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柴榮為什麼被人稱為一代英主,他有怎麼樣的事蹟?

阿貓與魚


周世宗郭榮是後周太祖郭威的養子,也是皇后柴氏的侄子,本姓柴。太祖的聖穆皇后柴氏,其兄叫柴守禮;守禮有個兒子名叫柴榮,自幼隨姑母長於姑父郭威之家。柴榮為人謹慎厚道,做事兢兢業業,深得郭威喜愛。由於郭威一直沒有兒子,就把柴榮當做自己兒子養,改姓郭,讓其辦理家務,販賣茶葉,往來京、洛、江陵間,替郭家籌集錢財。郭威事業越做越大,在後漢做到樞密使時,就提拔郭榮做了左監門衛將軍。等到郭威在漢隱帝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弒了漢隱帝,奪得後漢天下做了天子後,便授予郭榮“澶州剌史鎮寧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周廣順三年(953年)拜郭榮為開封府尹,封晉王。第二年(954年)郭威去世,郭榮便在太祖郭威靈柩前即皇帝位,是為周世宗。

周世宗郭榮是個非常能幹的皇帝,其治國才能,不低於朱元璋,而又不嗜殺,英年早逝,實為中華髮展史上一大損失。其在位僅六年,顯德元年(954年)到顯德六年(959年),而政績卓著,雄圖大略如下:

一、武功卓著。

擊退北漢、契丹聯軍,攻取了秦隴,平定了淮右,收復了三關(瓦橋關、益津關、高陽關)。顯德元年,世宗剛即位,北漢主劉崇聯合契丹兵進攻後周。北漢出兵三萬、契丹出騎兵一萬,目標直指潞州。消息傳來,朝議紛紛,充滿了消極氣氛。周世宗鑑於當時人心不穩,將士畏難的現實,決意率軍親征。大家見世宗要親征,很多人便來勸阻,是有名的就是宰相馮道,這個五代時期最有爭議的政治家,老滑頭,這次倒是做了一次逆龍鱗的事。周世宗跟勸阻的大臣說:劉崇以為我初登基,年紀又青,就想趁機來吞併我們,他一定自己親自統帥,不錯過這個好機會。所以,我也必須親自前去,就像唐太宗那樣,親臨戰場平定天下。馮道毫不讓步說:你的想法是好的,但不知道你能否為唐太宗?世宗說:我兵力強大,破劉崇如以山壓卵。馮道說:不知道你能否為山?馮道這個先後經歷過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個朝代,侍候過十位皇帝的長樂老,敢於此時發威頂撞世宗,是他認定郭榮充其量會管理經濟,不曾參與過戰事,戰則必敗。還不如等北漢契丹聯軍一到,出城投降,重新做官。但世宗也毫不退讓,爭執不下。這時,郭威信任的宰相王溥堅決支持世宗親征,朝議才決定下來。

軍隊已經出發了,親軍都指揮使趙晁又建議說:北漢軍勢強盛,應該持重緩進。顯然是在渙散軍心。世宗命令把趙晁抓起來,關進懷州監獄。這樣,便沒有再說消極言論的了。

漢、契聯軍住紮在高平(山西高平縣),周軍住紮在澤州(山西晉城縣)。聯軍先到,以逸待勞;周軍先頭部隊到達,後軍還沒有到達。在瞭解到聯軍在高平南邊列陣時,周軍很是畏懼。但世宗面無懼色,態度堅定,信心滿滿。他命令白重贊、李重進率左軍從西面進攻,樊愛能、何徽率右軍從東面進攻,向訓、史彥超率精騎居中進攻,世宗騎著高頭大馬,在郭威女婿大將張永德的護衛下,臨陣督戰。北漢主遙望後周兵力不多,便指揮軍隊進攻。北漢驍將張元徽首先衝擊東面樊愛能的右路軍,樊、何率兵迎戰,承受不了打擊,騎兵逃跑,步兵投降,周軍右路潰敗。周世宗見狀,沉著鎮靜,招呼親將軍趙匡胤、大將張永德,各率二千人殺向東面,堵住缺口,迎擊張元徽軍。趙匡胤很能打仗,他一馬當先,一根大鐵棍上下翻飛,撞著即死,避者即生。張永德久歷沙場,能殺會戰,部下都是調教出來的打仗高手。這四千生力軍猶如開閘之洪流,席捲來軍。面對突擊而來的周兵,正在得意洋洋的張元徽大吃一驚,剛才向北衝擊的軍隊,突然折轉向北潰退,混亂中張元徽被周軍殺死。北漢軍左翼失去統帥,登時大亂。遼軍眼見周兵英勇,不敢目前解救北漢軍隊,自行退出戰鬥,回代北去了。正在這時,劉詞率領的後周後軍趕到了戰場,一時戰場上週軍風捲殘雲,打得北漢軍落花流水。劉崇這一驚非同小可,馬不停蹄,人不離鞍,晝夜不停,逃回晉陽。從此,完全失去了與後周爭天下的信心。

世宗回到開封,整頓軍隊,留用精銳、斥退老弱,招募天下壯士參軍,令趙匡胤考校武藝,擇優選取,成立特精軍隊,稱為殿前諸班。全國步騎諸軍,令將帥比照例調選。從此,周軍士卒精強,唐中期以來養冗兵的陋習一掃而光。

世宗即位第三年,親征淮南。打敗南唐軍隊,奪得了滁州,襲取了揚州,南唐主李璟害怕,奉表稱臣。世宗雖然回開封了,但趙匡胤仍然率兵威脅南唐不退。南唐兩次派使臣帶著鉅額金銀財帛來見世宗,想讓後周退後,但世宗堅持不退兵,對使臣說:要想退兵,除非把江北四州獻來。李璟沒有辦法,在顯德五年,獻江北四州。後周得到淮南江北共十四州,六十個縣。

顯德六年,周世宗親征北伐,收復北方失地。部署周密,令孫行友守定州,防北漢救契丹。令韓通率水陸軍先發,韓通治水道,通瀛州、莫州,為收復兩州做準備。世宗到滄州,率步騎數萬,浩浩蕩蕩向契丹進發。西到益津關,契丹守將見周兵勢大,便開門投降。再西行,水道不能行大船,世宗登陸,在野地宿營,衛兵不滿五百,契丹兵雖然在左右出沒,但不敢逼近。趙匡胤的陸路兵到了瓦橋關,守將開關投降。周世宗入關,契丹瀛、莫州剌史相繼來降。孫行友此時又取得了易州,殺了契丹易州剌史。契丹君臣恐懼,撤幽州兵後退。

這是自石敬塘做兒皇帝,割獻幽雲十六州來,首次由周世宗收回了瀛、莫二州;又收回了被契丹強佔雲的易州。是五代來未有之大功。可惜在此後乘勝前進中,世宗生病,且一病不起,無奈返回開封,遂病死。

二、減輕民困、發展經濟

世宗來至民間,深知民眾疾苦。五代承唐,信奉佛教,寺院遍佈天下,這些寺院不生糧食,還要消耗糧食,不給社會增加建設力量,還要減少、破壞社會建設力量。世宗登基後,就下令限制佛教,非朝廷特許的寺院,一律廢除。禁止私渡僧尼,不得家長允許,不許受戒出家。禁止僧俗捨身(自焚等)、斷手指、煉指、掛燈、帶鉗等惑人惡俗。這一年,後周存寺院二千六百九十四所,僧四萬二千餘人,尼一萬八千餘人;廢除寺院三萬三百三十六所,還數僧尼無算。增加了社會貢獻力量,削減了社會消耗。當時國中缺錢幣,需要銅來鑄錢,世宗下詔毀天下銅佛像用於鑄錢。據《五代史 周本紀》第十二記載,周世宗對此嘗說:“吾聞佛說以身世為妄,而似利人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於世,猶欲割截。況此銅像,豈有所惜哉?”

聽來有理有據,使反對者無所可言。減少寺院和僧尼,就是減少吃閒飯的,不僅對民眾有利,就是對普通僧尼也是有利的,可以讓他(她)們不受大僧尼的控制、盤剝。

世宗之前,朝廷為了自己舒服,不等民間收穫、紡織完畢,就徵收谷帛。顯德三年,即頒佈詔令:夏稅到六月,秋稅到十月才能徵收,受到民間擁護。顯德五年,依據唐元稹《均田表》所載辦法,製成《均田圖》,頒發給地方長官,作均田準備。接著,派出均田使奔赴各州,均定黃河以南六十四州田租,取消特權。又下詔對於原來靠給官府收息提供俸銀的俸戶,統統編入州縣民籍,所有官府人員由朝廷發給俸銀,掃除了唐初以來三百餘年的弊政。顯德六年,開封府奏稱:田稅舊有十萬二千餘頃,現查出隱稅田四萬二千餘頃。世宗下令,減少為三萬八千頃。因為,世宗知道,官府為了在他面前立功,隱田數肯定有多報,所以,減去四千頃,應該是比較客觀的。

三、整頓朝廷紀綱

周世宗任用李谷、王溥、範質等為宰相,魏仁浦為樞密使,都是很好的人選。他自己果敢英武、乾綱獨斷,親自裁決政事,賞罰分明,不因怒而殺人,不因喜而賞人。如,因為違規,世宗發誓要殺翰林學士竇儀,範質苦諫說:竇儀有罪,罪不至死。世宗經過反覆考慮,覺得範質說的有理,就赦免了竇儀。顯德四年,世宗視察工程工地,看見工役有削了木片做菜匙、用瓦片盛飯吃,立時大怒,立即把管理工程的太監抓來斬首。剛即位時,發現左羽林大將軍孟漢卿額外收取稅收,勒令孟漢卿自殺。顯德二年,令翰林學士、門下省、中書省舉薦低級地方官,試用後如犯貪汙罪,薦舉者一併治罪。五代相沿,法律條令眾多,龐雜難懂,沒有幾個人搞得清楚,一些不法官吏從中因人事取意,玩弄法律。世宗令御史張湜等進行註釋、刪減,由王溥等據以詳定為《刑統》二十一卷。顯德五年,又頒佈《大周刑統》,統一了全國法律。

世宗獨攬大權,但並不剛愎自用。他徵求群臣對自己的意見說:你們提了意見,我不用,是我的罪過,如果你們不說,你們自己就是沒有盡到責任。顯德五年,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經學優深可為師法、詳閒吏理達於教化

等科目,各色人等,不限資格,都可應試。他令朝臣寫《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及《開邊策》各一篇,親自閱覽。世宗在對契丹作戰方面,採用的就是王溥寫的《開邊策》。

《五代史 周本紀》說周世宗:“其英武之才,可謂雄傑。及其虛心聽納,用人不疑,豈非所謂賢主哉?其北取三關,兵不血刃;而史家猶譏其輕社稷之重,而僥倖一勝於倉卒。殊不知其料強弱,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機,此非明於決勝者,孰能至哉?誠非史氏之所及也。”在歷史上,確實有對周世宗的爭議,爭議大約有二,一是其限制佛教,銷燬佛像,以致於把其英年早逝也歸結為報應。說是世宗親自執斧,劈剁銅佛像,從面目到胸口,然後手足,觀者驚訝不知所措。故而,世宗突然“疽發於胸”,不治而亡。有沒有這樣情況,不得而知,但報應的事,卻不是十分可信的。二是說他輕於去就,撞大運,不穩健。縱觀世宗一生,這個說法有失偏頗。


二曲人


我字多,看我!這個皇帝不簡單,早期做商人賣茶葉,後期差點統一全國?

果然最後的都是壓軸的,作為《資治通鑑》最後出場的一位皇帝周世宗柴榮,大家可能對他不太瞭解,因為在五代十國這個年代裡最不稀缺的就是皇帝,其中大大小小的政權數十個,但是周世宗卻宛如這黑夜中的流星一樣,雖然轉瞬即逝,但是那瞬間的光芒蓋過所有,有人稱他為“五代第一明君”由此可見其功績,那麼這位周世宗到底是何等人物?又有何等功績?

早年經商

古代把百姓階層分為四種:士、農、工、商,其中以士為首以商為末,可見古代對於商人並不待見,而大名鼎鼎的周世宗柴榮就是出身於商,早期的柴家在當地還是一個名門望族,但是後來家道中落,柴榮就跟隨姑父郭威也就是後來的周太祖一塊經商賣茶葉。

《舊五代史·後周世宗紀六》引《五代史補》:世宗在民間,嘗與鄴中大商頡跌氏,忘其名,往江陵販賣茶貨。

小小年紀的柴榮就顯露了不同於常人的一面,做事謹慎且能幫助郭偉處理一些事務,這讓郭威非常喜歡這個孩子,最終收為自己的義子。

棄商從戎,建功立業

柴榮早期販賣茶葉需要兩地之間來回往返,所以柴榮深感百姓的疾苦,並且在路途中還學習了一些其它的本領,如騎射、學習史書等,這讓柴榮更加明白自己不能坐以待斃,在成年之後就不再從商開始跟著姑父郭威從戎。

郭威也不是一個等閒之輩,雖然早期家貧但是生性勇猛,參軍後不久就因輔佐劉知遠建立後漢政權而升任大將軍,同行的柴榮也被封為貴州刺史,不久後劉知遠去世,郭威擁立漢隱帝劉承祐繼位。

當時各地節度使多有擁兵造反之意,郭威數次前去剿滅但都無功而返,再加上漢隱帝寵信奸臣從而懷疑郭威等有功之人,就下令在郭威和柴榮外出平叛之際將他們的親屬全部趕盡殺絕,此舉引起郭威怨恨於是起兵造反,第二年,後周建立,郭威稱“周太祖”,柴榮為皇太子。

軍事上的成就

初登帝位,高平之戰顯崢嶸

四年後,周太祖郭威逝世,皇子柴榮繼承皇位,史稱“周世宗”,因為五代十國是非常動亂的一個年代,多個政權林立,在柴榮登基之後就有北漢聯合遼國一同進攻後周的潞州,柴榮作為皇帝想要率軍親征,但他登基後不過兩月,朝中大臣自然極力反對,最終柴榮力排眾議親自率軍迎戰,因為兩軍最終在高平相遇並且展開戰鬥,所以史稱“高平之戰”

由於是北漢聯合遼國,所以北漢先行進攻而遼國則是持觀望的一個態度,兩軍對戰之際,柴榮並沒有退縮在大本營而是親自在前方督戰,此舉鼓舞了士兵的士氣從而大敗北漢,一旁觀望的遼軍不敢再戰立即撤退,此戰大勝之後柴榮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大戰之後柴榮為了整頓軍紀,處決了七十多位臨陣脫逃的將士,又重重嘉獎了趙匡胤、張永德等人。

先蜀後唐,勢不可擋

公元955年,也就是柴榮繼位之後的第二年,柴榮想要統一全國,於是採取“先南後北”的策略,先行攻打位於南方的政權,其中臨近的後蜀是第一戰,此戰中柴榮命大將王景、向訓向西攻打後蜀,但是王景等人攻打鳳州時就久攻不下,再加上糧草供應不順,導致朝中大臣開始反對西征,因為柴榮才上任兩年,應該打好基礎而不是主動出擊。

柴榮並沒有撤軍,而是讓趙匡胤去前線視察,趙匡胤返回之後告訴柴榮可以攻打,柴榮再一次力排眾議,最終歷經兩個月的時間就攻打下之前定下的目標秦、鳳、成、階四州中的三州,接著拿下鳳州,至此,被後蜀佔據的四州均被收回。

同年,為了之後北伐時不至於腹背受敵,柴榮親自率軍攻打南唐,此次征戰耗時三年,共計三次,對南唐造成了極大的震懾。

四十二天,三關三州

公元959年,為了統一全國,柴榮再一次率軍親征,此次目標就是攻佔北方的遼國,此次出軍柴榮早已經部署好戰略,因此一路勢不可擋:

四月:遼寧州刺史王洪開城投降、益津關守將終廷暉投降、瓦橋關守將姚內斌投 降、遼莫州刺史劉楚信開城投降;

五月:瀛洲刺史高彥暉開城投降、義武節度使攻克易州;

在短短四十二天內,柴榮及部下佔領三關三州總計十七個縣,這在戰爭史上少之又少,最終柴榮決定趁機攻打幽州,但是突然患病只能班師回朝,北伐因而終止,回去之後並沒有多久就在萬歲殿駕崩,享年三十九歲,在位期間僅僅六年。

結語:柴榮可以說當之無愧為一代雄主,在五代十國這樣的時代裡做著其他國家不敢想的夢“統一全國”,在這個時期各地政權林立,要想統一全國其難度不亞於當年秦國橫掃其他六國一樣,像柴榮的敢想敢做實在是少數,只可惜天意弄人,英年早逝,不然歷史必然會因為他而改變。

感謝閱讀,如果覺得不錯,關注、點贊這些隨手之舉就是對文青最大的鼓勵和認可,謝謝。


文青聊史


周世宗柴榮被史學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堪稱照耀黑暗時代的一顆璀璨明星。他十五歲從軍,二十四歲拜將,三十三歲稱帝,不僅精明強幹,而且節約簡樸,贏得了廣泛的擁戴。

他不僅廣開言路,待人寬厚,還點名讓二十多名翰林學士寫兩篇文章:《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和《平邊策》。柴榮這樣做絕不是譁眾取寵、做做樣子,而是廣泛吸取群眾智慧,為社稷獻策。

柴榮是個好領導,什麼事都以身作則,甚至自己擼起袖子幹。他先後五次親自領兵出征,每次都戰鬥在第一線。有一次,柴榮率軍打算從水路進攻南唐,但有段河道無法疏通,將領稟告說河道一旦被掘通,河水必然倒灌,所以無法安全施工。

柴榮前去察看,幾天後傳下手諭,其中竟然有詳細的施工方法。工匠依法施行,果然安全地疏通了河道,大軍得以出征。

後周世宗柴榮被稱為五代時期最英明的君主,他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掃除唐末以來的政治弊端,大力發展經濟,使國民生產總值一路飆升,綜合國力迅速增強。

柴榮死時年僅三十八歲,有人說他的早逝是因為他做過一些不近人情的事,受到了上天的詛咒而折了壽。其實,啥事都乾的作風才是他耗盡心力的致命殺手。

他在在位短短的五年間,懲治貪官、改革教育制度、均定稅務、整頓軍隊、興修水利、修訂憲法……做出了許許多多超凡之舉。終於在959年六月二十九日日落時分,積勞成疾,累死了。

當時後周軍事力量也很強大,南征北戰,幾手戰無不勝。遺憾的是,在幾乎就要一統天下的最後階段,柴榮英年早逝。趙匡胤踩在“柴巨人”的肩膀上,開創了“趙宋之世”。


峰迴路轉說歷史


在我國曆史上能夠被稱為一代英主的帝王並不多,而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周世宗柴榮,確實是當之無愧的。在我看來,柴榮之所以會被後人稱為英主,離不開他在位短短六年所建立的豐功偉業以及他給後世王朝所帶來的的巨大影響。

柴榮(公元927年-公元959年),是我國五代十國時期,後周王朝的第二個皇帝。於公元954年即位,年號顯德,共計在位六年,公元959年在北伐契丹途中因病去世,年僅三十九歲,廟號世宗,因此在後世的記載中稱呼他為後周世宗。

為什麼能把後周世宗稱為英主呢?

我覺得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佐證。

首先來看下政治層面

出身平民階級的柴榮,大刀闊斧的改革吏治,一掃唐末以來官場的貪腐風氣。打破門閥,重新確立以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經學優深可謂師法科、詳閒吏理達於教化科為核心的制科制度,廣納人才。組織編撰了《大周刑統》,徹底結束了五代以來混亂的法制,依法治國。求賢若渴,在制科之餘,多次親自接觸基層有識之士,並積極聽取朝中大臣的優良意見,制定了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統一大計。

其次來看下軍事層面

即位之初,柴榮在面對趁虛而入的北漢與契丹聯軍之時,力排眾議,組織兵力御駕親征,在戰場上身先士卒不畏矢石,取得了高平之戰的勝利。順利穩固了自己在朝中地位的同時,也由此發現了當時軍隊制度中的諸多不足之處。

鑑於高平之戰中出現的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這一重大疏漏。柴榮決定將朝中禁軍徹底打散,指派趙匡胤等人重新挑選天下壯士,淘汰老弱士卒,確定了兵不在多在於精的核心思想,經此整頓之後的禁軍,成為威震四方的一隻精銳部隊。

從公元954年起,後周禁軍南征北戰,取得無比輝煌的戰果:

顯德二年(公元955年)初,揮師西征,大破後蜀軍隊,成功收復秦、階、成、鳳四州之地,將後蜀的勢力範圍再次壓縮回漢中一帶,解除汴梁所收到的威脅。

同年末至顯德五年(公元958年),先後三次南下親征南唐,從最初的拉鋸戰到最後的大獲全勝,除擁有江淮十四州之地以外,亦成功使南唐稱臣並交納歲幣,徹底的消除了南方的威脅,補充了人力物力。

顯德六年(公元959年),經過數年的準備,舉兵北伐。利用強悍的軍力,速戰速決,在42天內收復三州十七縣,成功壓制了遼國(契丹),創造了整個五代時期最雄偉的戰果。

然後來看下經濟層面

整個五代十國時期,中原長期處於動亂,歷代統治者要麼昏庸無能,要麼受制於內憂外患,經濟一直處在崩潰邊緣,民不聊生。而柴榮出身平民階,相對來說,更為了解民間疾苦。在他即位不久,就著手調整經濟。

重新建立田賦制度,促進地方生產。一方面組織流民開墾荒地,一方面解除許多對因為戰亂所產生的逃戶的限制,安定恢復農村經濟。

限制佛教,嚴格界定了出家為僧尼的條件,廢除拆毀違規寺院三萬餘所,還俗僧尼六萬餘人,一方面回收了大量資產充實國庫,另一方面也給重建中的禁軍提供了大量的儲備力量。
興修水利,指派宰相李谷徵發民夫6萬餘人,歷時30余天治理好了黃河決口。同時疏通汴河,打通與江淮一帶的水路往來,一方面服務與南唐的戰爭,另一方面也促進了中原與江淮地區的經貿往來。

最後來看下文教層面

組織編纂了 《大周通禮》《大周正樂》等禮樂方面的官方書籍,並修訂發佈了《顯德欽天曆》,同時也委任大臣編修後梁,後唐等前朝實錄,成書《周太祖實錄》三十卷,給後人留下了亂世之中相對詳實的史料。

綜上所述,後周世宗柴榮,在他短短六年的統治期間,通過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上的一系列舉措,使得後周王朝成為當時中原大地上首屈一指的強大勢力,並給之後的北宋王朝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小川讀歷史


柴榮於後梁貞明七年九月二十四日(921年10月27日)生於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柴家莊,他的祖父柴翁(其名佚失)、父親柴守禮都是當地有名的富豪。後因家道中落,年未童冠的柴榮前去投奔嫁給同鄉人郭威的姑母柴氏。柴榮生性謹厚,幫助姑父郭威處理各種事務,深受郭威喜愛,而柴氏無子,便收養柴榮為子,當時郭威家境並不富裕,柴榮為資助家用,外出與鄴都富商頡跌氏做茶貨生意,往返江陵等地。其間學習騎射,略通史書和黃老學說的著作。及至成年後,棄商隨郭威從戎。顯德元年(954年)二月,北漢世祖劉崇趁後周國喪之際,自率三萬兵力,並招引遼國騎兵萬餘人,南犯潞州。柴榮聞訊後,力排眾議,決心親征。他率軍兼程速進,在澤州高平之南的巴公原(今山西晉城巴公鎮)與北漢軍遭遇。大戰展開時,右軍樊愛能、何徽部不戰遁潰。在危險時刻,柴榮不畏矢石,冒死督戰,大敗北漢,斬殺其驍將張元徽。觀望的遼軍見狀撤退。日暮時分,河陽節度使劉詞領後軍抵達,柴榮與之合力,再破北漢,追擊至高平,劉崇丟棄大量輜重,倉皇北逃。

高平之戰,鞏固了柴榮的地位。戰後,他為整飭軍紀,斬殺了樊愛能、何徽等七十多名臨陣脫逃的將士,同時對作戰有功的李重進、張永德、趙匡胤等人給予重賞。

五月,柴榮又乘勝追擊,包圍北漢都城太原,但由於糧餉不繼,又加連日霖雨,士卒病疲,未能將其攻克。而在忻口阻擊遼軍的部隊又作戰不利,大將史彥超恃勇戰死,士氣大挫,六月,柴榮下詔班師。柴榮聞訊後,力排眾議,決心親征。他率軍兼程速進,在澤州高平之南的巴公原(今山西晉城巴公鎮)與北漢軍遭遇。大戰展開時,右軍樊愛能、何徽部不戰遁潰。在危險時刻,柴榮不畏矢石,冒死督戰,大敗北漢,斬殺其驍將張元徽。觀望的遼軍見狀撤退。日暮時分,河陽節度使劉詞領後軍抵達,柴榮與之合力,再破北漢,追擊至高平,劉崇丟棄大量輜重,倉皇北逃。

高平之戰,鞏固了柴榮的地位。戰後,他為整飭軍紀,斬殺了樊愛能、何徽等七十多名臨陣脫逃的將士,同時對作戰有功的李重進、張永德、趙匡胤等人給予重賞。

五月,柴榮又乘勝追擊,包圍北漢都城太原,但由於糧餉不繼,又加連日霖雨,士卒病疲,未能將其攻克。而在忻口阻擊遼軍的部隊又作戰不利,大將史彥超恃勇戰死,士氣大挫[18]。六月,柴榮下詔班師。


雜談專家


柴榮被人稱為一代英主,我想有三個原因。第一是他本人就英明神武,值得大家敬仰。第二個原因是接他班的宋朝實在是太無能了,有了這個對比,所以柴榮顯得更英明瞭。第三個原因是我們後人的一些遺憾罷了。我們先說第一點,就是柴榮給我們留下的歷史。

大家可以看後周的地圖,看一看後周周圍的鄰國。

公元954年一月郭威病逝,柴榮剛剛登上皇位。連一個月都沒過,北漢皇帝劉崇就帶領兵馬急匆匆的就殺了過來,並且還引領遼兵一起。柴榮聽聞不顧阻攔,直接御駕親征,並且在己方危機的時候冒死督戰,直接大敗後漢聯軍。還乘勝追擊直接圍困了後漢都城太原,雖然最後因為糧草不濟沒打下太原,但也可以看出柴榮的勇猛。

公元955年,柴榮又打敗後蜀,拿下了秦、鳳、成、階四州。

從公元955年到公元958年,柴榮每年都攻打南唐。而且每次都大勝,第一次就獲得了滁、揚、泰、光、舒等州。第二次消滅南唐四萬餘人,繳獲三百多艘船,而且又獲得了濠州、漣水、亳州等地。第三次柴榮又獲得四州之地,到此柴榮已經獲得十四個州、六十個縣,直接和南唐劃江為界。而且南唐被迫去帝號,只稱國主。

公元959年柴榮北伐,開始正式攻打遼國。為了在攻打遼國的時候不被其他國家干擾,柴榮幾乎把他的鄰居都揍了一個遍。北伐非常順利,幾乎是兵不血刃就拿下了三關三州。可是就在五月柴榮準備奪取幽州,也就是現在的北京時,他忽然染了重病。只得匆匆回朝安排後事,連一個月都沒過他就去世了。

從這裡看出柴榮是英勇的皇帝,他幾乎把鄰居揍了個遍,連戰連勝,就連遼國都不例外。他幾乎就要成功了,可是在最後關頭卻被上天帶走了。柴榮是個悲劇英雄,他不是劉備那種即使不死也不可能成功的英雄,他是在將要成功的那一刻去世了的悲劇英雄。這格外讓人心疼。

第二點就是篡取他皇位的趙家實在是太無能了。先說趙大,他雖然連滅多國,但我們看看他都是滅的些什麼國啊!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要麼是被柴榮打敗的,要麼是對柴榮稱臣的。對於遼國他沒碰。趙二倒是碰了遼國,但高粱河一戰卻把柴榮一手建立的禁軍輸了個精光。到了宋真宗時更是來了個澶淵之盟。之後的宋朝不提大家也知道了。第三點就是我們後人的一些遺憾了,大家都知道宋朝的滅亡,代表著我們漢人第一次被正式滅亡,從這之後就好像開了口子,再也堵不住了。所以我們難免會想如果柴榮沒去世,或許我們就不會一次次的被滅亡,要是這個口子沒開多好啊。從這些地方就可以看出我們敬重柴榮的原因了吧!從他自身的能力上我們就對他敬佩有加,再從他後面的繼承者中,更讓我們惋惜。而從歷史的轉折上,他留給了我們無限的遺憾。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刻刪除。

昨日光


周世宗柴榮,是指五代時期後周的第二位皇帝。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從907年到979年短短的72年時間裡華夏大地上存在的十餘個地方割據政權。可謂是皇帝遍地走,王爺多如狗的一個混亂時期,城頭隨時變幻著大王旗。而後周世宗是這一時期少有的好皇帝,具有英明果斷,遠見卓識,史稱“五代第一名君”。

雖然說柴榮英年早逝,年僅39歲就突發疾病而亡,在皇帝的寶座上也僅僅坐了短短的六年時間,然而其文治武功,豐功偉績是擔得起千古一帝的美譽的。

柴榮即位之初,正是男人三十而立的大好年華,年富力強的柴榮決心按照養父的遺詔,兢兢業業的幹出一番大事業。發下宏願“將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休養生息,十年致太平足矣!”說道做到,在他短短的五年統治時期對內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修訂禮樂、制度、刑法,使得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地區經濟開始復甦。

對外積極的擴張,遂行著統一中原的大業。南征北戰,西敗後蜀,收取秦、鳳、成、階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柴榮三次南征,不但使南唐俯首就範,而且震懾了南方各割據勢力,為之後的北伐掃除了後顧之憂。北破遼國,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連收三關三州,共十七縣。

柴榮十五歲從軍,二十四歲拜將,三十三歲稱帝,不僅精明強幹,而且節約簡樸,贏得了廣泛的擁戴。凡事率先垂範,甚至事必躬親。雖然未能實現為君三十年、掃平天下的願望,但他在位時期的文治武功,已經決定其人必將成為結束中唐以來二百多年割據動盪的決定性人物,被史家稱之為”五代第一明君”。


姑臧山鷹


後周世宗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本姓柴,後改姓郭[1][2][3],後世仍以柴榮習稱。(今)人。時期政治家,第二位(954年2月26日-959年7月27日在位[4])。

柴榮出身邢州,自少“器貌”,擅長騎射,略通書史及,且為人謹慎篤厚,因而被姑父收為養子。早年曾隨商人在江陵販茶,對社會積弊有所體驗。在時期,隨郭威赴鄴都就鎮,任天雄牙內。廣順元年(951年),後周建立,郭威委任柴榮治理。他為政清肅,使盜不犯境。廣順三年(953年),入朝任,進封。

元年(954年),郭威駕崩,柴榮登基為帝。柴榮勵精圖治,致力於統一大業,立下了“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壯志[5]。在位期間,對內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修訂禮樂、制度、刑法,使得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地區經濟開始復甦。對外南征北戰,西敗,收取秦、鳳、成、階四州;南摧,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連克三關三州[6]。史家稱讚其“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7]。

顯德六年(959年),柴榮在商議攻取時突發疾病,不久去世,年僅三十九歲,在位六年。廟號,諡號睿武孝文皇帝,葬於。


三農大健康


首先,要衡量一位帝王能否稱得上英主,往往需要從革除內弊,以及對外戡亂兩個方面來看。如果將這兩點,同時放到柴榮身上的話,我們便能發現,在位僅6年的他完全配得上英主的稱號。這是因為,柴榮對於結束五代十國的亂世,起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柴榮一生的作為,也為日後北宋的建立,奠定了一個夯實的基礎。

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地區戰亂不斷,五個朝代如同走馬燈一般,你方唱罷我登場。而在這連年戰亂的背後,則是中原地區民生的凋敝。當柴榮從郭威手中接過衣缽的時候,顯然接手的是一個山河破碎的中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柴榮繼位之初,便大力提倡恢復農業生產。於是,一條條鼓勵農業生產的政策,開始從朝堂散發到各地。尤其是鼓勵民眾開墾無主荒地的政策,對於當時中原破碎的民生,起到了很大的恢復作用。

當然,柴榮的作為不僅只在於此,針對唐末以來的諸多弊病,柴榮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當時,五代一般沿襲這唐末以來的舊制,而這些舊制中卻包含著諸多的苛律,以及相互矛盾衝突的地方。於是,柴榮便命諸臣編纂《大周刑統》,在這部法典中,眾多刑律得到了規範。使得後周有法典可依的同時,這部《大周刑統》也成為了日後北宋《宋刑統》的藍本。在軍事制度上,為了扭轉一直以來武將亂政大的局面,在柴榮時期,禁軍得到了大力的發展。而這一制度,在日後也被北宋全部繼承。

對內的大力度治理,僅是柴榮大戰略的第一步。後周世宗柴榮平生的夙願,便是用三十年的時間,徹底結束五代十國的亂局。以至於,在整理內政完畢之後,柴榮便開始著手完成自己一生的夙願。柴榮在位的短短6年時間裡,曾多次御駕親征。尤其是對南唐的三次重大打擊,使得南唐君主不敢稱帝號,只得自稱為“江南國主”。

同時,柴榮針對遼國的軍事行動,旨在收復被遼佔據的“燕雲十六州”。因為,柴榮清楚的知道,燕雲地區被遼佔據,完全可以用如鯁在喉來形容。以至於,後周大軍方到,三州之地便望風而降。正當柴榮計劃一舉奪回燕雲地區的時候,病魔卻纏繞在了這個有作為的皇帝身上。以至於,北伐最終成為了一場幻夢。

歷史上的後周世宗柴榮,所以能夠稱為“一代英主”,很大程度上,同其在位6年時間的作為有著很大的關係。對內柴榮恢復生產,致力於農業、商業的恢復與發展。對外柴榮則頻頻出擊,對南唐、後蜀、北漢等割據政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削弱。他這6年間的“神武雄略”,奠定了日後中原地區的再度一統。


多爾袞愛新覺羅


導語:周世宗柴榮是五代時期後周皇帝他的英明之舉有:身先士卒、躬親閱試、戰略規劃、顯德毀佛、定稅徵,保邊民、均田租,抑豪強、浚卞口,導河流。司馬光評述周世宗:“不愛己身而愛民,不以無益廢有益,周世宗算得是仁愛明理之人。”


人物簡介

周世宗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又名郭榮(柴榮自幼過繼姑父郭威為子,故又名郭榮。),五代時期後周皇帝,於954年2月26日-959年7月27日在位,在位6年。邢州堯山柴家莊(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是周太祖郭威的養子(柴榮本身是郭威正室柴皇后的侄子),是中國少數由外戚繼承宗室的皇帝,廟號世宗,諡號睿武孝文皇帝。根據史書記錄,在此時期在政治、軍事、經濟上都有建樹,號稱英主,他初步奠定了後來北宋的勢力。


柴榮父柴守禮,祖父柴翁是當地望族,柴榮年輕時曾隨商人頡跌氏在江陵販賣茶葉,對社會積弊有所體驗。史載其“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

柴榮自幼過繼姑父郭威為子,故又名郭榮。後漢隱帝劉承祐誅殺郭威家屬時,亦將郭榮最年長的三個兒子殺死。郭威親子都被殺害,郭榮作為養子就有了繼位的可能。

廣順元年(951年),周太祖郭威即位,郭榮授澶州節度使、檢校太保,封太原郡侯。史載其境“為政清肅,盜不犯境”。二年,檢校太傅為相。又一年,封晉王。

顯德元年(954年)正月,判內外兵馬事,總攬兵權。同月太祖崩,郭榮即帝位。


即位後的方針

郭榮即位後,立刻下令招撫流亡,減少賦稅,恢復中原經濟。當時,北方及中原經過了一系列的戰爭,百姓痛苦不堪,郭榮的舉動正好使中原開始復甦,他整頓吏治,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經濟開始繁榮。

顯德二年(955年)推行顯德毀佛,以佛寺銅材鑄行“周元通寶”,錢質與鑄量均居五代之冠。因為其毀佛行為,後周世宗被列入毀佛的“三武(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一宗”。司馬光評述周世宗:“不愛己身而愛民,不以無益廢有益,周世宗算得是仁愛明理之人。”

郭榮對內進行改革,對外則積極開拓疆土。顯德元年(954年)二月,北漢主劉崇乘其新立,勾結遼兵4萬攻後周,郭榮力排馮道勸阻,率軍迎戰,於高平(今山西)南大破北漢軍,穩定政局。戰後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於是軍威大振。顯德二年詔令群臣獻《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平邊策》,確定王樸提出的“先南後北”的統一方略;命兵部撰集兵法,名《制旨兵法》。他擊敗後蜀的孟昶,取得秦、鳳、成、階四州,孟昶大懼,“致書請和”;又先後三次徵南唐,創建水軍,攻下淮南十四州。顯德六年三月,圖舉收復燕雲十六州,一連攻陷瀛洲、莫州二州(今河北),莫州刺史劉楚信、瀛洲刺史高彥暉投降,再向北挺進,又連陷益津關、瓦橋關、高陽關三關。


周世宗事蹟

身先士卒北漢進犯,郭榮對軍士們說:“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嘗不自行,朕何敢偷安?”兩軍遇於高平之南,周將士俱,郭榮“介馬自臨陣督戰”、“自引親兵犯矢石督戰”,當晚與將士“宿於野次”。躬親閱試選武藝超絕者為殿前諸班。使得“征伐四方,所向皆捷”,自中唐以來的冗兵積弊,一掃而光。戰略規劃“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顯德毀佛針對“私度僧尼,日益猥雜”、“鄉村之中,其弊轉盛”,下詔:“近覽諸州奏聞……私度僧尼,日增猥雜,創修寺院,漸至繁多……宜舉舊章,以革前弊……諸道州縣鎮村坊,應有敕額寺院,一切仍舊,其無敕額者,並抑停廢。”詔旨頒佈後,廢佛之風席捲全國,當年就廢去寺院30,336所,僧尼還俗者大約6萬人。除重點保護寺院外,一律停廢。禁私度僧尼,禁僧俗捨身,並下詔毀銅佛像以鑄錢。柴榮說:“卿輩勿以毀佛為疑。夫佛,以善道化人,苟志於善,斯奉佛矣。彼銅像豈所謂佛耶?且吾聞佛在利人,雖頭目猶舍以佈施。若朕身可以濟民,亦非所惜也。”定稅徵,保邊民,解決了逃戶莊田的問題。均田租,抑豪強。浚卞口,導河流,江淮舟楫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