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这3点很关键

有一些患者常年被反复的腹痛、腹泻所困扰,而肠镜又查不出什么问题

前言

我在消化内科工作时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患者:中青年人居多,常以轻微的下腹痛和反复的腹泻为主要表现前来就诊,大肠镜检查结果一般都没有异常。通过交流能够发现这类患者普遍存在作息时间不规律、工作生活压力大、饮食习惯欠佳等情况,经常一到考试、会见领导等容易引起紧张情绪的时候就往厕所跑,严重者甚至长期伴有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在慎重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后,医生会给这类患者下一个诊断,叫“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简称IBS

由于此病经常会给广大患者们带来生活上的不便,漫长难熬的治疗也让人们渐渐失去耐心,很多人会认为得了IBS就永远不得安宁。其实不然,只要掌握科学的预防知识,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很大程度上是能够避免IBS的发病或复发的。本文主要通过介绍什么是IBS,IBS是怎么发生的,到探讨如何预防及治疗IBS,来为大家透彻分析这个疾病。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01 肠易激综合征的概述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在全球范围流行的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性发作的下腹痛,且与排便相关或与排便习惯改变相关。

IBS诊断标准以症状学为依据,诊断建立在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推荐采用目前国际公认的IBS罗马Ⅲ诊断标准: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不适意味着感觉不舒服而非疼痛),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①排便后症状缓解;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标准。

据文献报道,IBS全球总体患病率约为11.2%,我国数据在12.99%至20.01%之间浮动,根据地域、年龄、学习、工作性质的不同呈差异明显的分布。

基于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不同,IBS被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不定型四类,前言中提到的案例就是在我国最常见的腹泻型IBS的表现。

腹泻型IBS在我国最多见

虽然IBS并非致命的严重疾病,但因其发病时严重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影响睡眠功能、心理状态和社交活动等方面,广大患有或疑似患有IBS的人都对这个病表示无尽的担忧,甚至是绝望。

殊不知,越是担忧和绝望,就越中了IBS的下怀。下面我们看看IBS的产生机制,了解一下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IBS的发作的。

越是容易焦虑、抑郁的人,越容易患IBS

02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根据最新的研究报道,IB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可以确定的是它一个由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功能性肠道反应综合征。目前业内主流的研究及报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胃肠动力学异常

有研究人员发现,IBS的发生多半都伴有反流性食管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后两者也是常见的功能性消化系统疾病,这种“协同作战”一定程度上提示了IBS跟胃肠道动力紊乱之间的关系。

经进一步研究发现,患有IBS的人整个消化道的运动节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腹泻型患者的小肠和结肠运动会让胃肠道转运功能加快,慢波频率和尖峰电位都随之改变,而便秘型的则正好相反。这是在胃肠道动力上,引发IBS的主要机制。

肠道动力异常会导致腹泻或便秘的频繁出现

2.“脑-肠轴”功能异常

“脑-肠轴”是一套人体内的神经传入和输出系统的集合,是胃肠道产生的信息经中枢神经、植物和神经-内分泌三个系统的一系列传输、整合再传输,从胃肠道起至大脑再传回胃肠道效应细胞的一个闭环结构。

正如人们常说大肠是人体的第二个“大脑”,“脑-肠轴”被认为是调节整个消化系统的重要决策机制。“脑-肠轴”功能的异常将直接导致肠道对食物或其他内分泌激素的敏感性异常增高,进而引发诸如肠道动力失调、疼痛感觉异常等后续症状。

神经胶质细胞在胃肠道中的分布

3.肠道感染与菌群失调

有一类特殊的IBS被称为“感染后IBS”,这类综合征常在患者经历急性胃肠炎并治愈后发生,业内普遍认为“感染后IBS”的发生跟肠道感染后异常增多的炎症细胞、肠道粘膜屏障的破坏和肠道菌群移位导致的菌群失调有关。

肠道菌群失调

4.精神心理因素

精神心理因素与IBS的发病有密切关系,有研究调查发现,79.1%的IBS患者合并有包括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的精神心理障碍。经历过应激事件、精神创伤刺激的人群IBS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其具体影响机制可能是反复急性应激及心理因素刺激造成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失衡增加了内脏的敏感性。

精神心理因素与IBS的发病密切相关

在深入研究IBS的发病机制后,研究人员们根据研究成果,不断优化治疗方案,使目前IBS的治疗已不再像从前那样乱成一团,并且疗效得到了有效提升,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IBS是如何预防和治疗的。

目前对于IBS的患者,最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的手段就是调整饮食、对症治疗和心理疏导。

1.对饮食的调整及控制

鉴于IBS发病时的肠道高敏感性,有计划的饮食调整显得格外必要。美国胃肠病学院(ACG)最后一次更新的IBS指南中提到富纤维素饮食是改善IBS症状的有效手段 (强烈推荐, 中等证据质量) ,同时要严格的限制酒精、咖啡因和辛辣食物对肠道的刺激。便秘型的患者还要注意避免或减少高蛋白饮食和奶制品等的摄入。

常吃一些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有利于预防便秘型IBS

包括应用解痉剂缓解肠道痉挛、止泻药防止腹泻、促分泌剂促进排便等对症手段,能够有效地在短期内缓解症状,解除困境。对症治疗一般均需要遵医嘱进行,一般人仅作了解即可。

3.心理干预及疏导

前文提到的越是生病越着急,越绝望正是一些IBS患者病情加重的因素之一,常规的心理疏导、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治疗是缓解和治愈IBS有效地手段。

一般抗抑郁药会被应用在极度抑郁或焦虑的IBS患者身上,通过对外周和中枢的影响,抗抑郁药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控制情绪稳定,直接影响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同时还能缓解心情,治疗心理疾病,可谓一举两得。

除了用药以外,常规的心理治疗还包括调整生活方式、改善认知行为、催眠疗法和暗示疗法等,通过一系列专业的心理疏导治疗,亦可有效地改善IBS病情,效果明显优于一般的护理关照。

适当的心理咨询和干预治疗能有效的缓解症状,有助于治疗和预防IBS

综上所述,IBS的治疗和预防有时候是混为一体的,良好的精神心态、健康的饮食习惯、规律的作息时间都会有效地预防IBS的发生,也会提高IBS的治疗效率这三个关键要素,正是远离IBS的“良药”。

04 写在最后

经过上述介绍,相信大家对肠易激综合征这个疾病应该有所了解了。在20世纪中叶以前,医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人体器官或组织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生理、病理改变。随着社会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增高,而与工作压力、社会竞争、环境变化等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却在迅速增多。专家们也适时的提出了“心身疾病”这个概念,以强调曾经的生物医学模式必须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

”心身疾病“,一个越来越被看重的领域

很多患者在确诊肠易激综合征之前,并不了解相关的信息,有时还会被一些质量参差不齐的“科普”内容错误引导,误以为得了什么“绝症”,加之本身病痛所带来的困扰,往往心理负担极大。这无形中助长了病情的嚣张气焰,也加大了医生治疗的难度。因此,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本文全面了解到,虽然肠易激综合征是一个比较棘手的疾病,但是,只要了解其发病机制,配合医生个体化治疗,自我调整作息、饮食和心理状态,就一定会携手战胜病魔。

以上就是关于肠易激综合征(IBS)最新的相关信息,希望大家在茶余饭后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Enck P, Aziz Q, Barbara G Adam D, et al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2016, 2: 16014 Mearin F. Lacy BE, Chang L, et al. Bowel disorders [J] Gastroenterology, 2016, 150: 1393-1403Zhang F, Xiang W, Li CY, et al. Economic burden of irritable owel syndrome in China].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6, 22(47) 10450-10460.LADABAUM U, BOYD E, ZHAO WK,et al, diagnosis, comorbidities, and manage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patients in a large 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J].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2,10:37 45张子悦, 马书进, 贺新月, et al.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9, 31(01):64-67.赵尔樱,周佳玮,褚海云,吕思佳,杨艳杰.肠易激综合征流行病学与致病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1-5.吴寒,张振玉.肠易激综合征治疗共识意见(2018,美国)[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31(08):944-946.姚宏昌.重视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1(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