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柴榮還活著能統一天下嗎?如果統一天下後是否還像宋一樣被遊牧民族吊打?

月影青霜


導讀:後周世宗柴榮之所以被後人懷念並屢屢提及的原因,還是五代其他君主以及宋代外戰外行、不堪回首的慘痛經歷。後晉石敬瑭稱兒皇帝;晉出帝石重貴被擄走;宋太宗被伐契丹被打的全軍覆沒;靖康之恥徽、欽宗及宗室數千人被金兵擄掠而走等等,這一切都是大家懷念柴榮並期待他統一天下併成為抵禦外敵的一面旗幟。柴榮作為唯一敢於和契丹硬碰硬還能佔據優勢的帝王能夠扛得起統一天下,硬扛北方遊牧政權的大旗呢?答案是很有可能的,下面我們闡述一下假若柴榮能夠長壽是否可以實現大家的期許呢?


柴榮是五代時期非常有作為的帝王,也有五代第一帝王之稱。柴榮出身貧寒深刻了解民間疾苦,經商的經歷也讓他對於基層的苦難有著情形的認知。這為柴榮登基後勤政愛民,實行輕搖薄役的施政方針奠定了基礎。如果說這些民政這一方面也不算太突出,柴榮讓後人銘記的就是對於契丹的強硬態度。顯德六年柴榮親率大軍北伐契丹,僅僅40多天奪下三關三州十七縣。可惜天不佑人世宗柴榮在進兵幽州時病發不久去世,這才讓收復幽雲推到了幾百年以後。


柴榮繼位後的作為,昭示著文武兼備帝王的誕生

柴榮作為後周太祖郭威的養子登上帝王位,有一定的偶然性。由於後漢隱帝劉承祐不滿父親留下的四位輔政大臣對於朝政的把控,所以趁機誅殺。但是作為輔政大臣一員的郭威當時並不在京城所以逃過一劫,但是愚蠢的劉承祐殺光了郭威的家人。這下惹惱了郭威這才起兵圍攻汴梁城,然後奪權稱帝建立後周。三年後後周太祖郭威病逝,傳位樣子柴榮史稱後周世宗。在30多歲的大好年華執掌後周帝國,柴榮無論是精力還是建功立業的心態都處於巔峰狀態。

柴榮繼位後獲得的尊重和威望不僅僅來自皇位的傳承,更重要的是他的作為讓大家看到了五代時期不同尋常的帝二代。柴榮一方面在經濟方面採取積極措施提高國力:比如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均定田賦、獎勵農耕;恢復漕運,興修水利;限制佛教,保證所有力量都用於國力的提升。除此之外,柴榮積極修訂曆法、刷新吏治整治腐敗、選拔人才參與國政。而王樸即使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平邊策》在後周、北宋兩朝有巨大的影響力。雖然王樸很早就是柴榮的幕僚,但是《平邊策》的出臺讓王樸坐穩了柴榮心腹大臣的地位。

王樸的《平邊策》主要內容是分析了當時天下割據政權的實際情況,並根據這些提供了掃平諸侯統一天下的步驟和具體操作方式。此書一出,汴梁紙貴。柴榮對《平邊策》非常認可,並積極的根據平邊策執行。

帝王的權威需要自己的努力,由於柴榮即位前名聲不彰所以群臣對於柴榮的軍事才能並不認同。但是高平一戰柴榮身先士卒擊敗了北漢和契丹聯軍的入侵,讓朝臣看到柴榮勇武的同時也讓柴榮獲得了整頓軍隊的機會。柴榮清理貪生怕死的將領按律治罪,積極提拔自己的班底。在萬事俱備的情況下,柴榮開始按照平邊策的步驟開始對割據政權征伐。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等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可惜世宗柴榮在征伐幽州的途中病重,不久病逝享年38歲。


柴榮六年帝王生涯表現出來的明君潛力,讓我們對他如果長壽可以統一天下、對抗契丹有了更豐富的想象空間

我們首先說後周在柴榮接手後已經具備了統一天下的實力,況且大臣王樸的《平邊策》非常具備可行性。所以北宋基本上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按照《平邊策》逐步統一天下的。所以如果柴榮能夠長壽且前期不與契丹死磕的話,後周必然會在柴榮的手上完成統一。所以不存在柴榮與趙匡胤“先南後北”還是“先北後南”的差異,統一的過程已經在《平邊策》中按照先易後難的方式清晰的表明了。所以我們推斷柴榮統一以後的大周具備以下特徵:



第一、統一後的後周版圖遠大於北宋。

後周世宗柴榮與宋太祖趙匡胤不同,有很強的擴展版圖的雄心壯志。柴榮不會像宋太祖趙匡胤那樣玉斧一劃“朕的江山到此為止”那樣,肯定會進最大可能保持向前衝隋唐一樣的追逐。首先截止到顯德六年,柴榮已經平定南唐江北十四州;奪取後蜀的秦、鳳、成、階四州;契丹三州在手版圖已經有統一之象,保守估計版圖也突破百萬平方公里。其中不乏富庶之地,而且後周政治清明、國力鼎盛;以柴榮的威望首先趙匡胤、王樸等文武平定天下如同探囊取物。

統一中原後後周還有兩個突破方向,幽雲和河西。幽雲我們放在下個小節進行介紹,本文談一下河西。此時後周的西北部基本上是党項的定難軍以及吐蕃的六穀部以及甘州回鶻和歸義軍四個割據政權。歷史上這四部分被党項的李繼遷、李德明以及李元昊祖孫三人征服成為西夏國土的重要組成部分。

依照後周世宗柴榮的全局視野不可能看不到河西在經濟、軍事方面的重大作用。況且依照李德明和李元昊都能完成對河西走廊的征服,更何況強大的後周。後周不是軟弱的北宋,所以征服河西成為必然。這樣後周不但可以通過河西拿到豐厚的稅收(絲綢之路帶來的貿易的繁榮),而且可以獲取優良的戰馬和精銳的騎兵(雍涼向來盛產精騎,三國時期馬騰通過此地割據一方)。河西走廊加上中原豐厚的賦稅是構成後周平定幽雲的物質基礎;平定割據勢力培養出來百戰精銳加上河西精騎是奪取幽雲的軍事力量。



第二、柴榮確實有奪取幽雲十六州的時機和能力

我們現來看柴榮當政時期契丹的情況,顯德年間契丹的當政的號稱睡神的遼穆宗耶律璟。這位帝王是著名的昏君和暴君,殘忍好傻、酗酒荒政。在位18年叛亂此起彼伏,契丹統治非常不穩定。所以在公元969年黑山之變中被弒殺,享年39歲。在他執政期間契丹可以說處處烽火,叛亂時有發生:應歷二年(952),太尉忽古質謀反,伏誅;應歷三年(953),耶律李鬍子耶律宛、郎君耶律嵇幹、耶律敵烈謀反;應歷九年(959),王子耶律敵烈、前宣徽使耶律海思及蕭達乾等謀反;應歷十五年年(965年),室韋各部叛亂席捲契丹東北。


顯德六年柴榮征伐契丹已經取得破三關奪兩州的成績,在進攻幽州的病發。所以如果此時柴榮協統一之威攻伐內憂外患的契丹,有非常大的把握可以收復燕雲十六州。如果運氣好的話,甚至能夠平定草原。因為創造歷史本來講究的就是實際。契丹到遼聖宗耶律隆緒晚期才步入鼎盛,但是後周完全利用這個時間差平定草原。我舉個例子:後燕創建者慕容垂和北魏創建者拓跋珪都是一時人傑,但是都在非常時期被前秦的苻堅擊敗統一北方。這就是時機的重要性,如果不是苻堅著急平定東晉沒準慢慢消化就沒有北魏什麼事了。

我們退一步說即使後周不能徹底平定契丹,但是拿下幽雲十六州完全沒有問題。這樣後周就會成為被靠長城;西抵西域;東到大海;南抵南海的大周王朝。



第三、佔據幽雲、依託長城對契丹打防守反擊,不敢說像漢唐一樣北逐大漠勒石燕然;但是像明朝一樣據城防守還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柴榮的進取心讓他不會選擇像宋朝一樣以文馭武的杯酒釋兵權的模式,所以他的這種尚武的性格必然會和李雲龍一樣注入大周王朝的靈魂。所以在對待契丹的態度上,如果能迅速穩定國內形勢那麼就可以趁昏君遼穆宗耶律璟在位的混亂之機平定草原。遼穆宗執政時間到公元969年,所以歷史留給柴榮的時間是十六年。如果在這十六年當中後周世宗柴榮能夠完成國內統一和保持國內穩定的話,還真有可能平定草原。

但是為了防止出現前秦苻堅一樣犯淝水之戰的錯誤,那麼柴榮如果步步為營的話那就退而求其次攻佔幽雲後依託長城構築北方防線。這樣經過十數年的鞏固,北方防線一定是固若金湯。所以即便是統一後的大周王朝不能夠躍大漠,實現勒石燕然的盛況。但是像明朝一樣依託長城防線打打防守反擊,和大遼形成對峙完全不成問題。


小結:

況且顯得六年柴榮還不足40歲,如果柴榮長壽足可以培養出一個合格允文允武的合格繼承人。所以絕對會出現統一的大周王朝且不會像宋一樣被遼國吊打。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如果柴榮活著,是可以統一天下的,也不可能被遊牧民族吊打,我們來看看。

華夏五千年,朝代更替。在諸多皇帝中,文韜武略俱全的明君屈指可數,大多耳熟能詳。但有一位明君,鮮為人知,他就是五代中後周的皇帝——柴榮。


眾所周知,五代十國是一個極度混亂的朝代,其混亂程度不亞於春秋戰國時代。自黃巢之亂後,唐朝統治崩潰,各地藩鎮獨立,依次佔據中原有五個朝代有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所以這段時期被稱為五代。

五代時期,武夫當政,國家四分五裂,皇帝也層出不窮,但那麼多皇帝中,有一個公認的明君,他就是柴榮。

柴榮本出生於富貴之家,奈何家道中落,未及冠便去投奔自己的姑姑。柴榮的姑父就是後周太祖郭威。此時的後周太祖郭威,還沒有發跡,柴榮便相幫經商以補貼家用,並且在經商期間,不忘習練武藝,苦讀兵書和治國文章。

史書記載世宗弓馬嫻熟,尤善兵勢。柴榮為人謹慎、聰明能幹,很得郭威喜歡。於是,郭威便認柴榮為義子了。後來,郭威傳位於柴榮,有一定的巧合因素。當然,也有必然的因素。因為,郭威的兩個親子被漢隱帝所殺,而柴榮在弱冠之年便被收為義子,在郭威未發跡之前便為郭家奔波操勞。後來,又隨郭威到處征戰,從感情上來講,早已和親生兒子並沒有區別。所以,郭威駕崩後,便傳位給了柴榮。

柴榮繼位後不久,北漢劉崇勾結遼國南下。此時,世宗剛剛繼位,人心未定,柴榮想親征劉崇,但朝廷中很多大臣不贊成出兵,僅宰相王溥一人贊成。但是,柴榮排除萬難,毅然決然的出兵,最終在高平與北漢軍隊相遇。

高平之戰,是周世宗走向輝煌的第一戰,在軍隊右翼不戰自逃的情況下,柴榮親冒箭矢,隨軍督戰。最終,大敗北漢軍隊,劉崇倉皇北逃。取得大捷,班師回朝,群臣莫不俯首。

柴榮素有大志,繼位後做了一個相當於,三十年的規劃書。第一個十年,開拓進取平定天下;第二個十年,使百姓休養生息;第三個十年,使天下太平。

柴榮說到做到,由於開拓進取離不開戰爭,要求手中必須擁有一支驍勇善戰的軍隊。所以,高平之戰後,柴榮便著手改善軍隊,為了整肅軍紀,柴榮殺了七十多位軍官。針對軍隊之前低下的戰鬥力,柴榮採取精兵強軍戰略,裁撤軍隊中老弱士兵,使其務農,招民間壯士入伍,增加軍隊戰鬥力。

改造完軍隊,第二年,柴榮便開始了他平定天下的步伐,首先進攻西蜀,僅四個月便佔領秦,鳳等四州。第二年開始征伐南塘,第一次南征李重進為將,敗唐軍,取六州,因季節因素,停止進攻,班師回朝;回朝後造船,訓練水師,等數月水軍訓練完畢,派遣軍隊第二次南征,消滅了壽州的唐軍;等處理完朝廷政事,柴榮親率大軍,第三次徵南唐,進攻如勢如破竹,直接攻下整個江北,迫使南唐後主李煜去帝號稱臣納貢,遂大勝而歸。

平定南方後,柴榮志得意滿。此時,距柴榮定下十年平定天下已經過去四年,為了實現自己定的目標,奮鬥的腳步不能停下來。柴榮便又把目光轉向了北方,此時北方唯一的敵人只有一個,那就是契丹。由於,石敬瑭的關係,燕雲十六州一直被遼國佔據。所以,平定北方必須收回燕雲十六州。

周世宗便發動了人生最後一場戰役——北伐遼國。史書記載,此次世宗伐遼,僅四十多天,便連下三州三關,當世宗準備一鼓作氣拿下幽州即北京時,有傳言說在一個叫病龍臺的地方突發疾病,不得不班師回朝。回朝不久便撒手人寰,就這樣,一代明君就早早地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周世宗柴榮少時顛簸,待即位後,勵精圖治,除了在軍事上的輝煌成就外,並且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領域都擁有非常顯著的成果。政治上,能虛心納諫,選撥人才,修撰刑律,改革科舉制度,提高文人地位,重用文人,改變五代一直以來重武輕文的情況;經濟上,大興水利,促進農耕,恢復社會生產,柴榮出身商人,沒有歷朝歷代皇帝對商人的歧視,明白商人對社會的促進作用,大力鼓勵商業貿易,促進經濟的極大改善。文化上,世宗鼓勵私人獻書,並組織專人對藏書進行再次校編,極大保護了中華文化的傳承。宗教上,柴榮對佛寺進行打擊限制,廢去寺廟幾萬所,促使僧人還俗,並且嚴格規定僧人剃度的標準,寺廟成立的標準,並收集民間佛像以鑄銅錢,這是中國歷史上第四次大規模禁佛事件,其限制佛教的做法被後世借鑑良多。這些舉措,很多都是被宋朝直接採用,無論是宋朝的禁衛軍,還有對文教的重視,甚至高度發達的文化經濟等,都和周世宗制定的很多政策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史書上,歷朝歷代的名人評論世宗一樣。如果,若不是天不遂人願,柴榮一定能夠建立一個媲美漢唐的大帝國。

後來,宋朝傾其一朝也未能打下燕雲十六州,並且還把柴榮打下的幾個州都丟掉了。假設,柴榮能多活幾年的話,燕雲十六州怕早已經被他收回了。有了十六州的防禦,戰略緩衝,中原也就不可能被遊牧民族吊打了。至於,柴榮仍然活著,統一天下更不在話下。


超凡博弈


柴榮:即後周皇帝世宗,邢州堯山人(今河北隆堯),是後周的第二位皇帝,在位執政共6年時間。

如果柴榮不死,中國的歷史也不會有什麼質的變化,無非就是趙匡胤、趙光義所要乾的事,被柴榮幹了,柴榮和趙匡胤等人相比並沒有什麼雄才大略。柴榮到死,連個北漢都沒有消滅,更別說改變宋朝的歷史了。

在兩宋存在的三百年曆史裡,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經濟最為繁華的朝代。但是,兩宋在三百年裡,一直有一個問題困擾著兩宋,那就是外敵的入侵。特別是南宋,一直被金國和蒙古打壓,最後只能偏距東南一隅,從此再未翻身。

因為宋朝的江山是繼承於後周,而且當時的後周皇帝世宗柴榮也有雄才大略,所以很多學者認為“周世宗若不英年早逝,該當帶領華夏王朝取得何等成就”。真的是這樣嗎?其實答案是否定的。

在柴榮執政的五年時間裡,他通過政治上選人才、修改法律、虛心求諫;在軍事上,他五次率兵親征,打的四周的敵國向後周稱臣;經濟上實行休養生息、均定田賦、限制佛教、恢復漕運、興修水利等政策;為後周的江山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上天只給了柴榮五年的時間,五年後柴榮就去世了,這也意味著後周政權的終結,柴榮去世之後,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繼承皇位。
在那個亂世的年代,年幼的柴宗訓肯定是守不住柴榮留下的江山,柴榮去世的第6個月,趙匡胤就發動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登基為皇帝,柴宗訓被迫退位,後周從此江山易主。迎來了趙匡胤的大宋天下。

趙匡胤面臨的敵人主要有:前期的遼國契丹人和西夏党項人;中期的金朝女真人和西夏党項人;後期的蒙古人。

除了西夏党項人威脅較小之外,不論是契丹人、女真人還是蒙古人,他們的實力都是不次於漢朝時期的匈奴、唐朝時期的突厥。

面對這樣一群強敵,憑藉一個柴榮能夠改變宋朝的局面嗎?顯然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對於匈奴,大漢可是用了五代君主的時間才最終打敗匈奴。

如果要改變大宋當時的困境,估計需要柴榮+趙匡胤+唐太宗+漢武帝等人的組合,並且還要一直保證長久的統治地位。所以,即使柴榮再多活二十年,他也同樣改變不了宋朝的困境。


公元前


先說兩個結論吧。

第一,如果柴榮活著,那必然是可以一統天下,因為和趙匡胤相比,文治如何尚不敢妄言,但是武功是要強過宋太祖的。


第二呢,這個宋也並非是被遊牧民族欺負。這是大多數國人的固有觀念,即北方的政權就一定是遊牧政權。事實上不管遼、西夏還是金,都是實打實的農耕帝國,這點和宋是一模一樣的。

如果柴榮還活著,歷史的走向必然是後周收復整個燕幽地區,很可能會繼續幹到遼東半島。而南方也遲早是會被統一掉。


當年柴榮彌留之際,恰是周軍北伐契丹的時候。

公元959年,柴榮親率大軍攻伐契丹,僅僅用了42天,便拿下三關三州,共十七縣。

就在要繼續乘勝追擊時,柴榮病危,北伐就此中斷。給歷史留下了一絲遐想和遺憾。

不過就算柴榮掛了,讓趙匡胤多活個十幾年,那歷史也會有很大的改變。

因為宋朝沒能從遼國手中奪取燕幽地區和丟失河套地區的鍋得讓宋太宗趙光義來背。畢竟和遼國作戰失敗,很大的原因時趙光義不曉軍事,盲目統籌的結果。

而失去了河套地區,究其根源也是趙光義對党項的強大不理不睬,直接放棄了寧夏的控制權。

但如果趙匡胤可以多活那麼幾年,不說丟領土了,把尚未中興的遼國胖揍一頓還是不成問題的。畢竟當年趙匡胤跟著柴榮乾的時候,沒少血虐契丹人。



再者說,這尊重文人,以文治武的方針本就是趙匡胤立下的,能讓宋帝國繼續呈現思想上百花齊放、經濟大繁榮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說,不用說讓柴榮多活幾年了,就是太祖多活幾年,也是不會說幽州未下、河套又失的局面。

不過不管怎麼說,宋朝都是我國古代一個非常優秀的朝代,不管是制度、經濟還是文化上的貢獻,對今天都是巨大的。


火器工坊


柴榮當然可以被稱做一代雄主,而且以其文治武功之高超,也具有重新統一天下的能力!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既然趙匡胤能夠掃平群雄重歸一統,那麼以柴榮的能力當然也可以!

不過要說柴榮統一天下後,會不會與趙宋一樣被遼、金、蒙欺凌,這就要看柴榮會以什麼樣的政策,做為周朝的安身立命之本了!

(趙匡胤與陳橋兵變)

一、假如柴榮和趙宋王朝一樣,也採取抑武崇文、強幹弱枝,集重兵於中央、削弱地方力量的政策,那麼周朝在面臨北部強敵的壓制時,其命運將與北宋王朝無異!這也是因為凡是片面的拔高文或武,都會造成統治天平的失衡,並由此帶來一系列的消極和負面的影響!

二、周朝(柴榮若能統一整個天下,其王朝自當被稱做周朝,而非割據一隅時的“後周”)若能收復幽雲十六州,重新掌控這個對中原王朝至關重要的地區,從而完善周朝的北部防禦體系,那麼將會有很大概率避免被北部強敵凌虐的命運!假如周朝不能做到這一點,那麼幽雲十六州就仍然是一把時刻高懸於周朝頭頂的利劍,隨時有可能落下,給予周朝以致命之一擊!

(北部強敵)

三、要看周朝能否消滅相對弱勢的西夏割據政權,從而將西北地區的防禦漏洞堵上,並將西北與華北一線,構築成一條整體的、完善的綜合防禦體系,從而達到攻守不失所據的目的!正是由於受制於西夏的牽制,才使得北宋王朝始終無法集中全力與北部強敵對抗,導致出現了北宋王朝始終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假如周朝也不能消除這一威脅,則其受制於人的命運,將和北宋王朝無異!

綜合上述:周朝建立後能否避免受欺辱的命運,是受到①、周朝的文武政策是否適當②、周朝能否收復幽雲十六州③、周朝能否掃除西夏割據勢力,這三個方面因素的制約的。強敵在北不在南,假如周朝能夠很好的解決了上述三個問題,那麼將會有很大概率避免北宋王朝那樣的悲情境地!

(五代十國後期形勢)


北疆同心


某一個歷史人物對歷史進程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可以忽略不計,

歷史的進程就像長江,不停的前進,直到流入海洋,它可能彎彎曲曲的,但是東流入海是不可變的。

同樣,歷史的車輪也是一樣,不斷向前進,這點是不可變的,只有順應車輪方向的,就活下來,逆天而行的,通常是死的很慘的,

或者說,歷史是所有人的合力,而不是某一個人的神力。

歷史上比柴榮厲害的人,比比皆是,車載斗量,不說其他時期了,就是五代十國,比他厲害的也多了去了,他最多中人之資罷了,就憑他也能改變歷史?

如果一個人厲害就可以改變歷史,那像項羽、苻堅這樣神功無敵的人,怎麼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呢?

柴榮如果活著,也打不過遼國,這是必然的,燕雲十六州依然收不回。

如果他在後來的收權過程中成功了,那將是他建立周朝,然後北周、南周。

如果他後來的收權過程中失敗了,武將造反,黃袍加身,同樣由趙匡胤造反,建立北宋,而且,這種概率非常之大。

千萬不要說,柴榮英明神武,趙匡胤不敢造反的,兵驕逐將,將驕逐帥,帥驕則叛上可不是開玩笑的。

要知道,五代十國之所以更迭,就是皇帝收回武將權力(削藩)的過程中,武將造反,最終推翻皇帝。

五代時各朝的建立者,哪一個不如柴榮的?


南朝居士


周世宗柴榮,可以說是一個真正的英雄人物,柴榮就像是許多曾經統一全國的英雄人物一般,同樣的文韜武略樣樣精通。

柴榮,出生於公元921年10月27日,自柴榮上位以來,整軍練卒,減少賦稅,文治武功,整頓吏治,一時之間,後周政治清明,同樣的,後周的軍事實力也步步攀升。

經過一系列的南征北戰,柴榮擊敗後蜀,進攻南唐,大破契丹,周邊國家一時間風聲鶴唳,無不臣服。

可就在柴榮準備繼續討伐契丹的關鍵時刻,柴榮卻突然病故。<strong>

柴榮若是活著,一統天下那是小事一樁,即使是北伐契丹,也不是什麼問題。

柴榮的文治武功相較於趙匡胤,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趙匡胤本就是在柴榮的庇護下成長起來的,趙匡胤雖然也算是一個明君,但卻是不及柴榮的。

在趙匡胤的帶領下,北宋政權擊敗了南唐,俘虜了李後主,統一了全國,若是柴榮尚且活著,南唐只會覆滅的更早。

為何北宋在進攻大遼時折戟沉沙,甚至連幽雲十六州都奪不回來?

之所以北宋的北伐失利,原因無他,只在趙光義。

趙匡胤忽然去世以後,趙光義上臺,自從趙光義上臺,大宋的財政收入雖然水漲船高,但大宋軍士的戰鬥力也是一年不如一年,究其原因,是趙光義認為之所以會初選五代十國時期國家交替的現象,最大的原因在於將領權力過大,因此,趙光義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

趙光義上臺以後,實行了一場北伐行動,以十數萬大軍討伐大遼,大遼蕭太后在危險之中挺身而出,率領眾將士將宋軍分而化之,最終以弱敵強,擊退了宋軍,更是一度幾近南下,定下了屈辱的澶淵之盟。

可以說北宋之所以會重文輕武,宋軍戰力一日不如一日,原因便是在於趙光義,趙匡胤在位時,宋軍戰力仍舊不可小覷,大了不說,以多打少,奪取燕雲十六州是不在話下的。

若非趙光義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整個大宋自然不可能在後來的戰爭中屢戰屢敗,而若是換成了柴榮,相信不僅僅會奪取下幽雲十六州,或許更進一步,繼續侵略北方的大遼都有可能,問題的關鍵就不在後周軍隊戰力如何,而在於柴榮又沒有進攻後周的興趣了。

<strong>

之所以整個北宋,乃至整個南宋在於大遼,金國的戰爭中都處於弱勢地位,根本原因就在於趙光義實行的重文輕武的政策,整個大宋雖然軍士數目不少,但戰鬥力卻是不可與周邊幾個國家同日而語的。


魏青衣


柴榮若長壽一些,消滅那些地方割據政權,像北宋那樣統一中原是沒有問題的。憑柴榮的文韜武略及胸懷,只會比趙氏兄弟做得更好。但是面對北方遊牧民族,應該沒有什麼優勢,因為中原地區沒有優質馬的產地。在冷兵器時代,步兵對陣騎兵,是先天處於弱勢的。

第二點,在國內製度方面,經歷五代十國數十年藩鎮軍閥頻繁政變,柴榮統一中原後必然也會實行重文輕武的治國方略。國民從上到下沒有開疆拓土覓封侯的雄心,幾代以下,武力值應該和北宋沒什麼兩樣


用戶慣看秋月春風


後周世宗柴榮雄才大略,收復幽雲十六州勢如破竹,連下三州三關,在這緊要關頭柴榮得了重病,英年早逝,北伐功敗垂成。如果柴榮還活著,定能收復幽雲十六州,有了燕山山脈的屏障,就不會象宋朝一樣被少數民族政權吊打。柴榮治國才能和軍事才能都很出色,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或許能夠開創一個象強漢盛唐一樣的王朝。


江山歸一統


先說下我的觀點吧,我認為該是什麼樣子還是什麼樣子。歷史不是一個或幾個人的改變就能改變的。

首先來說,即使柴榮在世,燕雲十六州還是在胡人手中,主要的養馬地就在胡人手中,漢族士兵還需要在平原地區以血肉之軀抵抗胡人的騎兵衝擊,這是靠一個或幾個人無法改變的事實。

其次來說,宋代皇帝,至少是趙匡胤未必比柴榮差吧。“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的趙匡胤實現了全國的基本統一,而柴榮更多的給人們留下的是想象。在陳橋兵變後,趙匡胤建立北宋政權立刻突破荊湖,攻滅後蜀,平等南漢、南唐。對內“杯酒釋兵權”、“削弱相權”、“罷黜支郡”、“強幹弱支”、“內外相維”、“三年一易”、“設置通判”等舉措的出臺加強了中央集權,進行了政治和軍事的改革,鞏固了全國的統一。即使柴榮在世,也未必能做得更好吧?

最後,宋代並不弱,其滅亡更多是步兵對騎兵的失敗和政治體系的不完善。宋代的樞密院制度和更戍法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這有效防止了國家分裂,但也嚴重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在北宋末年雖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直到宋朝完全滅亡也未找到合適的辦法解決。另外如前所述,步兵在平原地區面對騎兵有天然的劣勢,這是無法迴避的現實。


總之,歷史發展不是一個或幾個人決定的。宋代面對少數民族時的劣勢也不是靠一個或幾個人的改變就能解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