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不仅是“病”,也是“药”

长江日报早在1月25日,就有一则报道:四十多岁的周先生每天反复量体温,大年三十晚上泡脚后测出体温有点高,在家嚎啕大哭。七旬老父亲抱着他说,“不担心你得肺炎,就怕你是精神出了问题!”老人及时拨打了心理热线求助。

这位周先生明显的是病了,“恐惧病”,再不及时治疗,也是有生命危险的。

还有些“恐惧病”就不这么明显了,比如传播谣言。这些人的共同心理特征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说白了还是怕,是怕的外在表现症状。

那为什么会有人得这种“恐惧病”呢?

因为恐惧这种情绪是我们人类老祖宗应对危险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说,恐惧的本质是“药”。

设想一个情景,我们的远古祖先正在密林中搜索前进,突然看到远处隐约闪现了一道黄白相间的花纹,或者是响起了一声模糊的狮吼,他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呢?肯定是三十六计跑为上。管它是不是真的呢,先跑了再说。那又是什么在这电光火石之间就调动了他全身的资源以供逃跑呢?就是恐惧这种情绪。

我们现代的生活环境已经比我们的远古祖先安全多了,但恐惧这味药依然在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

视觉悬崖实验

先说孩子。上面这张图名曰“视觉悬崖装置”,是用来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结果发现,约从6个多月开始婴儿就具有深度知觉,证据就是大部分婴儿拒绝爬过这个“悬崖”去找母亲温暖的怀抱。后来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两个月的婴儿也对深度不同的刺激有不同的反应,比如心率的变化。

这些婴儿不可能知道悬崖为何物,更不可能体验过跌落悬崖的后果,但他们就是“怕”。这已经足够了。是“恐惧”这味药让婴儿远离了危险。

我们在之前的《皮孩子,揍之,悔之》、《总觉得孩子被欺负了是一种典型的心理弱势》、《孩子玩手机到半夜两点零八分》等文章中还多次提到过行为“边界”的问题,说父母的责任就是要教会孩子遵循一定的规则,不能为所欲为。怎么才能做到?还得靠恐惧。

孩子不摸热炉子,不是因为他懂事,而是怕疼。孩子不撒谎,不是因为他素质高,而是怕你揍他。孩子不敢“坑爹”,也不是因为他疼你,而是因为他知道,你没有那么大的本事“捞他”,真犯了大错得自己去承担后果,他害怕。

所以,农村养孩子有个朴素的经验,说一个家里怎么着也得有一个孩子怕的人,只要有一个,孩子就“作(音左)不了大业”。

再说我们成年人,就说这次疫情吧,我们为什么那么老实的待在家里?那么听话甚至是睡觉都带着口罩?我不能替你回答,但我知道我的真实理由,是因为害怕。用我一哥们的话说:上有老下有小的,怕死了。

再说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你真以为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投资是因为爱?大部分情况下也都是因为恐惧,怕孩子落后,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怕孩子今后没有一个好的前程。

昨天的文章我说:面对疫情,教育问题似乎不存在了。为什么?因为有了更怕的了。

要肯定的说,恐惧这味药是好药,成功的帮助我们人类走到了今天,而且依然还在帮我们。但这味“药”也有些许的缺点,就是用量不好控制,一旦“过量用药”,就成“病”了。

这就好比“发烧”,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我保护措施,当人体感染的时候,它可以调动人体的免疫系统,杀死细菌和病毒。但是烧到多少度合适呢?不知道。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反应,绝大多数时候没问题,可以起到保护作用。但是有时候反应过度了,效果就会走向另一面,给人体带来伤害。比如体温过高,有的孩子就会惊厥、抽搐,引起大脑的缺氧,持续的高温还会有生命危险。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育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