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萧条”是一场经济危机吗?它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猪只


道光萧条绝对算得上是一场经济危机。什么是道光萧条呢?

中国在19世纪上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最先发现这一现象的是龚自珍,没错,就是那个“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龚自珍。他在嘉庆末年(约1820年)就已明白指出:

“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日月,奚暇问年岁!”

因为此衰退始于道光时期,因此吴承明称之为“道光萧条”。


道光帝旻宁于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嘉庆十八年被封为智亲王。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嘉庆驾崩,于同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道光。铸行“道光通宝”,钱制沿前朝。

但道光年间,因鸦片的非法输入日渐严重,白银外流加大,日复一日,银价上涨,而铜钱制度是清朝币制的核心内容。

清政府以银权钱,明确规定了“每钱一千,值银一两”,且“永为定例”。由于白银外流导致的银价上涨,1000铜钱兑白银一两的情况难以维持。

银贵钱贱,各省铸钱局开始不断减重,整个国家如同陷入通货膨胀一般,铜钱的价值不断缩减,百姓的生活日益艰苦。



这样一场巨大的灾难是怎么样造成的呢?

要知道康熙死后清朝国库只有七百多万两白银,亏空十分的严重,康熙的盛世其实是一个衰败的盛世。

虽说雍正年间将国库重新填满,但乾隆皇帝二十年间败光了六千万两,可怜嘉庆辛苦一生也才留下两千七百万两。

所谓康乾盛世只不过是挥霍国库中的银两造成的假象,而可悲的道光皇帝,克承父志,崇俭去奢,颇知物力艰难,生平最不舍得用钱,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传说他套裤穿破,在膝盖上补了两块,而不肯缝制新的。一度创造了三千三百万两的佳绩,颇有恢复元气的指望。


但是怎奈道光虽有光复之心,上天不爱成人之美啊,有道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古中国各个王朝覆灭时期,往往都处于气候变迁期。

古中国以农业为主,而农业对气候变迁非常敏感。因为气候变冷,降雨量降低,会导致农业产量下降,农民起义频繁,而道光年间便不幸的遭遇了气候变迁,1815印尼的坦博拉火山爆发,导致全球变冷,于是清朝的粮食价格迎来一个小高峰,坦博拉火山爆发造成,对农业的影响近乎60年,而恰恰就是这期间这被称为“道光萧条”。

加之洋人甚至不惜用鸦片来加快我国白银外流的进程,当时的中国,物价飞涨,连小一点的地主都吃不饱饭,铜钱与银两的兑换比例越来越离谱,而国家纳税却以银两结算,这意味着农户相当于要缴纳远高于本应上交的税款,商户也大多难以支撑,市面上铜钱剧增,而其中夹杂着大量的私铸铜钱。

铜钱的通货膨胀就此愈演愈烈,而经济危机也随机席卷而来。


总结而言,造就这一切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其一气候变迁致使于当时中国的农业社会遭受重创;其二外国通商码头致使大量白银外流,使得广大人民手中的铜钱贬值严重。最后,气候变迁无法避免,但是白银外流很多原因就得归咎于当时的统治阶级了,或是有心无力,或是放任自流。


历来现实


“道光萧条”的确是一场经济危机,它发生在1820年左右,由于1820年是道光元年,故中国经济史专家吴承明教授将之命名为“道光萧条”。

不同于今天我们熟悉的经济危机,“道光萧条”由于发生的时候无人关注,事后当政者对其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待到危机深重又过多误判,治标不治本,最终演化成灾难性的后果,中国历史在半个多世纪里持续受它影响。

所以,“道光萧条”是清代中期的最重要事件,没有之一。它是导致鸦片战争的经济上的原因,也是日后太平天国运动的渊薮。



最早发现“道光萧条”的人是龚自珍。他在嘉庆末年时指出,“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不可支日月,奚暇问年岁!”

吴承明认为,道光萧条的特征主要是,市场萧条,银贵钱贱,物价下跌,交易停滞,商民皆困。当时的银钱比价从1:1000升到1:2200,等于是提高了一倍还多。而米价下跌,跌幅达25%。


清朝实行双本位货币制,即银子和制钱同时在市场上流通。但这两种货币有着很大区别,而且,用途也大不同。

银子就是贵金属白银。中国的明清时喜欢把白银铸成元宝形状,白花花亮晶晶很好看。但是不方便携带,因为它形状不规则,不能很整齐地收纳,再加上它的规格很大,不方便分割,所以银子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无法使用。

但官府则只使用银子,不使用制钱。这是因为银子成分单一,不易造假。而且,方便大额结算。所以,政府在收税、给官员发放俸禄时,都使用银子。

民间的大额结算也用银子。银子在人民心中是财富的象征,也是财产贮存、赠与和转移的主要媒介。清朝中晚期时,相同比值的银子与制钱,在重量上相差20倍。

制钱又叫铜钱,是用铜和铅的合金铸造而成。明朝政府铸造铜钱比较随意,因此制钱的信誉不高,成色不统一。崇祯时的制钱由于掺杂大量的沙铅,脆弱不堪,掉在地上甚至能摔碎。


清朝的制钱一般叫做通宝,外圆内方,中间的孔洞可以穿上线绳,方便携带。制钱铸造时一般采用铜六铅四的比例,比明朝时官府的信誉有了很大提高。

但由于铜钱铸造技术上没有什么门槛,铜的开采和取得也不难,所以明清私铸钱的风气屡禁不绝,市面上官铸钱和私铸钱实际上同时在流通。

铜钱主要在生斗小民中使用,因为方便日常生活。许多穷人一辈子没摸过银子,连成色好的制钱都少见。当然,达官贵人平日也用制钱,日常生活的琐碎谁也免不了。


但清朝官府结算时只认银子,不使用铜钱。尤其是小民纳税时,要把制钱兑换成银子再去缴税。官府虽然规定了银钱比价是1:1000,但这个比价是不断变动的,前文提到1:2200,那就等于税收提高了一倍还多。

所以,道光朝的经济中,控制银价很重要,银价低,百姓生活会好一些,反之就会很糟糕。

可中国当时几乎一两银子也不产,全部都要进口。更蹊跷的是,中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进口国。据统计,1700-1820年的120年里,全世界80%的白银流入中国。不仅如此,还有欧洲通行的西班牙银元,在1721-1800年的80年里,有1.7亿西班牙银元流入中国。

(道光朝的银元宝)

当时中国的东南沿海,西班牙银元可以直接使用,由于它便于携带和方便收纳,很受商家欢迎。当时的西班牙银元上铸有西班牙国王的头像,中国老百姓不认识,就称呼西班牙银元为“佛头银”。

为什么白银会流入中国?传统的解释是欧洲对中国商品的大量需求,而中国则处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中,对欧洲商品没有需求,为了弥补贸易逆差,所以欧洲人用白银结算。


(西班牙银元,佛头银)

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白银流入中国的原因不是贸易逆差。

当时的贸易商都是全球化的,他们经营的商品也不是今天这样以单一品种和单向度物流为主,而是在欧洲、美洲和非洲之间不间断地循环进行,亚洲和中国只是他们的中转站之一。因此他们对于贸易逆差的感受与今天完全不同,也不会因为贸易逆差而有什么困扰。

因此,白银的大规模流入,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双本位货币制度。

当时中国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除了银子和制钱,还有银票、黄金等。与今天的影视剧给人的印象不同,银票在道光朝之前是不太通行的。这是因为当时的银票都是钱庄、票号和大的商家发出的类似于储蓄凭证的票据,它的信用范围很有限,只能在该商家的分号之间使用,而19世纪初中国的商家一般都没有分号。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分号遍及全国,要等到半个多世纪以后的光绪年间才实现。

(同治年间的银票,这是赝品)

另一方面,依据格雷欣法则,贵重的货币肯定会陆续退出流通,所谓劣币驱逐良币。所以不产银的中国,银贵钱贱是一种常态,也必然导致中国对白银的大量需求。而这种需求使得中国的白银比价大大高于欧洲,同样数量的白银在中国不仅能够购买到更多的商品,还能换取更多的黄金,这就造成了巨大套利空间,吸引了欧洲无数商人带着白银来中国交易。

当时白银流入中国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通过日本的长崎港中转,另一条是通过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宾马尼拉中转。


(西班牙银元)

日本在丰臣秀吉时实行的是闭关锁国,但却对中国和荷兰开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能够从与中国的贸易中获利。当时日本也出产白银,也是主要输往中国。丰臣秀吉当时指定全日本只开放一个口岸,那就是长崎港。长崎港距离中国很近,当时的浙江商人乘船去长崎港比去北京都方便,他们成为中日贸易和中荷转口贸易的主力,乾隆朝的白银输入,他们功不可没。

大量的白银流入造就了中国经济的繁荣。根据经济史家的观察,中国明清之际有两个繁荣时期,都是由于白银的大量流入导致的。一是明朝隆庆至万历时期,另一个就是清朝的乾隆时期。

(今日的长崎港)

那个时候,全世界90%的白银都垄断在西班牙手里。1545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南美玻利维亚波托西山发现了全世界最大的银矿,从而变成全世界最有钱的国家,也成为整个欧洲货币的供给者。从十六世纪起,西班牙银元风行世界三百多年。

西班牙对白银的垄断,中国实际上是最大的受益者。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不产白银,却把白银作为法定货币近四个世纪的原因。对比一下西班牙从发现波托西山银矿到失去南美殖民地的历史,不难发现,与中国明清两代使用白银的历史是基本一致的。

中国对白银的输入,到乾隆朝时达到了顶峰。这也使乾隆朝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富有的时期。当然,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人均富裕程度远不及宋朝,乾隆朝的富有体现在绝对值上。

(玻利维亚,今日的波托西山银矿)

但到道光朝时急转直下,呈断崖式下跌。

据著名的经济史权威安格斯·麦迪森教授统计,1700年时,中国的GDP与整个欧洲相当,而在1700-1820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远远高于欧洲,但在1820年以后的一个半世纪里,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的份额大大下降,并成为世界六大经济体中唯一一个GDP下降的地区。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许多学者认为这是由于中国的气候和水灾。1823年和1833年,两江地区连续发生水灾,所谓“癸未大水”。而横扫全世界的路易十四小冰河期也继续在中国肆虐。

但那只是加重了萧条的程度,而不是根本原因。道光萧条最根本的原因是,1800年前后,全世界白银供应量大大减少,中国的白银流入几乎枯竭。这与白银的产量密切相关,尤其是1790-1799年,以及1820-1829年两个时间段,世界白银的产量大幅下降。

这两个重要的时间段里,发生了什么?

(拿破仑攻占西班牙)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不久以后拿破仑趁乱上台,实行激进的扩张政策,横扫欧洲,造成整个欧洲的战乱,市场需求萎缩,除了民生必需品,以前欧洲对中国茶叶、丝绸和贵重陶瓷等奢侈品的需求基本上没有了。对中国商品需求减少或消失,意味着中国的白银输入也大大减少了。

1808年发生了更为严重的事,拿破仑趁西班牙卡洛斯四世的白痴和昏聩侵入西班牙,灭了西班牙这个国家,任命自己的弟弟到西班牙当国王。

这引起了西班牙人民的激烈反抗,西班牙当时是欧洲最大的国家,各省都爆发了人民起义,拿破仑虽然灭了西班牙,但也使自己陷入了万劫不复。


但西班牙是乱了无疑。西班牙一乱,它在美洲的殖民地揭竿而起,趁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独立运动,先是墨西哥,继而整个南美,西班牙在美洲经营三百多年的殖民地荡然无存了。

在动荡中,银矿业大受影响,全世界范围内白银紧缺,欧洲各国纷纷开始发行国债,或研究使用纸币代替金属货币。而以白银为主要货币、又严重依赖白银进口的中国却还茫然不知,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任由事态扩大。

(英国东印度公司)

日本早在此前几十年就禁止白银出口,而中国的邻国越南这时紧急叫停白银的开采,并且严防白银流出。

对中国来说,当时全世界的白银紧缺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白银大量外流。中国从1808年开始,由白银的净流入国转为净流出国。至1856年,在近半个世纪里,中国白银外流相当于3.68亿银元,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

在全世界白银紧缺中,大英帝国首当其冲。因为英国当时要拼命维持大三角贸易,对白银供应减少格外敏感。当时为了换取东印度公司手里的银元,英国国王甚至将产自英伦本土的棉花卖给全世界最大的棉花供应商、远在印度的东印度公司。

同样,英国东印度公司对中国的贸易也转向以赚取白银为目标了。

英国东印度公司早在十七世纪就在斯里兰卡种植鸦片成功,但一直没有大规模生产。当全世界白银紧缺时,为了能够从中国赚取白银,东印度公司从1800年开始尝试与中国进行鸦片贸易,但一直很谨慎,没有肆意扩大规模。恰逢此时英国自由贸易观念开始萌芽,英国本土的个体商人则趁虚而入,形成了对中国鸦片贸易的主体。



白银紧缺的后果是中国百姓的困顿,陷入乾隆朝以来从未有过的个人危机。银价上涨,银贵钱贱的趋势加重,市场萎缩,通货紧缩。虽然物价下降了,但没有对商品的需求。

而官府的各种税费不降反增,许多过去富庶或说的过去的地方迅速陷入贫困,北方各省先出现粮食短缺,流民增加,饿死人现象开始出现,朝廷赋税、钱粮征收遇到困难,山东、河南等地区的财政收入甚至下降了三分之二。

而皇帝却搞不清楚什么原因,只是一味催促地方官,让他们拿出良心来,认真去征粮。

1823年和1833年两江地区的两次大水灾进一步加重了这种情况。

两江粮食歉收不仅影响了北京的官员和绿营士兵的生活,更使得从清江浦到直隶的常平仓出现空虚,国家粮食平准制度失灵,无法救济灾民,为日后捻军的崛起埋下了伏笔。同时,南方百姓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甚至民不聊生,太平天国运动应运而生。

本文参考文献

李伯重《“道光萧条”与“癸未大水”》《社会科学》2007,第6期

吴承明《中国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2001

罗威廉(William T.Rowe)《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中信出版社,2016

魏斐德(Frederic Evans Wakeman)《洪业:清朝开国史》新星出版社,2013

林满红《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国史馆


首先,可以肯定的说,道光帝统治时期的“道光萧条”绝对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危机!

为什么?我们可以看一看,那个时期生活的诗人龚自珍的一些记录:

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户,四民之首,奔走下贱!

一、物价上涨!

从1820年开始,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一两白银的兑换价格从1000文涨到了2200文,铜钱贬值,这是经济萧条的第一点标志。

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物价飞涨,百姓们本就不容易的生活变得更加雪上加霜!

二、商铺纷纷倒闭,生意难以维持!

自古以来,江南就是富庶之地,可是到了“道光萧条”的二三十年间,很多商人都活不下去了,百姓手里没有钱,买不起东西,商铺只能关门。像一个恶性循环一般,以往繁华的街道也人迹罕至了。

造成这场“经济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闭关锁国”导致生产力低下!

从明朝至清朝,整整四五百年,封建中国都处于一个“闭关锁国”的状态,导致错失了许多机会。

而封建社会无法孕育新的生产关系,自然生产力就无法得到解放。落后的生产关系产生不了足够的生产力,人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经济危机就爆发了。

二、人口激增,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得不到解决!

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到了道光年间,人口已经突破了四亿人。而因为土地有限,而落后的生产力无法提供更多的产能,导致产出不够,许多人都只能饿肚子,本来百姓生活得很困苦,现在连饭都吃不上,谁还会有心思搞生产呢?

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开始,经济危机就到来了!

三、英国的鸦片贸易,大量白银外流!

为什么会发生鸦片战争?因为清政府意识到了鸦片的危害,一个是对民众的危害,另外一个就是对经济的损害,想要拒绝,可是英国在其中的利益巨大,尝到了许多的甜头,不舍得放手,就此发生了“鸦片战争”!

也就是说,在道光年间的二十年,鸦片一直横行,导致大量白银外流,难以维持清政府经济的运行,经济危机爆发!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鸦片经济是致使中国经济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鸦片走私导致中国对外贸易赤字,经济陷入困境 清朝自雍正七年开始禁烟,但是始终流于形式,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效,从乾隆晚年开始,鸦片开始在民间肆意蔓延。刚开始的时候还只是富人抽;到嘉庆年间的时候,中产阶级也开始沾染上这种恶习了;而发展至道光时期,一般的农民甚至乞丐也开始吸食大烟了。大量的鸦片如潮水般涌入清朝各省,致使中国本来对欧洲各国的贸易盈余逐渐缩小,至道光十年时开始变为逆差。这样一来白银就会大量流往海外。


而鸦片又是一种依赖性强,极易吸食上瘾的毒品,一个人一旦碰了鸦片,基本就成了废人一个,面色枯黄、形销骨立,行为举止好似大病初愈,这样的人哪里还能做事?中国古代又是个农业社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早已根深蒂固不可动摇,农民不干农活、不做手工就失去了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消费就更加萎靡不振了。

最常见的“萧条”现象,就是当时几乎飙升的白银价格。道光皇帝登基前的嘉庆年间时,一两白银可以兑换制钱1000文,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1834年,一两白银竟可以兑换白银2200文。飞涨的银价,带来了经济上的连锁反应,要用白银交税的百姓,负担当然年年激增,民间商贸也遭到冲击,即使是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也是“富商大贾,倒罢一空,凡百贸易,十减五六”——家家“清仓处理”,一半以上的店铺关门。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损失惨重。从账面看清政府的“地丁银”等收入似乎减损不大,但那大多是各级官员“虚报”的。比起嘉庆年间每年六百万两白银的地丁银收入来,道光年间的清王朝,地丁银却连每年五百万都收不到。各级官府大面积亏空,以道光皇帝的哀叹说“动拨则无实储”。看似账面上有钱,用钱的时候才发现没钱。



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使得中国的白银流入量几乎枯竭。最终法国的大革命爆发,欧洲对中国茶叶、丝绸等奢侈品需求几尽消失。世界动荡导致各国都严禁白银外流,不产白银的中国自然陷入了空前的危机。然而对于这场危机道光帝并未去寻找根本原因,反而是一味催促地方官员加税纳银。致使国家粮食平准制度失灵,无法及时救济受灾的难民;为日后捻军以及太平军的起义埋下祸根。


大老二爷


在道光在位的长达29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在人口、农业、手工业等等各个方面都陷入迟滞状态,可以说道光危机是清朝由盛转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由主演变成末流的重要转折点。

至于造成道光危机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①白银危机冲击生产力,主体经济受到重大损害

道光年间,清朝的经济结构仍然是以农业和手工也为主体经济结构,而清朝的结算方式主要是,白银用于批发和国家各种支出,铜钱是零售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白银和铜钱通兑比例为1两白银=1000文铜钱。在道光之前,比例还可以保持,但到了道光初年,由于鸦片走私贸易和白银折耗等问题,导致白银大量流出。


物以稀为贵,老百姓也知道白银比铜钱金贵,所以有了储蓄也愿意换成银锭,最不济换成银颗粒当钱存起来,更不用说富户更是如此。由于白银外流,加上储蓄保守,在市民流通的白银数量日益减少,相应地白银的地位就水涨船高,白银本身的价值能买到的东西越多,老百姓产出的东西就更不值钱了,生产积极性就降低很多。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经济受到重大的伤害。

“富商大贾,倒罢一空,凡百贸易,十减五六。。。

②财政收入减少,中央和地方财政危机出现

白银危机造成大量手工业和农业倒退,人们生活水平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变得更加穷困,地方财政开始出现危机,税收收不上来白银,地方上收支开始出现不均衡的情况。很快这种情况就蔓延到中央财政,地方上税收不足,到了中央一样收不足。地方税收不足导致中央无法保证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军事支出,进而导致了道光年间的经济危机和战争实力的情况。白银危机导致银贵钱贱,商业活动锐减,市场不景气,进而导致税收减少,政府无力维持中央支出,在对外战争中失利,从此开始恶性循环。


在政治上,官场腐败造成杂税繁多,税负沉重之下民众反抗不断。处于小冰河时期的气候怪异,灾害频繁之下,又遇上贪官污吏,各种私税、强行摊派严重侵害了百姓的经济利益,激起了民众抗议和起义暴动等等。

综上,在道光年间,由于白银危机导致的经济危机,进一步触发了政治、军事危机,内有起义外有列强,中国经济陷入了停滞甚至倒退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农业与手工业商业的矛盾日益加剧,由此导致了在19世纪上,中国原有的生产方式越发显得落后,从而最终落后于西方,沦落到被动挨打的地位。


国际猫


如果说爆发于道光二十年(1840)的鸦片战争,好似一声晴天霹雳,那么之前已持续二十年的“道光萧条”,就好似山雨欲来前的长久阴霾。

其实,“道光萧条”这个词,是20世纪末起,由吴承明、李伯重等学者提出来的新名词,指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晚清道光年间持续三十年的经济大萧条现象。尽管对这个“新名词”,学术界还有颇多争议,但只要翻看相关史料,扑面而来的,正是种种触目惊心的“萧条”景象。

最常见的“萧条”现象,就是当时几乎飙升的白银价格。道光皇帝登基前的嘉庆年间时,一两白银可以兑换制钱1000文,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1834年,一两白银竟可以兑换白银2200文。飞涨的银价,带来了经济上的连锁反应,要用白银交税的百姓,负担当然年年激增,民间商贸也遭到冲击,即使是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也是“富商大贾,倒罢一空,凡百贸易,十减五六”——家家“清仓处理”,一半以上的店铺关门。

政府的财政收入,当然也损失惨重。虽然从账面看,清政府的“地丁银”等收入似乎减损不大,但那大多是各级官员“虚报”的。比起嘉庆年间每年六百万两白银的地丁银收入来,道光年间的清王朝,地丁银却连每年五百万都收不到。各级官府大面积亏空,以道光皇帝的哀叹说“动拨则无实储”。看似账面上有钱,用钱的时候才发现没钱。

而且就这么点钱,还是官员们为了政绩,向老百姓“任意取盈”的结果。原本银价上涨,就会造成老百姓负担加剧。外加官府没钱,当然也要让老百姓多买单,所以各种“浮收”变本加厉。以《清实录》记载,比如湖州府的乌程与归安两个县,“浮收”白银就多一倍。陕西仅粮道衙门,每年就“浮收”六万两白银。简直是越“萧条”越朝着老百姓狠宰。如此一来,民生也可以想。

所以,也就有了鸦片战争前夜,好些让后人啧啧称奇的怪现象:明明是二十年和平时光,晚清的百姓生活,却是一年赛一年困顿不堪。以1825年江苏巡抚陶澍的奏折说,江南的老百姓生计已是“内实形其不足”。富庶的江南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当然更惨。各地都有农民失去土地,大批流民游荡四方,以1826年龚自珍的疾呼说:“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户,四民之首,奔走下贱。”

这样的恶性循环下,鸦片战争前的这段“承平”年代,也就成了民变频发的危机时代:单以《清实录》的统计,从道光帝登基至鸦片战争爆发,大清各地就已爆发民变二十三次,包括了从京城到地方十八省,且有“抗租”“抗暴敛”“抗漕”等各种名目。各省的交界地区,都常盘踞着大量强盗团伙。道光年间的内阁侍读黄瀛山就感叹“邪教盗匪,在在皆有”。哪怕没有鸦片战争,都可见乱成一锅粥。

而且,看过了这些乱象,也就不难理解接下来的太平天国战争——持续数十年的“道光萧条”,早把坑全挖好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这段“和平年代”里,清王朝会发生如此恐怖的“萧条”景象?公认的第一条原因,就是清王朝的经济瓶颈:道光年间时,中国人口已经突破了四亿,人口与土地的矛盾空前激化。但固守小农经济的清王朝,蹒跚前行的商品经济,乃至依旧封闭的国门,早就令大清的国民经济发展,进入到了死胡同。于是越困顿越封闭,越封闭越困顿,成了死结。

但比起这封建经济发展中的固有毛病,大清“萧条”到这地步,还有两条特殊原因,其中一条,就是空前泛滥的鸦片贸易。

道光皇帝登基后,正是英国鸦片贸易最红火的年代。一箱产自印度的鸦片,成本价237卢比,卖价却是2400卢比,属于当时最暴利的行业。大量的鸦片,就这样疯狂倾销进中国市场,道光帝登基的第一个十年,英国每年向中国输入鸦片一万箱以上。到了第二个十年,即鸦片战争前夜时,英国每年向中国输入鸦片两万箱以上。红火的烟管,不但摧毁着国人的建康,更“烧”着大清的钱:1830年至1834年,清王朝平均每年外流白银,多达五百四十万两。

看过这恐怖的“烧钱”,就明白为何道光年间,白银价格始终飙升:陷入步履蹒跚的大清经济,就这样被鸦片抽干了血肉。

而比起鸦片的诱因来,“道光萧条”也更有一桩发人深思的内因:彼时清王朝深入骨髓的腐败。

就以“烧钱”的鸦片贸易来说,“道光萧条”时期,清王朝何尝不知道鸦片的危害?但一个怪圈是,林则徐虎门销烟前,大清越是拼命查禁鸦片,输入中国的鸦片,越是数额暴增——就连广东福建的沿海水师,都按照鸦片的箱数来抽取好处,所谓的禁烟命令,只是他们提高索贿数额的口实。以至于“每船得洋银四百圆六百圆不等”,安心发着“白银外流”的财。

而这样的腐败,放在“道光萧条”年间,也只是常见现象。昔日官场上见不得人的陋规,在道光年间都成了合法化。比如最简单的地方官觐见,以《道咸宦海见闻录》的统计,按察使级别的官员每次进京,送给六部九卿官员的贿赂,就多达一万五千两白银。州县官员征收赋税,年节官员走动往来,样样都要巧立名目搂钱,所有的钱,当然都落到老百姓身上。

所以,在这个“道光萧条”的年月里,既然年景不景气,缺钱缺红眼,那么各级官员想到的,绝不是如何抚恤民生,却是怎样让小民们“买单”损失。所谓的“道光萧条”,经济问题的表象下,却是如此积重难返的腐败问题。“萧条”中的晚清王朝,自然也就在鸦片战争的炮声中,坠入落后挨打的境地。

“经济问题”的背后,却是超越经济范畴的叹息,与警钟长鸣的回味。

参考资料:《清史稿》《道咸宦海见闻录》、罗畅《道光萧条刍议》 、李芳《道光萧条与十九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经济》 彭程《鸦片战争前英国对中国的鸦片贸易》、 冯尔康《生活在清朝的人们》


我们爱历史


1820年,也就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第六代君主道光皇帝上位之初,就经历了清朝历史上规模巨大的一次经济危机。那时候清朝治下民生凋敝,经济出现了严重下滑,国家财政收不抵支已为常态,历经道光、咸丰二朝都没能解决,直至晚清时期枯木逢春的“同光中兴”才有了扭转的势头。因此次危机始于道光王朝,史称“道光萧条”。


“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日月,奚暇问年岁!”——龚自珍

“道光萧条”的出现标志着清王朝已经彻底地跟“康乾盛世”告别,由此开始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漫漫下坡路,纠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皆与鸦片影响人民消费有关。

白银外流、经济凋敝

“粤中鸦片烟满地,虽乞儿亦啖之。”——《鸦片战争丛刊 》

鸦片走私致使中国对外贸易赤字,经济陷入困境 清朝自雍正七年开始禁烟,但是始终流于形式,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效,从乾隆晚年开始,鸦片开始在民间肆意蔓延。 刚开始的时候还只是富人抽;到嘉庆年间的时候,中产阶级也开始沾染上这种恶习了;而发展至道光时期,一般的农民甚至乞丐也开始吸食大烟了。




大量的鸦片如潮水般涌入清朝各省,致使中国本来对欧洲各国的贸易盈余逐渐缩小,至道光十年时开始变为逆差。这样一来白银就会大量流往海外(清朝时期民间主要通行两种货币:白银、制钱,购买大宗商品主要用银子),长此以往,白银供给不足,物以稀为贵,难免不会出现“银贵钱贱”的尴尬局面。

“银贵”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以银两计价的商品价格不断下降,致使这些商品的制造商的利润直线下降;另一方面,银子不断减少导致原来白银与制钱(铜板)固定1两比1000文的比例难以为继,一再攀升(据说在某些地方甚至达到了1两银子可以换2000文钱的地步),用制钱所换得的银子少了,大宗商品的消费自然也会下降不少。这两点都直接导致了清朝人民低下消费水平。没有了消费的带动,经济又怎么能繁荣得起来呢?

荼毒国民、劳动力匮乏

众所周知,鸦片是一种依赖性强,极易吸食上瘾的毒品,一个人一旦碰了鸦片,基本就成了废人一个,面色枯黄、形销骨立,行为举止好似大病初愈,这样的人哪里还能做事?中国古代又是个农业社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早已根深蒂固不可动摇,农民不干农活、不做手工就失去了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消费就更加萎靡不振了。

而且据1838年清朝官方统计,当时中国吸烟的人数应在4.、500万人之间,如此庞大的一个数字可想而知会对消费造成多么大的影响。 再者,吸毒者开销极大,绝对不是一般人(包括一般地主)抽得起的,因此久吸鸦片的人概括起来那就是“富者变穷,穷者便男盗女娼”,这样下去必然会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毕竟食烟者基数极大),给本就千疮百孔的清王朝以沉重打击。



正是认识到了鸦片之巨,清朝才一直在禁烟的立场上态度异常坚定,即使后来因此爆发了“鸦片战争”,统治者也始终没有改变对鸦片的禁令,这也恐怕是晚清几位皇帝为后人所做为数不多的好事之一了吧!


棍哥观史


道光萧条是清政府道光年间所经历的一次类近代化的经济危机。它发生于1820年,与我们所熟知的世界上各国的经济危机不同,这场危机其实没有人关注。而且当时的清政府也采取放任的态度。等到事件出现不可挽回的境遇的时候才采取一些治标不治本的方法,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从而导致农民起义和列强入侵。其实近代以来我们所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和辱国的战争都是因为经济上的软弱而造成的,道光便是此时的开始。在嘉庆末年,我们其实就已经出现了富户变成贫,贫户成为饥饿者,四处奔逃的景象和局面,当时市场萧条,交易停止,商人与民众皆困苦不堪。



银价于铜钱的比值,从1:1000上升到1:2000这相当于货币的购买力贬值了一半以上。虽然当时清政府所实施的货币政策是以银为计量单位,但实际上流通在社会民间的大量的钱币都不是银子,而是铜钱,只是官府用钱折银,而两者比值的变化也直接导致了民众生活成本大幅提高。同时银子在当时非常值钱,大额结算全部用银子,银子也是民众当中财富的象征,就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银子大规模地用于储存赠与和转移。市面流通的铜钱则一直处于尴尬的状态。说尴尬,并不是说不重要,而是由于银子越来越值钱在交税的时候,税收即便收取相同的银两。也要用原来两倍多的铜钱换取。但关键的是清朝在当时不生产银子,全部依赖于进口。而进口的对象主要是西班牙和日本,曾经在最巅峰时全世界80%的白银都流入中国。原因就在于欧洲对中国的商品有大量的需求,同时中国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贸易逆差,只能用白银来结算。



但是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当时的全球贸易化已经开始。欧洲美洲和非洲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种三角经济体系,而当时亚洲和中国只是其中的中转站,所以白银最终流入的目的地,其实并不是中国,而是欧洲,但问题就出在中国在当时是双本位的货币制度,银子和铜钱。这就造成了,在国内大量的银子,在交易的过程当中储存下来。不仅使得中国民众因为银的大量储存,铜钱的贬值,导致国家税收加重,同时也使欧洲美洲和非洲的贸易循环出现结构性问题。这种结构性问题也被欧洲的无数商人看中,并出现了套取近大利润的空间,纷纷拿白银到中国进行交易进而继续造成这种贸易逆差,欧洲商人的做法也令欧洲社会的其他阶层饱受诟病。



日本在当时也是闭关锁国,但却对中国和荷兰持开放态度,主要原因就是日本可以通过荷兰向清朝出口白银获取巨额利润。所以白银的大量涌入在当时日本也贡献了很大一部分。当时的白银大量流入造成了经济的虚假繁荣。整个利益链条不出问题,繁荣可以继续维持下去,但问题在于欧洲在此时已经出现了列强争夺的现象,导致了世界市场发生变化。首先法国大革命爆发,拿破仑上台实施激进的政策,使欧洲一片混乱,市场需求萎缩,欧洲市场对于中国茶叶丝绸和贵重瓷器的需求短期内大幅下降,对中国的商品需求消失,也意味着中国的白银收入大幅减少。同时拿破仑还占领了西班牙,这使得以西班牙为主导的国际白银贸易出现搁置,造成了全世界范围内的白银短缺,欧洲爆发恶性通胀纷纷发行贬值的国债,以代替金属货币。



而此时的清政府却全然无知,没有任何措施防止货币通胀的方法。而当时的日本虽然闭关锁国,但也察觉到了世界白银交易出现重大问题,立即禁止白银出口,白银贸易的腰斩再腰斩也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收入难以为继。反而当时的清朝成为了白银的流出国。这种巨大的反差,直接导致了清朝时期社会的动乱和崩溃。而新崛起的英国也深受其害,虽然自身已经有了长足的资本主义发展,但是白银贸易的困难也使英国多次铤而走险,鸦片贸易因此兴盛起来。因为鸦片是当时除了白银之外,最有价值量的交易物品。所以西班牙的世界白银贸易被英国等国的世界鸦片贸易迅速代替。而此时的清政府依然毫无察觉,白银的大量短缺和流出以及鸦片的大量流入,直接导致整个社会的萧条通货紧缩,物价虽然下降,但是市场需求下跌的更猛。而当时的清朝皇帝却没有任何办法,只是一味地催促官员让他们保证清帝国的稳定。同时又由于自然灾害等影响使得南方经济进一步遭受打击,所以太平天国应运而生。


世界史图鉴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大中午的吃撑了,肚圆,睡不着,爬起来蹲椅子上刷题,转手就刷到了题主的问题。道光萧条?就冲着这四个字,俺老梁也得上手掰扯掰扯。

说正题之前唠叨两句

话说满清入住中原,咱大华夏民间还是有点底子的,就这点底子,让那十全老人乐乐呵呵的走完了一辈子,临了说当个啥也不管事的太上皇,也就嘴上说说的事,到死那权利都没有放下一分。

其实打乾隆这十全老人的后期满清就开始走了下坡路了,嘉庆好歹有个和珅这新手大礼包撑了几年,转手倒腾到了道光的手里的时候,那就不是啥下坡路,整个就是一断崖的存在。

您瞅那道光的画像,干巴巴的瘦。

道光前边以及他的后边,那个皇帝不是圆润,独独就他瘦的不可思议。其实也从这侧面能感觉到这道光朝,经济真不咋的!您要说他是经济危机,他还真是,那么从那个方面咱能感觉得到呢?

从各个方面感觉道光的萧条

在道光的手里,那满清的财政已经到了收不抵支的状态,要不道光这辈子咋就扣扣索索的呢,历史上唯一一个补丁皇帝。

这是国家层面上,那么民间呢?这民间最表象的就是,银子贵的离谱,那制钱贱的都不可思议。

那么有多离谱呢?银子和制钱的兑换比例官方认可是1:1000,可在民间已经达到了1:2200这翻了一倍都不止。

啥意思呢?咱打个比方大家伙听听。

您比如说一两银子咱开头的时候,能买一个馒头,到了银子变贵的时候,一两银子就能买俩个半的馒头。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不明白:“这不是好事吗?钱还是那钱,买的东西变多了!”

拉倒吧您那!您要明白一点,满清地头上,那爱新觉罗家的人家向民间收取的税收是用银子结算的,而民间小老百姓平常的生活是用制钱结算的。

好吧,这直接导致开头您交一个馒头这今年的税钱就齐活了,到了道光这头,您得交两个半的馒头才能过关。而看满清政府这头,实际收入还没有长,您说奇怪不!

这直接导致以前还能填饱肚子的家庭,现在就直接的饿死。

再有那个时候撑起咱大华夏经济的是手工业,而那手工业购买原料要使用银子,而出售东西的时候收到的却是制钱。

开头同样一批商品开头能收入两个半的馒头的制钱,换成银子这就是二两半的银子,用这些个银子在购买原料你就可以扩大再生产。可道光的时候,同样一批商品收入两个半的馒头的制钱,齐活,只能换一两银子,得,您这购买的原料可就缩水了一半都不止,您还扩大再生产?拉倒吧,您还是赶快关门歇业吧,再干下去这的赔死!

有人说:“你不懂涨价啊?”

涨价?俺就呵呵呵了,你涨了价准备卖给谁?这有人买吗?傻了吧!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卖原材料为嘛要用银子,咱用制钱不就得了,这不就不存在这事了吗?”

您这是想多了吧,购买原材料这属于大宗商品,您购买大宗商品他的量就大,您这是准备抗几筐或者几十筐制钱去购买?所以当时在大华夏的地界,都默认大宗商品的购买都是银子。

回头您出售,这都是手工作坊,批发?对的都是散户,这帮人有的人一辈子都不见得能摸一两银子,您让他掏银子购买,想多了吧!

这结果直接导致,农民交不起税,让地主给吞并了,成了啥也没有的无产者。您回头再租用地主的土地种粮食,得,地主为了不让自己受损失,玩命得给你抬租,这要是碰到有风有雨的年份,就是人会瘦点,但不至于饿死。可遇到了天灾,全得饿死。

这农民没有了,手工业生产者急剧减少,你满清到哪里收税去?这就进入了恶性循环,他道光不穷都没有道理。

银子哪去了

说道这里,就会有人问:“那银子哪里去了,咱大华夏打开始使用银子作为货币,都是世界各地的银子往咱大华夏流,这都多少年了,这么多银子,咋就银子贵了,不是说物以稀才为贵吗?银子多了还贵?”

银子多?谁告诉你的?咱说明末之前是您说的这个理,全地球的银子都往咱大华夏地头上流,咱大华夏地头上有的是钱。

您要非和俺说明末没有钱?俺就告诉你一声,大明老朱家没有钱,但民间那钱哗啦哗啦的有,都让士大夫藏自家地窖里,不在市面上流通,造成了一个缺钱的假象,您要是把这些个士大夫老爷们抄了家,大明老朱家立马就活了,这也是为嘛朱元璋这么恨当官的原因。

到了改朝换代了,那些个士大夫们把自己个地窖打开开始花钱,得,市面上又有了钱流通,这就看起来满清开头的时候,打了那么多仗似乎不缺钱的样子,道理就在这里。

那么到了道光手里边的时候,这银子难道又被这些个士大夫给整到地窖里去了?

那到没有,是被那帮大鼻子给赚走了,导致白银外流,在咱大华夏的地头上银子少了,所以物以稀为贵,这银子的价格就上去了。

那么白银为什么会外流呢?

过去啊,咱用土捏的那陶瓷,虫子吐的那丝整的那布换老外的银子,这基本上就是无本的买卖,毕竟原料是可以无限循环的不是。

可到了道光时候,人家大鼻子已经完成可工业革命,人家廉价的布条廉价的罐子多的是,跑你地头上贩卖。

这一倒腾,得,银子又回到了人家的手上。这也就是大鼻子洋鬼子为嘛一整那条约,就要满清开放口岸,这就是为了让自家的商品能顺顺利利的进入到你地头,用这些个商品换你的银子。

在这个过程中,大鼻子洋鬼子还是觉得这来钱来的太慢了,这不用鸦片开始换钱。

开头的时候,这鸦片只是在满人的堆里流行,毕竟这帮人吃饱了啥事不用干不是。这整上一口,那叫个飘啊!这飘的飘的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给这鸦片整了好听的名字——福寿膏,还有空琢磨一整套吸食鸦片的用具,这也没谁了,这一时之间这行为就成了上层那圈里的标志。

得,这就慢慢的扩大到了中产者,接着是整个大华夏,连乞丐都没有放过。您就说吧,这银子不往外流都说不过去。整到最后当兵的都拿那鸦片当军饷,这也没谁了!

这也是为什么道光老是吼吼着禁烟禁烟,原因就在这里。

这越是往后,这种现象就越严重,加上后来的各种赔款,这是从民间把最后一点银子往外扣,扣出来送给大鼻子洋鬼子的行为啊!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说:“拉倒吧,人家还有同治中兴呢?你咋忘了?”

没忘,你信,俺可不信,那也就是回光返照而已,这要是说下去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两千字他也打不住,有机会咱在聊!

好了,现在大家伙就应该明白这道光何值是萧条啊!

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明朝嘉靖年间,大明王朝遭遇到了一场危机,这场危机来自于丝绸贸易。准确的来说,是白银造成的危机。

为什么呢?主要就是因为当时海外贸易,带来了大量的白银,这些白银主要来自于阿拉伯国家,因为当时的欧洲,已经开始出现商业文明。



大量白银流入的结果是大明朝廷发现,每年的丝绸贸易都在增多,可是民众愈发艰难,商贾也愈发艰难。

甚至连国库,也没有出现想象中的增加,除了腐败问题之外,这里就涉及了中国古代的税收制度,也就是用银纳税。


在海外丝绸贸易被官方垄断期间,大量白银流入,使得明朝银价不变,可是底下的物价却是飞升了起来。

这种经济现象,在今天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明朝当时没有蓄水池,有了外汇没有合理发行货币,没有让其流入市场。

明朝政府用这些钱来修宫殿,来赈灾,来充当军饷,造成了贫富差距拉大。即便是在今天,咱们处理增多外汇,一般都是通过房地产。

也就是通过发行更多货币的方式,让这些新增的货币流入市场,房地产就是一个蓄水池。可在明朝是没有的。

为了扭转这种困局,嘉靖年间就开始了禁海政策,总得来说就是管控白银,同时调整税收。后来张居正变法中,也有对经济的一些独特改良。

而道光年间的萧条,则是因为大量白银外流,同时朝廷又坚持用银来缴税,所以清朝不增加赋税是个笑话。



因为明朝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大致只等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四分之一不到。也就是说同样的交税,清朝百姓要多交的多。

道光萧条很多人认为是鸦片贸易导致,然而全国性的萧条,根本原因还是贪腐问题,以及清朝闭关锁国多年,不了解当时世界贸易规则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