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心壮志不在乎年轻,28岁的汉武帝更改年号,也标志着雄心的开始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人生不过短短百年

常常雄心未起又渐熄

无论你是回首往事

默然叹息

还是踌躇满志

不敢前行

年仅28岁的汉武帝

会让我们看到属于自己的豪情


其实无论秦汉,还是更早时期,匈奴一直侵扰着古代边疆。从秦始皇调集全国之力,派蒙恬

北击匈奴,而驻扎军队十多年;到汉高祖刘邦亲征,遭受白登之围,被迫与匈奴和亲;再到汉武帝刘彻征调三十万人,埋伏匈奴一无所获。经历这么多,匈奴一直没有被征服,反而处处占了上风,就能看出匈奴的强大,而在西方他们更是被称为“上帝之鞭”。

匈奴骑兵,公元91年被东汉击败后去往欧洲,一度成为噩梦。被称为上帝之鞭

可以说匈奴一直是两朝的心腹大患,原因就是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随时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还是不愁吃穿的那种。而征讨的军队,非但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还只能无功而返,防守更多于进攻。

而汉朝时,汉武帝反击匈奴,更显的是一段热血的历史。

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徒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资治通鉴》

这段历史,要从公元前128年开始。这一年汉武帝改年号为元朔,这即是纪念卫青打击匈奴龙城,也标志着对于汉武帝来说是新的开始,显示着仅仅二十八岁的汉武帝开启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再此之前,虽然汉武帝已经称帝十二年(十六岁登基),但是由于年轻,加上汉朝一直留下了外戚专政问题。使得汉武帝对于国家的控制并没有达到一个巅峰,而且因为年幼继位,外戚势力甚至达到权倾朝野。而经过十二年的努力,以窦婴和田蚡等外戚的死亡以及卫青等人的崛起

,使汉武帝稍稍松了口气,迎来了自己的时代。

汉武帝刘彻

元朔之所以说是汉武帝雄心的开始,是因为从这年开始,汉武帝的手笔一次比一次大。

对于皇帝来说,想要实现自己的想法,人才是必不可缺的,而且还要是自己可以用的。而更改年号之后的汉武帝,下的第一道旨意就是在全国强制性选拔人才。并且还真被汉武帝找到很多合用的人,比如提出推恩令的主父偃就是其中一位。并且汉武帝的嫡系,卫青等人,也都成长了起来。

主父偃的出现,使得汉武帝在其后加强了对国内势力的收缩。使得国内诸侯无法成为威胁,进一步加强了对于国家的统治。而因为匈奴的威胁,汉武帝也重启了因为龙城失利成为平民的“飞将军李广”。

卫青至龙城,得胡首虏七百人;公孙贺无所得;公孙敖为胡所败,亡七千骑;李广亦为胡所败。-《资治通鉴》

人才必不可少,钱一样不可或缺。因为汉武帝之前,汉朝的统治还是以黄老思想。总的来说就是对百姓放任自流,随其自然。这也使得盐、铁一直被民间所经营着

汉朝名将卫青,外甥为霍去病,夫人是平阳公主


而汉武帝不这样,汉武帝在接收董仲舒的“美人”之后,更是推出了《盐铁令》,禁止民间私自贩卖盐、铁。为的就是增加朝廷的收入,进一步充实国库。这两样东西的把控,使得汉武帝对于钱的使用有了底气。

当然汉武帝的野心,不仅仅是面对国内,也是针对国外。说白了,在古代统治最大的手段还是军队。而针对匈奴最需要的也是军队,元朔元年卫青就带领三万人马进攻匈奴,取的胜利而返。在次年匈奴集结大量兵力进攻边疆之时,汉武帝再次派遣卫青、李息反击,一举控制住了黄河以南之地。

遣卫青、李息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牛羊百余万,走白羊,楼烦王,遂取河南地。-《资治通鉴》


主父偃,进献推恩令,提出修建朔方城

这些的铺垫,给了汉武帝一个相对稳定的后方。并且有了反击匈奴的打算,当然这个肯定是汉武帝一直想做的事情。

只是没有好的办法,而之后由主父偃根据秦朝的教训提出依靠黄河天堑,在河南修建朔方郡,作为中转反击匈奴。

上竟用偃计,立朔方郡,使苏建兴十余万人筑朔方城,复缮 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资治通鉴》

这个建议,最后被汉武帝实行。并且为了修建朔方郡,国库空的都能饿死老鼠,真正的集全国之财力来打造这个新郡,为了建造新郡,汉武帝还把一直和匈奴争执不下的县城让给了匈奴,这恰恰也显示了汉武帝反击匈奴的决心。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历经三帝,终是无法封侯。


元朔之后,从人才到钱再到军队最后修建新郡,从国内到国外,汉武帝完全改变了自己的目光。短短时间的变化,使人应接不暇。这完全就是准备了很久,而没有机会实行的事情。只是汉武帝的改变,给了更多人机会,这也导致了汉武帝自己有了更多的机会。

汉武帝的十二年,一直在慢慢的储蓄力量。可以说从基本的国策到人才的选拔,以及对待匈奴的态度,这些肯定是汉武帝思考很久的事情,但是也不得不佩服汉武帝的果断,而这就是二十八岁的汉武帝。汉武帝的雄才伟略也能从中看出一二,十年磨一剑,一剑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