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蝙蝠是新冠肺炎最可能的源头

今天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药物研发和科研攻关最新进展。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先生、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先生,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先生在发布会上回答媒体提问。

全国湖北以外省份重症病例占比降至7.45%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2月14日,除湖北外其他省份新增确诊病例221例,连续11日下降;新增疑似病例1061例,自2月6日起呈波动下降趋势,北京、安徽、福建、广东、浙江和湖南等省份连续6日下降;新增死亡病例4例,重症病例减少25例,现有重症病例数连续5日减少,确诊病例中重症病例占比由2月7日的9.44%降至7.45%。总体看湖北以外其他省份疫情出现明显的积极向好变化。

已部署四批共20个应急科技攻关项目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到目前为止已部署四批共20个应急项目,科技部还会同药监局向社会发布现场快速检测产品研发应急的项目招标指南,动员社会和企业力量来参与急需的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指南发出之后不到一周时间内收到327项申请。中科院紧急启动了新冠病毒项目,20个省市设立了新冠肺炎科技应急专项。

科技部正加快推进新冠肺炎现场快速检测产品研发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表示,新冠肺炎科研攻关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在病毒病原和流行病学方面也初步排除新冠肺炎的来源与已知家禽家畜的关系,提出蝙蝠是最有可能携带新冠肺炎的源头。

在动物模型方面,已经成功构建新冠肺炎感染的小鼠、猴子等动物模型,为开展药物和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评价提供了基础条件。

在检测诊断方面,在已有七个诊断检测试剂获批上市的基础上,正在加快推进现场快速检测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在药物研发和临床救治方面,有些药品筛选和治疗方案已取得积极进展,正在推进临床试验,部分临床救治建议已经纳入诊疗方案。

在疫苗研发方面,并行开展了灭活疫苗、核酸疫苗、重组疫苗等多条技术路线的研发。

确保生物安全!科技部要求加强对实验室特别是对病毒的管理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为加强规范管理和服务,高效有序推进全国应急科技攻关,科技部出台了《关于加强新冠病毒高等级病毒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实验室发挥平台作用,服务科技攻关需求。同时,各主管部门也强调要加强对实验室,特别是对病毒的管理,确保生物安全。

11例患者进行了血浆治疗临床症状有改善

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科研攻关组组织了针对重症治疗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研究,从目前来看部分产品和技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一是采集治愈患者恢复期血浆,用于重症患者治疗。处于恢复期患者的血浆中存在大量的保护性抗体,可以用于对重症患者的治疗。截至目前,在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等多家医院共对11位重症患者进行了治疗,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各项检测指标全面向好,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蝙蝠是最有可能携带新冠病毒的源头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病毒溯源对我们揭示病毒来源及其进化规律,对于消除疫情源头,防止疫情扩散都非常重要,我们刚才讲科技攻关、快速立项,在第一批项目当中,第一时间部署了新冠病毒溯源和传播路径研究。

这个项目由中国疾控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开展。这些承担单位围绕病毒溯源的问题,围绕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开展了很多工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检测了585份华南海鲜市场及武汉多家生鲜市场环境标本及动物标本,其中33份新冠病毒阳性,其中31份来自经营野生动物的西区,通过这样集中的数据提示此次疫情可能与野生动物交易有关。比如,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的团队检测了4800余份近年来收集的猪、禽、犬、猫等动物样品,均为阴性,通过这样的结果可以初步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于家禽家畜。这之前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通过对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的比对,也显示出蝙蝠最有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天然宿主。

关于病毒传播路径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也是我们疾病防疫中尤其要明确的。通过研究,新冠病毒主要传播路径是呼吸道传播和接触传播。近期大家关注到钟南山院士和李兰娟院士团队分别从新冠肺炎患者粪便当中检测并分离出新冠病毒,尽管如此,尚无证据表明可通过粪口途径及气溶胶传播,针对一些新的传播路径,这方面正组织病毒学及流行病学专家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刚才记者提到华南农业大学团队的研究,提出穿山甲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之一。对此,我们正组织有关科研团队进行论证,对新冠病毒从穿山甲到人的传播,这方面也在进一步加紧相关研究。一旦取得新的进展将及时和大家进行交流。谢谢。

药物研发的难点在哪里?哪些环节是目前最棘手,使科学家、科研团队最头疼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在发布会上回应称,比较难的就是当我们确定那些可能有效的老药,去拓展新的适应症的时候,当我们找到一些潜在的候选化合物,完成细胞评价,走向动物模型评估、评价的时候,当我们对一些已经看起来有部分有效的针对临床可能起到积极作用的药物,亟待更加科学的判断,更加忘我的精神,让这些药物、让这些治疗手段尽快通过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价,尽快在国家各个部委的支持下走上临床救治的一线,这可能是全体人民期待的,也是所有科学家和医生们期盼的。

周琪在发布会上介绍,一个新药大概要经历十年的时间,才可以从想像走向成药的过程。这个过程为什么要花这么久?

“第一,治疗一个疾病主要针对的靶点是什么,也就是有的放矢,你要知道治什么东西。第二,当你确定了药物靶点,你要选用所有的候选手段,候选化合物,不是每一种药都可以成药,还要进行成药试验,药物有口服、有注射,有喷雾,不同药物的成药性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我们要找到而且要去评价它的安全性、有效性。”

周琪表示,这些环节里面的任何一个环节,对科学家而言都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今天在应对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都期待一个新药的出现,但新药的出现有客观的限制,也有它的时间要求,也有关键的流程和步骤。周琪介绍,国家已经开启了所有的绿色通道,各种各样的行政缓解全部在向治疗、救治病人开放,但科学的事情是含糊不得的,科学不能降低标准,一定还要按照科学的药物研发流程把它做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青塔,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全国产经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