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错,全文错!《论语》随解(7)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这个"非"怎么解?有译为"不当祭",其实这个不是价值判断,而是事实判断。当祭之鬼是说与自己的血统有关,非其鬼则是说它不值得去祭。我们乡下,什么鬼神都祭,不问是否家神家鬼,惟其鬼神而是之,则祭。

非是而祭,枉而为是,故谄,拍马屁乎?由此下文如逢刃矣,知是而不为,视是为非,故不义,不为则不勇。

余文缀之于此,以共参。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这里往往把"使民"解为当政使民,其实非也,是服务于民。换句话就是,我想对百姓敬、忠,因而百姓自劝(化),该怎么办?对老百姓要庄重(临,上下皆可用,参易经临卦),对百姓如事父母,对老百姓贤善的提拔出来,才华不够的,赶紧办学而栽之培之。季康子举纲,孔子张目是也。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此处立足于父母,而非孝在于关心父母之疾。疾乃病之小,关心小毛小病是孝,通而不全。于父母,儿女虽小病而心急如焚。能以如是之心事父母敬父母才是孝。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名句。学而思,乃明道(体);思而学乃广(进)德。《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所以"罔"指网,即目张而纲不举,体不明;"殆"即止,即得一而止(思还是那点得之思),不乐于学,德不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