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什么是茶文化?

编者按:2019年12月12日,茶界年度收官盛宴——2019中国(深圳)国际秋季茶产业博览会在广东深圳会展中心举行,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王石先生以“什么是茶文化”为主题发表了演讲,中华文化促进会将此演讲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在2019中国(深圳)国际秋季茶产业博览会的致辞

(2019年12月12日)

王石


各位领导、茶界人士以及爱茶的朋友们,这次深圳秋季茶博会参展单位已达到一千多个,展场面积达到十万平米,规模如此之大,令人惊讶,也令人感慨!深圳并不是茶的产区,也不是因茶而兴,但深圳却以自己的经济、文化影响力推动了国家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发展,不能不让人敬佩。

前不久,华巨臣的杨文标总经理约我讲一次“茶文化”。因为这个词语人人都说,但其含义却不容易说清楚。

“茶文化”的意思,我想无非是把做茶、买卖茶、喝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考虑,但这么说过于简化,缺乏起码的思路。

先说文化,再说茶。

“文化”(culture)是外来语,是西方概念。汉语文献中也有类似词语,但含义不同。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另一条出自《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两条都讲“文”,也讲“化”,但讲的都是政治,都是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教化天下。

再者,我们现在讲文化,往往是讲比较狭义的文化,偏重精神层面、意识形态层面。而culture这个词,不仅包括精神层面、意识形态层面,还包括物质层面、生活方式层面,甚至包括种植的意思。

《易经•系辞》里有一句话倒是很接近“文化”一词的内涵。这句话就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与器,精神的与物质的都包括了。考虑茶文化,也要从这两个方面考虑。

“道”这个字含义非常丰富,起码有八九种解释,包括了规律、意味、途径、技艺、美感等多个方面。日本人把这个字用得太好了:茶道、花道、剑道,都是以“道”字强调精神,强调形而上的东西,也就是超越形、超越器的东西。

记得改革开放初期,我曾在绒线胡同拜访过赵朴初老。那次他谈到“禅茶一味”,把“味”与“禅”并提,把“味”这种感官提升到了精神层面。我们知道,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审美感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主要是一种感性的、官能性的感官。有趣的是,品茶的人常说“味道”。一旦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说,就把“味”提升到了“道”的层次、形而上的层次、审美的层次。有人曾说,我们天天吃米饭,但没有人把蒸饭叫“米道”,可见其与茶不同。

茶所体现的艺术格调,茶汤的透度、色泽,茶味的浓淡、苦甘、冷热、湿枯、粗细、繁简,都有很多讲究。唐代煮茶、八宝茶、水果茶、珍珠奶茶,可以说是繁的方面;而传统的冲泡可以说是简的方面。中国人讲“大道至简”,体现了中国审美的一种境界。

《撵茶图》宋

而器,是指物质的、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茶树、茶叶、制茶的工具、茶器以及与茶有关的各类产品都是器。

道与器,既相分,又相合。道不离器,是说离开茶,则无茶道;器不离道,是说离开道,离开茶的功能、审美、情趣等,茶就变成树叶,喝茶就止于解渴。二者相融,如影随形。

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习惯、口味等差异很大,但那个“器”,是有讲究、有标准、有品质的。而讲究、标准、品质也是文化,即器的文化。

据我所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专家们讲标准,就讲海拔、光照、朝向、温差、湿度、水质、清洁度以及各种元素的含量等,因为这些都会影响到茶的品质。

最近我读到一本书,其中讲到文化与文明的区别,说文化所关心的是“你的”还是“我的”。

这让我想到,人、族群、文化都有地域性,都讲圈子。这种向内认同的倾向,可以说是人、族群和文化的本性。虽然人类组织、人际交往以及文化的圈子越来越大,但大到今日,讲文化仍然是有边际、有认同的。文化往往是区域性的。

茶源自巴蜀,秦汉之后渐次传到中原,传到边陲,传到国外。虽然已经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但所谓“茶文化”,也还是有界限,有边际,有认同问题的,还没有充分地国际化,更谈不上全球化——起码还没有像咖啡那样走得那么远,传播得那么广。咖啡源自埃塞俄比亚的牧羊人,但现在已经是世界文化,男女老少都能接受。所以我们的心胸还要更大一些,看得更远一些。当然一种文化最终能走多远,还要看它将被多少人接受。我们努力的空间还很大,让我们一起努力!


更多精选文章、潘麟先生著作有声书、公益视频和课程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东方生命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