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的萌芽:第一本《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离奇经历

1848年诞生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七十年后,它传入了中国,随即开始了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

马克思手迹:《共产党宣言》草稿

1920年初,陈望道根据日文本《共产党宣言》和取自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英文版本做对比,开始了中文版本的翻译工作。那时候,刚刚结束了震惊全国的杭州“一师风潮”,为了避免迫害,陈望道回到浙江义乌县分水塘村,躲到一间只有昏暗煤油灯的柴屋里秘密进行这项工作。五月,他带着译稿来到了上海,和陈独秀、李汉俊商议出版,并且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筹建。八月,《共产党宣言》中午版终于印刷完毕,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也正式成立。这一年, 共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可谓是顺风顺水。

《共产党宣言》面世后,立刻受到先进知识分子的欢迎,第一版的一千份很快销售一空,于是于1920年9月和1924年六月分别印刷了第二版和第三版的《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初版本

可惜的是好景不长,1927年国民党开始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事变,几千本《共产党宣言》大多在此浩劫中付之一炬。但红色火种终究有人去用生命守护,大革命失败后,1930年敌人的搜捕到了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为了应对敌人搜捕,党支部不得不销毁党的机密文件和学习资料,但有一本《共产党宣言》却保留了下来。共产党员刘良才意识到这本小册子的特殊意义所在,于是决定不惜生命代价也要将其传给后人。于是,这本《共产党宣言》中文最初版本被用油纸包好,秘藏在刘良才家中。1931年形势更趋恶化,敌人四处搜捕共产党人,中共省委决定调刘良才任潍县党委书记。临行前,刘良才将这本《共产党宣言》(此时已经是孤本)交给刘集支部委员刘考文。刘考文将它藏在粮囤下,灶头里,又时而转移到屋顶脊瓦下,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搜捕和查抄。到了1932年8月,刘考文觉得自己也随时可能被捕,于是便将其交给忠厚老实,不太引人注意的老党员刘世厚保存。不久之后,刘良才和刘考文相继牺牲,山东广饶地区的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但是,刘世厚和许多有觉悟的农民一样,坚信这本书中“大胡子”(就是马克思,因其胡子引人注目)所讲的话,相信旧世界必将灭亡,革命一定会胜利。刘世厚在这本书上,寄托着对未来革命的憧憬和希望,也寄托着对曾经战友的哀思,将它珍惜地收藏起来。

时间到了五次“反围剿”时期,国民党政府颁布了“文化围剿”的法律和法令,《共产党宣言》则被列为禁书之首。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在山东东营广饶刘集村的一座破旧农舍里,保存着中国唯一一本最早的《共产党宣言》。刘世厚用油纸将它层层包裹后,再装进竹筒,时而埋在床铺下面,时而藏进树上的雀窝,一次又一次躲过了搜查。

刘世厚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曾三次“扫荡”刘集村,全村房屋几乎被烧光,但这本《共产党宣言》在刘世厚的保存下却安然无恙。其中最危险的一次是在1941年1月18日,日伪一千余人突然包围刘集村,八十三人被杀,五百多间房屋被烧,酿成著名的刘集惨案。已经逃出村的刘世厚心中惦记着这本书,冒着被日军发现的风险又潜回家中,在烈火中爬上墙头,从雀窝中救出了这本《共产党宣言》。虽然房屋被烧,所幸在层层包裹下,书毫无损伤。

解放战争时期,刘集一带虽然已经解放,但时常受到国民党军队侵扰。在此情况下,为了不使之前的努力功亏一篑,刘世厚决定将这本书捐献出来,这本历经磨难和浩劫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终于重见天日。

众多版本《共产党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