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以旁支入继大统表面是兄终弟及,实际是当时精心选择的结果

明武宗死后,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与张太后选择旁支的朱厚熜入继大统,朱厚熜应该感激他们,最终结果是内阁首辅杨廷和最终致仕,儿子杨慎被贬到荒凉的云南永昌,张太后的此后境遇,所以后人看到这一段史事的时候说杨廷和与张太后就不应该选择朱厚熜。实际上我们冷静分析,这是当时最正确的选择。

杨廷和、张太后选择朱厚熜,既是加强他们自身权力的需要也是当时唯一的选择。

杨廷和、张太后与明武宗的关系

杨廷和是当时的首辅兼明武宗的老师;张太后是明武宗的生母,也是皇太后—即明武宗父亲明孝宗的正宫皇后;杨、张二人是明武宗最信任的人,不仅在明武宗在世时是最大受益者,而且希望在明武宗死后他们的权益也同样能够得到延续,这样,皇位继承人的首选即:与明武宗血缘关系最近的人。于杨、张有利的同时,也是对明武宗死后最大的安慰。

明武宗兄弟的分类

明武宗崩后,按血缘关系关系最应该继承皇位的应该是明武宗的儿子,但是他没有生下儿子,这样只能从明武宗的兄弟中去选,兄弟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明武宗的亲兄弟,另一类是明武宗的堂兄弟。据《明史卷一一九·列传第七》记载:

孝宗二子。武宗、蔚王厚炜,俱张皇后生。

蔚悼王厚炜,孝宗次子,生三岁薨。

说明武宗的亲兄弟只有一个蔚悼王厚炜,但是生下来三岁就夭折了。这样我们只能把目光转向明武宗的堂兄弟了,而这就需要考虑到明武宗的叔父。

明武宗的叔父的分类

明武宗的叔父是明宪宗的儿子,明宪宗一共有十四子。

万贵妃生皇第一子;

柏贤妃生悼恭太子祐极。

纪太后生孝宗。

邵太后生兴献帝祐杬、岐王祐棆、雍王祐枟。

张德妃生益王祐槟、衡王祐楎、汝王祐梈。

姚安妃生寿王祐榰。

杨恭妃生泾王祐橓、申王祐楷、潘端妃生荣王祐枢。

王敬妃生皇第十子。

第一子、第十子皆未名殇。

从中我们看到当时明宪宗最宠爱的万贵妃都没能当皇后,所以明宪宗时没有皇后(纪太后、邵太后分别是明孝宗和嘉靖皇帝后来追封的,在明宪宗这两位太后都是妃子,纪太后更特殊,生下明孝宗以后,因为惧怕万贵妃的报复自杀了),这样她们所生的皇子也就没有了嫡庶之分。

为什么要考察明武宗的叔父(也就是明宪宗的儿子)呢?因为明武宗的堂兄弟被选为皇帝,有他们自己的父亲辅佐(也就是明武宗叔父的辅佐),就会撇开杨廷和与张太后,显然对杨、张两人是不利的。

明武宗死后,明武宗的叔父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明武宗死后、嘉靖皇帝继位这一年(也就是1521年)之前死去的明武宗的叔父,且这些王爷没有儿子:悼恭太子祐极(明宪宗第二子)、岐惠王祐棆(明宪宗第五子)、雍靖王祐枟(宪宗第八子)、申懿王祐楷(宪宗第十四子)。这些王爷没有儿子,且封国随后就撤销了,没有子嗣、没有封国,自然也就没有了继承皇位的权利。

第二类是1521年之后仍然活着的王爷,且大部分有子嗣:益端王祐槟(宪宗第六子)、衡恭王祐楎(宪宗第七子)、寿定王祐榰(宪宗第九子)、汝安王祐梈(宪宗第十一子)、泾简王祐橓(宪宗第十二子)、荣庄王祐枢(宪宗第十三子)。这些王爷在明武宗死的那一年仍然活着,那么他们的儿子也就不可能有继承皇位的权力,原因是这些王爷会阻碍杨廷和、张太后的地位和权力,这样选嗣的范围就进一步缩小了。

第三类是1521年之前死去的明武宗叔父,但又留有儿子存在的王爷,这只有一个,就是兴献帝(明宪宗第四子,朱厚熜的父亲)。朱厚熜有继承皇位的权利,同时父亲又早死,这样便于杨廷和与张太后控制他,进而巩固他们两人自身的权力,这样便选定朱厚熜顺继承皇位,同时朱厚熜的父亲又是所有健康长大的王爷中排第二位的,仅次于明孝宗,这也是朱厚熜继位最有利的因素。

综上所述,明武宗没有儿子、没有亲兄弟,就只能把皇位传给他的堂兄弟,杨廷和与张太后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就只能让明武宗堂兄弟中没有父亲在世的继位,这就只有一个符合条件——朱厚熜。

这样我们看到一个现象,杨廷和宣布传位诏书时,说朱厚熜兄终弟及继位,是遵从了《皇明祖训》,表面上冠冕堂皇,实际上是精心选择的结果,所以在政治斗争中,权力的争夺是第一位的。

我是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