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时评|让“护身符”发挥效力需要“来真的”

当前,群防群控已经到了检验成效的时刻了。随着春节假期结束,春运返程人流高峰到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人数是否会进一步增加,成了很多人心中的疑问。破解这个疑问,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奋战,需要每个人、每个社会机构自觉落实好防护措施,以健康和他人的安危为最高准则去规范行为。

此前,有媒体报道,个别先期从老家返回城市的人员在进入小区时,遭遇阻拦,面临有家难回的困境。这些极端的事件经过报道,让相关地方及时纠正了“过度”的防控举措,同时也表明,阻断疫情传播,这次确实“来真的”。“来真的”并不可怕,出现错误还可纠正和纠偏,“来假的”则必然产生不可挽回的结局。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不能存有任何一丝侥幸,这是疫情发展至今给我们的重大教训。教训并没有被所有的人很好地汲取,据报道,当前确诊的病例当中,有部分人员即是心存侥幸、参与聚会受到感染的,在此之外是否还有更多的人是因为没有勤洗手、戴口罩、少出行而受到感染,不得而知。更有一些人员明知自身有疫情发生地接触史,却千方百计躲避调查和登记,并拒绝接受对自身、对社会有利的安排,不仅是责任心的缺乏,更是对生命的漠视。

因为侥幸和漠视,全社会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来阻击疫情。同样,形式主义也给抗击疫情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此前,湖北省提出不能让黄冈成为第二个武汉。言犹在耳,黄冈市卫生健康委相关人员在面对中央督导组询问时“一问三不知”,即已给黄冈市当前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提供了背景。

事实证明,打赢疫情阻击战,“防”字始终是关键,来不得半点流于形式或弄虚作假。当前,已有多名地方官员在防控疫情的过程中因为履职不力,被免职、停职、警告,表明了国家绝不容忍敷衍的态度,随着相关督导行动进一步开展,由此形成的威慑力将进一步发挥作用。在鼓掌叫好的同时,每个人、每个社会机构也需从中找到动力,对自身行为开展“督导”,多些“真格的”,少些“应付的”。

国家已经就不同场所、不同行业、不同人群各自的特点,分类制定了防护规范和指南,并通过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反复宣讲,大力推广这些非常时期的“护身符”。让“护身符”发挥效力不在于了解之后的脑中转转、嘴上念念,更在于行为动动,比如:单位、公司门口设置了体温检测,是否安排专人负责并严格登记,还是走走过场;现在仍是冬季,窗户一开寒风就进来,办公环境能否定期通风,中央空调系统又是否定期消毒;食堂进餐有助于减少人员外出,但执行分餐制、送餐制又是否到位。

凡此种种的细节,之所以被反复强调,在于这注定是一场“离开舒适区”的全民动员,坚持得越好,离战“疫”胜利也就越近。

审核:陈会扬 闫龑 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