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封城”,但它不是一座孤岛

今年的春节,不同寻常。时刻更新的确诊数字,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疫情线索的清晰度几乎在以小时为单位不停更新,截止1月24日18点,全国仅有1个省未发现疑似病例。

武汉已被“封城”,然而,这绝不是武汉一个城市的劫难。

有人被困在外省不能回家,有人请愿奔赴一线医护战场,有人为身在武汉的家人、朋友焦灼,有人在贡献力所能及的医护物资。

这些人,都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砥砺前行。

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组织都是这场灾难的亲历者,这场战役的预备军。因为一场战役的胜利,不仅仅是靠一线的作战人员,而只有各个部队、各个部门,紧密配合,团结一心,众志诚城,才能赢得最终胜利。

我们的努力,绝不仅仅在支持武汉,更是在支持自己。

当然,也终究有那些借机哄抬医护产品价格的不良商家,企图在人民的恐惧面前攫取不义之财。但更多的个人、企业、组织正行动起来,承担责任,凝聚一心,抗击病毒,对抗疫情。

赶往武汉支援的院士、医生、护士……

84岁的钟南山院士,再赴战场!他让大家不要去武汉,自己却义无反顾的去了。

曾奋战SARS一线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专家组成员王广发在武汉深入一线后被感染,在治疗好转的第一时间就开始分析感染原因。

92岁医生敖忠芳说:“我来出诊,肯定不要增加医院负担……作为医生来讲,这个医学的战士,死在战场上是死得其所!”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29岁的吴小艳医生,回乡路上折返武汉支援,“我下一站下车,回武汉!”

一个不知姓名的打车赶往金银潭医院的护士,面对来自家人的,一个个恳求她不要去的电话,她坚定地说:“没事,没事,我自己报名去的,你们放心,没什么事!”

“不计报酬,无论生死。”“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这一张张请战书、志愿书背后是无数医护工作者的逆行奔赴。

武汉江夏区人民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南方医院医护人员请战;上海组建3批医疗队,每批135人,第一批已到达武汉;四川派出135人组建第一批援助医疗队;江苏数十位医护人员集结完毕;陕西西安交大二附院组建第一批支援医疗队伍,11人……

无数奋战在一线的防疫人员、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的工作人员、执勤民警。

浙江多家企业召回员工24小时生产口罩,以保障供应。

成都一企业准备了10万只口罩,在街头、车站发放,提高人们的防护意识。

春节档所有电影撤档,避免人群聚集,疫情加重。

各大电商平台,召集供应商,调配口罩、防护服等专供湖北,生物医药仪器公司加快研发、生产,向武汉提供红外体温检测系统、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

南京地铁站陌生女孩为执勤民警送口罩。

身在武汉的人们更是自发退掉外出的机票车票,自愿留在武汉。

武汉小汤山模式医院开建,昨晚市政部门连夜筹备资源,通水、通电、通路、平整场地,预计2月3日前完成。

愿每个人都能平安健康,愿所有医护工作者都能平安健康,向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最后,感谢所有战斗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也感谢武汉人民此刻的付出,武汉加油!中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