宗泽等北宋名臣都权知过开封府。包拯从来没有担任过开封府尹,而是朝廷任命权知开封府,并授龙图阁直学士,从三品官,相当于现在北京的代市长。所以相对于宰相的级别就更低了。


蓶懓黒咖啡

按照当时的编制,开封府尹是六品官职,而丞相可是一品大员,级别是无法比较的,一个是现在的北京市市长兼公安局长,另一个是中央的副主席,随时都在京城工作,但是权利可是相差太远了,至于后来包拯又升为龙图阁大学士,位居二品,但是权利也不大,也就是教育部长,和巡视组组长,有时候还会做个专员到地方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