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人类与病毒的制衡之战

2020年新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病成为了新中国建国以来最危险的传染之一,武汉疫情时刻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对疾病的恐惧,传播得似乎比疾病本身更快,在病例增加同时,谣言和恐惧也迅速蔓延……

病毒到底是什么?它为何方神圣,有如此之威,让我们谈之色变,噤若寒蝉?

在此我为大家简略地勾勒出一幅病毒画像


一、病毒画像:

名字来源

“病毒”一词承自罗马帝国,当时的意思是蛇的毒液或者人的精液。这一词被赋予了“毁灭”和“创造”自相矛盾的两层意思。

诞生年代

病毒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非常早,约在45亿年前,生物开始进化时,它们就已存在。

结构形态

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动迹象。

病毒的大小

病毒很可能是我们已知最小的生物体,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试想针头的直径大概1毫米左右,引发感冒的鼻病毒直径大约20纳米,如果想把一整群鼻病毒排成队,大约需要5万个,才能跨过针头。

病毒的数量种群

病毒是地球上数量最庞大的生命形式,如果把地球上的病毒首尾相接,能连成一条2亿光年的长链。

病毒在自然界可能存在数千万种,如果我们从大海中取一杯500毫升的水,其中病毒的数量大约有300亿个,病毒种类可能超过10万种。

病毒在哪里?

病毒无所不在,它可以存在极端的干旱、严寒、酷暑中,甚至能在真空中存活,还能悬浮在空气中,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中,就存在各种病毒,它们太小了,几乎和水蒸气无异。

病毒渗透在每一种生物中,人类也不例外,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会携带几种病毒,人类在一生中时时刻刻都会受到病毒的侵袭。

这就是病毒,它无时无刻、随时随地、无孔不入地都存在着我们周围……

二、病毒是生物进化的推手

数亿年来病毒一致支配着这个世界,在地球生态系统中非常活跃,病毒从刚出现,就开始感染生物,它们把DNA从一个物种搬运到另一个物种,为生物演化提供了新的遗传材料,病毒也对大量生命体的生存进行了调节,从微生物到大型哺乳动物,无一不受到它们的影响。

它们是生物进化的强大内驱力,它们决定着什么该存活下来,什么该灭亡,病毒是生物演化的重要推手,病毒会带来疾病和死亡,也会带来新的生命。放眼演化的历程,不管哪一种动物,植物或微生物,它们的演化都离不开这些微小却威力无边的病毒。


比如在海洋中,病毒主宰着海洋的生态系统,它们感染海洋的浮游生物,每天会杀死海洋中20%的生命物质,释放其营养物质供其他生物使用。如果海洋中没有病毒,一切就会戛然而止,没有东西能生长,其他生物不会有食物。

地球上生命的基因多样性,很大一部分就蕴藏在病毒之中。我们呼吸的氧气很大一部分是在病毒的帮助下生产出来的,连地球的温度,都和病毒的活动息息相关!

难以想象,如果没有病毒,地球上的生物是否还能生存进化。

二、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从严格意义上说,病毒不能算是活着。病毒非生非死,存在于生命与非生命的边界之上。若是处在细胞外,病毒只是存在而已,什么都不会发生,一旦病毒进入细胞,就变成了“特洛伊木马”。病毒在繁殖时看起来是活着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它们又显然是死的——只是机器而已,它的首要目标就是自我复制”——这是描写埃博拉病毒的名著《血疫》中作者对病毒的描述。

病毒有着惊人的复制能力,它进入细胞后,会杀死细胞,在六小时能复制10万次还多,当细胞被清除殆尽时,病毒用更具有毁灭性的方式,使细胞破裂,并释放出百万计的新病毒颗粒。

在数千万种病毒中,能感染人类的病毒只是其中的极小部分,绝大多数对人类是无害的,这就是我们在海里游泳时,偶尔会喝下几口海水,而不会生病的原因。

不同种类的病毒攻击人类宿主的方式不同,比如艾滋病毒通过血液和性接触传播,非典和流感病毒,在呼吸道和肺泡里进行复制,引起人的免疫反应。当免疫反应逐步增强时,就会造成身体不适,免疫反应会阻塞肺部,造成肺部不能正常工作,感染的人们就会死于肺炎,每种病毒都会有自己入侵的办法和复制的方式,人们也会产生不同的免疫反应……

尽管病毒会感染我们所有人,但人类的生命还在延续,当病毒在我们的身体停留一段时间后,我们的免疫系统就会适应,并建立起防护措施,这种病毒就不能对我们造成危害了,能对我们造成巨大危害的,一般都是新型病毒。

而这次袭击武汉造成重大疫情的就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

三、新型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一类RNA病毒,其病毒颗粒表面有许多规则排列的刺突,整个病毒像一顶皇冠,因而得名“冠状病毒”

目前已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有六种,其中四种致病性较低,一般仅引起类似普通感冒的轻微呼吸道症状。但另外两种——大名鼎鼎的SARE病毒和MERS病毒(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可引起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而引起此次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不同于这六种病毒,国家卫健委认定它为一种属于冠状病毒亚科β属的新型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随病患打喷嚏、咳嗽、说话产生的飞沫以及飞沫形成的气溶胶,通过近距离呼吸或接触传播,病毒能轻易进入其他人的口腔、鼻腔、眼睛粘膜等,传染性明显高于17年前肆虐中国的SARE.

许多专业人士对基因序列的分析结果显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属于SARE病毒的近亲,可以理解它是SARE病毒的兄弟姐妹。

对于人类感染的冠状病毒,目前都没有真正的特效药或疫苗。

四、对抗病毒,疫苗的局限

疫苗是指用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疫苗可以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其在将来识别真正的病毒,保护人类不受感染。

天花病毒的唯一宿主就是人类,通过接种疫苗,人类消灭天花病毒。1980 年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宣布天花被完全消灭, 天花病毒在自然界已不存在。

但疫苗不是万能的,病毒可以改变自己的结构,比疫苗快一步,产生变异。比如艾滋病毒,在复制过程中以惊人的速度发生变异,让人类制备疫苗的可能性成为泡影,因为即使人类研制出了疫苗,病毒产生变异,也会让疫苗失效。

“病毒的性行为”

一个宿主可能感染不同种类的病毒,而这些病毒相遇时,它们能交换彼此的基因,产生出全新的病毒,这个过程叫重组。科学家们称它叫“病毒的性行为”就像人类的父母结婚后生育一个后代,重组产生的病毒,对人体的免疫系统来说,就是全新的,而且传染性极强。

人类应对病毒的传播难道完全束手无策?只能坐以待毙?

有惊无险的是,病毒也并不想杀死人类,人类死了,病毒就无法复制,对病毒也没有好处,每个病毒都必须找到一个精确进化的平衡点,一方面尽可能成功繁殖,一方面保证不致宿主于死地。病毒就这样和宿主共同进化,成为一个共生体。


五、共生共死,一起进化

1918 ~ 1919 年爆发的席卷世界的西班牙大流感导致了5000万人死亡,有资料甚至说死亡人数可能达到1亿之多,在这次流感中全世界几乎所有可接触到病毒的人,都已经感染过病毒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易感人数下降,感染过的人们体内免疫系统已经有了抗体,能够保护他们免于再次受到感染,最后这次流感就走向自我毁灭!

而在这次大流感中病毒本身也发生了变异,进化得不那么致命,为了便于传播,杀死宿主没有好处,因为宿主死了,它就无法继续传播了,所以,几乎所有的病毒,都会在适应了新宿主之后,逐渐沉淀下来,变得对宿主来说,不那么危险,因为这能让它们存活和传播更长时间。这也是病毒变异后,与普通流感越来越像,于是这次大肆流行现象消失了。

“病毒”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两面性,一面是能给予生命的物质,另一面则代表致命的毒,病毒可以说把创造和毁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在人类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病毒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人类一方面与它为敌,一方面人类的免疫力也随着病毒的威胁不断发展壮大,同时我们的免疫力也让病毒不断进化……

六、懂得敬畏,正和博弈才能和谐共存

我们的抗病毒疫苗、先进的治疗手段,科研的长足进步,缓解疫情的策略,高效的沟通协作等,多管齐下让我们能够防止疫情传播和蔓延……

但历史的悲剧总是会重复上演……

病毒以人类为宿主寄生,但对于地球来说,人类又何尝不是一个寄生者?

“孟菲斯,我想跟你分享一个心得,当我在母体内,在为你们分类时有个领悟,我发现你们不是哺乳动物。地球的哺乳动物,都会和大自然平衡生态,人类却不会,你们每到一处就拼命利用,直到耗尽所有的大自然资源,生存的唯一办法,就是侵占别处,地球上只有另一种生物才会这么做,你知道是什么吗?病毒,人类就是病毒,你们是地球的癌症和瘟疫,而我们电脑就是解药。”这是黑客帝国中的一段经典台词。

从一定意义上说,地球正在启动针对人类的免疫反应,它开始对人类这种寄生物做出反应,人类的泛滥仿佛感染,混凝土的坏死点遍布全球,人类群落无限扩张和蔓延,很可能会给生物圈带来大灭绝。——摘录自《血疫》

人类文明相对于地球的漫长进化史只是沧海一粟。火山,地震,台风,海啸,传染病等,各种自然灾害都可以看成是地球的一种调节手段。

曾被人类关在笼子里的野生动物终于成功地将人类也关在了“笼子”里,这就叫“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就是“天道轮回”。

人类终于低下了那颗骄傲的头颅开始静静地思考:我们还是地球之王吗?人类终于又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威力。

人类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才开始认真地反思,才知道缺乏敬畏的社会氛围是会导致更多的伤害,是会面临更多风险的。

这是近日在网友中流传的石梁新作:《静静的中国》中的一段话

当我们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时是否应该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需要克制,需要尊重,我们需要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爱护地球这个人类共同生存家园,与大自然合谐相处,才是人类的生存发展之道!

如果我们不懂得主动收手,病毒就会迫使我们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