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瞬间|直面疑似感染者:似乎结束了,却只是开始

图说:留观病房里的护士们,图右的徐惠已经去武汉支援了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胡先生出院了。跟他一样高兴的还有病区护士杨芸辉。

  杨芸辉是华山医院52病区的护士,这里也被称之为隔离留观病房,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人。这里的诊断只有两种结果:确诊,去定点医院;排除,有惊无险地离开。谁都不知道明天送来的病毒核酸检测报告单上,会不会就有令人畏惧的“阳性”二字。

  杨芸辉和同事们1月20日下午5时接到了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的命令:“三楼52病区全部撤空。”两个小时,大家用最快速度准备好了隔离病房。8时,来了第一批病人,陆续由当班医生陪同而来,走的是急诊的规定线路。

  “由于事发突然,大部分留观患者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活上都没有任何准备,进入病房后,我们自费为他们准备了必需的生活用品。”杨芸辉说,为了减轻患者初入病房的焦虑和对疾病的恐惧,护士每小时都会通过对讲器与他们沟通,安抚他们的不安情绪。第一个不眠之夜就这样过去了。

  第二天,这批人在等待中迎来解除隔离的消息。目送他们离去的背影,杨芸辉说,“使命感、成就感油然而生。感觉似乎结束了,却只是开始。”

图说:护士护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人

  胡先生就是在杨芸辉的班上与她“相遇”的。他从武汉来沪出差,很快就发热了。“我会不会感染?”胡先生特别紧张烦躁,反复摁铃询问化验结果,一天要问十多次。

  “等待的过程确实很漫长,但出报告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也想马上告诉你!”杨芸辉安抚他,“因为你第一次检测结果是阴性,我们在等待疾控部门给的第二次结果。有时候等待不是坏事,而是让你更放心地离开。”

  稍稍平静后,胡先生又突然摁铃,说自己胸闷头晕透不过气。杨芸辉不敢大意,立即通知医生,急急忙忙穿戴好防护服进入病房。一通检查后,肺部听诊无异常,氧饱和度好,血压也好。仔细询问发现,胡先生的一只N95口罩戴了大半天,他不太适应,有些缺氧。

  虚惊一场。想不到过了一会,他又摁铃了,“我很闷,可以去走廊上走走吗?”“你暂时只能在房间里不能外出,尽管这种感觉不好,但隔离不是疏远,而是另一种保护。”明白了隔离的意义后,胡先生的情绪放松了。再次得到“阴性”结果后,他出院了。

  留观病房的病人有进有出,整个农历新年“忙到飞起”。送走排除疑似的病人,大家如释重负,可面对确诊患者,不免有些忐忑。

  “胡女士确诊了,我们要把她送到120救护车上。整个过程很短,却显得如此漫长。”杨芸辉说,胡女士走下楼时,主动与她保持距离,同事徐欣将资料交给120工作人员。准备转身进入电梯时,她听到背后传来一声轻轻的“谢谢”,再一回头,胡女士在朝她们挥手。夜色中,杨芸辉不禁感慨,虽然只是短短几日的相处,但患者的感恩让她不再畏惧挑战,内心充满希望。

  留观病房里的新年,忙碌紧张,少了些年味。日益增多的工作,也让杨芸辉绷紧了神经。她说,病房里的患者,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什么时候出结果?我有没有可能感染?

  护士的安抚,有时比药更管用。杨芸辉和姐妹们也摸索出了一套实用的“话术”。比如,“不论结果是什么,你现在要做的就是放松心情,交给医生一定没问题”,又比如,“发热只代表有炎症,不一定感染了新冠病毒”。

  前些日子,阴冷的下雨天占据多数,而病房里不能开空调,怕病毒污染系统,所以一直要开窗户通风。“冷啊!”杨芸辉告诉记者,防护服里是护士服,但都不足以抵挡严寒的入侵。有时冻得哆嗦,也得硬着头皮上。后来,医院送来外出的羽绒衣、取暖器和暖宝宝,解决了大家的困扰。

  前两天,医院保安师傅打电话到科室,“有人送咖啡”。下楼一看,杨芸辉傻眼了,“的确是咖啡,但不是一杯,是几十杯!”她说,第一次收到好心人的“投喂”,又看到留言条上的“加油”“必胜”“辛苦了”等字眼,十分感动。

“冬天还没有结束,但春天终将到来。”在姐妹们轮流写的留观病房值班日记里,这句话格外醒目。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