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区:117个产业扶贫项目“铺出”脱贫攻坚路

鲁网12月18日讯12月10日一大早,临沂河东区八湖镇前石拉渊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宝珍在村内扶贫产业园——蘑菇大棚里忙碌着。

“我的主要工作就是采摘蘑菇,一天干七八个小时,活也不累,一个月能收入2000多元。”李宝珍边干活边和记者聊天,因为给家里得了白血病的孩子治病,花费巨大,因病致贫,多亏了在村里建的扶贫车间打工挣钱补贴家用,日子才有所改善,生活才有起色。

八湖镇前石拉渊村有617户1858人,其中贫困户18户33人。为增加村民、村集体收入,助推贫困户脱贫,2016年底该村利用省、市各级扶贫帮扶资金规划建设了这个扶贫产业园,共建设22个工厂化蘑菇种植大棚。扶贫产业园的经营模式为村集体与帮扶企业联合经营,自建成后,优先聘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入园就业,每人每月可增加收入2000余元。

“自2017年扶贫产业园产生收益以后,我们每年都拿出5至6万元的收益,差异化分配给全村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截至目前,已经连续分配3年。”八湖镇前石拉渊村党支部书记董振忠介绍说,剩余收益归村集体所有,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和扩大食用菌生产规模。下一步,扶贫产业园将进一步创新优化“扶贫项目+企业”合作模式,着力培育提升双孢菇产量和品质,积极拓宽营销渠道,做大做强园区项目,吸收更多的贫困户过来就业打工,辐射带动周围村庄贫困群众就业,使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脱贫,为脱贫攻坚发挥积极作用。

据了解,在河东区像前石拉渊村这样的扶贫产业项目有117个,涵盖大棚种植、田园采摘、旅游观光、保健药材、食品加工、光伏发电等各类特色扶贫产业项目,做到了“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基本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充分发挥了扶贫产业的支撑作用,形成“一个龙头出水,多个水桶收益”的良好局面。2016年以来,共带动贫困户4223户6848人脱贫增收。其中,2019年河东区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383万元,新实施10个扶贫产业项目,带动全区贫困户1506户2179人脱贫增收。

近年来,河东区始终坚持把提升扶贫产业项目质效作为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坚持“规范提升资金项目管理,促进项目长期发挥作用”的工作目标,探索建立了资金管理、项目实施、风险防控“三大机制”,把风险防控贯穿到产业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全过程,先后出台完善了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等规范性文件,用制度管钱、管项目,实现规范化管理。经过3年来的努力,全区扶贫产业项目稳步高效发展,收益持续增长,贫困户收入大幅提高,这进一步激发了贫困群众战胜贫困的信心,形成了贫困群众与龙头企业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产业良性循环链条。(通讯员 张军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