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20世纪文明的隐喻与拷问

海上钢琴师︱20世纪文明的隐喻与拷问

文︱贾谬


从欧洲大陆开往美洲新大陆的维吉尼亚号客轮是20世纪的一个隐喻。美国是西方文明在20世纪的新选择。

经历了漫长的颠簸、劳累和来自风暴的恐惧,旧大陆富裕的寻梦人和贫穷的谋生者甚或投机的大匪小犯,终于在海风吹拂的薄雾中看到了自由女神的轮廓,总有一个人是最先者,他一声惊呼,“America”如旭日般喷薄而出,人群顿时沸腾了,人头攒动,臂膊招展,在客轮向码头的逼近中,高楼大厦在自由女神身后渐次展开,映入人们视野……电影《海上钢琴师》一开始便是这样一组镜头,并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仿佛在告诉我们,维吉尼亚号承载着怎样的西方文明的希望与方向。

维吉尼亚号上的一个弃婴,被烧煤的船工收养,并取名为“1900”——20世纪,这个名字隐喻的意味更为明显。然而,被工人们养育成人,并无师自通成为天才钢琴家的“1900”,却一生不愿下船,宁死也没有登上美国的土地。

西方文明,或者说西方人眼里的人类文明,在20世纪将走向何方,迎来什么样的命运?影片给出了一个现实的选择,即客轮移民不远万里而来的美国;和一个形而上的沉思,即海上钢琴师传奇的命运。

“1900”被工人收养,被工人命名,并在工人群体中长大,在名声大噪之后依然住在三等船舱……这些情节都隐喻着20世纪文明是由工人创造。这是20世纪文明的工业属性及其在大地上的生命根源。

“1900”无师自通,成为天才钢琴家,他被船长安排在乐队,为富人的party演奏,但这只是他的工作或者即兴的顽皮——他从不按曲调、乐谱和指挥去演奏,而是兴之所至,天马行空。他真正认真的,是在三等船舱,为在希望和恐惧中挣扎的劳顿的穷人演奏,抚慰他们寂寞的心灵。这是20世纪文明的天空,神性的观照。

“1900”唯一一次想要下船,是因为爱上了一个少女——爱情,是现代文明给予我们的最大的意义。但他终于还是没有下船,他的命运注定是孤独。


30多年后,维吉尼亚号报废了,即将被炸毁,“1900”宁死也没有下船。他没有选择美国。对于美国所给予的新的存在方式——复杂而庞大的未知,他感到恐惧。他已经习惯了船上的存在,从船头到船尾就这么远,一切都是可知的。

美国所象征的大陆上的都市文明的复杂而庞大的未知是欲望的无穷驱使,“1900”离不开的可知的船所象征的是知其可与不可的心灵的选择。

海上钢琴师“1900”选择了心灵的适止,宁愿被炸死在了船上。他的死像一个巨大的问号耸立在自由女神像对面,叩问着美国的都市文明,逼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