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蛊之祸:武帝本意为太子铺平道路,没想到逼死了太子

巫蛊之祸是汉武帝晚年时期爆发的一场重大政治事件,这一场政治事件牵扯了十几万人,对汉朝的影响非常深远,甚至还有一些人认为巫蛊之祸动摇了西汉的国本。目前史学界对巫蛊之祸的起因争议非常大,有一部分认为这是因为汉武帝老年昏聩导致的,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这是权力斗争引起的,只不过有部分势力推波助澜才导致这种恶果出现。今天江郎带大家再探巫蛊之祸的性质以及影响,看看巫蛊之祸是如何牵扯到数十万人的。

在了解“巫蛊之祸”前我们需要探明一下参与的政治势力,这几股势力为了自己的目的、利益共同促成了“巫蛊之乱”。

参与巫蛊之祸的政治势力

1:汉武帝

汉武帝代表的就是皇权,至高无上的权力。


2:酷吏势力

汉武帝的治国理念偏向于“以暴制暴”,对于那些不安分的势力汉武帝往往是用酷吏、特务解决的。比如废后(陈皇后)的时候汉武帝让张汤调查巫蛊事件,张汤善于揣摩圣意,他借题发挥牵连了三百多人,深得汉武帝好评。汉武帝权力欲望极强,尝到甜头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于:“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在汉武帝时期尤其是晚年时期酷吏是一大政治势力,代表人物就是江充之流。

3:太子(刘据)党

太子党就是以太子为核心的政治势力,其主要人物都是一些持仁政观点的长者(石德、张贺等人)。汉武帝的执政理念比较激进,所用之人也都是一些酷吏,但是太子和汉武帝截然相反,太子比较倾向于仁政,而那些不得志的仁厚长者自然投其所好,围在太子的身边了,史书有明文记载“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田余庆认为这一派势力代表着“守文”势力,但是阎步克认为这群人是政治投机客,史学界对这一派的定义还没统一意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当时有一批势力是以太子为核心的。这批势力不是来自于外戚,是来自朝臣的政治势力。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批人追随导致太子得罪了酷吏势力,因为酷吏和仁者完全就是对立的,执政理念完全不一样。


4:以卫霍为核心的新兴军功势力

这一方派系的特点为:卫霍、军功。卫青和太子的关系可不一般,卫青是太子的舅舅,也就是未来的外戚集团。同时还要点明卫青是以外戚出身起家,但是自己又靠军功发家。汉武帝时期汉朝对匈奴采取强硬措施,数次北伐产生了一批新兴军功势力。卫青、霍去病属下将领仅明文记载封侯的就有24人,成为将军的有16人(数据见《汉武帝时期的新兴军功集团》)。这24人未必都忠于卫青,但是多多少少都有恩于卫青,其中还有一些人(苏建)劝卫青广招门客。这是什么意思?是要组建自己的政治小势力吗?虽然最后没有招门客,但是最起码我们能知道这24人里面肯定有一些人是比较偏向于卫青的。如果未来太子当了皇帝,那么卫青靠他的身份、资历当大将军十拿九稳,对军权的掌握也势必上一个层次。这批势力是太子党的可用势力,但也有可能是“潘多拉魔盒”,稍有不慎就会重蹈外戚专权的覆辙。


5:李家外戚势力

这个李家势力是以李夫人、李广利为首的外戚势力,这个势力在汉武帝晚年(卫家衰弱)时崛起,在当时后宫里面有李夫人(生皇子刘髆),军队里面有李广利(李夫人的哥哥),朝廷里面有丞相刘屈氂(与李广利是亲家),是一股不小的势力。他们的目的非常清晰,那就是想要皇帝废长立幼,立刘髆为储君。这一家外戚势力与卫家是对立的,因为未来储君只能有一位。

巫蛊之祸的主要内容

汉武帝为保全太子着手打压以卫霍为首的势力

巫蛊之祸是汉武帝开头的,不过最初巫蛊之祸的矛头并不是太子,而是以卫霍为首的势力。在当时卫青的势力非常大,我们列举几个代表人物:太子(卫青外甥)、皇后(卫青姐姐)、大司马(霍去病,卫青外甥)、大将军(卫青本人)、丞相(卫青亲家)。这股势力加起来你怕不怕?汉武帝本身猜忌心就重,而且对外戚尤其敏感。要知道汉武帝幼年的时候长公主对朝政干预严重,窦太后生前汉武帝就是一个傀儡。直到汉武帝宠幸卫子夫,并且利用卫氏、酷吏才逐渐废掉陈皇后,并且严重削弱了窦氏对朝政的影响。

汉武帝自身就做了一段时间的傀儡,他怎么能让自己的儿子重蹈覆辙哪?因此汉武帝晚年发动了巫蛊之乱,其主要矛头就是对准了以卫霍为首的政治势力。后世有部分人认为汉武帝在晚年的时候起了“废长立幼”的念头,其主要依据就是:“上嫌其能少不类己,而所幸王夫人生子两,李姬生子旦、青,李夫人生子髓。皇后、太子宠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这句话。但是这句话说完之后汉武帝又对卫青说:“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晓之。”太子是汉武帝精心培养的接班人,在当时除了太子还有谁能承继大统?


卫青、霍去病生前汉武帝丝毫没有废长立幼的念头,霍去病也是妥妥的太子党,为给太子开路霍去病提前请皇帝分封诸子为王。但非常遗憾的是随着卫青、霍去病的去世,汉武帝犹豫了。卫青对他忠心耿耿这个是没争议的,但是其他人能像卫青这样吗?在这种情况下卫霍的残余势力就成了不稳定因素,就成了皇权的阻碍。江郎认为汉武帝对卫家下手的主要原因是卫青、霍去病的去世导致的,而不是所谓的担心外戚专权。当然了,很多人会说外戚不靠谱,但是我想说没有外戚更不靠谱。外戚专权一般都是因为皇帝年幼导致的,但此时太子并不年幼,而且有一定的理政经验,外戚专权的可能性并不大。

而且对太子党动刀不符合太子的利益,在当时朝廷中的政治势力非常复杂,没有外戚谁给太子保驾护航?汉武帝出征南越的时候就希望得到列侯(汉朝开国功臣势力)的响应,但是列侯们都不希望再出现军功势力,因此纷纷反对。史书记载:“列侯以百数,皆莫求从军击羌、越”太子仁厚,怎么驾驭这批旧列侯?后世认为汉武帝对卫家势力下手是担心外戚专权,其主要依据就是汉武帝“杀母立子”。但是这两个情况完全不一样,刘弗陵和太子完全不能比。刘弗陵年幼、太子年长;刘弗陵毫无根基、太子有一批追随者。

综上所述:江郎认为汉武帝对卫家动刀的主要原因是卫青、霍去病这两个铁杆支持太子的人去世了,为了能让太子顺利继承大统决定对卫家动刀。史学界的主要观点就是汉武帝担心卫家专权所以才对卫家下手的,但如果把卫家提前清理出局,那么谁为太子保驾护航?其他皇子都有娘家撑腰,太子怎么办?而且当时李广利是大将军,如果提前把卫家扫出局,那万一李广利发难怎么办?汉武帝生前就做了部署,卫青擢升为太尉,李广利为大将军,两人互相掣肘,李家无法颠覆卫家,卫家也无法灭了李家。保证了太子地位不被颠覆,又让卫家无法专权。因此汉武帝早期发动巫蛊之祸本质上就是他替太子淌了一次水,适当的敲打了卫家(杀公孙贺父子、卫青儿子、阳石公主),但是还不至于把卫家满门抄斩。


很多人把汉武帝削弱卫家当成废长立幼的准备工作,我认为这还是不太合适的,如果汉武帝想要废长立幼,那么他就可以直接对太子党下手。但是他并没有对太子党下手,这就说明说明武帝认可太子的理政观念,只不过想尽可能帮太子解决娘家掣肘的问题,好让太子可以顺利掌握皇权。当然了也有可能是汉武帝想要削弱太子的势力,但是这些都上升不到“废长立幼”的地步。一个最简单的逻辑,汉武帝担心卫氏造反难道就不担心李氏专权吗?太子好歹还有理政经验,还有自己的追随者,刘髆有什么?

太子党为保全利益促使太子发动政变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卫氏被敲打的消息迅速传来,随即而来的就是各种猜想。卫氏是不是不行了?太子是不是不行了?我们后世对此事的猜疑都非常大,跟别说在当时了。有一次太子的随从坐着马车在驰道行驶,这事被江充看见了。太子派人去向江充求情,大致意思就是我没好好管手下的人,这次的事希望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正常情况下一般人都会就坡下驴,毕竟这是太子,未来的统治者。但是没成想江充把这事报告给了汉武帝,这件事就有点意思了,江充为什么敢得罪太子?要知道此时武帝年纪大了,很有可能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都会抢着巴结太子,为什么他反其道而行之?


这就涉及到上面的政治博弈了,太子的执政理念是仁政,这和江充的路子不一样啊。一旦太子当了皇帝,那么势必在用人上会偏向那些仁厚之人,这些酷吏自然会遭到排挤。也就是说无论江充讨好不讨好太子,他的未来肯定是坎坷的。这种情况怎么解决?换太子!换谁当太子?刘髆!因为李广利是大将军,而且李家如日中天,前途一片光明。酷吏势力中有两个人分别为:莽何罗、莽通,这两个和江充的关系“与江充善”,而且和李广利他们是同乡,并且还参加了镇压太子叛乱。这两人可以当做李家与酷吏势力沟通的桥梁,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敌人-太子。太子继位之后对他们都没有什么好处,只有刘髆继位他们才能利益最大化。江充得罪太子之后就打算一条道走到黑,因此就开始隔绝太子与武帝的联系通道,并且诬陷太子。

太子党的人意识到了这一点,对太子说:“皇帝在甘泉宫,你和皇后都见不到面,皇帝在不在都未可知,现在奸臣如此诬陷你,难道你忘了扶苏的悲剧了吗?”石德把太子比喻成扶苏,那么胡亥是谁?很明显,胡亥就是刘髆。太子党直接激化了矛盾,认为这是对太子的挑战。于是就爆发了巫蛊之乱,其实这次巫蛊之乱本质上就是仁政势力对酷吏势力、卫家对李家的一场政治斗争。汉武帝得知后说太子害怕江充,所以才这样,很显然武帝也不认为太子要造反,于是就派使者去召太子前来。但是使者不敢去,所以谎报太子造反,这才激怒了汉武帝。皇权与东宫的博弈正式开始,此时汉武帝已经没什么人可以用了,只能用李家的人(卫家人都跟着太子去了),因此让丞相去镇压太子。

皇权开动之后效果是惊人的,太子迅速落败。但是太子落败之后汉武帝反映过来了,他只听信了一面之词,根本不了解太子到底在做什么,为了避免再错下去,汉武帝下令将江充满门抄斩、苏文烧死、对太子用刀兵的人满门抄斩。但是为时已晚,太子已经自杀了,汉武帝精心培养的接班人就这么没了。事情水落石出后汉武帝才反应过来,因此开始杀了丞相,并且大肆牵连李家人。李广利听说这事之后都不敢回国,出击匈奴之后兵败投降了。有意思的是刘屈氂死之前还试图谋立刘髆为帝,很明显刘屈氂在这次政治博弈中偏向刘髆,太子被逼反的可能性非常大。

巫蛊之祸性质及影响

1:权力斗争的悲剧

这场政治事件完全是权力斗争的悲剧,酷吏势力为了维持自己的利益攻击政见不合的太子,而太子党为了保全自身利益促使太子发动政变,李家人为了谋求最大的利益在其中推波助澜,皇帝为了维持皇权大肆杀戮。这些人有对错吗?没有对错,有的只是自身利益而已。此次巫蛊之祸本意上是利用酷吏打击卫氏,但是引发了蝴蝶效应。酷吏势力和李家都想要让武帝废长立幼,因此纷纷推波助澜,促使巫蛊之祸的规模变大。而这场悲剧制造造成的后果如下:

1:太子死了:汉武帝精心培养的接班人死了,权力无法顺利交替,以至于出现霍光专权的情况。如果霍光动歪脑筋,那么大汉江山很有可能倾覆。幸运的是霍光没有辜负武帝,因此即使霍光家庭造反汉宣帝都没有抹杀霍光的贡献,仍然把霍光定为麒麟阁第一功臣。

2:牵连人数太多:此次牵连人数数十万,大量政治精英被杀导致国本动摇,虽然没有亡国,但是却让汉朝由盛转衰。如果不是汉宣帝的中兴,汉朝寿命难说。外戚、朝臣、新兴军功势力都遭到了折损,这就导致地主阶级的壮大,地主趁机大肆兼并土地,并且一发不和收拾,两汉灭亡的原因都绕不过土地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