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北伐之時,契丹為何避而不戰?

作者燭鳴


在中原進入五代時期,北方草原也動盪不安,在後周取代後漢,郭威黃旗加身時。契丹也發生變亂,遼太宗耶律德光親帥大軍南下,懲罰他那不聽話的後晉孫子石重貴,滅了後晉,回師途中病逝道路上,做成木乃伊運回遼國,在國內的大臣便擁立耶律德光兄長的兒子即位,引發內亂,耶律阮幾年後在察割之亂中遇刺身死,輪到耶律德光的長子耶律璟上位,是為遼穆宗,經歷二位皇帝,遼國內亂還未平息,暗流洶湧,遼穆宗只得大開殺戒,以殺至殺,在內部製造恐怖統治,以維護權力,周世宗柴榮北伐時,正碰上北方勁敵這一百年難遇的契機。


南方中原政權也迭逢大變,柴榮新上位也面臨內部不服,驕兵悍將難以節制的問題,新上位北漢便入侵,柴榮排除疑議親征,對陣北漢和契丹聯軍,在高平一戰中反敗為勝,利用此戰一舉殺掉幾十名軍中將領,完成了對軍隊的控制,北方繼續叛亂並起。遼國的政事令耶律婁國、林牙耶律敵烈等謀亂被捕後伏誅。第二年,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宛等人謀反,事敗被捕。960年七月,政事令耶律壽遠、太保楚阿不等人謀反,事敗伏誅。十月,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喜隱謀反,事敗被捕,因供詞牽涉耶律李胡,耶律李胡入獄而死,真正一團亂麻。內憂不斷,逼使遼國收起虎視中原的國策,與北漢南唐聯手,共同制衡國勢正旺的後周。(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柴榮利用這一時期,專注江南政權的統一攻戰,三次征伐南唐,南唐亡國指日可待,南唐這時服軟,向後周稱臣並割讓江北之地,遷都並自稱江南國主。在這時,契丹應南唐的求救在北方蠢蠢欲動,柴榮接報,整備兵馬,準備北伐,一舉拔除這一長期阻礙統一的大敵。959年後周發動北伐,遼國寧州刺史王洪舉城投降。周軍乘銳氣進攻,攻克益津關、瓦橋關,莫州、瀛州刺史劉楚信、高彥暉也舉城投降。面對後周咄咄逼人的攻勢,以殺戮壓服人心的遼穆宗,這時也已沉迷酒色“荒耽於酒,畋獵無厭”,對國勢漠不關心,可以一個月不上朝,聽說後周進攻的消息,除了令邊境加強戒備外,耶律璟也表態說,燕雲之地,本來就是南朝的地盤,就算全給他們也無所謂。遼國以遊牧民族開國,長於狩獵,對農耕之地並不看重可見一斑。(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後周這次出師,準備充分,挾收服南唐的雄風,進兵僅四十二天,幾乎兵不血刃,就連收三關三州,共十七縣。柴榮正準備乘勝奪取幽州,擴大戰果,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行軍途中柴榮身患重病,只得收軍回師,在此期間,免去殿前都點檢張永德職務,換上趙匡胤,沒想到成為後周掘墓人。柴榮回到汴京不久身死,他的雄圖大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至此成泡影。


南方鵬


柴榮北伐之時,契丹為何避而不戰?

我是臨石觀海,我來回答

周世宗柴榮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繼任後周皇帝后,定下了“十年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國家發展藍圖,而柴榮也是按照這個目標穩步前進,然而天妒英才,在北伐契丹之時,突生重病,班師回朝後不久就去世了,令人惋惜。

那麼為什麼北伐時,契丹避而不戰呢,因為後周軍隊聲勢浩大,柴榮威震天下,加上契丹對三關的不重視,還有遼穆宗的昏庸,所以避而不戰。




柴榮勵精圖治,軍功蓋世

柴榮原為後周開國皇帝郭威養子,長的一表人才,前期在地方上政績斐然,郭威死後,柴榮繼承皇位,柴榮心懷大志,秉承十年拓天下的戰略思想,先討北漢,後伐西蜀,之後更是三徵南唐,威震天下。

唐主復遣劉承遇奉表稱唐國主,請獻江北四州,歲輸貢物數十萬。於是江北悉平,得州十四,縣六十。 —《資治通鑑》

而同期柴榮積極整頓軍政,提拔趙匡胤等驍勇善戰的將領,優選士兵,極大的提高了後周軍隊的戰鬥力。於是柴榮伺機揮師北上,力圖收復燕雲十六州。

柴榮兵不血刃,收復三關

而此時契丹正是有“睡王”美名的著名昏君耶律璟在位。史書記載耶律璟“荒耽於酒,畋獵無厭。賞罰無章,朝政不視,而嗜殺不已。”

兩相對比,我們不難發現一邊是氣勢如虹的後周柴榮,一邊是朝政不視的睡王,那麼結果就顯而易見了。而事實確實如此,後周軍隊所過之處,無不望風而降,柴榮兵不血刃的收復三關。

我們來看下過程:四月十六日,寧州刺史投降,四月二十九日,莫州刺史投降,五月一日,瀛洲刺史投降。看看這效率,讓人歎服。

契丹避而不戰的原因

那麼我們分析一下為什麼契丹要麼避而不戰,要麼不戰而降。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其一,後周軍隊在經過連年的勝利,威名遠揚,天下莫不震服,加上戰鬥力極強,令契丹人聞風喪膽。遼穆宗耶律璟在聽到後周北伐後大驚失色,命令南京(現北京)留守蕭思溫率軍阻截後周軍,被殺的大敗,從此開始畏戰避戰。

其二,柴榮所取得的三關位於燕雲十六州最南面,還沒有深入燕雲十六州腹地,此地對契丹戰略意義不大,所以不夠重視。而就在柴榮要攻打戰略要地幽州時,就患重病班師回朝了,所以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

其三,遼穆宗耶律璟被稱為遼史中最昏庸的君主,每天忙於睡覺殺人,因此也間接造成了其軍隊政令不達,軍隊戰鬥力下降。

總結:周世宗柴榮英明神武,可惜在關鍵時刻身染重病,英年早逝,不然以當時後周軍隊之強盛,士氣之高昂,對上昏庸的遼穆宗耶律璟,其戰果引人暢想。


臨石觀海


後周世宗柴榮繼位後,志在統一中國,因此難免與佔領幽燕之地的遼國發生衝突。後周比部郎中王樸向周世宗獻策,定下了先易後難的策略。所謂“易”,就是虛弱的南唐。他建議先進兵南唐,待其民疲財竭之後,再取江北,下江南,然後巴蜀、嶺南必定傳檄而定。到那時,遼國佔領的幽燕之地必將望風而附,河東則一舉可擒。後來宋太祖奉行的“先南後北”即是遵行了這個策略。

由於江南未平,周世宗並未打算立即與遼國交惡。但是,由於遼國暗中與南唐、北漢結成抗周同盟,所以,周世宗決定先對南唐採取軍事行動,藉以試探遼國的態度。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6年),周世宗下詔親征,指責南唐“勾誘契丹,入為邊患,結連並壘,實我世仇”。所謂“並壘”就是北漢政權。後周大軍南征以來,屢屢取勝,南唐不斷告急。遼穆宗看到南唐已難以支撐,於公元957年十一月,派遣大同節度使崔勳率軍會同北漢軍隊共同騷擾後周邊境。由於周世宗提前做了預備,因此遼、漢聯軍並未佔到便宜。但是,遼國的實力畢竟不可小視,周世宗柴榮決定立即北返,討伐遼國。

顯德六年(公元959年)二月,後周開始秘密調集軍隊,緊接著就出其不意的攻打遼國的寧州(今河北青縣),刺史王洪舉城投降。周世宗又操練水軍,以韓通、趙匡胤等分統水陸大軍繼續北進,後周大軍隨即攻佔了益津關和瓦橋關,遼國把守兩關的守將終廷輝和姚內斌分別舉關投降。莫州(今河北任丘)刺史劉楚信、瀛州(今河北河間)刺史高彥暉也先後降周,於是燕京以南的地區盡入後周。周世宗決定一鼓作氣,直取幽州。他不顧臣下反對,令先頭部隊佔領固安(今屬河北)。就在後周準備對燕京發起攻擊時,周世宗突發疾病,不得不罷兵南歸。周世宗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非常有作為的帝王,他的這次功敗垂成,在歷史上留下了深深地遺憾。

當時遼國用於守衛燕京及其以南地區各關隘、城池的,都是漢將和漢軍,對後周政權懷有極大的認同感,所以,他們才紛紛倒戈,這使得遼穆宗一籌莫展。由於遼世宗在世時,貿然調動契丹部族軍隊南征,導致被反對的契丹貴族殺害。所以,契丹各部族軍隊都集結在幽州以北待命,而沒有調到幽州以南的前線與後周作戰。莫不是遇上週世宗突發重疾,主動撤軍,燕京一地也恐易於後周之手。事後,三關及瀛、莫二州雖然丟失,但燕京尚在,遼穆宗還感到稍許安慰,他說道:“此本漢地,今以還漢,又何惜耶?”但後周世撤軍僅一個月,遼穆宗就部署軍隊收復了容城(今屬河北),隨即又派軍進駐范陽(今北京市南)。自此以後,燕京以南的地區形成一條全新的邊界。


歷史的小學生


遼國不是避戰,而是意欲一舉殲滅後周大軍主力,取得對中原政權的更大影響力!遼國是遊牧民族建立起來的國家,但在興起的過程中,又佔有一部分漢地,因此遼國應該是半農耕半遊牧的國家,既有草原民族騎兵剽悍的優勢,也有農耕民族積蓄豐厚堅韌頑強的優勢!後周北伐,糧草軍需必須依賴中原漢地,一旦進入遼國境內,補給線拉長,就面臨後援不繼的危險,這也是歷來中原王朝對北方遊牧民族頭疼的的關鍵原因!後周北伐開始,軍隊士氣旺盛,連克多地,兵鋒盛銳,遼國沒必要在此時與之決戰!稍有頭腦的就知道,誘敵深入,切斷後周軍隊補給,就可一擊而勝,損失最小而收穫最大。遼國自然沒有必要和勢頭正盛的後周大軍在邊境線上死磕!只是因為周世宗柴榮病逝,後周大軍班師回撤這一突發事件,契丹的這一戰略目的沒有達成罷了!





歷史閣


自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開始,長城沿線全都落入契丹手中,自此中原王朝長期暴露在契丹鐵騎之下。

由於燕雲十六州戰略意義重大,因此後周以及北宋均多次進行北伐試圖收復燕雲十六州,但只有後周柴榮期間取得的戰果豐厚。柴榮是五代十國期間最為雄才大略之主,他為北宋順利消滅南方政權奠定了基礎。在柴榮北伐期間後周軍隊輕鬆拿下益津關、瓦橋關和關南州縣,馬上就可以見到幽州城牆,不過由於柴榮突然生病而撤軍,後周能夠輕鬆取得三關地區並迅速到達幽州城下有以下原因:

(圖為燕雲十六州)

此時的遼國皇帝為昏庸無能之輩

後周北伐時,遼國的當政者為耶律璟,此人被稱為“睡王”,從這個稱號就可以大概瞭解他是一位什麼樣的君主,耶律璟白天睡覺,晚上喝酒作樂,基本不處理政務,遼國在他當政時期遼國國力最為虛弱。同時,耶律璟喜愛殺人,滿朝文武每天都提心吊膽,生怕皇帝一不高興就給自己一刀。在耶律璟的帶領下遼國是一天不如一天。
(圖為耶律璟)


遼國並未重視三關地區

遼國在三關地區的防守力量比較弱,並且守將基本都是漢人,後周軍隊到達後守將就開城投降了,由於遼國將重兵集結在幽州一帶,所以後周並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戰鬥就輕鬆取得三關之地。除遼國防守力量薄弱外,雙方的將領軍事能力差距也是非常大的,此時後周軍隊將星雲集,如韓通、趙匡胤等等,反觀契丹這邊,幽州守將蕭思溫在面對後周軍隊時都打算棄城逃跑了,在上司的帶頭作用下,遼國軍隊閉城不出。
(圖為周世宗柴榮畫像)

周世宗的突然生病使得後周沒能繼續擴大戰果,喪失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機會。取代後周的北宋多次北伐均以慘敗告終,導致北宋長期受到遼國騎兵的威脅。


陽光灑過的天


放棄三州,把兵力集中在北京郊區的平原,是非常明智的決定。平原是契丹鐵騎最善長的作戰地區,遼朝皇帝計劃御駕親征,從大後方抽調遼軍,並不是避而不戰。實際上,後來的蕭太后也是這種打法,面對宋軍的三路北伐,蕭太后放棄了其他兩路,集中所有兵力在北京平原決戰,攻打中路的宋軍。三路宋軍總兵力在20萬(中路宋軍10萬),而遼軍兵力13萬,結果在局部戰場上,遼軍的兵力還多於宋軍。擊破中路的宋軍以後,左路和右路的宋軍只能退兵,不然會被合圍。中路宋軍大潰敗,佔領的三州最後還給了別人。蕭太后指揮遼軍追擊其他兩路宋軍,契丹鐵騎奔襲千里切斷了左路宋軍的退路,楊業犧牲了性命,才阻止了遼軍攻勢,左路宋軍得以成功撤退。遼國的戰略部署就是利用機動性打時間差,在北京平原擊敗柴榮的中軍,然後利用騎兵的機動性去切斷左路和右路的周軍,跟“薩爾滸之戰”一個道理,任憑你幾路進攻,我就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把騎兵的機動性優勢發揮到極致,步兵又跑不過騎兵,利用時間差形成局部優勢。

有人說遼朝皇帝昏庸無能,放棄三州怯戰,蕭太后同樣放棄了三州,同樣怯戰把兩路遼軍都撤走了,然而北京城打不下來,三州又吐了出來。


亞托克斯


柴榮北伐時,正值遼朝歷史上最為暴虐的昏君遼穆宗在位。史載這位君主“荒耽於酒,畋獵無厭”,“賞罰無章,朝政不視”,是歷史上有名的“睡王”。

遼穆宗統治期間,契丹貴族奪權活動頻繁,社會秩序極不穩定。而且遼穆宗還認為幽雲十六州本屬於漢人,拿回去對遼國而言損失也不大。所以周世宗北伐初期沒有遇到契丹人的有力抵抗,進展很順利。但後來柴榮突罹重病,加上遼國也緩過神來,因此功虧一簣,只好退兵。

這也是今後410年中,漢人離這片決定中原王朝命運的土地最近的一次。



我的乾坤


原因就是當時契丹的皇帝耶律璟太過昏庸,而後周皇帝柴榮則是當時中原地區最有實力的皇帝,耶律璟手下的將領也不傻,既然知道打不過還不如投誠呢。

(耶律璟劇照)

01

耶律璟此人即位後,認為契丹已經太平了,覺得自己的地位已經沒有後顧之憂了,於是他每天一到晚上就開始飲酒作樂,到第二天白天就開始睡覺,什麼政治、什麼治國都拋到九霄雲外去了,也是因此他得了一個“睡王”的外號。


耶律璟這人很奇怪,他在位期間對契丹百姓還好,曾好幾次下令減免賦稅,但是他對自己手下又是另一副嘴臉了,契丹臣子只要一說錯話就必定會被殺,如果我們把《遼史》翻到耶律璟這一頁,看看他的殺人數和殺人原因真的是觸目驚心。

也正是因為耶律璟此人的暴虐無道,從而導致了當時燕雲三州的守將不戰而降。

(《遼史》部分截圖)

02

如果我們把“五代”的皇帝放在一起,比一下誰的能力最大、誰的國力最強,我可以明確的說就是柴榮。

自柴榮即位後,後周的國力可謂是蒸蒸日上,不管是西敗後蜀還是三徵南唐,都足以證明周世宗柴榮的強大。

契丹和後周兩個皇帝一對比,戰爭的勝負自然就很明顯了。

在公元959年,柴榮下達北伐契丹的指令後,大軍所到之處的契丹首領紛紛望封而降,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柴榮做到了不費一兵一卒的收回了燕雲十六州中的三州。

其實當時柴榮選擇北伐的原因就是因為契丹皇帝的昏庸,他認為現在如果不出擊,那等到契丹換個精明的皇帝,燕雲十六州肯定就拿不回來了,就比如之後的北宋。

但是可惜的是,柴榮在拿下三州之後不幸染病,不久後便去世了。

(柴榮劇照)


鬱黎話史


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後周世宗柴榮北伐時,遼國皇帝為遼穆宗耶律璟,其人疾恙纏身而酗酒荒政,內政因素導致遼國在軍事上呈現出了低姿態,國家戰略傾向比較保守


在後周世宗北伐時,遼國當政的是遼穆宗耶律璟,這個人在位期間殘害人命,濫用酷刑,是遼代最為昏庸無道的暴君之一,以至於人民反抗不斷,遼國陷入了動盪中衰階段。而且遼穆宗幼年時曾經歷了火神澱之亂而受到驚嚇,因此體弱多病,據《新五代史》記載:“述律(耶律璟的契丹名字,為耶律述律)有疾,不能近婦人,左右給事,多以宦者。然畋獵好飲酒,不恤國事,每酣飲,自夜至旦,晝則常睡,國人謂之‘睡王’。”

在這樣昏庸無道的皇帝領導下,加上又碰上了英明神武號稱“五代第一名君”的後周世宗柴榮,遼國也只能退避三舍。遼穆宗甚至在遼國南京留守蕭思溫請求派援兵時回覆道:“敵來,則與統軍司並兵拒之;敵去,則務農作,勿勞士馬。”


2、遼國南京留守蕭思溫在第一波抵抗被周軍殺敗後嚇破了膽,只能固守幽州而不敢出戰


在柴榮剛開始北伐時,遼國南京留守蕭思溫曾試圖截擊後周軍,結果被殺得大敗,一路敗退到幽州,接著遼國莫州刺史劉楚信、瀛洲刺史高彥輝、寧州刺史王洪,以及益津關、瓦橋關、淤口關望風歸降,柴榮兵不血刃連收遼國三關三州,共十七縣之地,於是,遼國“京畿人皆震駭,往往遁入西山。”(《遼史》)遼國上下被嚇破了膽,甚至好多人為了躲避兵災跑到了山裡。

雖然蕭思溫假模假樣的與手下將領商議,還擺出了一副名將的姿態:“思溫與諸將議曰:‘敵眾而銳,戰不利則有後患。不如頓兵以老其師,躡而擊之,可以必勝。’”(《遼史》)說是避敵鋒芒,但更多的是消極避戰,被後周軍的架勢嚇破了膽,因為蕭思溫實在稱不上是有謀略的名將,“思溫在軍中,握笄修邊幅,僚佐皆言非將帥才。”(《遼史》)


3、後周世宗上臺後進行了涉及政治、軍事、經濟等領域的一系列改革,後周國力強大,軍隊戰力強悍,柴榮有併吞天下之志,在盡取南唐江北14州之地後,趁兵鋒正銳北上徵遼,所到之處無不望風歸降,遼人震恐


柴榮在位時,採取均定田賦,限制佛教,獎勵農耕,恢復漕運,興修水利,整頓禁軍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後周綜合國力迅速提升,柴榮已經做好了掃平天下、開創盛世的一切準備,統一之勢也已不可阻擋。

在北伐遼國之前,後周已經先後挫敗後蜀和南唐。高平之戰更是擊敗了北漢和遼國聯軍,作為五代十國時期最為重要的一次決戰,此戰也標誌著中原王朝從此由弱轉強。在這樣的大勢下,加上此時的遼國已是動盪中衰,因此不敢與之正面交鋒,只能選擇採取守勢。


柚子愛歷史


  柴榮在位期間,甚至趙匡胤在位期間,是中原收復幽雲16州的大好時機。

  可惜柴榮剛剛收復三州三關,準備大幹一場,就身染重病,英年早逝,後周北伐契丹中途夭折。

  可惜趙匡胤建立宋朝後,絲毫不敢去撩撥契丹,反而設立“封樁庫”,想通過贖買得到燕雲16州。一開始就定下了宋朝“慫貨的基調”。

  等到“斧光燭影”趙匡胤死後,趙光義到是小試牛刀北伐契丹。可惜時機挑的不好,趙光義挑契丹全盛時期動手,只能是自己灰頭土臉。

  為什麼說柴榮、趙匡胤時期是進攻契丹最好的時機?

  這要從契丹第二任皇帝耶律德光說起。耶律德光(遼太宗)是契丹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次子。耶律德光,對於契丹來說,算個有能耐的主子;對於中原來說,那就是一禍害。

當年後晉石敬瑭向契丹割讓幽雲16州,稱“兒皇帝”,而耶律德光就是石敬瑭那個“爹”。石敬瑭死後,新任後晉皇帝石重貴,不打算認耶律德光為爹,於是契丹南征,攻破汴京城。

  後晉滅亡,耶律德光對統治中原沒啥經驗,一下子劫掠太過火,引起群眾眾怒,暴起反抗。耶律德光不得不灰頭土臉撤回老家,半路上鬱悶死了。

  後晉被耶律德光滅後,劉知遠才有機會建立後漢,這不劉知遠幹了一年皇帝就病死,他兒子劉承佑折騰了兩年,逼反了郭威。郭威滅掉劉承佑自己做皇帝,這才有了後周。郭威幹了三年就病死,這才有了柴榮上臺。柴榮是不是還得感謝一下耶律德光呢?

  且說耶律德光死後,遼國可混亂了一陣子。

  第一回合,一幫子遠征中原的武將們,擁護耶律阮為皇帝。而契丹老營的太后卻擁立自己兒子耶律李胡為皇帝。這兩方兵馬就在幽州地界火拼起來。第一回合耶律阮勝出,成為“遼世宗”。

  第二回合,耶律阮(遼世宗)做皇帝,契族王族中還有好多人不服氣。這傢伙沒想著鞏固一下皇座,就著急幫北漢助拳攻打後周,還沒到地界半路就被自家堂叔肢解殺掉。耶律察割殺掉耶律阮,自立為帝。

  第三回合,耶律璟(遼太宗長子)滅掉耶律察割,被擁立為皇帝,成為“遼穆宗”。這就是契丹聲名遠揚的“睡王”皇帝,最大槽點就是長期不上朝,不理政。遼穆家在位18年,契丹王族大臣造反事件年年不斷,搞得契丹筋疲力盡。

  三個動亂回合下來。951年到961年,契丹政局相當動盪,內訌嚴重,國力衰退。“睡王”自感契丹國力不足。

公元959年,柴榮北伐,契丹一口氣拿下三州三關,看到北周兵鋒正盛,“睡王”已經在琢磨放棄燕雲16州,所以契丹只是消極防禦。即使後來柴榮重病身亡,契丹也沒敢反攻。

  趙匡胤篡奪後周,建立宋朝後,天生慫,也沒敢挑釁契丹。到969年,“睡王”被自家廚子幹掉,新上臺的遼景宗開始奮發圖強,契丹國力逐步強盛。遼景宗時契丹休養生息,恢復視力,不過沒有主動挑釁宋朝。

  979年,宋太宗趙光義北伐幽州差點送命。到982年,遼聖宗(蕭太后攝政)開始,契丹進入鼎盛時期,四處征戰,把宋朝踩在地上磨摩擦,摩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